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在线阅读_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在线阅读_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1 21:23:59

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这本书的名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着实的激动了下.实话来讲很少看书,看到是田涛、吴春波著的不是任正非自己写的,又联想到网络上不少的大师以抹黑他人哗众取宠的行为,还真以为有人看不惯华为而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抹黑华为.但是看过之后却不得不对这种小女人的心思所惭愧.而后又联想到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任正非说过的两句话后深有感触. 1、而去创建华为的时候,不再是自己去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在时代面前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半懂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的善待管理,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 ----任正非 2、年轻人,放下人云我云的浮躁与作秀,用点是在的精神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谁才是这个世界的脊梁.多年以来我们中国人说的多,做的少;批评得多,建设的少;指责别人的多,自己力行的少.希望年轻人能看到这段文字,悟通这样的感觉,沉下心来做点实事. ---任正非 看到这两段话的时候觉得说的挺有道理,但是道理这个东西谁都懂,但又有谁回去身体力行去感悟、去实现.然后一笑而过,转而忘记.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对人生有意义的书,我不知道我所理解的是否跟任正非所想表述的一致,这读后感全当是自己的一...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主要分为九个章节,重点的介绍了华为的发展史,即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分为客户导向、社会规则、自我成长等9个章节。不过本书主要是围绕其企业核心文化理念,介绍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做的和所坚持的一些。

从明面上看,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会有他的成功所在,每个企业的失败也有他的失败所在。但是总是围绕机遇、机会、时机等天时,社会环境、政策导向等地理以及客户需求、人才支持的人和三方面组成。

华为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其成长过程显而易见,处处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其从来不曾有过国有企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任正非先生以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为基础思想,在华为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着这部机器的运行。华为经历20多年的发展,取得目前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华为这部机器目标正确、驱动有力,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这是一部有活力的自适应的庞大机器。企业一定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始终要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从严管理,不断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摒弃骄傲自满思想,凡事做到慎终如始、与时俱进、革旧鼎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附录:该书的章节介绍

第一章 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第二章 第二章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第三章 第三章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第四章 第四章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第五章 第五章灰度理论:凝聚十万知识分子

第六章 第六章自我批判:恐惧造就伟大

第七章 第七章变革:渐进与激进

第八章 第八章战略:“战”靠勇气,“略”靠智慧

第九章 第九章均衡:力量,弹性,规则

“利”出一孔,“力”才出一孔

合上书,感触最深的,是书里流露出的浓厚的思辨意识。我理解,这本书,既不是纯粹在介绍一个企业兴起的传奇,也不是在纯粹介绍任先生的创业史,她试图通过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入点,以华为的发展为平台,剖析任先生的思想历程,并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国商界弄潮儿们能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成就更多的逗任正非地和逗华为地。而华为是否会失去任先生,是否会最终倒下,其实只是一个无需论证的假设议题而已,如果大家把关注点只是放在任先生和华为的传奇经历和逗华为是否会倒下地上来,那将会是作者的悲哀。我理解华为的兴起和发展,不过是任先生思想历程的具体外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过博采众家包容万象反复咀嚼萃取精华并经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思想及其形成过程,对于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甚至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引起共鸣,有着很强的借鉴和引导作用。陈春花教授在推荐序中把任先生定义为逗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地,窃以为,这个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华为的商业发展所体现出来任先生的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只是他的思想在商业上的运用,只是思想逗核武器地威力的一个方面。他强烈的危机意识,注重开放、妥协、灰度、合作、自我批判、视野、意志、品格的思想,对制度建设、创新、革命、改革、改良的辩证思维,既有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的骨骼,又充盈着西方务实进取的灵魂,这些思想,无论是否要上升到哲学角度,都能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文等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虽然,这不是任先生的本意,但个人以为,他确实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网上有评价,说本书的出版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书中没有什么关于华为的新奇之事,所列举的基本上都是关注华为的人耳熟能详的事件和言论。因此,本书没能满足广大读者对于华为的神秘臆想感和解析。我不敢苟同此论,因为,至少对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逐步成为思考者乃至思想家的艰辛过程,而人之高贵在于思想。他人的名利权势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人成为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的过程却可借鉴,也值得借鉴,关键在于你想得到什么。作者言,在思考和形成思想的过程中,任先生是孤独的。我想,这份孤独给中国带来的财富,却是巨大的。我愿天下有心人,用心体会,用心发掘,吸取营养,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向任先生致敬!

