首页 > 生活常识 > 鲇鱼效应还是鲶鱼效应

鲇鱼效应还是鲶鱼效应

栏目:生活常识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3-06-19 00:22:40

从鲇鱼效应到鲶鱼效应

人的行为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中,经常用“鲇鱼效应”来形容这一现象。简单地说,鲇鱼效应是指个体的行为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人们倾向于模仿其它人的行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鲶鱼效应,它是鲇鱼效应的反义词,表示个体不同于周围人,追求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行为。

鲇鱼效应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美国心理学家梅瑞曼(Muzafer Sherif)进行了一项经典的实验——自动互补反应(Auto-Kinetic Effect)实验。实验者让受试者看到一个点,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实验者向受试者提出问题:“这个点移动了多少?”受试者被告知要在心里做出最准确的评估。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当多个受试者聚在一起时,他们的答案往往变得接近了。研究者将多个受试者放置在一起,如这些受试者给出的答案很接近时,他们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接受其他人的话,并调整他们的回答,以便更好地与其他人达成一致。

鲇鱼效应是一种由于人类的“从众心理”而引起的影响。换句话说,它是因为个体感到与周围人类似,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就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这样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餐馆用餐时,如果周围的客人对某一道菜品好评如潮,那么一个新来的客人也可能会跟着点上这道菜;再如,当一群上司眼中看重工作时间的重要性时,员工可能偏向按时上下班,哪怕自己需要加班完成未完成的工作。

然而,鲶鱼效应与鲇鱼效应有所不同。它通常发生在个体不同于周围人时,显示出独立性或创造性。同样的,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效应。例如,在时尚领域,当一些不同风格的网红/明星/时尚人士出现时,就会对流行元素产生影响。只要流行的趋势不断变化,你就能看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人成为社会中的独立者。

同时,鲶鱼效应还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鲇鱼效应。如果个体能够表现出独立性并采取不同的行动,那么其他人也可能被感染而开始不从众。这反过来就是一种鲇鱼效应,个体不再因为从众和安全感而做出与大多数人相同的行动。也正是由因此,鲇鱼效应应该被视为集体心理中观察到的普遍现象的一部分,而不是被视为简单的集体心理准则。

总的来说,在社会中,个体因为对其他人的需求而决定去符合社会群体的期望,这个过程被称为“从众”。但是变得更“独立”或更“自由”意味着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行动。这些行为可能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决心,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行为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无法避免这两个力量的冲突。鲇鱼效应和鲶鱼效应都存在并彼此影响,独立和合群也同样如此。寻求平衡和自我认知的平衡点,会是我们今天和未来成功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鲇鱼效应还是鲶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