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统计局称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_CPI负增长 通缩要来了吗

统计局称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_CPI负增长 通缩要来了吗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0 21:36:32

国家统计局表示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通货紧缩的现象,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经济数据,其中,CPI同比增长0.1%,涨幅比上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近期CPI持续走低,引发了一些对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讨论。央行近日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力回应“通缩担忧”,明确了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也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特征。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是正常现象,不宜夸大其影响。需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是物价稳定的基础。我国有能力保持供需总体平衡,也就有能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随着基数降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供需缺口有望加快弥合,我国价格涨幅低位运行是阶段性的,CPI涨幅将回归合理水平。根据央行的分析,下半年我国CPI中枢可望温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经济通货紧缩的表现:

1、物价下降

通货紧缩时,由于货币价值上升,购买力增强,人们会购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供应过剩的情况可能导致生产商降低价格以促销,或者因为需求下降而降低价格。这样一来,整体物价水平会出现下降。

2、消费减少

由于物价下降,人们倾向于推迟购买,以期待未来更低的价格。这种消费减少导致经济活动减缓,进而对企业产生影响。

3、债务变得更重

在通货紧缩期间,货币价值上升,但债务金额保持不变。这意味着负债的实际价值增加,借款人需要支付相对更多的货币来偿还债务,从而增加了债务的负担。

4、投资减少

通货紧缩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消费减少,市场需求不旺,因此企业可能会减少投资。这进一步加剧经济活动的萎缩。

5、失业率上升

由于经济活动减缓,企业可能被迫缩减规模或关闭,导致失业率上升。

6、通货紧缩预期

通货紧缩可能导致人们预期未来物价将继续下降,从而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形成恶性循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通货紧缩

如何判断一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

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英文全名是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负增长就是说消费者价格指数负增长,意味着社会消费萎缩。大家都不愿意或者不敢花钱了。

CPI有升有降应该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CPI负增长,意味着社会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社会产品销售乏力,工厂减产甚至破产。公民的收入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较长的时间内如果CPI连续负增长可能是通货紧缩的前兆。国家需要采取宏观经济干预措施,避免经济大幅度下滑,促进内需。我国实行的家电下乡就是为了拉动内需。

经济通缩的我国通缩问题的探讨

通货紧缩指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减少,人民所得货币减少,购买力下降,失业率升高,物价普遍持续下跌,最终导致经济全面衰退。那么要如何判断一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呢?

如何判断一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

一般最常用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DPDeflator),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三种指标判断一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可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测量整体经济价格水平,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意味着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而生产者价格指数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先声,观察PPI能够预测CPI的变化,经济学上一般将通缩定义为连续三个月的CPI负增长。

总之,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DPDeflator),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三个指标都能为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提供理论依据。

今年会不会发生通缩或通胀?

受美国华尔街住房次贷危机转变成金融危机以及进一步恶化成金融风暴或者金融海啸的波及,我国的出口企业的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出口产品的市场,国际游资的回流导致我国过热的经济受到冲击,楼市萧条,出口产品积压,相关工厂企业倒闭,资金回笼困难,工人失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了应对措施,银行降息、减息减轻企业还贷压力,帮助融资,解决资金流转困难问题,政府决定投入4万亿人民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如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等等。通货膨胀问题很快得到抑制,出现通货紧缩的势头,通货紧缩是挤出经济过热泡沫的有效措施,但是通缩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所以,通缩成为通货膨胀的另外一个极端问题。对待通缩这一问题,当前社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主要来自学界,认为经济正在趋冷,下一阶段防通缩,应高于防通胀。另一种声音主要来自政界,认为经济正在沿着宏观调控的预期轨道运行,下一阶段的重点是要保持宏观调控的成果。

这种分歧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在最近几个月内,确实出现一些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学界和政界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自看到了同一个硬币的不同侧面

政界:近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第一个理由是经济不可能偏冷。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所推动。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增幅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但从月度数据的变化轨迹看,加速增长态势非常明显。而且由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数的作用下,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断加速的态势在全年都可能得以保持。换句话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至少应高于上半年的25.4%。而25.4%(即使不将去年高基数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就已经高于我国正常年份的投资水平了。

目前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太大,高达近20万亿元,足够未来花3年来消化。而且由于本次宏观调控的方针是“有保有压”,在抑制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加大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农业、能源等的建设。

另外,现在地方政府上项目的冲动还比较强烈。比如说,今年我国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的用地量却超过了1000万亩。这一切都表明,不仅是今年,甚至明、后年我国经济都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力支持,不至于“偏冷”。相反,如果一旦因为害怕“偏冷”而放松有关调控,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之下,过热的投资立刻就会变得炽热!

