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鲁肃主张的三分天下是什么_榻上策是谁给孙权的建议

鲁肃主张的三分天下是什么_榻上策是谁给孙权的建议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5 09:45:44

鲁肃《榻上策》所谓的三分天下是以曹操、孙权、刘表为三方。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

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在单刀赴会时,鲁肃口若悬河,令关羽无言以对。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东吴四大都督之一的鲁肃,他有哪些功绩?

1. 榻上策原文谁有啊

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砥足而卧。夜半,权问肃说:「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馀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

肃说:「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因此策是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

2. 榻上策翻译文如下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

孙权立即召见鲁肃,感觉和他聊天非常高兴.所有幕僚们都闭朝回家,鲁肃也跟着走了,孙权觉得和鲁肃谈的比较好,就又把他叫回来一块喝酒.孙权说:“现在汉朝不行了,国家各地都都乱了,我继承了老爷子和老哥哥的家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绩.你既然屈驾来到我这里,将怎样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呢?”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在于项羽从中破坏.现在曹操就象从前的项羽,将军怎么能成为当世的齐桓公、晋文公呢?我私下认为,汉朝不会再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我觉得对于将军,只可占据江东,静观天下的形势变化,先保持住这块地盘也就不错了.然后等待北方多事,我们消灭黄祖,进攻刘表,将长江据为已有,然后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谋取天下,这是汉高祖的功业啊!”孙权说:“现在先占住江东,希望能够辅佐汉室,你说的话太过了.”张昭觉得鲁肃太会吹牛了,就诋毁鲁肃,说鲁肃年纪太轻什么都不懂,不能重用.就很不在意他,也没给个官当,就赐给鲁肃的母亲几件衣服和床上的帐子,还有平时用的点东西,让他们还是原来那样生活.刘表死后,鲁肃又进言说:“荆州和我江东紧挨着,长江在其北边,外有江汉两河内有山陵相阻,又有坚固的城墙,肥沃的土地,当地人也富有,要是给占了,就是做帝王的资本啊.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有一直不和睦,军队里的各将军,又各顾各的.而且刘备是一个枭雄,和曹操又有过节,在刘表那暂时的呆着,刘表讨厌他的才能不用他.如果刘备和你同心协力,共同管理,就可以安抚百姓,与其结盟比较好,如果意见不同意,就另找别人,以保证大事可成.我申请去吊念刘表,和他两儿子谈谈,也慰劳安抚一下军队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并劝说刘备帮忙安抚众人,同心同德,一起抵抗曹操,刘备肯定高兴的不行.如果他能够这样,那天下大势就可定了.现在要是不去,恐怕曹操就要先过去了.”孙权赶紧把鲁肃给派过去了.。

3. 《鲁肃传》文言文翻译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出生时父亲便过世了,而从小与他祖母一起居住。鲁肃家境富庶,性好施予,是时天下大乱,鲁肃非但不务家业,反而大散家财,把家里的田产像垃圾一样贱卖出去(「摽」,挥去,弃也。《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已盟,曹子摽劔而去之」,摽剑即弃剑),而将所得的钱财专门用来赈济贫困与结交天下豪杰,乡里之人对鲁肃的义举各个欢喜不尽(今天如果有人在大马路上洒钞票,我想全市的人也会对他欢喜不尽)。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周瑜当时担任居巢县长,听闻鲁肃乐善好施,便率领数百人前往拜访,并试著要求一些资助,藉此观察鲁肃的器量。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仓库(「囷」为圆形的仓库),每间各有三千斛米,鲁肃随手一指就把其中一间送给周瑜了。周瑜以此愈发清楚鲁肃果然是非常之人,遂与鲁肃亲近结交,定下了如当年子产与季札一见如故般的友谊(吴公子季札出使郑国初见郑国执政子产,两人却像是旧相识一般。可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任命他为东城县长。鲁肃见袁术行事毫无纲纪,非可委质之人,於是带领家族的老弱妇孺并率领乡里的游侠少年(就是小流氓)百馀人南至居巢投靠周瑜。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时,鲁肃也与之同行,随后便在曲阿住了下来。后来适逢祖母亡故,鲁肃遂返回东城安葬祖母。

