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蝗虫会叫吗?_蝗虫出动时整整齐齐是为什么

蝗虫会叫吗?_蝗虫出动时整整齐齐是为什么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6 09:22:02

蝗虫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飞蝗通常分为两种生态型,即“独栖型”及“迁移型”,或称“群居型”和“散居型”。独栖型一般在傍晚稍有迁移习性,但对农作物的危害稍轻。迁移型经常集成大群迁移,是严重的害虫,圣经上就有有关这种飞蝗爆发的记载。

独栖型和迁移型飞蝗在形态、体色上有一定区别,有人认为这与取得食物的方式有关。迁移型飞蝗多为粉红色。最为有名的飞蝗是沙漠飞蝗, 体长5厘米,另外还有亚洲飞蝗,均可引发大规模的蝗灾。我国常见的飞蝗就属于亚洲飞蝗。

南美飞蝗、北美的洛杉矶飞蝗、迁移飞蝗等几种飞蝗的分布面积最广,在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其踪迹。

蝗虫的大爆发特别易在天旱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此外,干旱还使蝗虫喜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凡是遇有好食物时,蝗虫便蜂拥而至。故而,这种地方的蝗虫密度极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动。

尽管如此,蝗虫为何要集团行动,依然疑问重重,令人费解。不过,科学家近来研究发现,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加,个体间身体相互接触传递某种信息,刺激蝗虫体内黑化诱导素大量增加,使蝗虫体色由绿变黑,这种“黑化诱导素”可能成为了解蝗虫集团行动的重要线索。

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独栖型和迁移型这两种生态型能相互转变。由于温度、湿度和栖息密度的影响,这两种生态便能互相转变。我们相信,掌握环境条件,预测和控制迁移型飞蝗的行踪,对防治蝗虫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想变害为“宝”,让蝗虫走上人们的餐桌。据研究,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样,既控制了蝗虫,又给人们带来了一道美味佳肴。

蝈蝈

形态特征 螽斯也叫蝈蝈,又称哥哥,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侧扁。触角丝状,通常超过体长。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1对听器。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栖息于树上的种类常为绿色,无翅的地栖种类通常色暗。

生物学习性 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卵多产于植物组织中,或成列产于叶边缘或茎干上,一般不产在土中,若虫需蜕皮5-6次才能变为成虫。蝈蝈一年一代,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多栖息于草丛、矮树、灌木丛中,善于跳跃不易捕捉。有时捉住了它的一条腿,它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断腿逃窜。因此,当你去捕捉时一定要十分小心。雄虫脱皮后3-10天开始鸣叫,夏日炎炎,常引亢高歌,铿锵有力。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在民间饲养广泛,深得爱好者的青睐。每到夏秋季节,大街小巷中常可见到骑自行车叫卖蝈蝈的小贩。

饲养方法 饲养蝈蝈并不难,它的食性很杂。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茎、叶、瓜果,偶尔也会捕食小型昆虫,甚至斗胆捕捉蝗虫。人工饲养极易,通常用竹丝笼、玉米秆、篾片编织笼为好,并悬挂于通风处,避免日光曝晒。因为它们有相互残杀的习性,故每笼一只,不能混养。在饲养中只要荤素搭配得当,一定会养得体壮善鸣。素食主要喂以柿子椒、南瓜花、葱、毛豆、丝瓜、甘蓝、芋艿、茭白、青菜等。荤食可用蛋黄、肉糜、肝粉等混合喂养。入冬以后,装人葫芦,贴身保暖,通常可以养到来年春节前后。将饲养笼挂在阳台或庭院向阳处,你便可以听到它响亮的鸣叫声,犹如身处大自然。

种类与分布 蝈蝈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约7000种。我国约有百余种,按地域分,南方统称"南哥",北方称"北哥"。按地区划分,则各地都有各自的称呼。如山东产的称"鲁哥"。北京产的称"燕哥",山西产的称"晋哥"。若按它们的成长期划分,端午节后出现的称"夏叫",声音低弱;立秋后10天出现的称"早叫",体型健壮,叫声洪亮;在晚秋出现的称"冬虫",叫声柔弱。如按它们的体色分,绿色而有光泽称"翠哥",绿色带白的称"白哥",或"糙白哥",紫红如铁者称"铁哥"。若按眼睛的颜色命名者,则有"红眼翠哥", "黑眼铁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称"野虫",人工繁育者称"孵虫"或"坊虫"。

