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_萨尔浒之战明朝最高指挥官

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_萨尔浒之战明朝最高指挥官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2 20:54:19

自然还是因为明朝用人不善于战略失误,还有后勤不济。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清朝)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明朝11万大军被6万不到的八旗军击溃。从此明帝国与后金之间的攻守逆转,后金成为了辽东真正的主宰。

后金努尔哈赤向明朝正式宣战以后,接连攻破辽东各个城镇,明朝辽东防御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万历皇帝朱翊钧想来想去,派了杨镐出征。杨镐为官二十年,官场熟稔,然而并不知兵事,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万历帝做了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明朝军队首先攻击的就是后金的都城赫图阿拉,当时的杨镐带领着11万的明朝军队(包括朝鲜王朝与女真叶赫部)拥有绝对的优势,如果直线进攻进行突袭,取胜的把握必然大增,然而杨镐竟然用围攻的方法将大军分成了四支,进行围攻。

杨镐还派人写信给努尔哈赤,声称他带来了47万大军正在围攻他。努尔哈赤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洞悉了明军的战略部署,最终,努尔哈赤集中兵力猛攻一路明军。

而另一方面,杨镐将大军分成四路,却是互不统属的四路,四支大军各自为战,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当杨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带着大军打了过来。

萨尔浒战争后期,辽东大雪纷飞。然而当时的明王朝,因为朝鲜之役已经元气大伤,太仓库耗尽,整个财政系统几乎崩溃。对于在辽东的大军的后勤补给,根本无力再承担。

最终,明朝军队的主力被后金消灭,叶赫部被建州女真征服,明朝惨败,整个东北亚的局势发生逆转。而指挥官杨镐也引咎辞官,在崇祯二年被朱由检处决。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明朝军队进攻的朝鲜王朝军队,率先投降了后金,被后金原谅。当时的朝鲜国王光海君派出使臣前往后金致谢,结果引起了朝鲜举国不满,李朝西人党发动政变废掉了光海君(史称“仁祖反正”)。然而明朝却认为李朝的举动是“谋逆”,对新继位的朝鲜仁祖不予承认。

明末第一猛将:扛“大刀”率3万川军 让人忌惮

萨尔浒之战简介: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二三月间,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及附近地区大败明军4路进攻的重要反击战,是明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万历四十六年,抚顺、清河城、东州、马根丹等城堡相继失守,朝野震动。明廷遂调集兵将向后金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四十七年二月,各路兵马先后抵达辽东,计有8.8万余人,加上叶赫军一部与陈兵鸭绿江的朝鲜军队1.3万余人,共约11万人,号称47万。明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共同商定方略:以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为目标,分进合击,4路会攻,企图一举歼敌。

具体部署为:总兵马林率所部及叶赫兵共约1.5万人,出开原(今属辽宁)经三岔儿堡(今辽宁抚顺市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称北路军;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担任主攻,由沈阳(今属辽宁)出抚顺关(今辽宁抚顺东)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称西路军;总兵李如柏率兵约2.5万人,经清河堡(今辽宁本溪县北清河城)、鸦鹘关(今辽宁新宾西南三道关),由西南面进攻,称南路军;总兵刘綖率兵1万余,会合朝鲜军队共约2万余人,经宽甸(今属辽宁)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东南面进攻,称东路军。

另有机动部队保障后方交通。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原拟二十一日出兵,十六日天降大雪,复改为二十五日。同时,限令明军4路兵马于三月初二日会攻赫图阿拉。杨镐自以为大军会攻,胜利在握,在出师前的二十四日,竟愚蠢至极,派人向后金下战书。无异于将进军日期通知敌方。努尔哈赤多次攻明得手,判定明军必有大举,早已加紧攻防准备。努尔哈赤得到明军分路来攻的消息之后,准确判断杜松等为主力,遂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据此,他将10万兵力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迎战。这次战役大致经过3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萨尔浒、吉林崖一带作战。西路军于二月二十九日,出抚顺关急进,三月初一抵达萨尔浒。杜松分所部为二,以主力驻扎萨尔浒山,自率万人渡河进攻吉林崖。时吉林崖只有数百名后金兵防守,地势险峻,设施坚固。杜松率队数攻不下。努尔哈赤急命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等率2旗兵增援吉林崖;自己亲率6旗兵约4.5万人进攻萨尔浒一带杜松军主力。三月二日,两军在萨尔浒交战。