锤子科技之后,谁会是接下来倒下的手机厂商?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出自任正非2013年华为新年献词。“如果我们能坚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个倒下的就不会是华为’;如果我们放弃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则,‘下一个倒下的也许可能就是华为’” 。

“力出一孔”可以理解为有限的资源只能做有限的事情,要把华为所有的资源聚焦在战略上,聚焦主航道,坚持针尖战略,只有在战略上实现突破公司才能长治久安。

而“利出一孔”则是指华为十几万员工,从最高层到所有骨干层的全部收入,只能来源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从组织上、制度上堵住从最高层到执行层个人谋私利的机会,杜绝通过关联交易的孔,掏空集体利益的行为。

“力出一孔”是华为长期坚持的战略原则,而“利出一孔”则是华为对高级干部和员工的严格要求。

最近学习沈祖芸老师的课,受其启发,让我对“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有了新的理解。

沈祖芸老师说,十一学校分割权力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责权利等边”。等边就是说,当你负起一份责任,就能获得一份权力,还能够拿到一份利益的时候。

但是,在现实中,责权利是不会自动等边的。领导们总是习惯跟下属签“军令状”,把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写得特别清楚,也愿意给他们一些利益,但就是不给下属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权力。最后,下属没干好,还怪他缺乏责任心,工作不努力。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沈祖芸老师说,是先给权力,再赋予相应的利益,下属自然就会把责任担在肩上。

也就是说,“责权利”正确的 实施次序是“权利责” ,即“先给权,后明利,最后责”;而不是先责,后权,再利。

沈老师举例说,在传统学校,年级主任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手里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分管副校长那里。然后也没啥利益,因为承担行政职务就不能多上课,而工资是与课时费挂钩的。但是,你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生中考高考没考好,账都算在你头上。这样的年级主任谁干啊。

但是,在十一学校变革过程中,年级主任被授予了多项权力:首先,人事聘任权。你可以挑选自己年级的老师。第二,财权。在学校预算里,年级的经费盘子是最大的,你可以直接签字花钱。第三,你也是支持人员最高频的客户,是被服务最多的人。此外,学校在薪酬、福利、荣誉体系的设计上,都会向年级倾斜。

年级主任拿到了这么多的权力,又得到了相应的利益,自然你的责任也是最大的。过去,你是上级的“手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上级汇报,你也没觉得年级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现在,你是信息获取最充分的地方,你有权做决策,也有权指挥战斗,那你就必须把责任担在肩上。

“先给权力,再赋予相应的利益,下属自然就会把责任担在肩上”,给我的启发是,作为没那么大规模的企业,我们学习华为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时,应该是先“利出一孔”,然后,“力”才能出一孔。

先“利出一孔”,是指先要明确大家的利益来源。明确了利源自哪里,那大家想要得到这个利益,就得把“力”用在产生利益的地方,也就是“力”才能出一孔,这样大家用力的方向才能一致,这就能解决很多企业内部冲突的问题。

用利益牵引大家的力量和精力,这个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看到的景象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各部门各人各自想着先把自己的利益落袋为安,至于别人的利益,公司的利益,与我何干。这样的企业就是典型的利益来源不统一,力的方向自然很难一致,甚至还是反着的,相互抱怨,相互倾轧。

要想理顺企业管理,必须理顺利益来源,也就是“利出一孔”。

我听说过一家企业,是个典型的项目公司。按理说大家的利益都来自项目,应该采取项目制管理,这样大家的精力也都着眼于项目。每个项目做好了,产生了利润,大家自然就有利益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家公司并没有采用项目制,仍然采用直线职能制。公司由销售、设计、制造、安装等部门组成。销售的薪酬是与项目合同额挂钩的;而设计、制造、安装等项目执行,表面看这些人是与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相关的,但事实上薪酬却并不与项目合同挂钩。

这在我理解就是没有“利出一孔”。项目出了问题你推我,我推你;部门之间你埋怨我,我埋怨你。眼睁睁看着项目一个个出问题,无论领导们怎么讲责任,问题就是得不到有效解决。

这样的企业还很多。李希贵校长说,“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利益结构没理顺,不统一,想要出结果,难之甚难。

“利出一孔”,“力”才能出一孔和“先给权力,再赋予相应的利益,下属自然就会把责任担在肩上”,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

在公司管理中,很多管理概念都是如此,学习起来不容易,执行起来更难。可能是文化的原因,领导们总是习惯于回避谈利益,又紧紧抓着权力,那就就只剩下责任了。但是,众生皆人,凡人皆苦,大家工作不就是为了利吗?信仰普通人的“修齐治平”简直是痴人说梦。

