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古代怎么放鞭炮?_火药发明前人们怎么放爆竹

古代怎么放鞭炮?_火药发明前人们怎么放爆竹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2 20:58:52

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爆竹传说

驱赶“年兽”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 ,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真正的爆竹是怎么玩的你知道吗?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

“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 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大个的单响爆竹也叫“麻雷子”,双响也叫“二踢脚”。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多响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飞天十响。”飞天十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一长纸筒,内装若干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炸,并伴有银白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火力强硬,易伤人。故自1987年春节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闪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钢鞭——用牛皮纸密裹火药,爆响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一响为一头,“霸王鞭”可多至万头。在一挂鞭中定点加入特殊爆竹则称“节鞭”,通常是十响夹带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方城镇流行用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火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红色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纸则称“落英缤纷”,用金**则名“洒金鞭”。

1、烟花爆竹的来历 2、其来历是否与火药有关

爆竹也是我们俗称的烟花鞭炮,中国人过年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这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爆竹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史还没有火药的时候,人们就使用烧竹子而产生爆裂,发出声音用来驱除鬼怪瘟神,因此爆竹所发生噼里啪啦的声音,所以也被称为爆竹。燃爆竹是一种祭祀活动

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一种爆气的活动,古人燃放爆竹一般要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先秦时期的爆竹是一种祭祀活动,用以燃烧木柴、竹子作为驱邪祈福的宗教行为在周礼中就有过记载,九记中的第三祭就是燃烧竹子产生的爆炸进行祭拜,竹子在燃烧时因为受到热。会茫然产生炸裂的声响,才能够达到爆的效果,因此竹子是当时人们最喜欢的一种燃料,而爆竹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燃烧爆竹的作用是为了驱赶鬼怪

到了宋代,爆竹又演变成燎竹。传说是由于深山中有一种模样吓人的灵长类动物,叫做山魈人们燃烧竹子产生的爆炸声可以吓退他。我们所传说中的怪兽,年也就是山魈的化身,因此古人以爆竹产生的剧烈爆炸声驱赶它。到了后期,火药的发展因此才出现类似现代的爆竹,而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从唐朝开始盛行的。

真正的爆竹是燃烧竹竿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爆竹并不是火药制成的,而是古代所流行的一种烧竹子的风俗,烧竹子又叫做爆杆,在现代的有些农村依然能看到这种过年烧竹子的风俗。将竹子与柴火放在一起燃烧形成篝火,火烧的越旺盛则代表来年的日子过得越旺盛,爆竹的声音越响则代表未来一年日子过的越红火。

火药是怎么发明的?

1.2.3.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4.5.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

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烟花历史及原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宋朝诗人王安石《元日》诗中的前两句,说的是大年初一的欢乐景象和喜悦气氛。看来,在节日燃放爆竹自古就有,而不光是现在才有的风俗。那么,纸里包上点黑色的火药,外面再接个“捻”,为什么会叫爆竹呢?原来,远古时候并没有现在这样的爆竹,那时的人们为了驱赶不吉利的鬼神,总是燃起火堆,再把竹子丢进火堆里,听竹子燃烧发出的哔哔啪啪的响声,以为这样就可以驱赶鬼神。而用纸包着些黑火药做爆竹,当然是后来才有的事。

那么,人类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使用火药呢?现在已经很难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世界上公认火药是中国最先发明和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容易着火,而且是在瞬间燃烧完,形成爆炸现象,所以它才有巨大的威力。但它并不是用来治病用的,为什么会叫“药”呢?说起来话就长了。

