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武汉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_什么导致了武汉三镇的“闪崩”?

武汉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_什么导致了武汉三镇的“闪崩”?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4 16:47:33

1、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4、江西填湖广

始见于魏源的《湖广水利论》。系指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区迁徙的移民运动。据说最早出现于五代,明朝达到高潮。

江西移民占江、浙、闽、皖、赣五省迁至湖南,湖北的移民总数的60%,在两湖各个地区,江西移民占有的比例又有差异,自东向西递减,适与地距江西之远近成正比。江西移民主要来自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流域,以吉安、南昌两府最多。

5、湖广填四川。

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武昌起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北伐战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江西填湖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湖广填四川

武汉为什么叫三镇?

说到武汉其实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什么的也非常的好啊,而且物产也丰富啊,但是我们反观历史其实我们会发现好像没有一代帝王是在武汉这个地方建都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武汉有毒吗 我感觉挺好的呀 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简单说来,历朝历代帝王不选择武汉作为首都,充分说明他们的脑子,是清醒的,理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难道“九省通衢”的武汉,地处内地腹心的武汉以及素有“东方马德里”的武汉,不具备成为首都的条件吗

当然不具备,为什么这么说 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个几个原因:

1、历史太不久远

武汉的发迹,是从元朝开始的。

最早的时候,武汉是云梦泽所在地,地势低洼,每年的长江洪水都要将这里淹没。

1281年,忽必烈将武昌设置为湖广省治所,从此武昌成为省级行政单位所在地。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元朝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改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和湖南省,治所仍然在武昌。

万历年间,武昌成为淮盐集散地,经济兴盛起来,而对岸的汉口则是重要的港口。清朝时期,武昌周边也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武汉三镇的规模。

1905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才开始加大对武汉的发展,武汉终于成为大城市。

可以说,武汉的历史轨迹,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相比于170多年的上海,800多年的天津,1000多年的北京乃至超过3000年的西安等地,武汉的资历太浅。

在北京长安等地作为帝国都城,享受着万国来朝的盛世之时,武汉还是个洼地里的小村镇。

这样的地方,鬼才会拿来做首都。

事实上,不仅大一统王朝看不上,就连割据政权也瞧不起。比如孙权曾说要迁都鄂州治下的武昌,但是群臣反对:“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所以,在论资排辈如此严重的封建王朝,武汉真的排不上号!

2、位置尤其尴尬

武昌在历史上属于古荆州地区,而古荆州地区,在历史上就不是封建王朝尤其是大一统王朝关注的重点。

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北部的匈奴,为了反击匈奴,最好能毕其功于一役,汉武帝开始凿空西域,帝国的重心开始向西北方向转移。

此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和关中地区。相比直线,武昌的位置就显得比较边缘。

隋朝时期,开凿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余杭、扬州以及开封等地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唐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沿海的扬州、泉州以及广州等地迅猛崛起,同样没有武昌。

唐朝灭亡后,政治中心东迁到河南,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武昌同样没有被考虑。

而元朝开始,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江浙继续作为经济重心,武昌则成为彻底的边缘地区。

武汉政治地位的提升,是元朝时期。而在元朝时期,帝国的重点是西北地区;而明朝之后,则转为正北的蒙古和东北的女真以及东南的倭寇,此时就是西南地区的土司,距离武昌也有距离;清朝开始,帝国的重心仍然是北部的沙俄和西北的蒙古。

所以,地处内地腹心的武昌,不是重点!

因为不在帝国的重心之上,两头不占的武昌自然就不能挑起首都的重任!

3、地势太过低洼

武汉的前身,是云梦泽。就是孟浩然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那个大湖。

云梦泽,分布在今天的武汉平原之上,先秦时期面积一度达到40000平方公里以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云梦泽逐渐变小乃至最后几乎消失,但是武汉地区地势低洼的情况没有变!