发音器官 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它们的"乐器"长在前翅上:在左覆翅的臀区具一略呈圆形的发音锉,锉周缘围以较强而弯曲的翅脉,中间横贯一条加粗的翅脉作为音锉,音锉上有许多小齿;右覆翅上具边缘硬化的刮器,音锉与刮器相互摩擦,即可产生声音来,由于不同种类音锉的大小、齿数、齿间距都不相同,因而发出的声音也各不同。此外,翅的薄厚和振动速度也影响鸣声的节奏和高低。品种不同,发生的频率也不一样。频率通常在870-9000赫之间。整个夏天它摩擦前翅5000-6000万次。

螽斯为什么鸣叫 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雄虫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声(声音通讯),借以寻找配偶,吸引同种雌虫前来交配,进行生殖活动。以此为目的鸣叫是一种多音节或单音节构成的唧唧声,称作"婚恋曲",雄虫往往能连续唱很长时间,并常会有几头雄虫同时高歌,雌虫闻讯赶来,一般选中歌声宏亮者作为自己的"恋人"。声音除了用来吸引异性外,还能起到自卫和报警的作用,当两只雄虫相遇时,便高唱"战歌",面对面摆好架式,摇动着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双方只有后撤才会相安无事。如果周围出现异常或危险,螽斯便发出'警报',警告其他螽斯。

蝗虫灾害怎么来的?

蝗虫的生活习性:

1、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2、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3、蝗虫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4、有些蝗虫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蝗虫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蝗虫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

扩展资料:

蝗虫的防治方法: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蝗虫

蝗虫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蝗虫的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够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下图)。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下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

3龄以后,翅芽显著。

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

资料来源:奇摩知识+

蝗虫是草食性的昆虫,从卵孵出来的幼虫,和成虫有相似的体形,经常潜入草丛中,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幼虫的绿色体色,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在绿色的植物中可以隐藏自已,使敌人不易发现,但在白天活动时,还是常遭小鸟的捕捉杀害、因此,没有翅的幼虫,在草丛中甚少活动,并多在不显眼的地方单独生活。幼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常常用后足突然跃起,跳入草丛深处。

出现在草原中的蝗虫成虫

草食性的蝗虫幼虫,身体的保护色是绿色 ; 但到了成虫时期,由於在产卵和交尾时,必须到植物稀疏的地面进行,所以羽化后的体色,通常变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

此外,到秋天的时候,成虫的体色也会跟著变为近似枯草的颜 色。

同样是草食性的昆虫,也会因生活栖所和成长期的不同,而改变体色。

蝗虫类的交尾与产卵

以视觉寻找雌虫的蝗虫

在开阔的草原上活动的蝗虫类,眼睛非常地发达。

如果在草丛上投掷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虫,会突然跃至木片上 ; 这是因它将木片误认为雌蝗虫,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虫可以用眼睛,来寻找区别异性。

蝗虫的成虫,常在草丛中出没,并在绿草稀疏、视野广阔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侣交尾。

负蝗的交尾

负蝗要在广阔的平原上寻找交尾的对象,并不是很容易的。

雄虫也是利用眼睛寻找伴侣的,但为了确实寻找交尾的对象,在较早时期就必须先确认对象的体色、头和触角的形状等。

待确定是同种的雌虫时,雄虫就骑在雌虫的背上,并维持看这种姿势,在交尾期来临前,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

采取这种寻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实进行同种交尾,防止杂交。

以鸣叫声呼叫雌虫的蝗虫

在隐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虫类中,也有白天以鸣声呼叫雌虫的。此类蝗虫利用后脚摩擦前翅的锉,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势力范围、呼叫蝗虫外,还有恐吓其他种蝗虫的意思。因种类不同,鸣声也不同。

