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僳僳族的重要节日刀杆节,为何要“下火海”“上刀山”?_上刀山下火海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僳僳族的重要节日刀杆节,为何要“下火海”“上刀山”?_上刀山下火海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6 09:18:54

每个习俗的背后都有一个英雄的故事或者一些传奇故事,它们都代表着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和祝福,并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一直像信仰一样留在人们的心里。僳僳族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做刀杆节,在这个节日人们要 下火海上刀山 ,为的正是一个纪念一个英雄,表达自己的祝福。

1、英雄总是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刀杆节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王骥的将军,他是一个明朝的兵部尚书,很有谋略,也很勇敢。相传,他曾带领士兵去讨伐麓川,并且取得了胜利。在那里,他与族民的关系很好,而且还积极帮助族民解决困难,族民都很爱戴他。他也没有辜负族民的期盼,帮助他们换来了和平的生活。一个真正为民的人,老百姓也会深深地记住他。但是,王将军回朝之后,一些奸臣嫉妒他,担心他的权力过大,所以设计陷害他,最后王将军便被冤枉死了。族民们十分伤心,所以决定采取这个节日来纪念王将军。

2、激励人们做一个勇敢的人,记住恩人的品格

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为了让人们拥有像王将军一样的优秀品格。在这个节日的前一天,人们会先举行 下火海 ,一般都是男子来进行,他们在滔天的火海中歌唱,传达祝福。然后回举行 上刀山 的活动,他们会用一些香棍摆成刀杆的模样,然后让勇士们踩过去。这些活动都需要惊人的勇气,所以人们的真心显而易见。

这个节日之所以流传至今,为的真实人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和千百年来的善良。他们不敢忘记先人,特别是拼尽自己所有为自己换来美好生活的人。所以一个习俗、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它非凡的意义,值得每一个人去坚守。

上刀山下火海 什么节

上刀山下火海是火把节的活动,详细介绍如下:

一、火把节介绍: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2023年7月20日至8月30日,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将在凉山州举行。据《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火把节8农历六月二十四放假调休共7天。

二、民俗文化: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和地域性的演变,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等。

僳僳族的重要节日刀杆节,为何要“下火海”“上刀山”?

上刀山下火海刀杆节。

刀杆节介绍:

节日这大,几十里内外的傈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

接着鋩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

这时,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

接着,闯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个个手棒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炔地翻滚、搓揉。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迸进发出阵阵喝彩声。

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方告结束。第二天,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红花树杆,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晌午时刻,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广场。

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雾大头戴蓝布帽,身装大、红袍,赤脚冲至刀杆树下,各自斟满一杯壮胆酒一饮而尽。

随即纵身跳上刀杆,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赤脚斜踩于下层锋利的刀刃上,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勇士们登上高高的杆顶时,场上簇拥的观众,个个瞠目结舌,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

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

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傈僳族有一个节日叫刀杆节,又名爬刀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日出现?

刀杆节是为了纪念明朝时被奸臣所害的兵部尚书,王骥,他体恤边民疾苦,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当时人们盛装出席举行惊险的纪念仪式,传承至今演变成了表演绝活的体育运动。

上刀山 会有七八名上导感表演者为众人先表演跳火舞,在经过火焰的洗底之后,会场中间会屹立着两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长刀,刀口都向上,而这些上刀杆表演者会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的画像前,祭拜一下,喝上一杯酒,然后就开始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地爬上刀杆架。 下火海 在爬上刀杆架之前为众人表演的跳火舞就是下火海,他们会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火炭上来回跳动,还时不时地将炭火往身上揩抹,滚烫在身上,他们却丝毫不在乎,因为经过了火的洗礼之后,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将消除各种各样的灾难。

