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大暑节气的故事_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个节气

大暑节气的故事_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个节气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0 21:35:39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暑相连就是代表了小暑大暑两个节气,2022年的大暑是7月23日。

大暑的来历

暑”字代表着炎热的意思,而大暑就代表着最热的意思了,所以就用大暑来作为了二十四解其中最热的这段时间

一年四季之中最热的天气莫过于大暑天气,“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句古谚语不是开玩笑的。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中国的几个火炉城市中的重庆市我曾经在那上大学,40度高温轻轻松松就能达到,区别于北方的干旱高温,重庆市你躲在树荫下也不会凉快多少,空气湿度特别的大,整个夏季都是桑拿天。

古文中也有记载,《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就是古文对于大暑的记载。

大暑的寓意

大暑节气的来临,就寓意这一年中阳光最猛烈,空气湿度最高的日子来临了。

对于动物来说,高温空气潮湿代表了难受, 人们就要去避暑,往往大家喜欢往北方去避暑,因为北方相对要凉爽一些,承德的避暑山庄可是连皇上都要去的地方,可见人们对于大暑的畏惧了。

但是对于植物而言,大暑天气才是最舒畅的日子,因为日照充足时间长,且空气湿度大,植物都会疯狂的生长,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全靠这个时间段增产增收的,“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的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大暑既是畏惧的又是喜爱的。

大暑的天气不光代表了高温,还代表了多雨,谚语有云:“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就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说的就是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同时多于也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帮助其生长。

大暑的典故

喝暑羊

相传春秋战国的时候,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厌倦了朝堂,就跟勾践请辞养老还乡,范蠡因常年协助勾践勤于国事体弱多病,家里人在大暑天气为其烹制了羊汤,范蠡虚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竟得以寿至耄耋。于是,人们纷纷效仿范蠡在大暑天“喝暑羊”,后来渐渐就成了风俗。

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养生的问题,药王孙思邈就有言,人老虚弱多因少壮时太贪凉,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一种食疗的养生办法。所以有“夏天喝暑羊,健康又壮阳”,“暑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暑羊养生经验谈

结语

在大暑的炎热天气下,我们一定也不能忘记了养生,上面提到的喝暑羊就是属于食疗养生的一种,下面就列举一些常见的养生方式

防强光:夏日的阳光是最充足的,紫外线格外的强烈,所以我们出门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不然夏季一过,白大腿变成黑煤球可就不好了,防晒霜、遮阳伞这类防光神器一定要随身携带。

防阴暑:大家可能都知道咱们的地下室很凉快,但是夏季千万不要在这种阴暗潮湿的地方避暑,因为我们的毛孔因为炎热张大,你这时候进入阴冷潮湿的地方就会寒气进入我们身体,反而对身体不利。

食物防暑:夏季我们可以吃一些水果比如西瓜等就是很好的解暑佳品,喝一些绿豆汤也能有效的防暑。

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月份分别是几月?

二十四个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作以及观察而创作的文化结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事息息相关,那么,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哪个?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大暑。关于大暑的介绍,如果各位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阅读和了解。

关于大暑的介绍

1、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约在每年的7月22 24日,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期。

2、 暑 表示的是炎热,而大暑相对于小暑来说要更加炎热,期间的气候特征为雨热同期,高温和多雨是大暑的主要表现。

3、虽然大暑时期天气非常炎热,但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喜温作物的生长。

4、在大暑期间,我国部分地区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喝暑羊、吃仙草等习俗,此时节的习俗多以养生、防暑、祛湿为主。

什么节气最热

根据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一年中最冷的是大寒前后,通常在农历腊月中下旬。一年中最热的是在大暑左右,通常在农历的六月中下旬。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南方多地高温潮湿多雨。每年7月下旬,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约大暑至立秋期间)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气候类型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规律,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处暑节气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

问题一:24节气中最热的和最冷的是哪个?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秋末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午时较暖,立冬前后天气就明显感觉是干冷的,冬至代表冬天来临那天天最短,同时开始数“九”,以每九日为一“九”。听老人说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可见三九四九时是最冷的。

问题二:二十四节气最热的是哪个节气?白昼最长的是哪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四川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问题三:二十四节气中哪个节气最热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问题四:二十四节气中哪个是表示最热的意思大暑

问题五:夏天最热的一天是哪个节气?哪天?热在中伏,饥010年初伏: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八)――7月28日(农历六月十七)

中伏:7月29日(农历六月十八)――8月7日(农历六月二十七)

末伏:8月8日(农历六月二十八)――8月17日(农历七月初八)

问题六:24节气是哪几个nongli/item2lzs07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

问题七: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问题八:24节气各有什么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亥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

问题九:夏天里有几个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丁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一年中最热的是哪几个月?

处暑是最热的时候吗 处暑节气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

处暑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作为热的代名词“暑”,根据程度不同,在我国古代被分成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比刚立夏时温度要高,随着日期的推进,也会偶有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大暑在小暑基础上更进一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由于降雨、蒸发缘故,空气中湿度较大,形成“桑拿天”现象,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时期。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其实就是出暑的谐音,也就是要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的意思。所以理所当然,处暑不会是夏天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躲避之意,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处暑都有啥传统习俗

秋游:秋高气爽 迎秋赏景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而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千舸竞发 捕获海鲜

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

放河灯:悼念逝者 祈保平安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

吃鸭肉:处暑送鸭 无病各家

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

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每年阳历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节气,它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足以说明了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大暑”期间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最为炎热。

头伏、二伏,横跨大暑,一般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时虽已立秋,但天气仍然炎热,因而又有“秋老虎”之称。因一伏、二伏、三伏天都很热,所以称“热在三伏”。

其实影响 空气温度 的主要因素是太阳 辐射强度 ,太阳光热并不能直接使气温升高。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热能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 太阳辐射 热量后,再通过辐射、对流、乱流等形式向空中传导,这种向上输送热量的结果,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地面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 太阳辐射 能量的结果。

大暑节气的故事_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