全世界的古代社会上层统治者都曾热衷于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所以炼丹术兴盛了一阵子。中国也不例外,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就相当热衷于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到了西汉时期,人们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炼出仙丹,当时的炼丹家比比皆是。现在杭州西湖的葛岭,相传就是东晋时炼丹家葛洪炼丹的地方。显然,无论人们怎么炼,也绝不会炼出所谓的长生不老仙丹来。但是在长期的冶炼过程中却积累了不少化学知识。比如炼丹所用的原料,就有水银(汞)、硫磺、硝石(硝酸钾)、磁石、朱砂等等,这就使人们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像硫磺和硝酸钾放到一起加热,就会剧烈燃烧,这样的经验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而硫磺和硝石都被用来制造火药,由于它们最初是被当做“药”用的,所以才会有火药的名字。唐朝初年,有一位药物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提到“内伏硫磺法”。就是用硫磺二两,硝石二两,研成粉末后放入砂罐里。然后,在地上挖个坑,把罐子放入坑内,顶部和地面平齐,四周用土填实,再用皂角三个,用火点着放进罐内,使硫磺和硝石混合物烧起火焰。趁火刚熄灭,再用生熟木炭三斤来炒。等木炭烧完三分之一,趁热取出的混合物就叫“伏火”。

这真有点像黑火药了,不过要得到真正的火药,还必须按恰当的比例配制才行。很可能在唐代以前,黑火药就已经出现于世了。

黑火药的出现很快就被用到军事上。唐朝末年战争频繁。有位将军在攻城时就使用了“飞机发火”,把城门给烧了,他自己带领士兵冒火登城,浑身也被烧伤。“飞机发火”,实际上是一种火炮。把火药包装在炮上,点着火后向敌人抛过去。在没有火药以前,所有的炮都是用来向敌人抛石头的,所以古炮字写成“砲”,而火药应用于军事以后,砲才写为“炮”。炮最初是为了抛掷发火武器而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火箭。北宋初年,由于生产不断发展,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火箭。据说有位叫冯继升的人向皇帝献上制火箭的方法,因此受到奖赏。这种火箭是把火药绑在箭头上,把引线点着后射向敌人,引起火而烧伤敌人或烧毁粮草等。北宋时,火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有了国家的兵工厂,叫“广备攻城作”,里面设有“火药窑子作”,就是制造火药的作坊。宋神宗时,西夏国军队进攻兰州,北宋军队抵抗时,一次就领用火箭25万支,比三国诸葛亮“草船借箭”还多5万支,而且还是火箭。由此可见,当时火药生产和运用已经十分广泛了。

火药开始时是为了燃烧发火,后来就利用了它强烈的爆炸能力。北宋时,中国已经开始制造爆炸性的火药武器了,这标志着人类的武器开始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过渡。北宋时有一部书叫《武经总要》,详略记载了许多新发明的火器。其中有一种叫“霹雳火球”的武器,用火点着后能够发出如雷鸣一样的声音。后来,每逢元宵节之夜,城市乡村热闹非凡,除了各种各样的花灯外,又出现了焰火。宋朝诗人辛弃疾记录这种焰火腾空的热烈场面时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火药到这时已出现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应用了。到北宋政权垮台时(公元12世纪初),宋朝守将李纲抵抗金兵入侵,下令发放霹雳炮,这是较早的在战争中使用爆炸性武器的战例。

中国古代的火箭南宋时,金国的60万大军一直打到长江下游,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宋朝大臣虞允文赶到采石(现在马鞍山市附近),率领军队迅速做好迎战准备。金兵驾驶船只抢渡长江,主帅完颜亮亲自在江边用小旗指挥。虞允文命宋军战船迎战,同时发放一种霹雳炮。这种炮点着后,一下子升入空中,然后落入水中再跳出来,在敌军面前燃烧和爆炸,声音如雷;炮中还散出大量石灰,眯住敌军的眼睛。宋军趁势猛攻,金兵纷纷落水,最后宋军大获全胜。

据宋朝大诗人杨万里记载,宋军当时所用的霹雳炮,是用纸包裹石灰和硫磺等做成的。它可能像现在的“二踢脚”,一节装火药,一节装石灰,所以才有那样的威力。

公元1207年,金兵攻打襄阳。襄阳守将赵淳下令放霹雳炮,金兵连忙撤退。一天夜里,赵淳派一千兵士带火箭、霹雳炮等火器,乘船开到金营附近,向金营发射火箭、霹雳炮,金兵一下子死伤了几千人。