因为地势低洼,武汉地区的汉口才成为著名的港口,推动了贸易的繁荣。这样的城市拿来发展经济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但是如果拿来做首都,就非常危险了。

我们知道长江穿过武汉,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和汉阳三个镇,长江和汉江在给武汉带来水资源和航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水患。

古代的黄河,一直以来就给下游的河南、山东、江苏以及河北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而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水量是黄河的至少17倍!这就意味着一旦长江发怒,造成的后果将更加严重!

在长江流域的几个大城市中,武汉的平均海拔只有23.3米,在平均海拔上和重庆的259.1米相差太远,注定是悬在水边的城市。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所以,潜在的水患让这里注定成不了封建王朝的首都!

另外,在风水上,一般的风水宝地,都是江水绕城,而武汉这样穿城而过的,确实不佳!

最后,地势低洼带来了更加湿热的环境,所以武汉一度和重庆南京并称为我国“三大火炉”。

封建王朝选择建都,不仅仅是皇帝要住得舒适,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以首都体现帝国的重心,比如明朝迁都北京抵御蒙古。而武汉因为地处腹心,虽然位置安全但是不利于对边疆的控制。

加上武汉周边也没有群山等关隘,这导致一旦出现内乱,武汉基本是被群起而攻之。

因为武汉起步晚,所以只在近代有过三次做首都的经历,分别是:

1911年武昌起义作为临时首都,不过很快迁到南京;

1927年北伐军攻占武昌后,国民政府将都城从广州迁到武昌,但随着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及后来的宁汉合流,南京再次成为首都;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但随着武汉会战的失败,都城西迁至重庆,武汉再次没落!

可以说,武汉,是一个注定成不了首都的地方!

武汉会战简介

武汉三镇是以前的老武汉的合称,武汉三镇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为武昌(今武昌区,部分洪山区)、汉口(今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汉阳(今汉阳区)三座重镇的合称。

范围即是除青山区和部分洪山区之外的武汉中心城区。三座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隔江鼎立,故称“武汉三镇”。

扩展资料: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武汉正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百度百科--武汉三镇

武汉分了三个镇是什么意思?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扩展资料:

武汉会战详情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

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加紧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为了进行武汉作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的兵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是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的兵力,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波田支队在瑞昌东北登岸,遭守军第3集团军阻击。

20日,日军第9师投入战斗,协同波田支队合击瑞昌。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日军先后占领码头和富池口。由于守军增调4个军加强防御,双方在大冶、阳新地区形成对峙。

日军第27师经月余进攻,占领箬溪,向咸宁进犯。第101师渡过鄱阳湖,向德安地区的第1兵团进攻,双方成胶着状态。

10月上旬,第1兵团抽调三个军在德安西北万家岭实施反击,一举歼灭日军约4个团。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沿长江北岸地区进攻,攻占黄梅后继续西进。

9月中旬,日军占领广济、武穴后,围攻田家镇要塞。第4兵团一个军固守要塞,三个军在外围策应作战,奋战旬余,伤亡甚重,29日要塞失守。日军攻占浠水,直逼武汉。日军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地区进攻,8月下旬从合肥出发,分别占领六安、霍山后,向固始、叶家集(今叶集)方向进攻。

商城失守后,守军退守大别山各要隘,双方激战月余。日军第10师攻占固始后,在春河集、潢川一带遭第59军顽强抵抗,又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军阻击,后得第3师增援,占领信阳,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日军波田支队占领葛店,准备进攻武昌。日军第9师攻占贺胜桥,切断了粤汉线。日军第27师配合第9师向粤汉线推进,27日占领桃林镇。至此,武汉已被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为保存军力以利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军委会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撤退武汉地区部队。

日军第6师26日占领汉口。波田支队同日占领武昌。

27日,日军第116师与第6师各一部占领汉阳。至此,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武汉保卫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

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武汉三镇,是以前的老武汉的合称,因为武汉处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把武汉分为三大块,即武昌、汉阳、汉口所以顾名思义。

现在的大武汉三镇把周边区域划入武汉作为武汉未来发展的卫星城,三镇行政规划明确各有分工,

武昌区科教中心区,武汉90%左右高校和省直机关在这边,现辖洪山区、青山区和江夏区(卫星城);

汉阳区工业中心,汉阳一直是武汉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所以大部分工业都在那边,现辖汉南区和蔡甸区;

汉口一直是武汉的商业中心,商业市场广大中心区有硚口区、江岸区和东西湖区以及两个卫星城黄陂区和新洲区。三镇区域划分明显互有交叉。

武汉是一个新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地铁和市政道路迅猛建设。

为何古人称襄阳、荆州、武汉为“湖广三重镇”?

