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_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地区在哪里

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_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地区在哪里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4 16:44:52

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

1993年4月,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从而证实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也是如今没有争议性的茶叶最初发源地(今云贵川一带)。在20世纪初期,茶叶的发源地的主要争议是在我国与印度之间,因印度曾经发现过大片的树龄颇高的野生茶树林,但这并不能成为茶叶发源地即是印度的铁证。

在我国云贵川一带野生茶树数不胜数,且多数树龄都比印度国内的茶树树龄年代更为久远。经过多位学者科学论证,最终确定印度的野生茶树不过是从我国引进的茶树变种罢了。

茶树种植的最适温度

茶芽萌发以后,当气温继续升高到14-16℃时,茶芽逐渐展开嫩叶。茶树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之间,若在此范围之内,则茶梢加速生长,每天平均可伸长1-2厘米以上。

我国大部分茶区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气温都在20-30℃之间,正是茶树生长最适温时期,也是茶叶的采收季节。

在茶树生长季节生物学有效温度(日平均气温10℃以上)累积值,称之谓有效积温。茶树生长适宜的有效积温在4000℃以上。

我国茶区的年有效积温一般在4000-8000℃之间,有效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我国南北各茶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茶树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数茶区茶树的全年生育期约为8-9个月,而可采期为7-8个月。

茶树的发源地

问题一:茶叶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世界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

茶叶的发源地在中国,而茶这个做为可口的饮料它就产生于中国的南部地区。 世界茶叶历史的源头在哪里?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又在哪里?昨日,长期从事茶史研究的大师级人物朱自振应邀来蓉参加茶文化封坛活动,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据他研究与最早的文献记载,实际上一直众说纷纭的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地区;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成都当称为世界茶文化中心,因此,打造“世界茶都”,成都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 记载茶叶 最早文献与成都有关 饮茶,是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的习惯与文化,而茶历史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各界说法不同,也有茶发源于印度、泰国等国家的说法,不过,学术界更多认为:茶应是发源于中国。那么,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的哪个地区呢?作为资深的茶史专家,朱自振老先生近年来开始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茶的真正发源地应该是在“巴蜀地区”,而更精确地说,就是在成都周边地区。 朱老先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论据证明他的论断。首先是从气候上,成都周边地区适合茶叶的生长。气候周期的暖季与寒节交替会带来茶种植的交替延伸,从历史时段上,也可以看出在有茶史记载的时候,气候交替的规律恰好符合成都地区的茶生长规律。 朱老先生的第二个论据更具说服力。茶史界曾一度认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最早的茶树种植地,然而,朱老先生说,在他的考察过程中发现,西双版纳的当地居民在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是诸葛亮教会了他们种茶与采茶。也就是说,巴蜀地区的茶种植技术更早于云南,在诸葛亮带来这样的技术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并不了解“茶”这种植物。 第三个论据,便是有据可考的文献记载了。朱老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记录了茶种植、饮茶和交易的史料,是西汉四川一个大地主刘褒所作的《僮约》。《僮约》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刘褒是资中人,他与成都一位富有的寡女杨惠(音)来往甚密。刘褒经常到成都来见杨惠,并与她一起饮茶饮酒。一次二人又在成都见面,刘褒招呼他的老奴去打酒,而恰恰这位老奴很不听话,他抱怨说:“你不停地喊我做这做那,哪条规定我要做这么多活路?”刘褒一怒之下,便书写了一份《僮约》,意思就是“ *** 的规定”。在这一规定中,提到了 *** 为主人种茶、采茶的活路,这是中国可考的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种茶、采茶技术和茶叶交易的资料。也就是说,按可考文献,最早出现种茶、采茶技术的就在成都周边。