相同种类的雌虫,在听到雄虫的呼叫时,就会应召前往雄虫的势力范围,然后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茎中产卵的蝗虫类

交尾完毕之后,蝗虫的雌虫就把产卵管插入地中产卵 ; 没 有产卵管的蝗虫类,也会把腹部插入 土中,产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有些种类也将产卵管插人草茎或树干中,把卵产在 裏面。

直翅类的昆虫,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间发生 ;然后在 土中,或是植物的茎内产卵,并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种类,足以幼虫和成虫来过冬的 。

迁移的蝗虫

蝗虫通常在广阔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气候适宜,植物生长茂盛,天敌较少的地方,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蝗虫的数目和食物的量就会渐渐不能平衡,而慢慢诞生出身体带黑色的蝗虫。黑色的蝗虫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变 成具有较长翅膀的蝗虫。

这些蝗虫为了寻求有丰富食物的地方,就会一齐飞出,成群迁移。在中国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见到大群蝗虫突然飞过,遮蔽天空,使大地为之变色的惊人景观。蝗虫过境,往往造成农作物大规模的损失和灾害。

蝗虫在散居生活时,体色与四周植物一样是绿色的,可以和环境融成一片。待数目增多时,同种类的蝗虫体色就变黑,而产生具长翅的成虫。像这种为了移动,另寻食物和栖所,而产生的变化,称为迁移型。

翅变长的蝗虫

具长翅的黑色蝗虫,是在一狭小的生活环境中,饲育过多的蝗虫,所产生的变形蝗虫。

当单位面积中的蝗虫数变多的时候,彼此之间,就会有打斗的情形发生。此时,同类的气味会刺激蝗虫的脑,使体中的荷尔蒙发生作用,而改变身体的构造。

因此,脱皮后的蝗虫,体色就变成黑色,并羽化成具长翅的迁移型蝗虫。

求:昆虫记 绿蚂蚱 原文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

蝗虫

蝗虫的外形观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较小(30-40mm),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1)头部

卵圆形,外骨骼愈合成头壳,头壳的上方为钝圆形的头顶,前方为略成方形的额,额的下方是一横置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两侧为颊。

复眼1对,卵圆形,棕褐色,位于头部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复眼的表面,可见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镶嵌呈蜂巢状构造。

单眼3只,浅**,一个位于额的中部,其余两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的上方。

触角1对,由第2对附肢演变成(第1、3对附肢退化)。位于复眼的内侧前方;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咀嚼式,由头部的三对附肢和上唇、舌所构成(普通动物学269页)。

①上唇:一片,连接唇基之下,覆盖口器的前方;

②上颚:(大颚)1对,第4对附肢演变成,位于颊的下方,以解剖针沿颊下缝插入,使缝间联系分离,即可取出上颚。上颚具切齿部和臼齿部,强大而坚硬,呈棕褐色,左右并不对称;

③下颚:(小颚)1对,第5对附肢演变成,位于上颚之后,用镊子紧镊基部扯下,可见其基部有一轴节,中部有一茎节,外侧有瓣状外颚叶和内侧具锐齿的内颚叶,旁边的细小负颚须节上有一根5节的下(小)颚须;

④下唇:1对,第6对附肢演变成,左右愈合为一片,位于下颚之后,其基部为一弯月形的后颏,前接一片状的前颏(颏),两侧有一对3节的下唇须,前颏前沿有1对侧唇舌;

⑤舌:1个,位于口腔中央,卵圆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几丁质齿突。

(2)胸部

以略收缩的膜质颈与头部相连,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胸节由4块骨板组成,即位于背面的背板、两侧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向两侧和后方延伸;中、后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后缘遮盖,方形,分为若干小骨片;

②侧板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退化为小三角形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又由侧沟划分成前侧片和后侧片;

③腹板前胸腹板长方形,中央一横弧线和一钩状腹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分为若干骨片。