鲁肃指囷相赠一事,有些大陆朋友认为这根本是周瑜率众打劫。以事实而论,居巢县长周瑜率领数百人浩浩荡荡到大富翁鲁肃家请求一些金钱上的援助,看来确实很像不肖官员打秋风。不过我们真要明白英雄行事的高妙之处,就必须要用英雄的逻辑来理解英雄。周瑜、鲁肃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一流人物,二人相会,必然一见倾心相知相惜,彼此间血可流、头可断,三千斛米又算什麽呢?用世俗的眼光来瞧周瑜鲁肃,真是把英雄看小了,也把自己的格局看小了。不过我想那些大陆朋友的原意应该是故意曲解〈鲁肃传〉的文意以反讽时下太多不看重史料为反对而反对的浅俗人士才对。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刘晔(子扬是刘晔的字)与鲁肃交情不错,写了一封信给鲁肃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凭著足下的才干,要在今日闯出一番事业实在太容易了。足下应该赶快将令堂从曲阿请回来,不要再窝在东城那种小地方了。近来郑宝於土地肥沃的巢湖起事,拥众万馀人,庐江之士大多依附於他,更何况我们呢?观郑宝行事可谓占据地利天时,又广招贤士,足下应该随我尽快投奔郑宝,千万不要错失良机。」鲁肃赞同刘晔的意见,因此等祖母的丧事办完后,鲁肃便回到曲阿打算把母亲接往江北投奔郑宝,没想到周瑜已经把自己的母亲请到孙氏的大本营吴郡去住了。鲁肃把刘晔劝自己投奔郑宝的建议告诸周瑜,是时孙策已死,而孙权尚在吴郡统事,周瑜便对鲁肃道:「过去马援曾经回答光武帝:『当今之世,不只是主君寻找能干的臣子,臣子也在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干的主君。』现下我主孙权亲贤贵士,纳才举能,更何况我曾听闻先哲的谶纬(先哲秘论就是谶纬。谶纬大多是一种挂名古圣先贤所作记录有关未来的预言书。东汉末年最有名的一句谶纬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记载取代刘氏获得天命者必兴於东南之地。我仔细地研究过天下大势,发现这部谶纬所说的就在眼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主孙权必能克成帝业以应天之符验,此时此地正是烈士攀龙附凤展现其才干的时候。我将辅佐孙氏以实践此一天命,还望足下能与我一齐努力,不必在意刘子扬的话呀!」鲁肃於是听从周瑜的意见留在江东,而周瑜则向孙权推荐鲁肃的才能足以参佐时宜,而眼下当务之急应该广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

4. 谁有《塌上策》的全文翻译

塌上策 史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

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 按照鲁肃的塌上策,东吴应该趁北方多务而取得整个长江南岸,经营江东、荆州,然后发展国力,与北方抗衡,等待时机而图天下。塌上策以及隆中对其实都很注重占据荆州,荆州很有可能成为双方开战的祸端。

但是同时双方也都很注重孙刘联盟,隆中对提到“外结好孙权,”而鲁肃在其后也提到“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其后孙刘联盟的建立以及延续,诸葛亮、鲁肃都尽了很大努力。

在实行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是极为坚持地执行隆中对的,而对荆州也是极为争取。相反鲁肃在荆州方面与塌上策的战略似乎有所违背,因为他主张借出了荆州。

而鲁肃此擧,虽然表面上看来违背了塌上策的战略,但是其实不然。 塌上策提出的时间较早,当时北方正处於混战状态而江东刚好远离战乱,如果真能如同鲁肃所言竟长江所极,在北方混战而南方安定的情况底下必然会造成北弱南强的局面,那时候吴国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统一的大热门。

而由於献策的时候北方尚未统一,霸占长江观望天下局势是绝对有利。但是由於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形成强大的势力,如果东吴还希望竟长江所极,那麽其优势就将会变为劣势。