第二个理由是物价增长不会转负。

从过去的经验看,抑制通货膨胀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经济进入上升时期之后,物价增长的加速度总是要明显快于经济的加速度。然而,从近3年来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物价问题似乎成了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增幅最高只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与前几次经济周期中二位数的最高物价相比,基本属于小儿科,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另外,从过去的经验看,物价是经济的一项滞后指标,通常是在经济高峰过后一年左右才达到它的顶点。但这一次,物价的运行却出现了异常,在去年7、8月就达到其高峰,随后一路下跌。

物价出现异化的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即经济运行环境变了。本轮经济景气周期是我国买方市场出现之后的第一个周期,在消费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物价水平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扶摇直上。

尽管如此,今年的物价也不可能由正转负。虽然,今年前两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分别为2.8%和1.7%,呈现下跌走势。预计,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还将按惯性下行至1.4%附近。但是进入第四季度以后,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牵引下,又将出现回升,从而将使得全年物价增幅维持在2%左右。

另外,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还受制于国家发改委的“两条控制线”,即凡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3个月超过(含达到)4%时,必须暂停出台省级管理和授权市、县管理的政府提价项目3个月,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物价水平在第三季度的继续走低,越来越多地为“两条控制线”所限的服务类价格将自动解冻。如果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全年的物价总水平就将到达2%以上了。

由上可知,今年全年经济既不可能偏冷,物价也不可能转负,通货紧缩自然无从谈起。

学界:未来存在通货紧缩的隐患

汇总起来,主张通缩的依据主要有六: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下降较大,二是物价水平下降较快,三是企业利润下降较猛,四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外需,五是银行信贷收缩过度,六是高速投资带来的新增产能过剩。

在前面,我们实际上已经对前两个依据都做了具体分析,下面再对第三、第四个依据进行分析。

第一,企业利润也有个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但波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后者。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6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增长了19.1%,仍然处于历史上正常水平。其下跌速度虽说有些大,但这只是利润对经济变化的一种夸大效应。同时这也是紧缩型宏观调控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不能指望,在实施紧缩型调控政策的同时,企业的利润还能保持持续上涨,更不能因为企业利润下降,就要求放松宏观调控力度,甚至要求改变调控方向。

第二,从外贸顺差大来推断经济对外依赖性大,理由也难以成立。

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450亿美元,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进口3027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剔除价格因素之后,上半年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在3个百分点以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外贸出口的贡献,上半年国内需求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幅度只有6%左右。但是,上半年出现如此之大的外贸顺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许多企业都赶在了欧美对中国产品正式设限之前加速出口。

目前,中国与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受协议影响,下半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而中国与美国之间至今还没有达成协议,对下半年中国有关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更大。与此同时,下半年世界经济将有所回落,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将对中国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很显然,如果外贸顺差的贡献消失了,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接近7%这一警戒线的边缘。

上述论证尽管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实践中却有待商榷。一般地,贸易顺差占贸易总量的比重总是非常小,贸易价格稍有异动,就可以带来外贸顺差(或者逆差)的显著变化。还是今年上半年为例,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占贸易总量的6.1%。这就意味着,其中只要有一两百亿美元的出口是假出口,再有一两百亿美元是“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所导致的话,全部的贸易顺差实际上就是“虚假”。当然,在实际中,全部贸易顺差都是虚假的情况可能不会出现,但从过去的经验看,出现一两百亿美元的水分却也不难。

