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乌克兰危机会导致俄罗斯全面崩溃吗?_乌克兰如何挺过第一个战争寒冬

乌克兰危机会导致俄罗斯全面崩溃吗?_乌克兰如何挺过第一个战争寒冬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6 09:16:55

俄乌之间的军事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此前的战况一直都是俄方占优的一边倒态势,因此在失去了哈尔科夫的控制权以后,就预测俄军全面崩溃是不够客观的,并且俄方给出的说辞是主动撤退,虽然撤退比较仓促,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战损,但这跟乌军直接战胜依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无论是主动撤退还是被动撤退,都已经无法改变哈尔科夫控制权更迭的客观事实,只不过整体来看很有可能是俄罗斯在无奈之下的主动调整,其真实目的便是止损。

众所周知,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战线是比较长的,如果是在夏季,后勤保障和补给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但随着严寒冬季的临近,势必会加剧给养保障的难度,考虑到哈尔科夫并非俄罗斯的预定目标,通过战略性的调整,在补强主要战区军事力量的同时,缓解冬季补给压力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既然俄军存在冬季保障压力,利用转瞬即逝的机会撤出战区,虽然表面来看丢掉了控制权,但长远来看对俄罗斯还是利大于弊。

当然,此次俄军在哈尔科夫的失利,跟其战场态势和情报的错误分析也是密切相关的,简单来说,乌军在美国的帮助下,通过对乌东地区的军事打击,让俄军误以为将会发起新一轮进攻,而不得不从哈尔科夫等地抽调军事力量,这便是精心设计的 声东击西 策略。从战况来看,俄罗斯对于乌军的这一轮动作缺乏充分准备,做出撤退的决定便是中计的表现,相信俄军在认识到错误以后,会在后续的军事行动中重新定义战场态势。

由此作为参考不难看出,丢掉哈尔科夫的俄军只不过是一时大意,距离全面崩溃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毫不夸张的说,只要美国为首的北约不直接介入,俄乌战争的结局就只能不利于乌克兰,这也是个人并不认为俄军会溃败的原因所在。考虑到进入寒冬以后会给军事行动造成诸多不便,因此不排除俄军依然会在其他战区采取战略撤退的做法。

怎样解决乌克兰危机

要树没树,要房子没房子,要衣服没衣服。零下30~40度的天气,就算人是铁打的,也完全扛不下来。

错误的战略部署,延误了战机。

德国在攻打莫斯科之前,先是向南进攻的基辅地区。德国集结500多万的兵力,准备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北方集团军对准圣彼得堡,南方集团军对准乌克兰,中路军团对准莫斯科。

本来在北路和中路的集团,一直是势如破竹,取得了很不错的结果。但是由于苏军在南方布置的军力比较多,一时间南路集团军有些吃力。

曾经有士官建议在雨季没有来临之前,先行攻打莫斯科,毕竟这里才是重中之重。虽然乌克兰地区是资源重地,但是只要莫斯科败了,乌克兰也撑不了多久。

可惜这个建议并没有采纳,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围歼战就此展开,西南方面军将近60万人被捕。不过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莫斯科附近集结了110万的兵力,苏联也进入了雨季当中,眼看冬季就要来临。

其实这也不能怪当时的德国高层,毕竟战争打到那样的程度,德国内部的资源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乌克兰作为资源重地,抢夺下来会占据很大的主动权。就算绕过不去攻打,囤积在这里的70万苏军,也不可能让德军完全放松。

而德军一支引以为傲的闪电战,在苏联地区却失去了作用。长时间没能攻打下来乌克兰地区,也把战事拖得越来越远长。再加上苏联地广物博,在战略纵深上面,德军也是欠考虑。

苏联战略恰当,逼迫德军败退。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闪电战,它是由德国著名将军古德里安创建的一种作战方式。充分的利用了飞机、坦克高机动性,高破坏性的特点,对敌方重点地区特殊照顾。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破坏敌方阵营的目的。

之前在欧洲地区一直是屡试不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不是因为欧洲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小国。甚至一个小时,飞机就能穿越整个国家。然而整个欧洲面积加起来,可能都没有苏联的大。

因此闪电战到了这里,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效果。再加上苏联的反抗,战争也被越拖越长。无独有偶,希特勒也曾经夸下三个月攻下苏联的海口,因此就没带这么多冬季装备。