在防守的一方看来,战线越长就越为不妙。这也是为什麽曹操仲然有强大的势力但是面对蜀吴延绵万里的战线还只有防守一途。

而将荆州借给刘备,就可以解决防守无力的问题。开辟了刘备、曹操在荆州的战线之后,孙权要应付的不过是徐州、合肥的战线,相对来说仲然久攻无功,也没有大规模损失。

可以说,没有实力面对曹操而背负整个江东、荆州战线的孙权,借出荆州由刘备为其抵挡曹操是绝对英明的。由於蜀魏的宿命对抗,因此蜀国在没有消灭魏国前绝不会首先挑起对吴战事。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塌上策上说明的占据江东观望北方形势从中取利的状态未变。 可以说虽然鲁肃的塌上策从前期占据整个长江观望天下大势改变为后来的鼎足江东观望天下大势,但是其观望天下大势从中取利的战略意图并未改变。

因此塌上策在与刘备联合开始就基本上转变为暂时不取荆州,因此隆中对、塌上策在荆州问题上并没有抵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隆中对、塌上策都要利用对方相辅相成地达到目标。

5. 文言文在线翻译三国志鲁肃传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

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

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

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诸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

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平元年(184)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

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出卖土地,以周济困穷,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

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

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

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

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

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

鲁肃顺利到达居巢。 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

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

刘子扬是鲁肃的好友,写信给他,信中说:“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

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

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

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他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

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从其言。

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

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对鲁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

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

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画,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然后准备夺取荆州。

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

同年八月,刘表病死。鲁肃向孙权进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

6. 三国中谁献《榻上策》

向孙权提出“榻上策”的是鲁肃

鲁肃初见孙权,献规划之策时,乃建安五年.此时刘备还未到荆州,所以,鲁肃的规划之中,自不会把他作为规划因素.鲁肃的<<;榻上策>>;中,第二步就是在荆州取代碌碌无为的刘表父子.并有荆扬后"渐规巴蜀 ".不想,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出现了刘备集团这一新的势力.并且,通过战争逐步强大,不是战前那个可以予取予夺的刘表可比.有人言,假如周瑜不早死,东吴有望夺巴蜀.其实这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刘备的地盘横亘与江东与巴蜀之间,东吴兵力要取巴蜀,必从刘备地盘过,只要刘备拘关而守,东吴就无法.周瑜不死,同样如此.东吴要取巴蜀而尽长江之所极,成了泡影! 谢谢 望采纳

7. 鲁肃的《榻上论》内容是什么

鲁肃来辅佐自己,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亲自接见了他,在其之交谈一番之后,对鲁肃的见识非常满意。

因此在众宾客退席之后,单独留下了鲁肃,与其合榻对饮,共商天下大势,这就是有名的“榻上论”,易中天先生称之为“东吴版的隆中对”。当时孙权问鲁肃:“今汉室倾危,天下大乱,我继承了父兄基业,也想像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匡扶王室,成就一番霸业。

您既然来到了江东帮助我,请问有什么建议呢?”鲁肃回答说:“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曾打算诛灭暴秦,辅佐义帝,可是没有成功,原因就是有项羽的造乱为害。现在的曹操就好比是当年的项羽,有他的存在,您又怎么可能成就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霸业呢?我私下里认为,汉室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可能再复兴了,曹操也不可能马上就除去。

对于将军您来说,只有据守江东,进而观察天下形势的变化。北方的形势变幻莫测,趁其有变之时,向西进兵,先剿除黄祖,再继而讨伐刘表,一统长江流域,此时便可称帝,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北伐一统天下,这就是汉高祖所成就的帝业啊!”对此孙权马上表态说:“这事儿整太大了,我能尽力保住江东以匡扶汉室就可以了。”

虽然他嘴上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早已经被鲁肃的话说到了心里,所以当张昭一次次诋毁鲁肃,认为他年少粗俗,不足为用的时候,孙权不以为然,反而对鲁肃更加重用。 “榻上论”说白了就是鲁肃为东吴日后发展所做的规划图。