问题二:中国的茶发源地到底起源在什么地方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茶树的发源地上,一直有很多说法。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 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中国名茶知识插曲,崂山绿茶,西湖龙井茶,庐山云雾茶,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台湾冻顶乌龙茶,台湾高山茶,台湾乌龙茶,阿里山高山茶,在中国茶类中属绿茶的功效和绿茶的作用最好,在茶叶种类中,也属绿茶的种类最多.台湾冻顶乌龙价格要比湖南岳阳君山银针价格高。另外杭州狮峰龙井价格也一般。冻顶乌龙从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来看,即是冬季也并无严寒相侵,雪冻冰封,那么为何名冻顶呢?据说是因冻顶山迷雾多雨,山路崎岖难行,上山的人都要绷紧脚趾,台湾俗称“冻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大山茶厂诈骗。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

问题三:茶的发源地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神农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 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

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 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X,园有芳m、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m、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m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三国说

《三国志 吴书 韦曜传》有密赐荼F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F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问题四:中国四大名茶是什么茶叶的发源地是哪里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茶芽,称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万芽头,属龙井茶之极品。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

二、洞庭碧螺春biluochun.jpg洞庭碧螺春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

三、安溪铁观音20119613411638980.jpg安溪铁观音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四、黄山毛峰未命名.jpg黄山毛峰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云、松、石的统一,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这也给黄山毛峰茶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在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达30一50度。这里......>>

问题五:铁观音茶的原产发源地在中国的哪个省份铁观音于1723-1736年创制,是闽南清茶品质风格的代表。

主产区分布在福建南部泉州地区的安溪,永春等地和漳州地区的平和,诏安,华安以及漳平地区。

问题六: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印度

问题七: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从古老的吴越文化中探寻江南茶文化的渊源。

在长期的传统观念中,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佛文明的发祥地,而其他地区则是步黄河文明的后尘而来。不仅封建时代的史文献这样说,早期的考古学者也这样看。但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有人提出,中国如此之大,到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很难说哪里是源头,哪里不是源头,认为中华文明是多源头又互相渗透、交融、凝聚的结果。

首先发难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苏嘉兴马家滨发现新石器遗问;而当1973年,浙江余姚再次发现河姆渡遗址后,更把这一新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得到了确认。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产、生活器具, 及干栏式房屋建筑,有力地证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说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可能与同期的黄河仰韶文化同步发展。这种观点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学者的支持,认为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然,夏、商、周几代,中原黄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而长江下游,长期被称为东夷之地。然而,或许正因为其距全国政治中心的偏僻、遥远,使这一地区更多保留了自己独立的文化特征,构成古老吴越文化的独特风貌。周代,吴越员与中央保持隶属关系,但经济文化自成体系。越王勾践用范 蠡、计然,十年而国富;卧薪尝胆而国强。不过,较之中原,吴越直到汉代仍落后不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他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赢蛤,不待资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八,亦无千金之家”,现代人看沿海地区比内地既开放,又富足,古代远不是那么回事。但自三国以后,吴越经济不断发展;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经济则压倒黄河流域。直至现代,江南仍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吴越地区的这种历史轨迹造成它自己的区域文化特征;既接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但更多表现了本地区特点;早期的落后与中、晚期的先进鲜明对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经济生活,同时又保留更多古风古俗。吴越、闽粤,都有这种特点。上海有最现代的工业,但至今总爱“阿拉”长、“阿拉”短,不愿说普通话;苏州评弹的清扬低通,细腻婉转更独具风格;闽南语没有多少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能懂;广东是现今最开放的地区,但唯独语言不肯开放,甚至以打粤语为荣耀。这使他们的文化总在古老与革新两种潮流的巧妙结合中独放异彩。

吴越文化正反映了这一突出特点。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产茶胜地,中国绿茶浙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这个基本条件外,还有几个重要因素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发源地。

第一, 吴越地区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不仅有产茶的条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艺术环境。在这里,经常是集名茶、名水、名山为一地。中国茶文化向来主张契合自然,吴越地区,太湖南北,钱塘江畔,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茶 寮”。

第二, 我国南北地区向来是佛、道胜地,而且,正因为这里的人民有尊古风、重乡情的特点,佛教在此地不可能如青、藏和其他西部接受其“原味”多,不论树种文化,到这里总是要经过一番改造,接近本地“土风”。所以,青藏密宗为多,保持了印度佛教原色;北方律宗为多,已被中国文化改造了不少,而在吴越地区,主要是完全被改革的禅宗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正是禅宗与中国“原种”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更为贴近。于是儒、道、佛三家在这一产茶胜地集结,共同创造了中国的茶文化体系。