要想做好企业,领导者必须克服自己,让出一部分权利,大大方方谈利益。“先给马儿草,马儿们自然撒泼跑”,这才是管理之道。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从锤子科技、金立和酷派等厂商的遭遇来看,未来手机市场或许仅能存活5家厂商,拥有研发能力和产品供应链的厂商将会是最有竞争力的,而苹果、三星、华为肯定位列其中,剩下的席位就是OPPO、vivo和小米以及其他手机厂商分走,魅族目前的市占率和研发能力,以及资金链都不能和以上几家厂商相比,所以会是最有可能下一个倒下的厂商。

近日,魅族在珠海发布了他们的年度旗舰——魅族16S Pro,在发布会的现场,魅族挂上了巨大的横幅——“让产品说话”,魅族这似乎是想证明自己的产品并不差,只是缺少宣传。先说说魅族16S Pro,该机的升级亮点有以下几点,1.搭载骁龙855plus处理器,2.采用UFS3.0内存,3.后置4800万光学防抖三摄,4.全新的Flyme8,魅族16S Pro外观方面延续上代风格,只是在摄像头方面做了改动,机身重量保持在166g,售价方面也和上代产品的“跳水价”一致,6+128G版本2699元,8+128G版本2999元,8+256G版本3299元。

这也许是5G时代即将来临的最后一款4G旗舰,但魅族16S Pro既没有红米的极致性价比,也没有一加7Pro的90Hz顶级屏幕,可以说它有的,其他家手机也有,其他家手机有的,魅族16S Pro并不一定有,那么它如何来吸引消费者呢?我们的脑海里不禁冒出这个念头,确实如此,魅族这次的新机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在发力,而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

魅族最近几年的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苦,先是连续4年裁员,然后各大城市的专卖店不断萎缩,在2016年是魅族最顶峰的时期,他们一共拥有超过2700家专卖店,而目前总数加起来或许不到100家,就连仅存的专卖店营收都只是勉强撑下去,在如今越来越重视线上市场的环境下,做线下专卖店的确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魅族最有可能是下一个倒下去的手机厂商。

对话《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自我批判是根本

合上书,感触最深的,是书里流露出的浓厚的思辨意识。我理解,这本书,既不是纯粹在介绍一个企业兴起的传奇,也不是在纯粹介绍任先生的创业史,她试图通过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入点,以华为的发展为平台,剖析任先生的思想历程,并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国商界弄潮儿们能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成就更多的“任正非”和“华为”。而华为是否会失去任先生,是否会最终倒下,其实只是一个无需论证的假设议题而已,如果大家把关注点只是放在任先生和华为的传奇经历和“华为是否会倒下”上来,那将会是作者的悲哀。我理解华为的兴起和发展,不过是任先生思想历程的具体外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过博采众家包容万象反复咀嚼萃取精华并经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思想及其形成过程,对于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甚至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引起共鸣,有着很强的借鉴和引导作用。陈春花教授在推荐序中把任先生定义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窃以为,这个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华为的商业发展所体现出来任先生的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只是他的思想在商业上的运用,只是思想“核武器”威力的一个方面。他强烈的危机意识,注重开放、妥协、灰度、合作、自我批判、视野、意志、品格的思想,对制度建设、创新、革命、改革、改良的辩证思维,既有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的骨骼,又充盈着西方务实进取的灵魂,这些思想,无论是否要上升到哲学角度,都能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文等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虽然,这不是任先生的本意,但个人以为,他确实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网上有评价,说本书的出版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书中没有什么关于华为的新奇之事,所列举的基本上都是关注华为的人耳熟能详的事件和言论。因此,本书没能满足广大读者对于华为的神秘臆想感和解析。我不敢苟同此论,因为,至少对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逐步成为思考者乃至思想家的艰辛过程,而人之高贵在于思想。他人的名利权势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人成为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的过程却可借鉴,也值得借鉴,关键在于你想得到什么。作者言,在思考和形成思想的过程中,任先生是孤独的。我想,这份孤独给中国带来的财富,却是巨大的。我愿天下有心人,用心体会,用心发掘,吸取营养,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向任先生致敬!

