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楚辞代表作家_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作家是

楚辞代表作家_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作家是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5 15:01:47

楚辞的代表作家除了屈原,还有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

《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其它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历史影响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家除了屈原还有谁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垂钓名人,有着众多生动传奇的垂钓故事。

一、最伟大的垂钓思想家——宋玉

宋玉,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好辞赋,相传是屈原弟子,为屈原之后最伟大楚辞辞作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楚辞甚多,最早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载有作品16篇,今多亡佚。今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争议颇大,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

相传为宋玉所作的《钓赋》构思巧妙、思想深刻、语言华美,堪称天下奇文。宋玉和登徒子共同向元洲学习垂钓之术,之后去拜谒楚襄王。登徒子极力赞美元洲钓术之高明,称之为“天下之善钓者”。宋玉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楚襄王便问宋玉何人才能称为善钓者。宋玉于是便慷慨陈词,发表了一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精妙绝伦的议论:“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竹,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蚓也。”“昔尧、舜、禹、汤之钓也,以贤圣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其钓易见,王不可察尔,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南面以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群生浸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均矣;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若夫竿折纶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今察元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乎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鳊,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最后又乘机借垂钓讽谏楚王:“王若见尧、舜之洪竿,摅禹、汤之修纶,投之于渎,沉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其为大王之钓,不亦乐乎?”楚王心悦诚服。

宋玉将垂钓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巧妙结合起来,将治国比喻为垂钓,并巧妙地解释了尧舜禹汤等圣贤得天下与夏桀商纣等暴君失天下的原因,最后又讽谏楚王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重用贤才以保有天下。宋玉《钓赋》无疑是古今中外所有关于垂钓的文章中最出色的一篇。《钓赋》将垂钓政治化、哲学化,无疑大大提升了垂钓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见,宋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垂钓思想家、哲学家。

二、最伟大的垂钓政治家——姜子牙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说的便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今天河北省南皮县城和陕西省宝鸡市东渭河的磻溪河畔还有姜太公钓鱼处。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曾辅佐殷纣王,并多次劝谏纣王改邪归正,可殷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要追杀他。姜子牙不得不离开朝歌,后来来到磻溪隐居。他之所以选择磻溪,是因为磻溪临近周王朝的首都且是他心目中明君——周文王经常经过之地。在隐居的这段日子里,他经常在渭水磻溪边钓鱼。

为了引起人们特别是周文王的注意,姜子牙采用了空前绝后、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垂钓方式。他常坐在溪边的一块巨石上,悬三尺无饵直钩于水面之上,并说:“负命者上钩来!”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虾与鱼,只钓王与侯。”显然,姜子牙的这种旷古未有的垂钓行为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钓的确实不是虾与鱼,他是在钓周文王,钓王与侯,钓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钓自己的前途与命运。他的这一反常举动很快引起周围人和周文王的注意。最终周文王亲自请他出山并重用了他。他这才得以辅佐文王伐纣成功并在治理齐国方面颇有建树,从而建立了旷世奇功。

姜子牙显然不是那种甘愿老死山林的隐士,而是积极入世的贤人、有志于经邦济世的国士。他的垂钓行为实质上是一次毛遂自荐行动,只不过和毛遂相比显得委婉含蓄一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垂钓成就了姜子牙,同时姜子牙也成就了垂钓。如果说宋玉从理论上让垂钓具有了一定政治色彩的话,那么姜子牙则从实践上让垂钓具有了更深刻、浓厚政治色彩。姜子牙让垂钓成就了一个政治神话,后人永远无法复制、无法企及。

三、最伟大的垂钓军事家——韩信

江苏淮安市萧湖湖畔的”韩侯钓台”,相传是西汉著名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钓鱼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年时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一时却难找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常受人白眼。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已到吃午饭的时候,他却还没有地方可去。他已饿了几天了。这时一位善良的洗衣老人看见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菜拿出来分给韩信吃,这样一连持续十几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以后一定要厚报这位老妇人。老妇人听了这话后不但不领情,反而生气地说:“我岂是贪图你的报答,只是可怜你罢了!你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竟不能自食其力,不是可怜又是什么?!” 韩信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念念不忘,被封为“淮阴侯”后,派人四处寻找漂母,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漂母分食”的典故。

