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一二声是下联,三四声是上联,对不对?_对联一声二声是上联还是下联

一二声是下联,三四声是上联,对不对?_对联一声二声是上联还是下联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0 21:31:55

贴对联的时候一二声是下联,三四声是上联。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声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在现代汉语语音学中,声调是指汉语音节中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对联一二声上下联怎么分左右

要分清楚对联的上下联,先要了解平仄音律的知识。

简而言之,如何判断上下联,就看对联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仄声字(拼音的第三声、第四声),那么就是上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是平声字(拼音的第一声、第二声),那么就是下联;那么在贴对联的时候,上联贴在您面对大门的右手边,下联贴在您面对大门的左手边。详如下图:

对联分为上下联,如何判断,根据最后一个字来判断,如果我们上过小学,那么应该知道,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发音,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譬如以“a”为例,分别为“ā á ǎ à”,古人把第一声称为“阴平”,第二声称为“阳平”,合称“平声字”,简称“平”;把第三声称为“上声”,第四声称为“仄声”,合称“仄声字”,简称“仄”;现代人的发音和古人的发音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就是我刚刚说的四声,依据标准是《新华字典》;古代人是五声,除了现代普通话的四声以外还有个特别的发音叫“入声”,发音短促且逼仄,依据标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对应的韵书,如《佩文诗韵》、《切韵》、《广韵》、《平水韵》等,现在已经归纳进现代汉语的四声里了,唯有一些地方用语如粤语里面还保留着。所以现代人的发音简称为:“今声新韵”;古代人的发音简称为“古声旧韵”。

因此,辨别上下联,我们至少要懂得每一个字的平平仄仄吧?以今声新韵来说,《新华字典》我们得熟悉。对联分上下联,一联叫出句,一联叫对句,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定上下联,上联指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仄声字,下联指最后一个字通常是平声字,很少有特例的;

对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

对联一二声上下联左右的分法是:平仄区分,联尾是仄声的为上联,一般为三四声,联尾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是一二声。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发展起源:

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先读上联还是下联

对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按音调平仄分,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三声四声为仄,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为平;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因为先有因后有果;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对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按音调平仄分,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三声四声为仄,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为平;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因为先有因后有果;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上联是仄声还是一声或二声?

从右往左念,先是上联,后是下联。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读音,第一声、第二声统称“平声(不升不降)”。第二声、第三声统称“仄声(不平就叫仄)”。对联讲究平仄结伴,就像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样,平仄结合,读起来好听。

区别上下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听平仄”。一般来讲,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多为平声。找到结尾是第一声、第二声的那句,就找到下联了。

扩展资料

对联的特征

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

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是怎么读的,是读右-上-左联还是右-左-上联?急急急

上联是三四声。

一般是用平仄的方法来区分上下联,上联的尾字是仄(声调第三声、第四声)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调第一声、第二声)声,也就是联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

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不算工整的对联。

一是看尾字谁更平(平分阴平、阳平);谁更仄(仄分上声、去声、入声)。

二是按内容前因后果,“因”在前,“果”在后。

三是按时间先后,一般是先说早的,后说晚的。

四是看内容空间,一般是先说小的,后说大的,先说近的,后说远的。

相关内容解释: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可以按音调平仄分

读对联,是从右向左读。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

贴对联,古人书写习惯是右起竖写,且以右为上,也就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一般情况下,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仄(声调第三声、第四声)起,平(声调第一声、第二声)收,也就是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

如果两联同平或同仄,不算完美的对联。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确定?

一是看谁更平(平分阴平、阳平);谁更仄(仄分上声、去声);

二是按内容前因后果,“因”在前,“果”在后;

三是按时间先后,一般是先说早的,后说晚的;

四是看内容空间,一般是先说小的,后说大的,先说近的,后说远的。总之要意思联贯才为正确。

对联怎么区分上下联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可以按音调平仄分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一般可以看结尾字的声调,一二声是下联。三四声是上联。

如果是古入声字有点麻烦了,需要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了。

什么是“平仄” ,对联如何分上下联。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如果两联同平或同仄,不算完美的对联。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确定?

一是看谁更平(平分阴平阳平),

二是按前因后果,“因”在前,“果”在后;

三是按时间先后。一般是先说早的,后说晚的;

四是看空间大小。是先说大的还是先说小的,先说近的还是先说远的。总之要意思联贯才为正确。

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汉语将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将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对联如何分上下联:

1.按字调平仄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

2..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

3.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4..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5..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

认为:对联的上下联音调的平仄要相对,一句之中

现代汉语中,平声一般指普通话的一声(阴平)和二声(阳平),仄声指三声(上声)和四声(去声)。古汉语中还有入声,也属于仄声,但现代普通话中没有这个声调。对联讲究上下句平仄相对,也就是上联与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平仄要相反,如上句头一个词是平声,下句这个位置上的词就要用仄声。另外,对联还讲究仄起平收,也就是上句(起句)的末尾须是仄声,下句的末尾用平声。举个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句“两个”是仄声,下句“一行”是平声;上句“黄鹂”是平声,下句“白鹭”是仄声……上句句尾“翠柳”是仄声,下句“青天”是平声,即仄起平收。

对联的平仄是什么 上下联如何区分

基本的原则就是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末尾仄声,下联平声收尾。

如果门对上下联平仄一样,怎么区分上下联

就按照对联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上联是铺垫性语句,下联是承接点题的语句。

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有讲究

不仅尾字平仄有讲究,整个对联上下联也应平仄相对,至少应该做到“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本联应平仄交替。

对联上下联平仄的要求,规定

上下联平仄相对,上联最后一字仄韵,下联最后一字平韵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片语的最后一个字。

片语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片语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片语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片语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片语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片语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充套件了的片语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周祖谟先生认为:对联的上下联音调的平仄要相对,一句之中,()声调可以不论()声调不容忽略

一句之中,(一三五字)声调可以不论,(二四六字)声调不容忽略。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联一般来说根据上仄下平区分上下联。

汉语拼音中有四个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分别分析对联中两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上声或去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就是上联;如果最后一个字是阴平或阳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就是下联。

当然还有其他的区分方法:

如果按张贴方法区分,按照古人书写顺序,从右往左写,则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含义方法区分:普遍把含义深刻的放在下联。时间关系区分,旧时在前面的是上联,新时在后面的是下联,在春联上有体现。

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对联的含义: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一二声是下联,三四声是上联,对不对?_对联一声二声是上联还是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