第三, 良隋唐以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南宋建都临安,又使这一地区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江南水域使这一地......>>

问题八:茶道的发源地.“茶道文化”一直被认为起源于日本或韩国,近日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近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首届中国“茶道之源 新昌茶道节”新闻发布会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新昌。

以陈放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茶文化专家,联合中国国内众多茶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学、考古学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探讨,历时一年之久后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区域)”这一创新观点。

据称,“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有十大理由,即新昌具有极为久远的产茶历史;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越中、剡溪是魏晋六朝文化之中心;首开“佛茶之风”之先河;首创“道茶文化”之气象;“唐诗之路”的精华催生“儒学茶道”;古越青瓷是剡茗茶道的良器;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历史悠久、传承不断、内容丰富的民俗茶文化;丰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诞生的精神土壤。

据了解,趁“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提出之机,新昌县将在今年秋季举行首届中国“茶道之源 新昌茶道节”,有关方面还将在新昌筹建“中华茶道园”、“世界茶博园”,恢复“佛茶神风”、“支遁墓”、“第一茶舍”、“第一茶亭”,建设大唐茶坞、天姥茶炉及中国茶道村等。另外,在软件方面,还将成立“新昌 中国茶道研究会”,组织并培训“大唐茶道”表演队,成立“茶哥、茶妹茶帮队”,邀请各方面专家设计和编排“采茶盛典仪式”、“采茶舞”,公开征集茶仙子(茶妹子)为“茶道中国 和行天下”活动形象代言人,征集并评选“采茶歌”、“茶诗”、“茶文”。时机成熟后,还将倡导和发起申请“茶道”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九:中国茶史的发源地点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作为世界文明的五大发源地之一,怎么不见茶树的踪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 sinensis.L,后又订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 sinensis,还有的称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 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干年之久。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枝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唐陆 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读作"tu"。据查,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难以统一。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有茶字意义的,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记有:槚,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它"树小如栀子。冬生(意为常绿)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而将"荼"字改写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所致。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也持相同看法。但实际上更早,陆羽《茶经》提出:茶字,"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中指出:"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明确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开元文字音义》。不过,从今人看来,一个新文字刚出现之际,免不了有一个新老交替使用的时期。有鉴于此,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他在《唐韵正》中写道:"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后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仅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这只是说,从先秦开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尚未定型而已,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著录《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荼字七钮,字形如下:

其中,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荼字形演变了。从读音来看,也有将荼字读成与茶字音相近似的。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荼陵侯刘沂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称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虽已传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有人认为将荼改成茶字,并读成现在的茶音,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见清顾炎武《求古录》)。但从古代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都认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虽然,在那时已在个别场合,或见有茶字的字形,或读有茶字的字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同时被确定下来,乃是中唐以后的事。

通过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只是按各国语种对茶的音译而已.这表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跖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不过,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槚";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荈诧",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东汉杨雄的《方言》谈及蜀西南产茶,称茶为"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其中多处谈到茶事。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于,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手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届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省,特别是四川、云南、贵州,多有发现。据陈兴琰报导,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株树高32.12米(前几年,树的上部已被大风吹倒,现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周围都是参天古木。据虞富莲报导,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树高21.6米,树干胸围1.9米的野生大茶树。在勐海县南糯山还有一株大茶树,树高 5 5米,树冠 10.9 ×9.8米,胸围1.4米,据当地哈尼族史传记,此茶树种植已历 55代,达 800年之久。这些古老的大茶树是当今存世的活文物。

作为世界文明的五大发源地之一,不见茶树的踪影是由于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是在云南。

云南不仅是茶树植物的起源地,也是茶树栽培的起源地。

茶树驯化过程和驯化后,沿金沙江长江东行到巴蜀,受到腹地先进农业文化的滋养,实现了商业栽培,发育成先进的茶叶农艺和茶文化,而沿澜沧江、怒江、 红河流域南行,则远离了先进农业文化的滋养,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这中。

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_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地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