可惜熬过了漫长的雨季,等到苏联极度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战况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然而这些士兵带的最厚的衣服,也只不过是秋装。莫斯科零下30多度的天气,让这些士兵完全傻了眼。

其实苏联早就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所有的兵力全部蜷缩在莫斯科附近,准备和德军来一个破釜沉舟。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坚壁清野,把莫斯科周围能毁的都毁了。

当时在莫斯科周围的所有树木、房屋,全都被烧光砍光。当时打出的口号是:不留下一口水,不留下任何牲口。能搬得动的全部被搬到了莫斯科城内,如果有不愿意的,直接用军队采取强硬措施。

所以等到德军赶来的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算是想抢东西都找不到地方去抢。至于所说的为什么不烧树木,因为完全被砍光了,能烧的都没有了。

就算是这些树木都留着,对于上百万大军来说是杯水车薪。就算是烧火取暖,总不能一直烧吧?有人说为什么希特勒没有补救?不是没有救,只不过实在是杯水车薪。

后方在得知情况之后,曾经加急赶制出了170万套的棉衣。但是要运到莫斯科,又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莫斯科领土这么大,从德国运到莫斯科已经很费劲了,再去定点投放,下面白茫茫一片,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就算是投放下来了,让德军去找估计还没有走出去莫斯科范围,也就冻死在了外面。德军的失败来看,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据。

俄罗斯与西方打擂台,也向乌克兰提出一个确保其安全的方案

在“哈尔科夫大捷”后,乌军转攻赫尔松,军事上进展甚微,但俄军出乎意料地直接放弃了赫尔松。乌克兰真正的至暗时刻可能就要到来:美英援助可能要缩水。

10月24日,美国众议院民主党团30名议员通过公开信向拜登发出呼吁:与俄罗斯谈判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些民主党众议员是美国“国会进步党团”(Congressional Progressive Caucus,简称CPC)的成员。“进步”在美英语境里与中文语境里的意思不同,是与“保守”相对应的。“进步”对应于自由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左”。

CPC党团首领为华盛顿州众议员普拉米拉·贾娅帕尔(Pramila Jayapal),党团现有101人,成员全部为民主党人,包括99名有投票权的众议员,1名无投票权的国会代表(来自华盛顿特区,法定有参议权,但没有选举权),一名参议员(伯尼·桑德斯)。民主党左翼基本上都在里面,包括有名的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欧·科泰斯(常简称为AOC)。

AOC(资料图)

CPC的政治诉求广泛,从全民医保、提高工资到削减军费开支、打击工商贪婪,从终止死刑到气候议题,从人道的移民政策到补偿黑奴,什么都沾点。在乌克兰问题上,CPC通过公开信要求:

1. 华盛顿积极寻找谈判解决的办法,敦促尽快停火

2. 谈判应该直接与俄罗斯进行

3. 停止敌对,舒缓制裁,由国际社会提供乌克兰可接受的安全担保

4. 战争结束遥遥无期,唯有外交才能解决

公开信发表后,引起美国政界和媒体的激烈反弹。CPC在第二天就撤回,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把公开信的发表怪罪到工作人员不小心把内部讨论放出去了。这当然是尴尬的借口。

但这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这其实也是CPC的真实心里话,只是被眼下的“政治正确”堵回去了而已。

美国国会中期大选结束,共和党夺回众议院,参议院还在民主党手里。共和党在选前就扬言要削减对乌克兰的援助,甚至有“一块钱也不给乌克兰”的扬言,是否兑现就要见分晓了。

拜登在支持乌克兰问题上已经骑虎难下,但离开国会的支持,他举步维艰。拜登在2020年大选中胜选不是因为得人心,而是因为特朗普太恶心。在4年特朗普倒行逆施后,很多人坚信“选谁都不能选特朗普”,这才让在民主党内都不是众望所归的拜登捡了便宜。在国会中期大选中,“选谁都不能选特朗普的人”再次发威,使得特朗普在若干关键的参议员、州长、州务卿选举中再次失望而归。

拜登上台的时候,人们照例抱以厚望,然后照例还以失望,这已经是选举制民主的常规了。民主的本意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但在民意存在深刻、不可调和的分裂的时候,一人一票只能导向“多数人的暴政”。