至午时,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明军以火把照明,进行炮击,但杀伤甚微。后金兵则利用明军的火把,由暗击明,集矢而射,多数命中。努尔哈赤趁机以优势兵力发动强攻,并在大雾掩护下,越过堑壕,拔掉栅栏,攻入明军营垒。杜松军主力死伤甚众,无力反击,四散溃败,萨尔浒大营瓦解。正在吉林崖作战的明军,闻大营已失,军心动摇。杜松督队力战,被后金兵团团围困,最后中矢,落马而死。部将王宣、赵梦麟等相继阵亡,士卒死亡1万余人。明军西路主力被歼,南北两路形孤势单,处境极为不利。

第二阶段,在尚间崖、斐芬山一带的作战。努尔哈赤歼灭西路军,转兵北上,集中力量对付北路军。北路马林军于三月二日夜,抵达尚间崖(今辽宁抚顺县哈达附近)一带,闻杜松败亡,不敢前进,将部队分驻3处:一部西向进驻斡珲鄂谟(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一部趋东南,扎营斐芬山;自率主力驻尚间崖,命军环营挖掘3层壕沟,置火器于壕外,以骑兵继后,作就地防御。三日晨,努尔哈赤集合兵力直向尚间崖逼来。他根据马林军分扎三地的特点,分兵两路:一由四贝勒皇太极率领,直冲斡珲鄂谟;一由自己亲率主力,由大贝勒代善为先锋直逼尚间崖。当天双方接战。后金先在尚间崖击败马林主力,继而在斐芬山全歼该地明军。北路军至此全军履没。

第三阶段,在阿布达里冈、富察一带作战。刘綖所率领的东路军,于二月二十五日,由宽甸出发。由于沿途山路崎岖,加之努尔哈赤在沿途设置三道路障,分兵阻险,进军十分艰难。直到三月初四日,才进至富察(今辽宁宽甸东北)一带。因不知西路、北路失利,刘綖仍按原定计划行进。努尔哈赤击败北路马林军以后,立即移兵南下。一面令主力在阿布达里冈(赫图阿拉南)设伏以待;一面诈称杜松军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綖速进,以诱其入伏。刘綖不明虚实,当即下令轻装急进,于三月五日到达阿布达里冈。后金伏兵突然而起,刘綖中箭身亡,部队大部被歼。余者撤至富察,又遭到努尔哈赤挥兵扑灭。

南路军从三月一日出鸦鹘关,迟迟不进,逗留观望。杨镐坐镇沈阳,掌握著一支机动部队,对3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杜松、马林两路战败,他才慌忙调李如柏回师。李如柏回撤途中自相践踏,死伤千人。明朝l0余万大军终以惨败告终。

明清萨尔浒之战简介,明朝参战的将领有哪些?

刘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南昌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大将军都督刘显之子,万历年间武状元,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

刘綎先抗缅甸,后升任副总兵,因纵容兵甲导致兵变被剥职。随后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先后入朝抗日,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开始播州之役,随后平定杨应龙之乱。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刘綎在抗击后金军队时于萨尔浒之战中殉国。

说起大刀,大家会想到关羽和关胜,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大刀是刘铤,他身为明代猛将,征服播州有功,在萨尔浒之战被努尔哈赤击败,战死。