足:各胸节均着生一对分节的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构成。跗节又分为3节,其中第一节较长,形成3个假分节;前跗节包括1对爪和爪间一中垫。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称为跳跃足;前、中足皆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着生1对革质、狭长的复翅(前翅);后胸有1对扇状的膜翅(后翅),翅脉明显,休息时褶迭藏于复翅下。中、后胸侧板前缘各有气门1对。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第一腹节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活动;第九、十腹节背板缩短愈合,其间具一浅沟;第十一节背板呈三角形,盖在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两侧各有一肛侧板,为第十一节的腹板;第十节后缘两侧各有一尾须,为第十一节的附肢。棉蝗的腹板数目雌、雄有别,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后端延伸成一尖突的产卵器;雄虫第九、十节腹板愈合,顶端尖翘成生殖下板。

外生殖器雌虫为一产卵器,雄虫为一交配器。

①产卵器由一对背瓣和一对腹瓣组成,位于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为一对钩状阴茎,把生殖下板往下压,即可见到。

听器为1对卵圆形的鼓膜,位于第一腹节的两侧。

气门共10对,胸部2对,位于中、后胸侧板的前缘;腹部8对,位于第1-8腹节背板下缘的前方。可用放大镜观察棉蝗呼吸时气门启闭的情况。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其成虫都有一对发达的大颚,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麦、高粱、玉米和竹类的茎叶,禾本科杂草茂密之处和辽阔的荒地,是蝗虫理想的栖息地。蝗虫扫荡之处,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动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成群的蝗虫可使绿地变成荒原。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

3龄以后,翅芽显著。

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形态及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养蝗虫的注意事项

一、养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

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⑴咨询蝗虫分类专家。⑵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⑶咨询有经验的蝗虫养殖户。⑷把蝗种寄送给客户鉴定审查等。

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这些品种各有优缺点,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味道、食料、个头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食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养殖品种。

二、蝗虫养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300只左右的成虫。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因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三、若虫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蝗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昆虫记绿蚱蜢 原文

现在已是7月中了,按照气象学,三伏天刚刚开始,但实际上,酷热赶在日历的前头到来,几个星期以来,简直是酷热难当。

今晚,村子里在举行庆祝国庆的晚会。

村童们正围着一堆旺火在欢蹦乱跳,我隐隐绰绰地看到火光映到教堂的钟楼上面,“嘭啪嘭啪”的鼓声伴随着“钻天猴”烟火的“刷刷”声响,这时候,我独自一人在晚上9点钟光景那习习凉风中,躲在暗处,侧耳细听田野间那欢快的音乐会,这是庆丰收的音乐会,比此时此刻在村中广场上那烟花、篝火、纸灯笼、尤其是劣质烧酒组成的节日晚会更加庄严壮丽,它虽简朴但却美丽,虽恬静但却具有威力。

夜已深了,蝉鸣声止。

整个白昼,它们饱尝阳光和炎热,尽情欢唱不止,而夜晚来临,它们要歇息了,但是它们却常常被搅扰得无法休息。

在梧桐树那浓密的枝杈中,突然会传来一声如哀鸣般的闷响,短促而凄厉。

这是被绿蚱蜢突然袭击所惊扰的蝉的绝望哀号;绿蚱蜢是夜间凶猛凌厉的猎手,它向蝉扑去,拦腰将蝉抱住,把它开膛破肚,掏心取肺。

欢歌曼舞之后,竟是杀戮。

在我的住处附近,绿蚱蜢似乎并不多见。

去年,我计划着研究研究这种昆虫,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过它,只好恳求一位看林人帮忙,他终于帮我从拉加尔德高原弄到两对绿蚱蜢。

那里是严寒地区,山毛榉现在正开始往旺杜峰长上去。

好运总是要先捉弄一番,然后才向着坚忍不拔者微笑的。

去年久寻不见的绿蚱蜢,今夏已经几乎是随处可见了。

我用不着走出我那狭小的园子,就能捉到它们,想要捉多少就有多少。

每天晚上,我都听见它们在茂密的树丛草柯中鸣叫。

把握好这个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自6月份起,我便把我所捉到的足够的一对对绿蚱蜢关进一只金属网钟形罩中,下面是一只瓦罐,铺了一层沙子作底。

