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皮之不存。下面一句什么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

皮之不存。下面一句什么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6 09:22:37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刘向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近义词: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皮文不存歇后语是什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则成语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

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翻译: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

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

朱之不存,毛将焉附什么意思

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自带有九万条词汇,其中符合题意的词汇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成语,不是歇后语。网上解释如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新序·杂事》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典故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的意思

“朱之不存,毛将焉附”应该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刘向《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近义词: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反裘负刍。

用法:复句式;作补语;形容两者的关系。

例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相关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夷吾求秦国帮他登上王位,并答应给五座城池。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违背诺言。后来秦国遇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也没答应。大臣虢射对晋惠公说:“我们借粮也不能改善关系,就好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意思是: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皮都没有了,毛长在哪里?想要强加的罪名,还愁找不到说辞吗?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俗话说的“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译文: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

译文: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就可靠文献来看,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不论是今存《尚书》中的部分编帙,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诸如《春秋》之类)等,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约,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

而《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

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皮之不存。下面一句什么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