政客为了选票,倾向于解决存在共识、好解决的问题,回避争议激烈、不好解决的问题。假以时日,好解决的问题所剩无几,不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争议双方越来越势均力敌。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但凡还存在多数共识,已经“少数服从多数“而解决了。解决不了正是因为谁都不能形成多数。

于是“50+1”就成为常态,一方“解决问题”的良政就成为另一方“不共戴天”的逆行,另一方只有咬牙切齿等着“秋后算账”。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迅速出现,执政成本越来越高,执政精力越来越被赢得下次大选而占用,政策烂尾和震荡成为常态。

拜登眼下正是这样的问题。他要维持执政力,必须保住国会民主党的支持。他需要整个民主党站在他的身后,CPC的支持必不可少。CPC以工作人员不小心为由尴尬地撤回了公开信,但意思已经明白了,拜登无法装糊涂。

CPC不是因为天真而主张和谈。

乌克兰战争是奇怪的战争。战争的起因、道义基础、军事得失已有巨多分析,这里不再着墨,但战争中的投机因素令人瞠目结舌。·

普京看来从未计划过打硬仗。开战时试图用奇兵突袭一举拱翻泽连斯基政权,但面临强攻基辅的难题后知难而退。在“小摩托”破坏40%以上的乌克兰电力设施后,基辅时常停电。

11月6日,拳击手出身、以说硬话出名的基辅市长克利奇科在电视上要求市民做好准备,如果停电扩大,就准备撤离基辅。也就是说,基辅人民未必那么坚强。

但俄军重返基辅前线看来是不会了。乌军夏季攻势夺回哈尔科夫地区大片失地后,俄军退守顿巴斯和赫尔松。但赫尔松也放弃了,俄军退守第聂伯河以东。俄军看来总体上还是在用防守磨耗乌军,但最终消磨的是美欧的决心。

战争爆发后,美欧看到机会,在经济和金融上一下子弹药打光,在军事上除了不直接下场,也是倾力援助,力图一举拱翻普京。但俄罗斯毕竟是大国,普京是得到民意支持的。俄罗斯民意或许支持这个反对那个,但在俄罗斯已经没有退路、不能战败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普京无疑是在困难之中,但离被拱翻还差得远。普京貌似打得三心二意,实际上是在尽量避免对民生的干扰,降低战争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准备以小博大,稳扎稳打地长期对抗整个西方。

战争爆发时,普京低估了乌克兰,更是低估了美欧,但美欧也低估了普京。这使得双方都被锁入意想不到的境地。A计划失败后,谁都没有B计划,更是不知道如何收场。

除了泽连斯基誓言要把俄军赶出2014年前的乌克兰边界外,美欧与俄罗斯都对何谓“胜利”闭口不谈。这使得乌克兰战争成为一场看不见终点的战争。不是终点遥远,而是谁都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泽连斯基的终点其实不重要,乌克兰的战争努力离开美欧的支持,很难继续下去。何况俄军被打出2014年前边境也不排除可能再打回来。俄罗斯已经宣布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州并入俄罗斯,克里米亚在2014年就并入俄罗斯了。被打出2014年边境反过来对俄罗斯意味着丢失国土了。

“一土二主”可能使得东南乌克兰像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一样,成为死结,只是死结的一方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

美欧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貌似“众志成城”,实际上美英一马当先,欧盟紧紧跟上但略有异心,德国、法国等国则是三心二意。从开战前夜的1月24日到开战7个月后的10月3日为止,美国提供了价值276.5亿欧元(下同)的军事援助,151.8亿经济援助,94.9亿人道援助,总值523.2亿;欧盟25亿军事援助,123.2亿经济援助,14.2亿人道援助,总值162.4亿;英国37.4亿军事援助,25.5亿经济援助,3.7亿人道援助,总值66.6亿;德国12亿军事援助,11.5亿经济援助,9.5亿人道援助,总值33亿;加拿大9.3亿军事援助,18.1亿经济援助,3亿人道援助,总值30.4亿;波兰18.2亿军事援助,10.2亿经济援助,1亿人道援助,总值29.4亿。