明朝名将刘铤,南征北战多年缕立战功,刘铤在四川任职时,手下有几万川兵,十分骁勇,长期在川西北和云贵作战,每战必胜,成绩辉煌。

刘铤尽管屡立战功,但这与他那群忠勇善战的川军部下是离不开关系的,大家发觉没有,刘铤每当对战争没有把握时,总会再三要求朝庭把他的川军调给他。

在湖南、广西作战时如此,在明朝援朝抗倭战争时也是如此,当时明军在朝鲜进展不顺,调了五千刘铤的老部下——川军给他,刘铤在抗倭战场上获得辉煌战果。

萨尔浒之战,主帅杨镐分兵太广,急进太速,虽然刘铤最早出发,但是从朝鲜赶来路途遥远,杜松想争功,结果被首先歼灭,然后努尔哈赤再下马林一路,。努尔哈赤此时持杜松令箭,诡言松军得胜,让刘铤速进,刘铤力战而死。

当然,其实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灭亡都很相似,就是和日本鬼子在朝鲜一代拼的太狠了。

不光清朝,蒋介石的失去江山也一样是和日本鬼子拼的太狠了。

刘铤主陆军,海军中也有江西兵,南昌的邓子龙带着200家丁堵截日军,结果被朝鲜军内的乌龙手,或者同情日军的间谍打中邓子龙的船,邓子龙牺牲。

那一仗,鹭梁津海战,海军的最高指挥官陈璘也险些送命。后来,韩国人说邓子龙的坏话,就是因为邓子龙的死或是当时朝鲜同情日本的人故意的。

就连韩国的英雄李舜臣也险些被朝鲜的内部斗争处死。后来李舜臣英勇战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便战胜了,将来未必不会被内部斗争搞掉。

所以刘铤和陈璘本来都愿意让日本部队和平撤回本土,最终还是来了个鱼死网破。

这次战斗,日本长期不敢进攻大陆,而明朝也失去了保住自己疆土的实力。

所以刘铤之败也是由于碰上了主帅没有及时通信,和令箭被获的原因。

只有李如柏一路在杨镐得知三路大军均覆灭的情况下得以幸免,回来了。

不过这一回师也不是好事。后来,李如柏这一战役自己一路得以幸免有口难辩,并且加上李如柏小的时候和努尔哈赤关系太近。

不仅努尔哈赤是李如柏的父亲李成梁的侍卫,而且努尔哈赤对李如柏有救命之恩,其它的故事更多,于是李如柏为了显示自己的清白,自杀。就这样被谗言逼死了。

杨镐虽然崇祯年才死,但是明朝的四陆大将竟然因为一场战役全军覆没。

相对了说,大刀刘綎能死在战场上已经是一种幸运了,明末的四陆大将就算不死在这场战争的,最后又几个能善始善终的。

明朝的江山和长城就是这样被谗言和奢杀大臣毁掉的。从魏忠贤到袁崇焕,熊廷弼。明朝那个名将不是被流言蜚语、栽赃陷害给坑杀死的

所以说在又底蕴的皇朝,也抵不过一个腐败无能的皇帝给消耗掉有生力量。

可惜的是一代忠臣刘綎,死后还得不到优待,这边的得不到优待并不是清军对他尸身的侮辱,而是最让人寒心的是明朝对待忠臣的做法:

“由于刘綎生性粗犷,得罪了朝中权贵,战死沙场后,又被诬为谋反,险招灭门之灾”。其长儿媳带着两个儿子躲到辛店村娘家,将孩子改为娘家王姓,被村里人称为“外王”,与原有王姓为表亲,其兵丁、家仆后裔称为“家人王”。

俗话说: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虽然君王无情,但将士们的心还是明镜着的。刘綎所使大刀被明军将士抢回,一直由辛店村“外王”家族保存。清朝之后,刘綎被追封“黑虎将军”,并赐龙头拐杖、将军印,其辛店村后裔定居的府邸被称为“黑虎将军府”,人们简称为“黑府”。

萨尔浒之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明朝的失败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于1619年打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后金军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以少胜多大败明军的四路围剿,这次战役成为了明衰清盛的重要转折点。下面一起来看下萨尔浒之战的具体战役过程,及明朝的派出的将领都有哪些人。