所以,前四点都难以作为支持通缩的有力证据。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是,最后两点,即信贷收缩过度与产能过剩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问题从本质上将都可以归类为货币问题。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文章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但遗憾的是,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几乎所有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中国的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没有显性相关关系。

为了完成本文的写作,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具体的方法是,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解为能源价格、粮食价格和核心价格三个部分,结果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核心价格依然没有显性相关关系,但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核心价格之间的关联度则相对明显,在M1到达谷底的第二年核心价格也会到达谷底。在近十年来,我国核心价格有两次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是1999年和2002年。对应地,M1在1998年和2001年也达到了谷底,分别只增长了11.9%和12.7%。

根据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由于信贷收缩过度,上半年M1增幅仅为11.3%,甚至远远地低于了1998年和2001年的水平!很显然,下半年如果不放松银根,全年继续保持如此之低的增长水平,根据过去的经验,2006年我国核心物价将出现负增长。再加上,明年国际油价将稳中有降,粮食价格将出现小幅回落,我国物价总水平CPI全年将出现负增长,通货紧缩就将来到我们的眼前。

其次,各种迹象表明,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比如说,曾经在前三年不断上扬的钢材价格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就一路下跌,至今没有明显的止跌现象。其中以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价格甚至低于了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水泥、电解铝行业也因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了大面积亏损。

由于前期投资过度较为严重,而且绝大多数的项目将在未来3-4年竣工,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这就意味着在明后两年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本来我国经济就处于了买方市场,即使是在本轮经济周期的高涨期,总体上依然保持了供大于求的格局。未来,随着新增产能的巨量介入,市场供求失衡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可能也将随之而来。

双管齐下,化解通货紧缩隐患

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提前化解未来信贷收缩过度和产能过剩问题。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正确处理好“推进银行股份制改革与稳定发展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很显然,产能过剩如果能得以解决,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优质的信贷客户就会多。

至于后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措施,减少社会各界的投资冲动。可以通过不断提出行业过剩预警,减少社会盲目投资行为。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具体事务的介入。加速税制改革,将以生产环节为主的现行税制转为以消费环节为主的新税制,从而减少政府通过建厂生产来获得税收的冲动。

二是采取措施,扩大居民(尤其是农民)消费。

实际上,在城镇居民收入已经获得了快于GDP增速的“超额”增长的情况下,国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世界)通货紧缩的成因只有一个,即农民的收入增长被严重地压低。这也是导致社会消费率依然严重偏低、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根源。

由于历史上我们对农民的“欠账”很多,现在为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一是加速建立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二是大规模地开展农民的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民工更好地找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也是实现农村人口迁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三是精简财政负担人员,缓解基层财政困境。从根源上杜绝政府扰民及官民争食的现象。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发展。

总之,中国的通货紧缩并非“近忧”,却需“远虑”。幸运的是,许多人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采取措施,以化风险于未然。

11月CPI创11年新低,2021年还需要担心物价上涨吗?

6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5.5%。专家分析,目前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平稳运行的态势,对今年物价大幅涨落的担忧逐渐解除,宏观经济政策与改革的推行获得有力的支撑条件,年内既无通胀压力也无通缩风险。

供应增加拉低价格

5月份CPI数据构成中,最惹眼的当属食品价格走势。

从环比来看,鸡蛋、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4.1%、2.9%、6.2%;同比则分别下降16.8%、12.8%和6.3%。

3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2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约0.61个百分点。

商务部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本轮肉蛋菜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增加。以生猪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猪肉产量、生猪出栏量均出现2015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2017年第22周(5月29日—6月4日),猪肉周均价每公斤20.34元,同比低24.6%。

肉蛋菜价格下降被认为是5月CPI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振霞对本报记者分析,今年以来CPI整体走势与往年类似,春节之后涨幅下降,真正的上涨到第三季度才开始,影响走势的主要因素也是随季节波动的食品价格。

另外,5月份CPI的1.5%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明显,约占1.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5个百分点。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分析,6月翘尾因素将达到年内最高点,预计CPI同比仍将继续走高,年内总体将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走势。