武汉会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一、武汉会战的背景

1、国民参政会召开。民国二十七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最后转变敌攻我守的战争态势。

7月6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

2、日军战略企图。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就开始研究攻占汉口的作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暂时搁置。

1938年4月初,日军大本营决定实施徐州会战时,亦决定实施武汉作战,在制定徐州会战计划时,即“预想到会战以后的形势并把将来进行武汉作战也考虑进去。”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实施攻占武汉的作战。

二、武汉会战的意义

武汉会战的最大意义在于,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攻占武汉以前,日本妄图通过强大军事进攻,一举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经过中国军民15个月的奋力抵抗,日本兵力伤亡近45万人,军费支出近100亿日元,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都已达到空前程度。

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扩展资料:

战役结果:

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负伤866人,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

在富池口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国军施放毒气才占领。

在大别山地区,国军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

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由于国军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然而,国军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武汉会战

国军在武汉会战中,阵亡多少将士,国军投入了多少部队来保卫大武汉

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集中110万人,与30万日军展开大混战,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负伤866人,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

在富池口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中国军队施放毒气才占领。在庐山南北,中国军队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枝,军马100余匹。在大别山地区,中国军队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同时,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的险峻地形,巧妙阻击日军,激战1个多月,致使日军付出了战死1000人,伤约3400人的代价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阳,中国军队持续阻击日军,歼敌2600人。

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配合下,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战果,共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

由于中国军队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中国军队从武汉地区撤退。

武汉保卫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国民党方面也付出了死伤20多万的代价。此战成功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是中日最大规模的决战,中国军队虽然集中了较多的兵力,展示了强大的作战决心,但是其单纯防御的作战思想和各自为战的本位主义暴露无遗,在武汉大战中,国民党在其他战场均没有进行积极的配合,使日军能够集中力量在武汉与国民党军队决战,日军还乘机占领广州,完成了对中国海上包围,隔绝了中国从海外取得物资和武器的通道,抗日战争形势进一步恶化。但与此同时,日本兵力不足的致命弱点暴露无遗,日军在武汉会战后,已经难以组织起大规模的攻击,中日进入了比耐受力的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的发展历程如何?

1937年12月,日本出动大批飞机,在太平洋炸沉了美国军舰“帕奈”号及英舰“瓢虫”号。次年3月11日,希特勒向奥地利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强令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辞职;及至1939年3月16日清晨,德军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占领了首府布拉格。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易守难攻,是华中重要的战略要地。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虽然迁都重庆,但它的许多重要机构却都设在武汉,因此,武汉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日本为了强迫中国政府早日投降,于1938年5月19日占领徐州后,就把下一个进攻目标对准了武汉。

1938年5月19日,日军沿陇海路西进,准备攻占郑州后,再沿平汉路南下攻取武汉。国民党为了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决堤,日军被迫改变了进攻路线。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西进,从南面进攻武汉,另一部沿大别山北麓西进,从北面进攻武汉。

6月7日,日军一部在军舰的掩护下,从镇江沿长江南岸西进。

12日,日军攻占安庆,揭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日军占领安庆后,继续西进。

25日,突破马当外围的日军与守卫马当要塞的中国守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伤亡都很大。

29日,日军绕过马当攻占了彭泽,马当腹背受敌也于当日陷落。接着,日军于7月3日在湖口附近登陆。中国守军奋起阻击,双方展开激战。

7月5日,日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占领了湖口炮台。同时,沿长江北岸进军的一路日军也从安徽合肥南下,18日攻占潜山,并向太湖方向进攻。至此,中日军队在太湖、湖口、鄱阳湖一线形成对峙。