为了同金兵作战,宋朝的兵器制造专家不断想法改进武器。南宋有一位叫陈规的人,发明一种管形火器——火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把“枪”。这种火枪是用长竹竿做的,竹管里装满火药。打仗时,由两个人拿着,点了火发射出去,烧杀敌人。南宋末年,火枪又经不断改进,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毛竹做成的,竹筒里放火药,还放一种叫“子窠”的东西。用火把火药点着后,起初发火焰,接着子窠就射出去,并发出爆炸声。这种子窠可能就是最早的子弹。

到了13世纪,宋朝和金国都开始用金属制造的火器来打仗了。那时制造的爆炸性武器有点像现在的地雷,但是用抛出去的方法让它炸伤敌人。元朝时,原来用粗竹筒做的突火枪,发展成为用金属做的大型火铳。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现在还存有一尊元朝1332年造的大钢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炮。这种金属制成的管形火器,射程远,威力大,比以前的火器有了质的飞跃。中国最初发明的火箭,是靠人用弓发射出去的。后来,人们又发明直接利用火药自身燃烧的力量来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点燃后,火药燃烧生成的大量气体从尾部小孔喷射出去,利用喷射气流的反冲作用力将火箭飞快地推向前进。不要小看这只最早的自行火箭,它同今天发向宇宙太空的火箭利用的是一个完全相同的原理!

火药的制造方法从中国先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各国。中古时期,阿拉伯的科学远比欧洲要先进,有些欧洲人努力翻译阿拉伯书籍,从这些书籍里欧洲人学习了火药的知识。

公元14世纪,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地中海国家和欧洲发生过几次战争。战争中曾经使用类似霹雳炮一类的火器,发挥了很大威力。欧洲学会了火药制造方法以后,积极发展火器制造。在近代科学兴起后,欧洲的兵器制造很快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才有了机关枪、迫击炮甚至火箭、导弹之类的武器。

知识点

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但第四种说法较多,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也就说明他应该不止101岁。他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鞭炮是谁发明的?

花炮是烟花、鞭爆的统称。

要讲花爆的源流,就得先从鞭爆谈起,而鞭爆又是从爆竹(又称“爆仗”“爆竿”)演变过来的。

它的整个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烧竹期、硝磺期和焰花期三个过程来说。

一、烧竹期

所谓烧竹期,就是用火烧竹子,发出响声,叫“爆竹”。

我国“爆竹”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就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

”的记载。

(中华书局、巴蜀书社版《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95卷除夕部杂录2671页

其后三百年左右的西汉时期,文学家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在他所著的《神异经》中西荒经条记述了一个爆竹驱山魈的故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

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

在深山臊其音自叫。

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火朴(pu-竹子爆裂声势而出,燥(山魈)皆惊惮……。

”(见万有文库本《旧小说》)

南北朝梁时(公元502-557),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燥(xiao同魈)恶鬼,”的记载。

宋代李畋在他著的《该闻录》中也记有一个爆竹驱鬼的故事:“李岐邻叟家,为山魈所祟,岐令除夕聚竹数十根于庭,焚之使爆裂有声,至晓乃寂然。

”(见《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除夕部2670页)以上记载说明,我国以竹烧爆的“爆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时就已有元旦或除夕用“爆竹”驱邪的习俗。

关于爆竹的事,唐宋诗人颇多咏述,如唐刘禹锡(公元772-842)的畲田行一诗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之句;薛逄(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进士有《元日楼前观仗》二首之作;耒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之语。

到了宋代诗人咏及此事的就更多了。

如王安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的名句;苏东坡有:“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之语;杨万里有:“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等等。

在《三山志》中还记载了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1135任宰相)和郑樵(1103――1162史学家)的有关趣事说:“张丞相浚为帅日,除夕,莆人郑樵客郡中(指福州)与观火爆,丞相命赋诗,给竿字为韵,樵即中占云:

驹隙光阴岁已残,千门竹爆竞团园。

烧成焰焰丹砂块,碎尽琅琅碧玉竿。

唤转韶光新景燠,辟除恶魅旧时寒。

主人从此占佳瑞,再入为霖洒旱干。

该志还说:“州人除夕以竹著火,烧爆于庭中,儿童当街烧爆相望,戏呼达旦,谓之烧火爆。

”(均见《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

以真竹着火的爆竹,究竞烧到什么时候呢?南宋诗人范成大(公元1126――1193)给我们留下了诗作为证。

他在《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爆竹行》中云: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自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土皆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垒床底,犹有余威可除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诗中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烧爆竹的情景,还告诉我们当时的爆竹是:“截筒五尺煨以薪”的。

这证明至少在范成大在世这段时间里的爆竹,还是以真竹着火的爆竹。

可见真竹着火爆竹子至少烧到了南宋。

二、硝磺期

竹筒充销和卷纸裹硝的爆竹,其主要原料一是纸,二是硝磺配制而成的黑色火药。

纸是在东汉元兴(公元105年)蔡伦推广大量制造的。

硝磺是什么时候发现?又是什么时候配制成黑色火药?

硝在古书里叫消石、硝石、火消、焰硝、又叫芒硝、苦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等等。

《大学衍义补》火攻论中说:“硝之名见于本草,汉张仲景(张生长在东汉末,公元220年以前。

――编者)方论中已用为剂,则是汉时已有矣。

”就是说硝在东汉时,公元220年以前就已发现和被人们利用了。

磺发现于何时?春秋战国(公元前600年)时,有一个叫范子计然(越国葵兵濮上人)说过,“硫磺出汉中”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公元前120年前后)一书中,就有硫磺的记载。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也记有“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磺)之说,许会林在《中国火药火器史话》中说:“大约在西汉年间(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湖南就发现了丰富的硫磺矿,以后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陆续发现。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足以说明我国的硫磺在汉朝就已发现了。

但是,这只是天然硫磺,要炼成制造火药的硫磺,还要有一个过程。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江西奉新人公元1587年)有《天工开物》一书中说:“硫磺是在焙炼铁矿时,分解后冷凝而得到的液体,再凝固时,便成硫磺。

”这就是说,硫磺矿物,要经过高温冶炼,才能成为制造火药的硫磺,而火药的发明是来自道家炼丹术士的系统。

我国炼丹术起源很早,自战国到汉初,就很盛行。

到两晋南北朝时,就出现了炼丹术士葛洪、陶弘景等人。

葛洪(公元284年至364年)在他的《抱朴子》一书中,就有三篇专门讲炼丹的蓍作。

隋末唐初有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年至682年)也是有名的炼丹家。

蓍有《丹经》一书,人们认为火药是他发明的(后有人考证,该书是孙思邈死后七十六年才成书,怀疑不是他的著作)。

中唐(公元850年前后)郑思远在他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中,就提到了火药。

其后此宋曾公亮、丁度等人在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开始编纂的《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三个火药西文配方。

上述这些记载,充分证明,火药是中唐(公元750年前后)发明的,也就是说从硝磺的发现到配制成火药,这个过程至少在五百年以上。

至于以纸筒裹硝制成的鞭爆烟花,那是以后的事了。

不过根据《武林旧事》的记载,我国的爆竹,到南宋已由烧竹进入到竹筒充硝,再进入纸卷裹硝的硝磺期了。

随着火药的发明烟火不久问世,使爆竹进入了烟火期。

三、烟火期

烟火也称“焰火”、“烟花”,现在有的又称“礼花”。

中国的烟火发明也较早,恩格斯说:“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消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的典礼中。

”(见1964年版《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193页《炮兵》一文)

据《乾淳岁时记》和《武林旧事》的记载:“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

《后武林旧事》也记有宋孝宗观海潮放烟火的情景说:“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共请两殿往浙江观潮……管军命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

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宋理宗(公元1225年至1264年)时,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当时皇宫观看烟花的故事:“穆陵(即理宗)初年,尝于上元日(正月十五日)在清燕殿排当,恭请圣太后,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一种花爆名)者,径至太母圣座下,太母为之尺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