读《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感

图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了图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引起不小的轰动。该书作者为田涛和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围绕本书,企业界、管理学界以及社会大众展开了对任正非和华为的诸多讨论。在这本书写作的前、中期,本报编委、评论部主任徐以升曾参与该书的大纲讨论、资料收集等工作。在本书引发热议之际,本报约请两位作者,进行了有关本书以及华为的对话。“华为哪里够得上卓越”第一财经日报:这本《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我印象中最早的书名叫《卓越与孤独》,为什么改成了现在的书名?田涛:本书初稿完成之后,我的合作者吴春波教授将此信息透给了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书的名字太虚了,而且华为哪里够得上卓越,能不垮掉就不错了,这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震动。我们由此想到,本书尽管揭示了华为过往25年成功的逻辑因素,但这个逻辑的根本是什么?无非是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胜利。价值观又靠什么来维持呢?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才是根本。华为会不会垮下去、倒下去,关键在于它能否围绕核心价值观长期自我批判。因此之故,就形成了这本书现在的书名。日报:这个书名的第一感觉,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15万华为员工能接受这样一个关于“死亡”的假定语么?我敢打赌,你要以这么一个书名写国内大多数企业,都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诉讼。田涛、吴春波:任正非说过,“假定”是人类最伟大的思维方式。过去20多年,任正非天天假定华为明天会垮掉,华为员工的神经早都被危机论打磨得很粗糙了。这个组织有理想,甚至有妄想主义情结,但却不迷信,不幻想。没有多少人知道,华为的深圳龙岗基地以前是一片乱坟岗,南京软件园紧挨着烈士陵园,在风水情结很强的中国商人中,任正非和华为显得很坚硬和另类。在不久前华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华为一位英国顾问期望任正非展望一下华为今后10年与20年的远景,任脱口而出:“20年以后的华为,我可以告诉你,两个字:‘坟墓’。”在场有30多位华为的全球顾问,以及华为的管理高层。华为的德国顾问,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前高管,对此的评论是:“任先生能这么想,20年后华为会活得更强大,德国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总有危机意识,华为跟我们很相像。”所以,书中关于“华为何时会死去”、“会不会倒下”的讨论,相信在15万华为人中不会引起什么反感,或者骚动。危机论是不是“狼来了”?日报:那么在你看来,任正非强烈的危机意识到底基于什么背景?会不会是一种“狼来了”的寓言式呐喊,以此来凝聚内部的力量?田涛、吴春波:我们在书中说,“一部华为发展史就是一部危机管理史”,无疑是有充分和大量的故事依据的。也许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会有人以案例的形式将华为的艰难与困苦、挣扎与奋斗展现给读者。我这里仅以信息产业这一行业的极其独特的禀赋对任正非的危机意识来源做些阐述。几十年来的全球信息产业史,所展现的就是一场“死亡竞跑”,永远有不知名的新晋者找到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摧毁一个或几个百年贵族,而当新贵们不再有创新与进步时,又会有另外的挑战者迅速占领舞台,其残酷性乃至于惨烈程度只有亲历者才能有切肤感受。任正非当然是大历史的亲历者,再加上他与生俱来的使命感、理想主义追求,使得他不可能不时刻感受到危机的迫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理想精神与危机意识”相混合的思维定式,并将之传导到了华为文化的方方面面。日报:那么,华为成功的核心因素到底是什么?是危机意识或者自我批判么?有人认为,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悲观主义,华为是悲观主义的胜利,这样说对么?田涛、吴春波:悲观主义者是做不了组织领袖的,这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性格元素,商人可以有忧患感,但却必须神经粗糙,而且杰出的企业家无不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任正非很会讲故事,20多年来无时不在给员工画饼,他是个讲话极富煽动性和感染力的“忽悠大师”,但他是在真诚地“忽悠”追随者,也真诚地“忽悠”自己,从而燃烧起上上下下的奋斗的火焰,最终将一个个的“假定”变成了真实。凡是听过任讲话的人,大多有一个感受:你是在听一个充满了哲理性,甚至有浓厚的文学细胞的人在讲演。这种个性的人,能是个悲观主义者么?“对冲”这个术语用在任正非身上非常合适。如果他是那种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没有与之对立的忧患思维或危机意识去“对冲”,他会得妄想症的。我们知道,任正非患过抑郁症,所以他显然也不是个天真的乐观派。任正非的管理思想总是在两极之间激荡和平衡,这是他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我们称之为“辩证法的胜利”。本书的最后一章对此有比较系统的论述。“自我批判”也不能定义为华为成功的核心因素,它仅是工具而已。华为的成功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常识与真理”日报:核心价值观就是本书中反复强调的那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么?你们将之称为“常识与真理”。田涛、吴春波:是的,这是真正的华为之魂。“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西方人的“客户即上帝”,可惜的是,随着工业资本主义文化在西方的衰落,金融资本主义和技术资本主义在西方的迅猛发展,“客户至上”这个概念在他们那里似乎过时了,受冷落了,“股东至上”、“技术崇拜”成为流行的风尚。华为则相反,任正非把一个老掉牙的常识奉为真理,并以极大的热忱和意志力将之传播、执行到极致,我们在书中讲,华为奉行的“拜上帝教”,即“客户为上帝”,就是对此的形象化表述。说到底,除了“灰度理论”之外,任正非在管理思想方面并没有多少创新,但这恰恰证明,华为和他本人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为什么要别出心裁、另搞一套所谓“自主”的管理思想呢?遵循了常识就是坚持了真理。什么是商业组织的常识呢?即是:谁愿意掏钱购买你的产品,谁就是你存在的唯一价值和不可能“为二”的“上帝”。令人遗憾的是,无论东、西方,很多企业常常将常识遗忘了,或扭曲了。“谁是老大”?“谁是爷爷,谁是孙子”这本来是铁定的自然规律,但现实的商业实践中,却总是被颠覆。华为发展到20年以后,已经成为行业世界第二,任正非仍然讲,“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这一是表明,华为对“常识即真理”的坚持与坚守,二也说明,华为在这一点上也出问题了,必须大力矫正。日报:以前听你讲过任正非的“龙头理论”。田涛、吴春波:华为的管理思想理念的“龙头”,就是核心价值观,华为的组织理念的“龙头”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市场一线是“龙头”,龙头指挥龙身龙尾,思想变革与组织变革都必须以“龙头”的摆动为根本,追随“龙头”的变化对“龙身”和“龙尾”进行“批判”和调节。龙身臃肿、龙尾沉重,那就必须进行“瘦身运动”或者忍痛“割尾”。日报:以一线的“龙头”为本,这也好理解“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含义了。田涛、吴春波:是的。围绕客户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的奋斗,才是有价值的,否则便是“赘肉”要被切除。相反,奋斗的方向对了,客户满意度高了,团队和个人就应该得到物质与精神的激励,这样“龙身”上堆积的“脂肪”就会变成“肌肉”,“肌肉”更会朝“龙头”的部位攒劲儿。