7月中旬,日军又增加了兵力,调整了部署,准备继续西进。

23日,日军在军舰、飞机的掩护下,越过鄱阳湖,在九江以东的姑塘附近登陆。

24日,另一部日军也在九江以东的另一地点登陆。

24日晚,两部日军向九江发动了猛攻,中国守军奋力抗击,但外围很快就被攻破。

26日,中国军队放弃九江,退守瑞昌。日军占领九江后,兵分两路分别向瑞昌和南昌进攻。但在接下来的进军中,却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顽强阻击,进展缓慢。日军增加兵力后,于8月中旬在飞、大炮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向瑞昌发动猛攻。中国守军尽管英勇奋战,但在日军猛烈轰击和施放毒气的情况下,损失惨重,24日瑞昌失守。日军占领瑞晶后,又兵分两路,主力继续沿江西进。

与此同时,长江北岸日军也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7月下旬占领了太湖地区,8月初又占领了黄梅。但在接下来的进攻中,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阻击,双方形成激烈的拉锯战。但日军在猛烈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于9月16日占领武穴,并向田家镇发动猛攻。中国守军奋力抗击,但田家镇仍于9月29日失守。

10月19日,日军在占领浠不后,向武汉进发。

8月下旬,另一部日军也从合肥出发,兵分两路,左路沿大别山北麓西进,经商城直插武汉,右路沿淮河南岸西进,攻取信阳后,迂回武汉。左路日军遭中国守军顽强阻击,伤亡惨重,于9月16日才占领商城。中国守军退守大别山各隘口,层层阻击日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鏖战。右路日军也遭中国守军顽强阻击,10月12日攻占信阳,切断了平汉铁路线,南下威胁武汉。此外,南方广州也于10月23日失陷。至此,武汉已完全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国民党军队全线撤退。

27日,日军占领了整个武汉,至此,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的兵力都是前所未有的。会战虽然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结束,但也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日军的战略进攻受阻,从而使中国的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简介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扩展资料:

武汉会战详情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

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加紧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为了进行武汉作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的兵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是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的兵力,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波田支队在瑞昌东北登岸,遭守军第3集团军阻击。

20日,日军第9师投入战斗,协同波田支队合击瑞昌。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日军先后占领码头和富池口。由于守军增调4个军加强防御,双方在大冶、阳新地区形成对峙。

日军第27师经月余进攻,占领箬溪,向咸宁进犯。第101师渡过鄱阳湖,向德安地区的第1兵团进攻,双方成胶着状态。

10月上旬,第1兵团抽调三个军在德安西北万家岭实施反击,一举歼灭日军约4个团。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沿长江北岸地区进攻,攻占黄梅后继续西进。

9月中旬,日军占领广济、武穴后,围攻田家镇要塞。第4兵团一个军固守要塞,三个军在外围策应作战,奋战旬余,伤亡甚重,29日要塞失守。日军攻占浠水,直逼武汉。日军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地区进攻,8月下旬从合肥出发,分别占领六安、霍山后,向固始、叶家集方向进攻。

商城失守后,守军退守大别山各要隘,双方激战月余。日军第10师攻占固始后,在春河集、潢川一带遭第59军顽强抵抗,又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军阻击,后得第3师增援,占领信阳,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日军波田支队占领葛店,准备进攻武昌。日军第9师攻占贺胜桥,切断了粤汉线。日军第27师配合第9师向粤汉线推进,27日占领桃林镇。至此,武汉已被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为保存军力以利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军委会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撤退武汉地区部队。

日军第6师26日占领汉口。波田支队同日占领武昌。

27日,日军第116师与第6师各一部占领汉阳。至此,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武汉保卫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

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死亡多少日军?