穆陵恐甚不自安,遂将排办艺巨王当(负责的宦官)陈询尽监系听命。

黎明,穆陵至陈朝谢罪,且言内臣排办不谨,取自行遣。

恭圣笑曰:“终不成他特地来尺我,想是误耳,可以赦罪。

“于是子母如初焉。

这说明南宋时爆竹、烟火已很盛行,并成为皇亲贵族的娱乐用品,进入市场交易了。

到元、明年间,许多诗人、文学家都有有关鞭爆烟花这方面的记述。

如元朝有名的书法家赵孟曾有过赠产烟火者的诗章:

人时巧艺夺天工,练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耀耀喧灰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略》中也记述了当年宫中放烟火情况:“乾清宫丹墀内,自二十四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昼间放炮,遇风暂止一日半日。

遇圣驾升座,伺候花炮。

”(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

到了清朝中期鞭爆烟花就更加普遍了。

烟花的颜色是由于不同金属灼烧,发生焰色反应颜色不同造成的。

烟花是利用各种金属粉末在高热中燃烧而构成各种夺目的色彩的。

使用不同金属就能产生不同效果,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是利用了不同的添加剂,它们的形状、燃点、爆炸性质、产生气体等等因素影响了烟花燃放后的飞行路线,从而形成不同的效果,具体如下:

烟花燃放后为什么会有变化无穷的效果呢?这是利用烟花药剂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烟花效应的结果。

一、发光效果

发光效应是烟花药剂的一种主要效应。

无论是能起照明作用的照明剂,还是能产生亮星的药剂,能产生一闪一熄的效果药剂,它们所产生的烟花效果都离不开发光效应。

利用烟花药品剂燃烧后产生的发光效应,在药剂中如增加金属粉(如铝粉、镁铝合金粉等)在药剂燃烧时即可生成固体和液体生成物,则离解出大量的光能和热辐射,发光强度有数十万国际烛光,温度可达数千度。

烟花药剂就是利用这种发光效应而起到照明作用的。

再利用这种发光作用,可制造出大小不一和形状不同的各种照明灯(弹)。

有的药剂被点燃后除了能产生一定光色外,还能在光截体中喷出许多金**或钢色,或是白色的亮星,把这种现象称为“喷波”(或拉波)。

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利用发光效应。

当将硬木炭粉或铝粉、铁粉加入药剂中,燃烧后有一些颗粒在光截体中没有完全燃尽被喷出,这些被喷出的颗粒再遇见空气中的氧,就会发生第二次燃烧反应,从而产生不同颜色和一定亮度。

硬木炭粉可产生金**小星;铁粉可产生钢兰小星;铝粉可产生白色小亮星,利用喷波的作用,即可制造出各种烟花形象,如可制成金**、白色、钢兰色的各种喷花;或能产生乱窜的蝌蚪游水般的零部件(称为曲率)以及翻跟头的部件(称为绣球)等等。

有的药剂被点燃后能强烈地燃烧产生一定亮变和光色,并产生一亮一熄的脉冲现象。

这种效果我们称为闪烁,也是利用发光效应的一种。

在药剂中除了加入金属粉外,还要加入易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液体生成物的材料。

这样即可使药剂燃烧后,由于有金属粉存在则会产生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亮度,当固体和液体的残渣覆盖下一层等待燃烧的药剂时,即会出现低温辐射给人一种熄灭的感觉。

当下一层药剂被点燃后,又会产生高温和较大的亮度。

紧接着又用固体和液体残渣覆盖再下一层的药剂,以此推类,则会出现一亮一灭的现象。

我们利用这种一亮一熄的脉动现象,可制造出有如雪花飘飘、红星闪耀等烟花成品和各种零部件。

大型烟花和空中礼花产生烟花效果时,同观众的眼睛直线距离一般都不少于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如果它们产生的光色暗淡,则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就要求这二类烟花除了光色正确外,还要有一定的亮度。