在鲁肃眼中,荆州对于东吴的战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此鲁肃对于荆州的势态也是倍加的关注。

8. 鲁肃传全文翻译

鲁肃字子敬,林淮东城人。是一个遗腹子,与祖母一起住。家中很有钱,鲁肃又乐善好施,当时天下已乱,他不管家中的事务,大散家财,卖出田地,用以赈济穷人并结识士人。很得百姓欢心。周瑜为居巢县令,带百人拜访鲁肃并求取资费粮草,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鲁肃随便挑了一囷给周瑜,周瑜知道他不同于常人。便与他结为知己。袁术听说了鲁肃的名声,就任命他为东城县令,鲁肃见袁术目无纲纪,不足与他共事,乃带着老弱与少年百余人南下到居巢投奔周瑜。周瑜东渡长江,鲁肃便与他同行,住在曲阿。祖母去世后,鲁肃回到东城将其安葬。

累了,改天接着打

9. 文言文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

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

(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

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10. 三国志 鲁肃传的译文

参考译文:

鲁肃字子敬,是临淮郡东城县人。家中富有钱财,生性乐善好施。周瑜任居巢县令时,带领几百人专程拜访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中有两大圆仓的米,各有三千斛,鲁肃便指着其中一仓米说送给周瑜,周瑜愈加知道鲁肃是个奇才,于是就结为亲密好友,结成像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的情谊。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派人前来任命他为东城县令。鲁肃看到袁术没有法纪制度,认为不值得与他共建大业,于是扶老携幼带领一百多个为人轻生重义、勇于急人之难的青年,往南到达居巢投奔了周瑜。这时孙策已去世,孙权还住在吴县,周瑜就向他推荐鲁肃,说鲁肃的才能可辅佐时政,孙权应当广泛寻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来成就功业,不要让他离开。孙权马上召见鲁肃,与他交谈后,便非常喜爱他。众宾客结束谈话后退出,鲁肃也告辞离去,孙权就单独叫鲁肃回来,合坐一席对饮,(鲁肃)说:“我私下推想,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铲除。我替将军您谋划,只有尽取长江流域,并占为己有,然后称帝建号来谋取天下,这就是汉高帝一样的事业啊。”孙权更加敬重他。

适逢孙权得到曹操要东征的消息,就和众将领商议,众人都劝孙权投降曹操,而只有鲁肃没有说话。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心意,握住他的手说:“您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要误害将军,不值得和他们谋议大事。现在只有像鲁肃我这样的人可以投降曹操,而将军您却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投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可能会做下曹从事那样的小官,乘坐牛车,随带吏卒,与士大夫们交游,逐级升迁还可能会做州郡的长官。如果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主张,使我很失望;现在您阐明大计,正和我的心意相同,这是上天把您赐给我的啊。”

当时周瑜接受任务去了鄱阳,鲁肃劝孙权赶快追召周瑜返回。孙权随即任命周瑜掌管此事,让鲁肃做赞军校尉,帮助谋划策略。曹操大败撤退,鲁肃当即先返回吴郡,孙权隆重地邀请众位将领迎接鲁肃。鲁肃正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却起身向他施礼,并对他说:“子敬,我为您挟鞍下马来迎接您,足以使您感到显赫荣耀了吧?”鲁肃快步赶上前说:“还不够。”众人听到这话,没有不感到惊愕的。大家就座后,鲁肃慢慢举起马鞭说道:“我希望将军您的威仪恩德遍于四海,统一九州,能够成就帝王大业,那时再用迎接贤士贵宾的软轮安车来征召我,这才算显赫荣耀呢。”孙权拍掌欢笑。后来刘备到吴京城会见孙权,请求统管荆州,只有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共同抵御曹操。曹操听说孙权拿土地资助给刘备时,他正在写信,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鲁肃死。孙权给他举办丧事,又亲自参加葬礼。孙权称帝,登上祭坛,回头对公卿大臣说:“从前鲁子敬曾说到我称帝这件事,他可以说是看明了天下的局势啊。”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呢?