合上书,感触最深的,是书里流露出的浓厚的思辨意识。我理解,这本书,既不是纯粹在介绍一个企业兴起的传奇,也不是在纯粹介绍任先生的创业史,她试图通过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入点,以华为的发展为平台,剖析任先生的思想历程,并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国商界弄潮儿们能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成就更多的“任正非”和“华为”。而华为是否会失去任先生,是否会最终倒下,其实只是一个无需论证的假设议题而已,如果大家把关注点只是放在任先生和华为的传奇经历和“华为是否会倒下”上来,那将会是作者的悲哀。我理解华为的兴起和发展,不过是任先生思想历程的具体外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过博采众家包容万象反复咀嚼萃取精华并经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思想及其形成过程,对于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甚至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引起共鸣,有着很强的借鉴和引导作用。陈春花教授在推荐序中把任先生定义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窃以为,这个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华为的商业发展所体现出来任先生的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只是他的思想在商业上的运用,只是思想“核武器”威力的一个方面。他强烈的危机意识,注重开放、妥协、灰度、合作、自我批判、视野、意志、品格的思想,对制度建设、创新、革命、改革、改良的辩证思维,既有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的骨骼,又充盈着西方务实进取的灵魂,这些思想,无论是否要上升到哲学角度,都能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文等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虽然,这不是任先生的本意,但个人以为,他确实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网上有评价,说本书的出版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书中没有什么关于华为的新奇之事,所列举的基本上都是关注华为的人耳熟能详的事件和言论。因此,本书没能满足广大读者对于华为的神秘臆想感和解析。我不敢苟同此论,因为,至少对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逐步成为思考者乃至思想家的艰辛过程,而人之高贵在于思想。他人的名利权势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人成为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的过程却可借鉴,也值得借鉴,关键在于你想得到什么。作者言,在思考和形成思想的过程中,任先生是孤独的。我想,这份孤独给中国带来的财富,却是巨大的。我愿天下有心人,用心体会,用心发掘,吸取营养,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向任先生致敬!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在线阅读_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