这也即是说除了要求获得色纯度比较高的火焰外,同时也要利用药剂的发光效应使火焰具有鲜艳的效果,要想获得美丽鲜艳的火焰,也必须加入一定量的金属粉。

二、焰色效应

烟花药剂燃烧时除了能发光外,还要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

火焰颜色是由于烟花药品剂燃烧时,它的各组成成分间起了某种化学反应生成了某些原子或分子,这些分子或原子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呈现一定波长的谱带或谱线,从而使火焰着色成为有色火焰,这种现象称为“焰色效应”。

根据产生焰色效应的原理,可以制成各种颜色的火焰,其办法即是在烟花药品剂中,加入一些能使药剂燃烧时火焰能染成需要颜色的物质。

例如:红色火焰是利用氯化锶的分子辐射光谱;绿色火焰是利用氯化钡、氧化钡的分子辐射光谱;兰色火焰是利用氯化铜分子辐射光谱。

橙色和紫色火焰则是利用光谱色混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用红色光和**光可配成橙色光;用红色光和兰色光可配制成紫色光。

采用这些燃烧后能产生有火焰的药剂,可制成各种色彩鲜艳的发光体(如药柱、药球、药粒),可制成一面旋转一面喷花的转花;可制成被点燃后连续射出各种色彩球的魔术棍;可制成在空中构成非常鲜艳无比、变化无穷的各式各样的花形图案等等。

三、声响效应

某些烟花药剂在某种容器中,被点燃后有的由燃烧转为爆燃而发出闪光的雷声;有的由于产生的气体从喷孔中能发出悦耳的哨声或笛声;有的能产生类似鸟叫或嗡子声音,我们管这种现象称之为“声响效应”。

利用烟花药剂燃烧时能产生声响效应,可制造和设计出许多种烟花零部件和成品。

如将黑火药系列的药剂装在纸筒中,两头压上泥塞的纸筒中,在药剂上边再扦上一根引线,引燃后会产生悦耳的哨子声或笛子声。

如将高氯酸钾和铝粉等混合后装在纸筒中并封闭严实或用几层纸条缠紧成包状,用导火索点燃会产生爆炸声和耀眼的闪光。

利用这些“声响效应”可制成如称为筒雷、包雷、嗡子、小鸟、哨子、笛子等部件,再采用这些部件又可以配成许多种大小烟花和空中礼花,如:小火箭的“响弹”,大型烟花的“百鸟齐鸣”,空中礼花的“雷鸣花开”等等。

四、气动效应

某些药剂燃烧后能产生大量的气体,能使纸制品旋转或升到空中,或连续喷出彩星,或连续射出烟花部件(如彩星、哨子等),或将壳体炸开,这些现象的产生,就是由某些烟花鞭炮药剂燃烧后产生的气动效应造成的。

利用烟花药剂燃烧后能产生的“气动效应”在药剂中加入能燃烧反应剧烈和产生大量气体及有一定燃烧速度的成分,可制成能产生不同烟花效果的喷花、射珠、旋转、火箭、升空等类型的烟花,以及构成各种花形图案的空中礼花。

利用烟花药剂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由纸管孔中间向外喷射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使烟花围绕一个轴心旋转,并喷出彩色的火焰,可制成手持、悬吊、地面等类型的各种小型烟花,也可制成大型的悬挂烟花,可制成用于空中礼花的大小型旋转的部件,并以它们为主体可配制成如“钢花四射”,“彩轮飞舞”等品种的礼花。