明清萨尔浒之战简介

清朝还叫后金,是出身女真族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创建的政权,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当时的明朝日益腐朽,边防薄弱,后金政权多次对明朝发动攻击,占领抚顺一带。

萨尔浒之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明朝为了挽回局势在萨尔浒地区向后金发动的反击战。明朝投入兵力八万余人,并与叶赫氏、朝鲜结盟,号称二十万大军集结于沈阳地区。但因缺乏粮饷供应,将领之间互相牵制,明军主帅杨镐派人去后金求和,被努尔哈赤拒绝。明朝财政紧张,无力供养大军,明神宗下令杨镐速战速决。杨镐于是从延绥镇、固原镇等四处向后金发起围剿,努尔哈赤在战前就已获知情报,在战术采取集中兵力打击一路,各个击破的策略,五日内大破三路明军,歼敌五万,最终明朝溃败。

此次会战是明亡清盛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案例。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将领是谁

有很多网友问到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参战的将领有哪些。明军采取的反击策略是四路围剿,由主将杨镐在沈阳大本营统领作战,每一路军都有各自的将领。西面由总兵杜松率军三万担任主力,西南面由李如柏带兵二万五,南面由刘汇合朝军共两万,此外祁秉忠同辽东大将柴国柱和张承基作为增援部队守在辽阳,总兵李光荣负责交通通勤,副总兵窦承武负责侦察监视,王绍勋负责粮草供应。

萨尔浒之战,如若是明中的王阳明亲自统帅,有获胜可能吗?

萨尔浒之战,下面趣历史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让明王朝异常震惊,北京城里的有些大员暗中收拾家当,准备送家属向南逃亡。北京城的九个大门早晨打开,中午就关闭,各部院的官员在城门口轮流值班,防止奸细入城探视。萨尔浒之战如此重要,明朝为何会失败呢

除了对手努尔哈赤的指挥有方之外,明军的统帅无能和措施失当则是主要原因。首先,明军的战役目标和实际投入力量严重不符合。明军欲毕其功于一役,速战速决,一次消灭后金的政权,但是其投入的兵力不足,当时后金的努尔哈赤已经有七万人马,明军使用了十万人,然而这十万人是全国各地集中而来,素质参差不齐,想一举歼灭后金,实在是力不从心。

其次,先战而后求胜。明军对于作战地形、气象条件、对方统帅等等作战信息所知甚少。在后金熟悉的地方作战,不考虑对方骑兵机动性强,善于野战,也不考虑己方人员多来自南方,不熟悉人迹稀少、林海雪原的环境,急于求战,缺乏周密部署。

再次,四路出击,兵力分散,给了对方可乘之机。用纸上谈兵的计划去规定实际的行军路线、时间和集合地等等,不符合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对方会各个击破,各路没有足够兵力支持到友邻部队来应援,在正面、纵深均达到数百里的四个方向分散了兵力。

最后,没有靠前指挥。分进合击需要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指挥灵活,并且随着战况的变化,相互配合,密切协同,形成有机的合力去调动敌人,打击敌人。但明军的指挥杨镐在远离战场二百里之外的沈阳:孤军深入,他没有制止;收到攻击军情,他也不调动邻军支援;二路军被歼灭,他也没有通知其他军队,导致被引诱进入埋伏圈被歼灭。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如果萨尔浒之战由王阳明来指挥,必定会取胜。王阳明是明朝大儒,他的 心学 开创一代学术新风。直到近代的日本,在明治维新,高喊 脱亚入欧 的时候,依然奉王阳明的学说奉为圭臬。当年蒋介石去日本留学,他就发现一种现象,日本人在坐电车的时候,很多人手里拿着一个小册子,看一段就闭目思索片刻,然后继续看下一段,就这样周而复始。

蒋介石后来打听,原来日本人看的是王阳明的学说。日本人在总结日本的腾飞时,认为王阳明的学说给日本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日本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就随身带着一个印章,印章上刻着 一生俯首拜阳明 。