从各类援助占比不难看出,对于美英来说,乌克兰战争首先是在军事上击溃俄罗斯的机会,由此诱发俄罗斯发生政治变局,这不仅一劳永逸地消除了历史威胁,更是孤立中国并最终压制中国崛起的最好机会,然后才谈得上在经济上和人道上帮助乌克兰。欧盟则谨慎一些,首先要确保乌克兰不至于在经济上崩盘,造成更大的难民危机,然后才是军事援助和人道援助。德国试图紧贴欧盟模式,但“被逼得”增加军事援助,在军事、经济和人道援助方面比较均衡。加拿大走得更远,是提供援助的主要西方国家里唯一经济援助超过军事援助的。波兰相反,是军事援助占比最高的,几乎两倍于经济援助,而人道援助微不足道。显然,波兰比美英更急于在军事上击溃俄罗斯,最好促成俄罗斯的再次分裂。

但援助对美英和其他西方国家越来越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美国家大业大,但对乌克兰的援助总额已达国防预算的7%。英国是12%,德国6.6%,加拿大13.3%,波兰23%。欧盟没有国防预算,也没有固定的民生开支,但从成员国征收的“会员费”每年约1482亿欧元,其中11%用于对乌克兰的援助,也是沉重的负担。

在约翰逊时代,英国对在乌克兰问题上跳得非常高。在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的现在,英国需要把美国拉回欧洲,才能继续发挥“美英特殊关系”的杠杆作用,借美国之手,实现英国的全球谋划。但英国已经年老色衰,新冠疫情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的打击沉重,已经花不起本来就没有的钱了。苏纳克还是财政部长的时候,就被指责为“克扣”对外援助。现在自己担任首相了,他只有信守竞选诺言,避免特拉斯踩过的“滥花根本没有的钱”的陷阱,紧缩开支,谨慎理财。从苏纳克的种种表态来看,英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可能会悄悄削减。

德国本来就不起劲,有英国在前面挡枪,德国能保持现状就不错了。波兰根本没有能力扩大援助,连长期保持现在的力度都难。

美国国内早就有“为什么又是美国出大头”的责难。共和党早就扬言要大幅度削减对乌克兰的援助。共和党未必是同情俄罗斯,“逢民主党必反”可能是更大的动力。

民主党内现在也对继续大力度援助乌克兰开始有怨言。

523亿欧元差不多就是523亿美元(欧元贬值后,和美元差不多等价了),这只是8个月的战争开支,延展到1年,还要增加50%,达到近800亿美元的水平,那就超过国防预算的10%了。削减10%的国防预算、转用于对乌克兰援助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想想美国增加国防预算10%要犯多大的难,就知道这样的援助水平是不可持续的。

泽连斯基11月8日发表讲话呼吁美国政界保持团结(视频截图)

美国经济正在步入完美风暴。通胀居高不下,眼看就要跌入衰退了。美联储的接连升息后,通胀不再加速增长,但保持高位,去除燃油和食品的核心通胀则还在增长,实际上达到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稳定高于预期。美国通胀不仅顽固,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已经不是美联储一家能压下去的了。

另一方面,硅谷正在面临90年代网络泡沫破灭后的第一次衰退。推特大裁员不仅是马斯克“新官上任”的大动作,也是财务上的必须。脸书、英特尔、希捷、微软、奈飞、Snap、Shopify等也在裁员,亚马逊和苹果可能紧随其后。据报道,2022年硅谷已经裁员45000人。

硅谷在新冠疫情后实际上迎来不大不小的高潮,网上工作、网上娱乐、网上购物给互联网和ICT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新冠红利”过去了,无序扩张的后果开始浮现。有的倒霉蛋的股票已经跌掉90%以上,如曾经很火的虚拟健身俱乐部Peloton已经跌掉91.4%。疫期爆热的Zoom也跌掉71.1%了。硅谷血流成河了。

现在还难说芯片战对硅谷的影响,Lam Research、Applied Materials、英特尔等的中国市场营销都占总营销20%以上。芯片战对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影响不大,但对硕果仅存的硬件、软件和技术支援企业影响大。

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互联网是美国少数从还能科技开发一路打通到商业实现的行业,也是高增值、高收入行业。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科技股依然相对坚挺。硅谷这一次要真脱底了,会带动蒸发多少美国股市,还有待观察,但这绝不是拜登、鲍威尔和耶伦可以坦然处之的。不管是热钱还是真金白银,收不上来税就需要借债填补预算漏洞,美国已经出现债券流动性问题了。也就是说,买的人少了。