这古老又奇特的刀杆节已经被正式认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刀杆节的节期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傈僳语叫 阿堂得 意思是爬刀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具体传说是,在明朝的时候,王骥在边疆安边设卡,他体察便民的疾苦,积极的帮助傈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后来王骥被奸人诬告调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王骥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回傈僳族时,大家摩拳擦掌想要给王骥报仇,于是代代相传,在每年的这天,练武者都会苦练本领,形成了刀杆节。

刀杆节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傈僳族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的二月初八,傈僳族的刀杆节就开始了,在傈僳族当地,他们的刀杆节就类似于我们的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参加,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上刀山下火海。

“刀杆节”,是傈僳族同胞最庄严神圣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源于一个悲壮而深情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族和傈僳族的远祖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兄弟大了要分家”,汉族哥哥和傈僳北北分别用石桩和草绳各圈出了一片土地,谁知突然起了一场野火,哥哥打的石桩牢牢在地,而弟弟结的草绳却成了灰烬:属于自己的土地怎么也找不到了,只好四外流浪。最后来到高黎贡山上的原始森林里容身,靠打猎度日,生儿育女。

可是,境外有些坏人却不让他们安安生生地过日子,常常派军队来到他们的寨子烧杀抢掠。汉族哥哥的后人知道后,就派了兵部尚书王骥率领大军来帮助他们打败了坏人。王骥在边疆建关设卡,教年轻力壮的傈僳人练兵习武,并发给他们粮米银钱。不料,朝廷里的坏官却诬陷说王尚书想造反,怂恿皇帝把他召回。接着又暗作手脚,在接风宴席上将人毒死了。噩耗传来,傈僳人民悲痛万分。他们愤怒地燃起了堆堆篝火,还用高高的树杆和锋利的长刀架起了“刀山”,发誓要化悲痛为力量,“上刀山,下火海”,也要牢牢保卫好王尚书帮助他们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园。

每年二月初七夜幕临之时,山上的一堆堆篝火便在山寨固定的节日场地上熊熊燃烧起来。男女老少便绕着火堆纵情地边歌边舞,这叫“打歌”。待篝火燃成老大一堆通体透红的火炭时,便有剽悍勇武的傈僳汉子缠赤巾、穿赤衣、摇赤旗,迎着赤焰,赤脚跃入赤炭之中,手舞之,足舞之。“火海”中,他们时而狂奔乱跳,踢得炭火如钢花乱溅;时而又兔起鹘落,在火场中翻跟斗打倒立;时而又捧起大捧小捧的炭火往脸上揉……烈焰腾腾,火星四蹿,不时引得人们“哦哦哦”惊出——这便是“洗火澡”,也就是“闯火海”,据说这是“上刀山”的前奏,既可驱妖避秽,又可以活络筋骨,有点像优秀运动员大赛前的“热身”。

二月初八,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来临。场子中央那架用两根巨木和72把或36把钢刀绑成的五彩缤纷、高耸入云的“刀山”磁石般地吸住了千百双目光。刀是真刀,一律朝上的锋刃闪着蓝幽幽的光,一试,触棉立断;光脚,一样血肉长成的赤脚,怕伤着,就请寨中长者洒上些“符水”。然后喝酒,大碗大碗的壮行酒;接着头一昂:“上刀山!”于是,手握刀刃,脚踩青锋,一步一高,一高一险……这时,流云凝步,飞鸟忘翔。

直到第一位勇士矫健的身影出现在蓝天白云之上的“刀山”之巅,手拉杆头来了个惊险之极扣人心弦的凌空倒立,然后反飘扬在“刀山”之上象征着胜利和吉祥的五色旗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依次抛插在地面之上,群情激荡的欢呼之声才春雷般炸响,林涛般涌动。

“刀杆节”,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的来由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来边疆安边设卡。工尚书到职后,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僳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僳僳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僳僳山寨时,气得人们磨拳擦掌,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僳僳族人民决定将五尚书遇害的二月初八定为操练武功的日子。

僳僳族的重要节日刀杆节,为何要“下火海”“上刀山”?_上刀山下火海是哪个民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