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什么?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什么?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4 16:44:44

意思是: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出处:《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

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扩展资料:

反义词:不求甚解

[成语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典故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译文:他喜欢读书,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近义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什么意思

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出自:《礼记·学记》,作者不详

原文选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释义: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扩展资料

寓意:

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品思想:

《礼记》中“天”作为超越的存在是价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体之义,又可为人所“默识”、体认。就超越性上说,任何个我不是天;从内在性上说,人与天相通不隔。

人与天的关系因而不是单纯的“线性”逻辑关系,而是本体上天人相通,而实践上人虽需体认但又要承认天的超越性的关系。

《礼记》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以整体性、相关性的视界看待社会与人生。《礼记》在有些方面有更细节的要求,主张共生性可转化并通过动态的“互生性”来实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打磨,就不能成为具有宝贵价值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为人处事的正确道理。

一、出处

《礼记 学记》:“玉不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二、作品简介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文章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其文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文势流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礼记 学记》作品鉴赏

一、教育目的与作用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

二、教育制度与内容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严格的学校考核制度。

首先,《学记》规划了教育体系。《学记》主张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样构成了完整的学校系统,便于实施政教合一的管理职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什么意思

一块玉即使它价值连城,但是没有人发现,不被使用,不精修细磨它也成不了被人欣赏被人用被人带的饰品,人不知道学习,就不懂得礼义廉耻,小的时候不去学习等老了一事无成,蚕都知道吐丝,蜜蜂都知道酿蜜,连动物都知道的事情,更何况人呢?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玉不琢,不成器 :

选自:

1.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扩展资料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

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什么?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