美国人不存钱,靠国内资本是填不了这个漏洞的。中国不肯多买美国债券了,且不算美国可能的财政破产因素,美国动不动威胁要赖掉中国手里的美国债券,中国要多傻才会继续增持?日本则是增持不动了,本来自己经济也不行,日元还狂贬,更加买不起美国债券了。

2021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为5620亿美元,平均利率为1.87%左右。美联储连续加息后,带动国债利率增加。以31万亿美元国债计算,国债平均利率上涨到3%的话,每年国债利息支出就将高达9000亿美元以上,超过国防预算。

拜登的大手笔基建、新能源、高科技投资还需要大幅度举债才能启动,形成回报要什么时候则要看天意了。

在这样的时候,要是乌克兰战争的胜利只是再努一把力的事情,美国还会继续大力支援,但乌克兰战争成了无底洞,再割肉饲虎就非常不合时宜。美国急需削减开支,填补自家财政漏洞,这其实是两党悄悄的共识,白宫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11月5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在私下提议乌克兰放弃“除非普京下台,否则拒绝和谈”的姿态。美国当然要确保乌克兰(实际上是美欧)处于有利的谈判位置,更要避免“乌克兰拒绝和谈”的印象。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已经有国家对乌克兰拒绝和谈的立场表示不安,这不仅有损乌克兰的道德高地,更有损美欧继续援助乌克兰的民意基础。

乌克兰战争以来,能源危机对欧洲是沉重打击,连“环保先锋”的道德高地也不要了,纷纷重启煤电,免得没电。

2022年将是二战以来最寒冷的冬天。能源危机也使得欧洲制造业陷入绝望,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发动机德国。能源危机对亚非拉国家也是沉重负担,斯里兰卡的困局与此直接相关。

美国倒是通过向欧洲的油气出口赚了一大笔黑心钱。一方面,美国舍不得吐出来、帮助欧洲,另一方面,这毕竟有损盟国互信。美国也需要能源危机尽快过去。

粮食危机是另一个问题,非洲和中东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大。

乌克兰如果停战,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未必得到完全和立刻解决;但战争继续下去,危机只能深化、固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在坚持拒绝和谈的同时强求各国巨额援助,就是在道德绑架了。西方从来只能道德绑架别人,自己从不接受道德绑架。但要是乌克兰绑架不成,高度依赖美欧援助的乌克兰可能很快就要弹尽粮绝,无法继续打下去。但要是与俄罗斯和谈,先前放出去的硬话要吞回去不说,高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情节可能会立刻要了泽连斯基的政治生命。

这对西方不是问题,一个泽连斯基倒下去,千百个泽连斯基站起来。问题是这些新站起来的泽连斯基们可能比倒下去的泽连斯基更加死硬,任何不够死硬的泽连斯基可能连站起来的机会都没有。

但现在谈判对乌克兰也确实不是好时候。除了哈尔科夫地区收回的土地和赫尔松,开战以来,乌军还是失地远多于收复。要是现在谈判,战线冻结了,使得乌克兰的分裂事实上永久化。既然如此,何不继续在开战后不久就与俄罗斯开始但后来中止的停火谈判?那还避免了马里乌波尔的生灵涂炭。赫尔松的收复或许还鼓励了乌克兰的主战派。

基辅不管谁主政,现在与俄罗斯和谈,很难不陷入合法性困境。但继续拒绝和谈,可能面临美欧撤援的危险。战争开始初期,西方鼓励乌克兰对俄强硬,乌克兰顺着梯子爬惯了,习惯于提出夸张的指控、要求和战果,反正西方照单全收。但乌克兰用力过度,并对西方道德绑架,不仅西方民众和媒体开始厌倦,西方政府也开始警惕。

在两枚导弹落入波兰境内、造成两人丧生后,乌克兰在第一时间指责俄罗斯蓄意扩大战争,反倒是美国首先提出这像是乌克兰人的乌龙。这不仅是避免把自己拖入不想直接介入的战争,也是对乌克兰的警惕。不大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朝野也在悄悄地要求加强对经援、军援的监管,避免被“传奇式”的乌克兰贪腐侵吞太多。

当地时间11月16日,美联社报道,3名美方官员称,初步评估显示击中波兰的导弹是乌克兰军队为拦截俄罗斯导弹所发射的

乌克兰人在保卫自己的国家。但尴尬在于:乌克兰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保卫自己的国家,乌克兰离不开支持者。要是乌克兰的支持者把灯关了,乌克兰就留在黑暗里了。但要是乌克兰自己把灯关了,那就很难再走入光明。

乌克兰的至暗时刻正在到来。

如果俄罗斯继续攻打乌克兰,那么乌克兰会怎么应对呢?