而从PPI来看,5月份环比继续下降。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下降,比上月增加6个,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等。在5.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4.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

服务变“贵”凸显转型

在5月份CPI数据中,还有一项突出表现是服务类价格上涨。

同比来看,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9%,教育服务类价格上涨3.3%,居住类价格上涨2.5%,交通类价格上涨2.3%。

王振霞分析,服务类价格呈现连绵的温和上涨态势,自2014、2015年起这一特征就较为明显,但是因为在CPI中占比不大,对价格推动力量有限。不过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教育、医疗等服务的需求逐渐变得刚性,未来价格还将延续温和涨势。

5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1%。刘学智认为,核心CPI上涨与经济结构转换有关,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及居民消费升级将带来服务需求的提升,从而引起服务类价格的上涨。有专家建议,未来还需要适应转型需求,提供更多医疗保健、教育等公共物品。

对于PPI的走势,王振霞则认为,价格补涨比新增需求的拉动更明显。当然,PPI涨幅回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受制造业生产周期影响,企业一般不在年中大量投资,而倾向于在年初补充库存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造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未来的投资需求走势还有待观察。

回落态势还将延续

关系市民餐桌的肉蛋菜价格还会继续下降吗?

商务部分析,预计下半年国内生猪及猪肉市场供给稳步增长,价格整体呈下行态势;鸡蛋市场近期供应充足,入秋后蛋价有望企稳回升;未来几个月,蔬菜价格总体将延续回落态势。

而纵观5月份及1—5月CPI与PPI数据,今年物价整体平稳运行几乎成为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从短期来看,肉蛋菜价格依然有下行压力,物价不会大幅上涨;长期来看,非食品价格会继续上涨,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能源价格不会过快上涨,物价依然有望保持平稳。

刘学智认为,服务类价格上升,但受经济需求回落及食品价格涨幅回调对冲,年内既无通胀压力也无通缩风险。

王振霞则表示,今年以来物价走势温和,前期对经济滞胀的担忧基本可以解除,国民经济不用承压运行,宏观经济政策获得良好的支撑条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可以更好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例如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双创领域投入更多资金;专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鼓励金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等。”

不过,专家同时提醒,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价格变化,大宗商品等受国际价格变动影响明显,要有预警机制。

以上内容引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CPI如果下跌2%,且持续往下通缩,会出现什么情况?

11月的CPI创了多少年来的新低,而且还是负值,从数据角度确实是非常罕见,不过仔细分析下其实也政策,只是对于老百姓而言,CPI高了说明物价上涨通胀的压力,低了又说通缩的压力,老百姓到底该不该高兴呢?

先说下整体的数据,作为物价指数,对照的是去年11月份的数据,而去年11月数据本身基数就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下降。而且,对于CPI影响最大的猪肉价格,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去年开始的猪周期,一点点把猪肉价格推升,同时也就在推动着CPI,而上半年猪肉的价格还在上涨,当时如果说猪肉价格会下来,估计是没多少人相信的,因为我们一贯是价格上去了,就很难下来了,不过这次下半年猪肉的价格也确实的回落了,也就是说猪肉的价格下降,对CPI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猪肉之外,一些蔬菜的价格也在下降,这样叠加的效果就是CPI在11月份成为了负值。

既然CPI成为了负值,那么对老百姓到底是不是好事呢?

你可以自己想想,之前猪肉价格大涨的时候,有人开玩笑地说,冰箱里的猪肉,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好不容易猪肉价格下跌了,我们不应该高兴吗?当然,从宏观角度,CPI为负,确实有通缩的压力,什么是通缩,通俗的讲就是消费越来越少,物价价格进一步下跌,而物价下跌反而买的人又少了,造成这样的循环,目前我们是不是通缩呢?毕竟11月数据只是一个月的数据,而且还有很多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再观察几个月才能看出趋势。

另一方面,老百姓购物的欲望下降倒是确实存在,就说大拿本人吧,今年双11提前了到1号,但是依然没怎么消费,平时也是,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要买的,再加上今年经济形势并不好,钱不好赚,有点钱基本上都还房贷了,真的是能省则省了。而从大的方向上,政策面临的困境也是这样,老百姓大多背负着贷款的压力,同时收入又没有显著提高的话,消费自然就提不上来,也就是说,从宏观层面,只有老百姓加大力度的消费,经济才更活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确实有难度。