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这么崇拜王阳明,这是因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 三个半圣人 之一。他不但是一代思想宗师,开创了 心学 理论。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少有的书生因军功封侯之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战争,著名的宁王造反就是他平定的。因此,他是中国人眼中 立德、立言、立功 的圣人。

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后期,明朝和努尔哈赤的一次决战。这一次战役,决定了辽东局势的走向。这次战役,明军出动十万人马,攻打努尔哈赤的六万后金军,结果遭受了惨败。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

这一次战役,明朝征调了国内最能打仗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兵,携带了大批火器,以优势人马攻打敌人,却遭到了这样的惨败。这使得辽东的局势变得不可收拾,努尔哈赤随后转守为攻,攻下了大片土地。乾隆评价这一战, 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这一仗后,明朝对这一次战役也进行了教训总结。最后总结的教训第一条,就是指挥这一次战役的明军统帅杨镐庸碌无能,指挥失当。杨镐此人,在早年的援朝抗日的战争中,就曾经因为指挥错误,造成优势明军被日军打败。可是,多年之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已经被事实证明无能的他,居然担任了明军的统帅。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朝官僚阶层的腐败。为了自己势力的私利,根本不拿国家和将士的命运当回事。同时,特显示了明朝君臣轻敌自大的一面。自以为努尔哈赤不堪一击,杨镐去只是走个过场,大功手到擒来。

而杨镐此人确实不是当统帅的材料。他去了以后,自以为和李如柏有旧,想依靠李如柏为支持。可是李如柏知道努尔哈赤的厉害,在战斗中半心半意。而他与部下刘綎不睦,就处处刁难刘綎,连刘綎的兵马没有到齐就催着刘綎进军。以至于刘綎认为杨镐就是要自己去送死的。

而在军事部署上,杨镐不顾实际情况,兵分四路。他既不亲自到前线指挥,也不明确规定各部的利害变更线。结果几路人马成为互相之间没有配合的孤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威吓努尔哈赤,杨镐居然在出兵前给努尔哈赤去信劝降。在信中,杨镐将自己的兵力部署和出兵时间向努尔哈赤和盘托出!这使得努尔哈赤得以实施他的战略,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依靠杨镐提供的情报,努尔哈赤顺利的打赢了这一仗。

我们看杨镐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不是明朝的统帅,和努尔哈赤素无交往,我们真可以怀疑他就是努尔哈赤派在明朝的奸细。后来,李如柏在战败后,为了摆脱他人对他的怀疑,洗清自己与努尔哈赤的瓜葛,就选择了自杀。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萨尔浒之战,如果明朝君臣对努尔哈赤有足够的重视,准备工作更仔细一些,尤其是不选用杨镐这样的庸才,明朝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既然说,杨镐这个主帅的原因是萨尔浒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主帅换上王阳明又会如何呢?我的看法是,明朝肯定能够取胜。

这是因为,明军有几个优势,能够碾压后金军。首先是兵力,明军十万人,后金军六万。二是军队构成,明军是久经战阵的将士,是多兵种的混合军队,作战能力强。而后金军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全是骑兵,它的主要组成是重步兵,除了骑兵部队,整体的作战能力并不强。三是装备。明军装备了大批的火器,而后金军只有弓箭。武器装备上的代差会给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就不多加评论了。在这次萨尔浒之战中,由于被袭击,明军的火器只发挥了一次作用。就这仅仅的一次,还杀伤后金军千余人。

由于装备的代差,后金军只得寻求和明军野战。而野战只能投入以骑兵为主的部分兵力,这样虽然后金军有六万人,实际上投入战场的绝不会有那么多人。如果明朝的统帅足够明智,不让后金军找到野战的机会,那么后金军必败无疑。即便是与后金军野战,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发挥火器的威力,后金军依然是必败无疑。