鲁肃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如今天下大乱,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很快消除。将军只有鼎立于江东,趁北方未定,消灭黄祖,再进攻刘表,守住长江之天险,然后称帝,进而统一全国,建立汉高祖的大业。 鲁肃的沙发战略是建立孙权的霸权并规划蓝图,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七年。 孙权当时并不赞同,但他明明只是想占领江东,为韩家服务好,却暗地里对鲁肃很重视,大加赏赐。

隆中对与榻上策,三国两大战略的同与异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北方最大的敌人袁绍,统一北方基本已成定局制势。此时南方的东吴正发生一场策论,策论的一方是江东名士,而听取策论的人就是吴国少主孙权。

鲁肃是周瑜向孙权推荐,这次策论就发生在孙权约见鲁肃的时候,鲁肃向孙权分析局势,他认为当时汉室朝廷已经走向没落,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会恢复。而此时北方的曹操挟天子而命诸侯,在政治上有正统的名义,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这种力量孙权短期内不可能抗衡,不去挑站曹操是明智之选。所以目前先图谋江东自保,形成曹操、孙权、刘表为三方势力,相互抗衡。

鲁肃的三分天下是以曹操、孙权、刘表为三方。这里面有一个人很重要,就是拥有荆州九郡的刘表,当时刘表拥有的实际并不在孙权之下,而之所以将刘表作为三分之一,是因为当时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只有通过联合刘表才能抗衡曹操,这是鲁肃三分天下首要目的,联刘抗曹求生存。

鲁肃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求发展,占领益州。但其实第二个目的最难实现,因为攻占益州需要借道荆州,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假设占领了益州,那鲁肃的大迂回战略就完成了,实现了对荆州的包围,就可以实现他的第三个目的--占领荆州。

荆州在三国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对于东吴来说占领荆州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控制荆州,东吴才有正真意义上的地理优势,荆州一失东吴的水军就失去了优势,荆州敌人如果有水军顺江而下,那建康危已;第二,荆州是进攻曹魏的桥头堡,曹魏定都许昌,靠近荆州太近,从襄樊进攻许昌对许昌的危险太大了,所有才有了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要迁都的打算,如果孙权占领了荆州全境,就可以占据对曹魏的主动,为将来争夺天下创造优势。

总体而言鲁肃的三分天下是一个过度战略,其最终的目的是二分天下,干掉刘表、刘璋后与曹魏争夺天下。

七年之后,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标准的三分天下,除曹操的势大不可针锋外,对孙权也是只可为外援,不可夺取。而在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中,占据益州和荆州后,就延续高祖出汉中的策略,大军出汉中进行北伐,沿着当年高祖的路线与曹魏争锋。

没周瑜、陆逊的战功怎当都督?鲁肃靠「榻上策」助孙权称帝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三国,在历史的沉浮中,多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品鉴,就如《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的那句“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那个谋士倍出的时代,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演义了多少亡图霸业和兴衰荣辱。而其中谋士们为自己的主公提出的战略思想更是为后人增添了津津乐道的谈资。说到三国时的战略思想,我想熟悉三国的朋友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诸葛亮为刘备所谋划的千古《隆中对》。但是在《隆中对》之前,鲁肃也为孙权提出了江东专属的战略思想“榻上策”。而榻上策的提出比隆中对早了七年。那么隆中对和榻上策是怎么来的,这两者又有和差异和相同之处呢?