这漂亮的昆虫简直棒极了,全身淡绿色,身体两侧有两条淡白色的饰带。

它体形优美,身轻体健,一对罗纱大翅膀,是蝗虫科昆虫中最优雅美丽的。

我因捉到这样的一些俘虏而洋洋自得。

它们将会告诉我些什么呀 等着瞧吧。

眼下必须把它们喂养好。

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

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的样子。

我很快就弄明白了:我养的是一些不太甘愿吃素的家伙。

它们需要别的,看上去是想捕捉活食。

但到底是哪种活食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巧让我知道了是什么。

破晓时分,我在门前溜达,突然旁边一棵梧桐树上掉下点什么东西,还吱吱地在叫。

我赶忙跑上前去。

是一只蚱蜢在掏空被它抓住的一只蝉的肚腹。

蝉徒劳地鸣叫,挣扎,蚱蜢始终紧咬住不放,把脑袋深扎进蝉的内脏中,一小口一小口地撕拽出来。

我明白了:蚱蜢是一大早在树的高处趁蝉歇息时发动袭击的,受袭的被活活地开膛的蝉猛然一惊,随即进攻者和被袭者扭成一团跌落下来。

那次以后,我曾多次看到这类似的屠杀场面。

我甚至见到过胆量过人的蚱蜢蹿起追扑晕头转向乱飞逃命的蝉,犹如在高空中追逐云雀的苍鹰。

与胆量过人的蚱蜢相比,猛禽略逊一筹。

苍鹰是专攻比自己弱小的动物,而蝗虫类则相反,攻击比自己个头儿大得多、强壮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场个头儿相差许多的肉搏的结果是小个头儿必赢无疑。

蚱蜢有极强的下颚和利爪,很少不把对手开膛破肚的,而后者因没有武器,只有哀号和挣扎的份儿了。

要紧的是要把猎物攥住,这倒并不难,趁夜间猎物打盹儿的工夫下手即可。

凡是被夜巡的凶猛的蚱蜢撞上的蝉都难免惨死。

这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夜阑人静,蝉声停叫之时,有时会突然听见树冠中传出吱吱的惨叫声。

那是身着淡绿色衣服的强盗刚刚捉住一只入睡了的蝉。

我找到了我的食客们所需之食物了:我就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觉得非常合胃口,所以两三个星期的工夫,我那笼子里就一片狼藉,蝉脑袋、空胸壳、断翅膀、断肢碎爪,无处不在。

只有肚子几乎整个儿地不见了。

肚腹是块好肉,虽然营养成分不高,但看来味道很好。

确实,蝉腹中的嗉囊里积存着糖浆,那是蝉用自己的小钻从嫩树皮里汲出来的香甜液汁。

是否就因为这种蜜饯的缘故,蝉的肚腹才成为猎人的首选 这很可能。

为了使食谱多样化,我其实还专门喂它们一些香甜的水果,比如梨片、葡萄、甜瓜片等等。

这些水果它们全都很爱吃。

绿蚱蜢就像英国人:它非常喜欢浇上果酱的牛排。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一抓住蝉,就是开膛破肚的缘故:肚子里装着裹着果酱的鲜美肉食。

并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吃到这种甜蝉美味的。

在北方地区,绿蚱蜢遍地皆是,它们不可能找得到它们在我们这儿所热衷的这种美食。

它们大概还有别的吃食。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给它们喂细毛鳃角金龟,这是一种夏季鳃角金龟,与春季鳃角金龟相同。

这种鞘翅昆虫一扔进笼里,绿蚱蜢们便毫不迟疑地扑上去了,吃得只剩下鞘翅、脑袋和爪子。

我又投进去漂亮而肉肥的松树鳃角金龟,结果也一样,第二天我发现它被那帮凶神恶煞给开膛破肚了。

这些例子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证明蚱蜢是个嗜食昆虫者,尤其爱吃没有过硬甲胄保护的那些昆虫;这还证明它们特别喜欢肉食,但又像螳螂那样只吃自己捕获的猎物。