俄罗斯与西方打擂台,也向乌克兰提出一个确保其安全的方案:保持中立、不结盟、去纳粹化、去军事化。俄罗斯旧事重提,必有深意。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9月15日表示,乌克兰日前公布的乌克兰安全保障的文件草案,提议欧盟成员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作为乌克兰的国家安全的担保方,这样的举措不是国家安全保障,而是西方国家继续资助当前的乌克兰精英的保证。

扎哈罗娃强调,只有俄罗斯才能向乌克兰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但是,乌克兰若想获得俄罗斯的安全保障必须满足俄罗斯提出的四个条件:保持中立、不结盟、去纳粹化、去军事化。

开战初期,俄罗斯就向乌克兰提出了一系列的条件,也包括了上述四个要求,不过被乌克兰拒绝了。现在,俄罗斯再次向乌克兰提出这四个条件,属于炒冷饭,毫无疑问,肯定会被乌克兰拒绝——乌克兰在战争最不利最危急的时候都拒绝了,怎么可能在取得哈尔科夫战役胜利,并且转入全线进攻的时候,会同意俄罗斯的这些条件呢?

其实,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态度是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俄罗斯为什么还要在战事对自己不利的态势下还提出让乌克兰保持中立、不结盟、去纳粹化、去军事化的条件?真实的用意并不是让乌克兰点头同意,而是通过重提这样的条件营造俄罗斯的强大形象、强硬的姿态,让世界复习:俄罗斯依然是不可战胜的北极熊,主要是继续让西方继续对俄罗斯有所忌惮。这也是混合战争的一种方式。

俄罗斯在这次俄乌冲突开始已经表明决心,不会占领乌克兰的土地,但为了防止北约东扩乌克兰必须去纳粹化,去军事化,因此俄罗斯在没有彻底完成目的时战争会继续打下去。因为这次俄乌冲突就是美俄之间的代理人战争,所以到最后乌克兰是没有能力应付的,如果战争不能演变成世界大战,美俄就会坐在停战桌前谈判如何解决乌克兰的战后的事宜了。

只要两个目标实现,俄军就会停止进攻的脚步,一个是乌克兰政府做出承诺,选择永久中立国地位。第二就是承认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合法有效,乌东地区划界自治。满足这些条件俄罗斯就会主动撤军,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军出征,每天的后勤保障支出就是一串天文数字。

拖下去对俄罗斯没有半点好处,因为俄罗斯战前就已确定了战争的规模,以及突发状况的处置,但却不包括推翻基辅现政权,扶植亲俄政府,更没有消灭乌克兰武装力量的计划。

这就说明俄军从开始作战,就没有把基辅等乌克兰大城市定为必须夺取的目标。所有战斗的发生都与俄罗斯的战前计划有关,目前虽然战争成胶着状态,但整体来看俄罗斯仍然掌握主动权。

俄罗斯的经济无法支持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快打快撤一定是战前想要达到的效果。眼前却让俄罗斯有些为难,乌克兰从战争初期孤立无援到现在越打越有后劲,正是美欧插手的结果。

乌克兰是被动接受战争,打多久只有俄罗斯才说了算,但俄罗斯不会与乌克兰纠缠不清,即使两个要求乌方都不答应,俄罗斯在预定时间内也会撤军。两个多月的战争摧毁了乌军建立的多重防线,并破坏掉了许多影响乌克兰战后重建的基础设施,即使没有战争影响,乌克兰也会过上很长时间穷日子,以乌东地区建立战略缓冲区,即使俄罗斯两月征战没达目地,但也没有输,而乌克兰只有被动接受,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不由自己做主。

乌克兰危机会导致俄罗斯全面崩溃吗?_乌克兰如何挺过第一个战争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