想必,大家对《隆中对》的由来不陌生吧?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当时27岁的诸葛亮为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取荆州,进巴蜀,南抚夷越,内修政理,以待时变;最后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那么“榻上策”又是怎么来的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召见当时28岁的鲁肃,和鲁肃越聊越欢。等到文武百官都下班回家了,鲁肃也正要打卡下班,孙权觉得和鲁肃很有话说,就又把他叫回来。子敬,走,咱两喝酒去,还没聊够呢,咱两边喝边聊。两人便坐在榻(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上喝起了酒。两杯酒下肚后,孙权说:“子敬阿,现在汉朝不行了,国家各地都都乱了,我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家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绩。你既然来到我这里上班了,将怎样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呢 ”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在于项羽从中破坏。现在曹操就像从前的项羽,您又怎么能成为当世的齐桓公、晋文公呢 我个人认为,汉朝不会再复兴了,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对于您,现在应该稳稳的占据江东,静观天下的形势变化,先把这块地盘紧紧拽在手里也就可以了。北方事多,我们趁机消灭黄祖,进攻刘表,将长江据为已有,然后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谋取天下,这是汉高祖的功业啊!"孙权听完鲁肃这话,估计心想:这小子可以啊,劝我自取天下,自己当皇帝,和我的心思一样,不过现在还是要低调点。于是便说:“现在我镇守一方,为的是辅佐汉室,您的规划不是我能做到的。”也就是在“榻上策”后,孙权对鲁肃更加看重,委以重任。

我们知道,一个战略规划的提出,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物所处的时代坏境和社会的实际形势,然后再根据当前的形势做出独到的分析,而后以超出常人的眼光提出令人信服的见解和规划。诸葛亮和鲁肃作为赫赫有名的谋士,所提出的战略思想更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战略规划所提出时的年代形势如何。“榻上策”提出时是建安五年,那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在孙权和鲁肃榻上喝酒的同时,北方正进行着一场被历史铭记的战役——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死磕,胜败未分。过了七年后,“隆中对”提出时的形势又是如何呢?曹操早已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基本统一了北方,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正准备磨刀霍霍向荆州,然后与孙权会猎于江东。而刘皇叔从北到南,被东追西跑,寄居于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小城。

在“榻上策”中,鲁肃提到“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当时曹操和袁绍正在进行官渡之战,谁胜谁败还未见晓,而袁绍的势力超过曹操,大家都觉得曹操会输,连曹操自己心里也没底。可鲁肃却告诉孙权将来你北方的敌人将只会有曹操,袁绍的名字提都没提。可见鲁肃超前的战略眼光。而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也提出曹操是刘备最大的敌人,现在“此诚不可与争锋”。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曹操作为了现在和今后最大的敌人,都觉得现在还不能和曹操对着干,避其锋芒。而且都将第一步的战略重点放在了荆州。

再有,这两个战略里还有个相同之处在于,都告诉自己的老板,要对付曹操,取得天下,我们前期不能单干,要先找个合作伙伴,而双方的这个合作伙伴不约而同的就是对方,这难道是诸葛亮和鲁肃的迷之默契?“隆中对”里提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告诉刘备,咱要带上孙权那小子一起和曹操干,做我们的后援。而“榻上策”里鲁肃对孙权说:“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果刘备愿意和我们协力就应安抚他,和他结盟,然后拉着刘备和曹操拼。

但是,在于具体的可行性上和效率上,就显现出了两者的不同。“隆中对”比“榻上策”更胜一筹。在荆州问题上,鲁肃提出“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剿除黄祖一直拖到了建安十三年春,北方多务的时机也没用上,第一的小目标,除黄祖就等了八年。而刘备这边情况是,建安十二年“隆中对”提出,过了一年就验证了联吴抗曹的正确性,再过了一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刘备就得了大半个荆州,建安十九年,又得了益州,前后七年,“隆中对”所提出的中期大目标跨有荆益已经完成。孙权用了八年完成了开头的一个小目标,刘备用了七年就完成了中期大目标。

再者,“隆中对”和“榻上策”更大的不同在于眼光的长远和格局。鲁肃肃对孙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榻上策”里始终将战略的重点放在了荆州上,将荆州作为孙权的帝王之资,东吴集团至始至终也是一直眼盯着荆州不放。而“隆中对”里,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不仅在荆州,更在益州,在宛、洛,在于秦川,最后进取天下。显然,“隆中对”的规划更加具体,步步为营,格局也更加清晰和深广,虽然最后“霸业未成,汉室不可兴矣”。也只能感叹天命如此,非人力可为了。