这个蝉的刽子手还知道肉食热量太高,须用素食加以调剂。

吃完肉喝完血之后,还要来点水果什么的,有时候,实在没有水果,来点草吃吃也是可以的。

然而,同类相残仍然存在。

其实我还从未看到我笼中的飞蝗像螳螂那样的野蛮行径,后者经常拿自己的情敌开刀,吞食自己的情侣。

不过,假若笼中的某个体弱的飞蝗倒下,幸存者们会像对待一般猎物那样毫不迟疑地扑上去的。

它们并不是因为食物匮乏才以死去的同伴充饥的。

不管怎么说,凡是身有佩刀的昆虫都程度不同地有以伤残同伴为食的癖好。

除了这一点而外,我笼子里的飞蝗们倒是和平共处地生活着。

它们彼此之间从未见有过狠打狠斗,顶多也就是因食物而稍许争抢一番而已。

我刚扔进笼子里一片梨,一只飞蝗便立即霸占上了。

因为怕别人来争抢,它就踢腿蹬脚,不让别人过来抢它的美食。

自私自利无处不在。

它吃饱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后者随即也霸道地占着梨片。

笼中的食客就这么一个一个地飞上去占上一番。

吃饱喝足之后,大家便用大颚尖挠挠脚掌,用爪子蘸点唾沫擦擦额头和眼睛,然后便用爪子抓住网纱或躺在沙地上,作沉思状,悠然自得地在消食。

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睡大觉,尤其是天气炎热时,更是如此。

到了日落西山,夜幕降临时,这帮家伙劲头儿便上来了。

9点钟光景,闹腾得最欢。

忽而猛地冲上圆顶高处,忽而又兴冲冲地下来,一会儿再冲上去。

大家吵嚷着来来去去,在环形道上跑跑跳跳,遇上好吃的便咬上两口,也不停下来。

雄性绿蚱蜢待在一旁,用触须挑逗路过的雌性。

未来的母亲们庄重严肃地踱着步,佩刀半抬着。

对于那些猴急的狂热雄性来说,现在的大事就是交配。

有经验者一看就知道它们想干什么。

这也是我所观察的主要内容。

我的愿望得以满足,但并不是完全满足,因为下面的好事拖得太晚,我没能看到最后那一幕。

那最后的一幕要拖到深夜或者凌晨。

我所看到的那一点点只局限于没完没了的序幕那一段。

热恋的情侣面对面,几乎头碰头地用各自的柔软触角彼此触摸,互相试探。

它们仿佛两个用花剑互击来互击去以示友好的对手。

雄性不时地鸣叫几声,用琴弓拉上几下,然后便寂然无声,也许是因为过于激动而没继续拉下去。

11点了,求爱仍未结束。

我实在是困得不行,颇为遗憾地撇下了这对情侣。

第二天早晨,雌性产卵管根部下方吊挂着一个奇特的玩意儿,是装着精子的口袋,宛如一只乳白色的小灯泡,大小如天平砝码,隐约地分成数量不多的长圆形囊泡。

当雌性绿蚱蜢走动时,那小灯泡擦着地,粘上一些沙粒。

然后,它拿这个受孕的小灯泡当做盛筵,慢慢地将其中的东西吸尽,再咬住干薄皮囊,久久地反复咀嚼,最后再全部吞咽下去。

不到半天工夫,那乳白色的赘物消失了,连渣渣末末都全部被它美滋滋地吃光了。

这种难以想像的盛筵似乎是从外星球传人的,因为它与地球上的筵席习惯大相径庭。

蝗虫科昆虫真是个奇特的世界,它们是陆地动物中的最古老的动物中的一种,而且如同蜈蚣和头足纲昆虫一样,是古代习性沿用至今的一个代表。

蝗虫(Locust) 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

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

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

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绝对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

3龄以后,翅芽显著。

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中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时代。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 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蝗虫一生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

蝗虫会叫吗?_蝗虫出动时整整齐齐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