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金钗之年是什么意思?_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金钗之年是什么意思?_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4 16:41:04

我国古代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金钗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岁的年纪。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要带钗,所以后来金钗就成了女孩年纪的代称,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

金钗之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职称的鞋子。

中国古代女子二十岁称作什么

1、金钗之年指的是十二岁,一般用来指代女子的年龄。在古代的时候,女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带金钗,这个也是具有特别寓意的。古代每个年龄段的女子,称呼也是不一样的。

2、古代人们在年龄上的称呼都很有讲究的,我们经常听到的豆蔻年华、弱冠之年、杖朝之年等,这些都是用来指代人们年龄的。古代时期,男子和女子的年龄称呼不同,比如“豆蔻年华”这是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女子,而“弱冠之年”则是用来指二十岁的男子。

3、其中金钗之年最早是出自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后来被人们用来指代十二岁的女子。古代女子出嫁比较早,一般到了及笄之后就要嫁人了,因此在正式出嫁前,必须要先找好婆家。

4、女子到了金钗之年这个年龄,就开始学着打扮自己,为的就是能够嫁个如意郎君,因此金钗之年用来指代女孩年纪的代称,一直被后世沿用。

古代人怎么记年龄?像及冠这等这些都指多少岁?

古代女子二十岁称作桃李之年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桃李年华

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分别是?

寿称

襁褓: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知命之年:男子50岁

花甲之年:男子60岁

古稀之年:男子70岁

喜寿:男子77岁

杖朝: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茶寿:男子108岁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二八年华:16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八十岁。"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_《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0--20岁为夭折或殇

21--30岁为短寿/福

31--40岁为强寿/福

41--50岁为艾寿/福

51--60岁为周寿/福

61--70岁为稀寿/福

71--80岁为耄寿/福

81--90岁为耋寿/福

91--100岁为期颐寿/福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她。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分别是?

女子: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

40岁称不惑,

50岁称知天命,

60岁称耳顺。

70岁称古稀,

80岁称杖朝。

90岁称合耄耋。

100岁称乐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wenwen.soso./z/q390798090.htm

古代对各年龄段女子的统称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撷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12岁(女)——金钗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各年龄段婚姻的叫法

第1年纸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铁婚、第7年铜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铝婚、第11年钢婚、第12年丝婚、第13年丝带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银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红宝石婚、第45年蓝宝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绿宝石婚、第60年钻石婚、第70年白金婚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号是什么?

以下是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 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 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幼学:十岁。《礼记 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 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 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 而立:三十岁。《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岁。《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 知命:五十岁。《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 耳顺:六十岁。《论语 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 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 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 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颐:一百岁。《礼记 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别称有哪些 如豆蔻 及笄 要写明是哪个年龄段哈

女孩7岁-----髫年

12岁(女)---金钗

13岁(女)---豆蔻

15岁(女)---及笄

16岁(女)---破瓜、碧玉

20岁(女)---桃李

24岁(女)---花信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其他统称和男女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时称各年龄段的人为什么

初度——指初生的年月时日。

襁褓--不满周岁。

总角——泛指幼年。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黄口--10岁以下。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十三至十五岁的少年。

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

束发——指十五岁的男子。

及笄(jí) ——指十五岁的女子。

弱冠——指二十岁的男子。

桃李年华——指二十岁的女子。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之年、花甲、平头甲子、下寿、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中寿——指八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到九十岁。

鲐背——指九十岁。

期颐、上寿——指百岁。

双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古代称十一、二岁的女子为什么(最好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称谓都有呀)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撷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12岁(女)——金钗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希望能帮助你!)

各年龄段的名称。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金钗之年是什么意思?_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