韩信受漂母之恩欲以涌泉相报,实属人之常情,并无不妥。漂母不领情是假装的、是有深意的,她只是想激励韩信奋发图强建功立业而已。韩信当然明白此理。

韩信垂钓的动机是什么?也许是钓几尾鱼以充饥,因为他当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忍饥挨饿,并不是没有此种可能。也许是效仿姜子牙以垂钓钓明主、王侯,因为他当时怀才不遇,确实有这种可能。但他太不幸了,这两样他一直想要的东西却一个也没钓到。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缺他却意外地钓到了自己缺乏的母爱。韩信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缺乏父爱与母爱。漂母虽非其生母,但对他的无限关爱与呵护,确实让韩信感受到久已失落的母爱。漂母不仅供给他饮食,还激励他发愤图强。韩信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或许确实与漂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最伟大的垂钓隐士——严光

严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光武帝即位,严光坚辞不仕,携妻子梅氏回富春山隐居,耕田钓鱼终老林泉。后来齐国有人向刘秀报告说富春江有人披羊裘垂钓。刘秀怀疑那人是严光,于是便派人去请。前后请了三次才将他请到洛阳。哪知最后他又回去隐居了。今浙江富阳、桐庐两县境内严光遗迹有严陵濑、严子陵钓台等,余姚有严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桥、客星庵、高风亭、"高风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钓台的碑文中,记载着这位不慕富贵、不媚皇帝的隐士,曾把脚搁在皇帝肚子上睡觉的逸事。刘秀想以昔日同窗的友谊打动严光,两人共床而卧,抵足长谈。严光睡后把脚搁在了皇帝身上,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入奏,说昨夜有客星侵犯帝座。 这纯属迷信,你尽可一笑了之。客星亭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建造的。 严光抗命王莽新朝、不事故人刘秀的高风亮节颇受后人推崇,宋范仲淹便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

相传后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过严子陵的钓台,便题一首诗说:“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这真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但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又有人对他提出极其严厉的批评说:“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这是何等严格苛刻的要求!他是说,严子陵反披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故意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来找他,以此作为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当时只着一般渔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钓鱼,谁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这样以来,当皇帝的同学刘秀岂不是永远也无法找到你了吗?因此他批评严光是有意作秀以求虚名,而非真隐之人。这显然是求全责备。

如果按照这种严格要求隐士、高士、处士的标准来讲,凡是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人世所知的人物全都一无是处了。宋代的大诗人陆放翁便说过:“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平庸一生,名不见于乡里,终与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事实上,从严光的个人品行和一生行迹来看,严光并非沽名钓誉之徒,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士,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陶渊明式的隐士。如果他真有名利之心,他不会一二再、再而三地拒绝刘秀的征召,并且最终也没出来做官。君不见,姜子牙、诸葛亮、卢藏用等人就禁不住别人的一再邀请最终出山。

如果从个人品行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值得肯定的。但若从个人的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做法则是不值得提倡的。严光身处“光武中兴”的治世,怀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世用,实在可惜。这也是刘秀屡次征召他的原因。如果像严光这样才德兼备的隐士都肯出来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那么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更快的发展。尽管隐居是个人自由,尽管保持个人品格高尚也很重要,但若和“为国为民”这样的千秋大义相比,他们仅是“小义”而已。二者孰轻孰重,自不待言。

战国时期的人物简介(3个)

其还有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宋玉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称为“屈宋”。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只能确定其活动时间在屈原之后,作过一些官职但是对现实的批评不如屈原。

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记载有16篇,但无篇名。王逸《楚辞章句》记载《九辩》、《招魂》两篇。《文选》记载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尽管后来还有题名宋玉赋的作品出现,但是基本都处于伪托且无文学价值,一般认为这七篇的文学价值较高。在这七篇中,唯一可以确定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招魂》已经基本确定为屈原作品,其他五篇文学价值很高,但是作者有争论。

宋玉为后人所尊崇。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鲁迅也肯定《九辩》: “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乐羊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中山国君姬窟发兵犯魏,翟璜举荐了乐羊。可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王的将领,而且曾杀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为帅。

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施了缓兵之计。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中山国君又杀了他的儿子,煮成肉羹送给他。乐羊为表忠心,就吃下了肉羹。随后大败中山国。魏王重赏他,封在灵寿,但是认为他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

乐羊死后,葬于灵寿。

楚辞代表作家_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作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