三国时代,风云际会,魏蜀吴你来我往,风云变幻,时移世易往往就在旦夕之间。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战略规划也是如此,认准目标,看准时机和事件发展的态势,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战略规划的重要因素。虽然最终三家谁也没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但历史的天空却永远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穿越了千年。

鲁肃提出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如何?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四大都督,其中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吕蒙从蜀汉夺回荆州;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战胜刘备、石亭败曹休,唯独鲁肃没有实质的战功,却可以当上都督,这是为何?原因就是他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前,就提出类似的战略「榻上策」,这项战略成为孙吴的治国方针,帮助孙权称帝。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鲁肃忠厚老实,甚至到了愚笨的地步,多次成为诸葛亮和周瑜间斗智的牺牲品,但在历史上却不是如此。鲁肃于西元172年出生,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个性豪爽,喜欢读书、射箭,某次身为居巢长的周瑜,因为缺粮而向鲁肃求助,对方二话不说就将一仓3千斛粮食送给周瑜,2人也因此结为好友。

西元200年,孙策过世后,年仅18岁的孙权继承事业,却让许多人担心他太年轻,无法好好管理江东,这时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2人一见如故,孙权就问:「我继承父亲和兄长基业接掌江东,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行尊王攘夷之举,匡扶汉室,阁下有何见教?」。

鲁肃立刻提出「榻上策」:「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认为北方多务、曹操势力又庞大,孙权应该先统一南方,讨伐黄祖、刘表;等到孙权拿下荆州后,将领土延伸到长江尽头,就可以称帝,和北方的曹操划江而治,实现「二分天下的规划」。当时孙权听完这番言论,虽然谦让一番,但对方提出称帝的构想,已经深植于他的心中,之后「榻上策」成为孙吴的治国方针。

虽然「榻上策」突显出鲁肃的眼光,但提出得太早,有些目标无法达成,像是「进剿黄祖占有荆楚」,不过孙吴仍依照「榻上策」治国,20多年后孙权称帝,当时他对着群臣说:「这是当年鲁肃替我规画好的。」

相信很多朋友对于鲁肃的形象,就是在三国演义中的老好人形象,在书中鲁肃多次能够与蜀汉缔结联盟,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历史上的鲁肃,其实是有着雄才大略,所提出来的策略,其实与诸葛亮的 三分天下 构想相比还要更加的远大,那么鲁肃所提出的战略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上的鲁肃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聊一聊这个话题。

鲁肃能够成名就是他和周瑜的故事,在当时周瑜率军到来鲁肃家族的地区,想请鲁肃来资助他。鲁肃这个时候,毫不犹豫直接分出了自己家产的一半,用来资助周瑜的军队。后来也是正因为这样,他被周瑜引荐给了孙权。在见到了孙权以后,鲁肃是展现了非凡的才能,这个时候鲁肃也是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他表示孙家当应该先立足江南地区,然后想尽办法向北扩进,拿下荆州从而可以以荆州的地利,向西取巴蜀从而两分天下。

要说到鲁肃和诸葛亮策略的对比,其实在小编看来,最开始两人的战略还是相差不多的。因为最早之时,刘备前去请诸葛亮商议天下大事之时。此时荆州还在刘表其中,诸葛亮就能够预见天下的走势。而后来天下局势的变化,刘表病死后,曹操趁机南下,想要一举平定江南,在赤壁之战后,鲁肃才提出来拿下荆州去西川的策略,可以说最早的时候鲁肃是没有刘备考虑进去的,而诸葛亮,是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想要考虑如何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不能说因为两人战略眼光的不同,比较出相应的高下。

综上所述,鲁肃的两分天下构想在当时还是十分远大的,能够分析出来天下的局势,不过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计,更是能够让刘备取得西蜀之地,二人的战略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鲁肃主张的三分天下是什么_榻上策是谁给孙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