日本25.7万死伤。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战争评价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中国幅员广大,日军可以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而日军的惯用战法就是迂回包围,即使从阵地防御的角度来看,在作战指导上也有不足与失误:兵力分散,以连绵不断的一线式阵地进行防御战斗,而且逐次使用兵力,缺乏有力的战略预备兵团;

会战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处处追随在敌人行动之后,不少措施类似“挖肉补疮”;在指挥体系上,受人事关系影响过大,许多兵力调配不是以作战需要为依据,而是按派系及资历任官,职务与所属兵力不适应,造成“屋下架屋,床上叠床”的弊病;

命令、报告的转达,自军事委员会至基本战略单位的师,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5个层次才能到达,难免贻误战机。

百度百科—武汉会战

武汉三镇改名前叫什么

湖广即地名,元朝设置湖广行省(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到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多用来指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个称呼,今天所说的湖广,即明清时期的两湖地区。湖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以襄阳、荆州、武汉三镇为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被古人称为 湖广三重镇 呢?

一、地形造就军事重镇

古人曾说 湖广之地,其城重者有三,曰襄阳,曰荆州,曰武昌(武汉) ,可以说明这三个城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从历史地理来分析,湖广地区的地形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长江从西南流向东贯穿全境。荆州位于长江湖北段的中西侧,武汉位于长江湖北段的中东侧,襄阳则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中段,与荆州、武汉正好形成一个大三角,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汉江就是在武汉的汉口附近汇入长江的。汉江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先经天下必争之重镇的汉中,再经陕西安康进入湖北十堰,至襄阳再至武汉。可见襄阳、荆州、武汉的战略地位是相当重的。

二、粮食高产地造就 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自古有鱼米之乡的说法, 湖广熟,天下足 出于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 湖广熟,天下足 ,明清时期,以襄阳、荆州、武汉为首整个湖广地区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后来因朝廷采取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古时, 民以食为天 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就让湖广地区的粮食成为了重要的战略物质,这也就从另一方面让这三个城镇发展成为 重镇 。

三、历史造就襄阳、荆州、武汉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中原王朝)、蜀(蜀中王朝)、吴(江东王朝)时,荆州、襄阳、武昌(武汉)正好夹在三国的结合部, 三角 地位的优势,魏得之则能东进吴、西进蜀,蜀得之则能东进吴、北伐魏,吴得之则能阻魏之南下、蜀之东进,捍卫江东本部;以后的东晋、南朝也是如此。如果北军控制襄阳但没有控制荆州,则南方王朝还能通过荆州救援武昌,如果荆州也丢了,武昌就基本上守不住了。因此湖广这个战略大三角襄阳、荆州、武汉可为鼎之三足,缺一则鼎不能立,三鼎俱在时又可互相救援。对历代南方王朝来说,守住三镇则能守住湖广,守住湖广则能守住东南。

武汉什么时候解放的

武汉三镇起初叫武汉尚文。

直到2018年才成立职业足球队,并于2018年11月29日更名为武汉三镇足球俱乐部。

2018年中冠联赛,武汉三镇拿到第16名递补进入中乙。

2019赛季中乙联赛,武汉三镇拿到中乙第11,赛季末赶上足坛解散潮,武汉三镇一度上交递补中甲的材料,最终递补失败。

2020赛季中乙联赛,武汉三镇决赛中力克淄博蹴鞠,以中乙冠军身份冲甲。

2021赛季中甲联赛,武汉三镇提前2轮冲超成功。也就是,从成立球队到冲超成功,武汉三镇仅仅用了3年时间。成立三年就冲超,在足坛最近10年以来是个。

球队历史

2014年1月22日,武汉市足协与尚文体育合作,开始筹备“培星计划”(尚文之星青训计划),培养选拔优秀选手前往海外学习、训练。

2015年9月17日,由武汉市足协、武汉尚文体育公司与西班牙NAMA体育管理公司合作“尚文青训海外培星计划”启动仪式在武汉市足协塔子湖训练基地进行。

2017年5月18日,注册“武汉尚文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29日,更名为武汉三镇足球俱乐部。

2019年3月,阿尔贝托成为武汉三镇主教练。同年,武汉三镇以2018年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总决赛第16名递补升入中乙联赛。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

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

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5年,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59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60.77万。

武汉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_什么导致了武汉三镇的“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