总体而言,11月CPI数据走低,并不能说我们就有通缩的压力,还要观察一段时间,但是从大的方向来说,一般人今年真的没什么特别的购买欲望,只能期待明年经济复苏,大家兜里有钱了,才会更好的消费,而目前物价低的话,暂且还可以享受想低物价带来对个人的好处。

——以上,财经王大拿,更多投资思考与逻辑分析,敬请期待!

严重了就会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富人受益,穷人被收割。因为穷人还有剩余价值被收割,辛辛苦苦工作换个饿不死,富人开开心心过挥金如土的日子,结果就是大家皆大欢喜。

通货紧缩是大家先后完蛋。因为这时候 社会 需求严重降低,富人投资没有收益就压缩投资,然后穷人失业,穷人失业, 社会 需求更加萎缩,富人更加压缩投资,穷人更加失业。结果就是穷人都穷死了,富人也就没得收割了,慢慢也就死了,大家一起滚蛋下地狱。

以前,我们还有广大的农村作为经济危机的泄洪区,比如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货币超发, 社会 通胀严重。

那时候我们搞基建,搞家电下乡、 汽车 下乡,能下乡的都下乡。让农村人把多余的产能消化掉,钱流到工厂,保住工厂的生存,然后保住工人的工作,扛过那两年,大家都活过来了,于是,我们一片欣欣向荣。

到了15、16年,又要危机了,我们搞棚改货币化,搞拆迁,搞涨价去库存,把农村的年轻人赶去城市为国接盘,把低线城市的年轻人赶去高线城市为国接盘,把未来的钱都套出来扛过那两年,我们又都活过来了,于是,我们又是一片欣欣向荣。

现在,我们的农村也凋敝了,城市的年轻人也没那么好过,整个 社会 的债务相当庞大,手里有点钱还要还房贷车贷信用卡网贷,哪还有那么多钱用来消费?

富人投资和消费的能力确实很大,但是这个 社会 是个闭环,就像食物链一样,一个节点出问题,整个链条都要出问题,穷人没得收割的时候,富人就要互相收割,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通货紧缩之下,没有幸存者。

一切根源都是高房价,别他妈天天说是电商锅,如果电商全部关闭,我敢说现在房价要翻五翻,还振兴实体,振兴个锤子。

CPI正增长就是通货膨胀,资本家们可以开开心心的收割平民的劳动成果和财富;CPI为负就是通货收缩,说明整个 社会 的需求在下降,资本家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了,不过因为资本家拥有的财富和平民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还是平民先死。直白一点说吧,通货膨胀资本家很快乐,平民很痛苦;通货收缩平民先死,资本家后死,大家一起玩完。

会导致失业率继续下降》消费者更加不敢花钱》导致大批量失业率,就这样一直死循环下去,最终导致房价暴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产品没利润,企业就得倒闭,工人就得失业,房贷就还不上,企业债务违约,银行坏帐率大增,又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这就恶性循环了

金融风暴开始

实际物价一直在涨,工资也有下降,都没钱消费

如果是这样,说明 社会 矛盾要爆发了!后果很严重!负百分之二,说明老百姓是多么的没有钱!多么的不敢消费!同时也说明 社会 消费是多么的惨淡,失业率是多么的高,制造业倒闭关门潮随之到来!

如果没有新的增长,房地产已到顶了,除非国家放水,以通胀来拉长时间,中低层,的收入继续跑不赢增长速度,哪么滞胀将很快出现,今年可能因为疫情,固投这么大,但效益还是不好,消费很难拉动,已经有滞胀的苗头了

现在不是通缩,属于滞胀。如果继续放水只会更严重的通缩,说白了就是别的都涨,就是收入萎缩。你想收入萎缩,物价降低,还是收入萎缩,房价飞涨?

统计局称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_CPI负增长 通缩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