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是什么意思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是什么意思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06 09:22:38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解释

[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

比喻 在这个时候丧失 机会 或失败了,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东隅,日所 出处 ; 桑榆 ,落日所照处 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冯异传》 详细解释 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后汉书·冯异传》 :“﹝ 光武帝 ﹞玺书劳 异 曰:‘ 赤眉 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 回溪 ,终能奋翼 黾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史·何敬容传》 :“少戢言於众口,微自救於竹帛,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冷眼观》 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孙中山《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 :“ 但是 失之东隅,还可以收之桑榆, 亡羊补牢 ,还未为晚。”

词语分解

桑榆的解释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比喻晚年桑榆晚景详细解释.桑树与榆树。 汉 刘向 《九叹·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鸣鸠栖於桑榆。”《晋书·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什么意思解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发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释义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示例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是什么意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成语详细介绍如下:

1、基本释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

2、成语出处: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出自于此。

3、寓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这句古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的都是不要因为失去一些东西而灰心泄气,而应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做买卖也不能保证只盈利不亏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1.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2.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第三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3.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

4.东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黄昏。

5.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拼音:

shīzhīdōngyú,shōuzhīsāngyú

解释: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例句: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收之东隅失之桑榆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解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

基本失:失掉;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指日落时所照处,借指黄昏。虽然在早晨失去了,但在晚上却得到了弥补。

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也比喻在此时此处遭受损失或失败,在彼时彼处得到补偿或成功。

该成语取自《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成语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

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详细一点…谢谢!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

2、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

在《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中,有这样一句话:“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这就是这一典故的出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指早晨丢失了,但是傍晚又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指傍晚)。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寓意:

讲的是事物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沮丧消沉,总结失败教训,总会有成功的一天。也不要以为某方面的不足而自卑,你一定有令人羡慕的另一方面的长处。

个人体会:

我当年高考后家里帮我报考的志愿,是数学专业,从进到大学开始,我就总是带着一种排斥与抱怨,排斥这个专业,抱怨家人给我选择的专业不好,自己不喜欢,因为带着这些负面情绪,总是感觉各个方面都不好,学校不好:总是管理我们很严格,要查内务、要出早操、要去操场扫雪等等;老师不好,上课枯燥、作业太多、考试出题太难等等;宿舍条件不好,8人一个宿舍、没有独立卫生间、熄灯太早等等,因为有这些情绪导致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并不快乐。直到毕业那年的一天我和老师聊天,我问他“老师我们学的这些数学公式,什么行列式、什么拉格朗日定理,以后能用到吗?我学数学感觉都没有用呢?”他说“学数学除了学会解题方法,还要学习数学的特性,严谨性、精确性、逻辑性,能够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学懂了数学“,我当时感觉自己好惭愧,是我自己知之甚少,根本就没有认真去学。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三年的数学老师,那是我才真正的理解了数学这个专业,为什么教材要这样编排、知识点的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为数学时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专业,知识点都是一环扣一环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做老师的这几年,我还时常回忆大学的生活,正式因为大学中的锻炼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因为大学时候的查内务、出早操、早熄灯我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整理内务迅速又整齐;因为大学时候宿舍的艰苦,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才倍感珍惜;也因为当时学的数学专业,使我在考研中获得优势,所以真的是应了这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如果事与愿违,一定另有安排。生活往往都是这里失去,会以另一种方式获得。转个弯,人生就会豁然开朗,看淡荣辱,处变不惊,看轻得失,自在从容。放下执念,与生活和解,是对生活的珍惜,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是什么意思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