利用属于黑火药系列的药剂作喷射药,将它们和许多小药粒混合均匀装入纸管中,药剂被点燃后会产生大量气体,点燃药粒将它们从纸管喷出。

可配制成各种手持类、地面类小型烟花(如“春花怒放”、“凤尾花”等)也可配制成各种大型地面烟花。

利用小粒黑火药或类似的粒状药作发射药,在药剂上边再放上药块或曲率等部件。

当发射药被点燃后会产生大量气体,能将零部件引燃并抛到空中。

有的连续射出单色或多色的彩星;有的一声哨子叫并在空中开一朵小花。

在大小烟花和空中均可采用,例如应用在低空抛射式小型烟花中抛出烟火零部件和手持小型烟花的夜明珠中连续射出彩星。

利用黑火药系列药剂,压装在火箭纸管中,被点燃后会产生大量气体由喷孔中喷出,受空气摩擦产生声响,并使火箭的发射载体飞到空中。

在火箭载体上边再装上药块和喷射药,会在空中呈现一朵小鲜花,如装入一些小炮,会在空中产生炮竹数响。

利用燃烧速度比较快又能喷出小亮星(称为“波”)的有光色的药剂,装在有喷孔的纸管中,被点燃后可喷出一定光色的火花和许多“波”,会在空中形成独特美丽的图案。

应用在制造烟花零部件中可设计成“波曲率”、“绣球”。

并可应用在大小型烟花和大型烟花“红太阳”中的喷花管和小型烟花“金盘玉盏”。

烟花制品有时需要用某些类似猛炸药的专用爆炸药(如稻壳炸药、谷糠炸药、棉籽炸药等)。

这些类似猛爆药性质的专用炸药管,被点燃后能产生大量气体,会炸开制药的外壳,并将在制药中的零部件抛出或点燃,这也是利用烟花药剂燃烧产生气动效应的一种现象,这种烟花的专用炸药广泛应用在空中礼花中,也可用在大小型烟花中。

五、发烟效应

烟花药剂燃烧时能产生发光、焰色、声响和气动效应外,还能产生发烟效应。

在含有氧化剂、可燃剂和有机染料的烟花药剂中,由于燃烧时氧化剂和可燃剂反应放出热量,使有机染料直接升华成蒸气,并在大气中冷凝成为有色烟,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发烟效应”。

根据上述产生有色烟的原理,可制成各种颜色的烟云。

加入酞青兰可获得兰色烟;加入碱性嫩黄O可获得**烟;加入烟雾红可获得红色烟;加入槐黄和次甲兰可获得绿色烟。

为了获得有色烟,在药剂中只能应用有机染料,不能使用金属可燃物,否则会使染粉分解

://bbs.iphotochina/showtopic-819.aspx 资料

爆竹的来历

由于历史久远,鞭炮的发明者已无法考证,只知道鞭炮发明于北宋时期。

古时,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在火药发明之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甩鞭子,鞭子的尾部发出“啪”的声响,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火药发明以后,制作的“火药爆竹”,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扩展资料:

关于鞭炮的传说:

孙隐崖和炼丹台中国隋末唐初,出了个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孙思邈。孙思邈才学超群,不但医术高明,而且炼丹技艺清湛,多次拒绝朝廷的赐封。据传,孙思邈为了专心专意炼丹和行医,先隐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后又迢迢数千里南下避隐到湘东山区,最后在浏阳定居下来。

在浏阳县城的东门外,沿河而上,有一条小河与浏阳河相汇,在山岭的树林丛中,有一个岩洞,传说,孙思邈就隐居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药家和炼丹家,就把这个岩洞叫孙隐崖。孙思邈在这个崖洞中隐栖下来后,经常到浏阳县城动边30公里外盛产硫磺矿的七宝山采挖硫磺,把采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装入丹炉,日夜炼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思邈终于炼制出了火药,成为烟花、鞭炮的奠定人。人们为了铭记孙思邈对烟花、鞭炮的伟大贡献,将他炼丹的地方尊称为炼丹台,洗药的井和泉分别尊称为洗药井和洗药泉。

历史的巨轮已飞转了一千多个年头,但孙隐崖、炼丹台、洗药井、洗药泉仍保存完好,仿佛在悠悠地叙述着这古老的传说,真令人古思飞扬。传统的鞭炮制作过程分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药制作和引线制作。

百度百科-鞭炮 (汉语词语)

百度百科-爆竹 (婚丧嫁娶、特殊节日等燃放的爆炸物)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一直到“鞭炮”,在鞭炮烟花之乡的江西省萍乡市的上栗及其临近地区,人们仍然将体积大、火药多和爆炸力强的单个鞭炮称为“爆竹”。

自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

扩展资料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爆竹

古代怎么放鞭炮?_火药发明前人们怎么放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