这样一看,萨尔浒之战的胜利难度并不大。可是,由于杨镐胡乱布置,放弃指挥,泄露军机,明军的巨大优势被他化为乌有,最终招致惨败。

如果明朝统帅换上王阳明,那么局面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看王阳明的指挥过的战例,就能够感受到他作战指挥的特点。他首先会广泛的收集敌人的情报,对敌人了如指掌,甚至连敌人内部的矛盾都能够刺探到。第二,他用兵以计为先。王阳明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不崇尚以直接的作战取胜,更多的是先以计混乱对方的军心,瓦解对方的士气,然后一击取胜。第三,他军纪严明,爱兵如子。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力。第四,他的军事部署不拘一格,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准。

这样,如果王阳明来指挥萨尔浒之战,那么,杨镐所犯的错误就不会存在。这样一个中等难度的战役,王阳明应该很轻松的就能够取胜。

但是,这一切只是假设。斯世已无王阳明,庸臣误国有杨镐。萨尔浒之战终究以明朝大败载入史册。

杨镐本是个庸才,在援朝之役中,他在蔚山指挥失误,造成明军大败,伤亡两万,被罢职。这一次讨伐努尔哈赤,又一次起用了这个庸才,只能说明朝君臣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当时的祝耀祖是这样评价杨镐在辽东的所作所为的:

自镐用事以来,威令不行,赏罚不信,呢私交而轻南将,则豪杰灰心,怯任,罪而恤典,则英雄短气。

在这次战役里,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而努尔哈赤则有大约六万人马。

不过,明朝的这些军队都受过战争的洗礼,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而且在武器装备方面,尤其是火器方面要比努尔哈赤的军队强的多。火炮是骑兵的克星。有人评价说:

盖明之枪炮火药,金实无此利器;不以士马合围,藉壮敌忾,则烽烟之中,殊非矢石可比耳。

如果明军运用好火炮方面的优势,则努尔哈赤也不好取胜。因此,这一次战役,明军的实力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杨镐在进行战役部署时,将明军分成了四路,准备对努尔哈赤进行分进合击。具体为:杨镐坐镇沈阳指挥;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北上,由南面进攻。

这种部署在我们看来无可厚非。即便是努尔哈赤去攻击其中的一路,其他的三路人马也会合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依然会被击败。但是,事情的发展超出杨镐的意料。

努尔哈赤部署杨镐心目中的未开化的野人。他曾经在汉人的地区生活多年,学习了很多的汉民族的文化。在用兵上,他多以计谋取胜,长于用计用奇。

努尔哈赤在沈阳乃至北京都安排下了坐探。而杨镐对军事保密工作毫不在乎。邸报和露布将作战计划和盘托出。这使得努尔哈赤对杨镐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这才定下 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方针。这使得杨镐的四路分兵,分进合击的计划,成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前因。

而且杨镐坐镇沈阳,远远脱离战场。在战役开始后,根本无法指导瞬息万变的战场,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指挥。

如果用现代军事学的理论来说,就是外线作战对内合击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的利害变更线。在各路人马必须在同一时间到达这条线,这才有可能达成分进合击的目的。

在这个时候,如果敌人出来进攻,就会顾此失彼,如果固守,就会被各路会合围攻。因此,这条线的划分和运用,是战役的关键。

如果不按照这条线作战,就会出现孤军深入,各不联系的情况,会很容易造成被内线敌军运用内线优势,各个击破。

如果杨镐懂得军事,他严格划分了这个利害变更线,即便是努尔哈赤知道了杨镐的机会,也难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那么,这场战役至少不会输,即便输,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就是因为杨镐没有设定利害变更线,又放弃了战场指导,使得明军各路人马前后不一,使得努尔哈赤有机可乘。因此,努尔哈赤得以先打突出之敌杜松军,然后割裂明军部署,对剩下的明军各个击破。

这一役,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从此辽东局势大坏,努尔哈赤转入对明朝的进攻。

这一切,都是杨镐不知兵,乱指挥造成的。也是明朝君臣用人不明造成的恶果。

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_萨尔浒之战明朝最高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