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永乐大典》成书后的收藏与版本都有哪些?_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

《永乐大典》成书后的收藏与版本都有哪些?_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5 09:47:25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很少利用,据《明实录》载,直到弘治时,孝宗朱祐樘才查阅,并曾命人将中所搜辑的药物、禁方抄出给御医药房,而且亲自书写书中的一些金匮秘方赐给太医院应用。明世宗朱厚熜入继皇位后,为在大礼议中取胜,曾多次翻阅古礼义之书,以作为自己“继统”的依据;其后世宗崇信斋醮,每有疑隙,均按韵索览。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皇宫大火,三殿和文、武两楼等主要建筑物全部焚毁,《永乐大典》由于朱厚熜的宝爱,特别督促抢救才幸免于灾。四十一年八月,朱厚熜命文渊阁臣徐阶、礼部侍郎高拱等召集儒臣照原本誊写副本一部,隆庆元年(1567)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崇祯二年(1629)五月,因为初一日的日蚀时刻不验,侍郎徐光启奏准选刻《永乐大典》中日蚀一类。这是该书在明代惟一的刊刻记载。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清雍正时,副本由皇史宬移藏于翰林院,翰林学士得以借阅。乾隆元年(1736),该年进士全祖望被分至庶常馆进习,他从中抄出《宋元图经》等海内孤本若干种,并撰《钞永乐大典记》以纪述其事。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已散佚两千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五百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书加以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为止已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

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共装订成两百二十册,书前有郭沫若序。

1977年台北世界书局又加印行。后又在国内外征集到六十三卷。

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八百卷,缩印精装出版。

《永乐大典》哪年编成?

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不为人知的尘封往事。欢迎进入大古的历史奇妙屋。

《永乐大典》自编成后,就被收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至今,600多年过去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永乐大典》也不过只有800余卷,400册左右。

这个数字还不到原书的4%,那其余的96%是怎么遗失的呢?

由于《永乐大典》藏于深宫禁地,明朝历代史书上很少见到关于它的记载,《永乐大典》的下落也就成了一个谜案。

但是,在零星的史籍介绍中,大概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过程。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落成,永乐帝迁都至此。

这时,《永乐大典》的原稿仍藏于南京文渊阁,并在明代中期毁于一场宫中火灾。而正本则被永乐帝带到北京,藏在宫中的文昭阁。

弘治帝时,《永乐大典》曾被查阅。嘉靖三十六年时,宫中大火,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毁,《永乐大典》也险遭厄运。

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登基以来,他一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

在这次大火中,嘉靖急命左右登文楼,抢运《大典》,一夜中下谕三四次,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当时,嘉靖帝即有意“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嘉靖十一年秋,副本抄写工作开始,持续六年,隆庆元年才完成。这样,《永乐大典》就有了正、副两部。但明朝灭亡以后,《大典》正本却神秘消失了。

清朝康熙年间,为编著《四库全书》,朝廷下大力寻找《永乐大典》,终于发现了踪迹,但此时已经遗失了1000多册。

道光之后,《永乐大典》被视为无用之物,一些官员便趁机偷窃,被清朝官员盗走的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大量流到民间。

光绪二十六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翰林院也沦为战场,兵火肆虐。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国内只余60多册。

近代战争中,为躲避战火,这60多册《永乐大典》被多次转移。

曾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的一部分于1965年转运中国台湾,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没有运到美国的部分《永乐大典》则在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藏有《大典》残本的个人纷纷捐献,加上苏联国立图书馆归还的52册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还的3册,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已达221册,是世界各收藏地中数量最多的。

直至今天,正本的《永乐大典》依然没有下落,但人们还是怀着最好的希望,期望《永乐大典》正本没有焚于火中,而是深藏在某个秘密的地方,等待着后人前去发现。

《永乐大典》的作者是谁?《永乐大典》如今在什么地方?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历时5年,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

《永乐大典》是什么来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前人留下了非常多珍贵的文化财富,它们以书本的形式存在,或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继承,不论是质朴还是华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永乐大典》则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化价值的宝库,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没有之一。但此瑰宝在经历离奇失踪、火灾和帝国列强入侵抢劫后毁于一旦,只残存下散布世界的不足全书四分之一的副本。抛开现实思考,如果《永乐大典》找到了,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想要得出答案,首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永乐大典》。

认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朱棣秉着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决心,以“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为宗旨,历时四年终于定稿(1407)。为了保证《永乐大典》名副其实,收录更多更准确的内容,明成祖允许编纂者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采图书,为编纂图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该书的撰写规模前后累计3000多人,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由于《永乐大典》的编纂有太多人参与,所以在内容上难免会出现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它占据“万书之书”的宝座。

《永乐大典》作为百科全书,比其它国家的早了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品,而且它保留了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很多现在已经残缺或者丢失的珍贵文献,例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它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这些文献能够很好地以原有的样貌保留下来。《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插图精美,山川地形皆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所以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也不足为过了。

珍宝离奇“走失”

毫无疑问《永乐大典》是一件珍宝,明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它的翻抄和保存。该书的原稿一直存于南京文渊阁,后毁于一场大火,正版一直放在明朝皇宫的文楼中,后因嘉靖皇帝着实担心它再次遭遇不测,“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如此,《永乐大典》的正版被保留了下来,后来在嘉靖皇帝的推动下,再一次下令抄录了此书,最终在嘉靖皇帝去世第二年完成“复制”。

但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在复制本完成之后,正版却不翼而飞了。根据前面提到的《永乐大典》的规模,按照当时一本书的大小是现在的两倍来计算,这本书足足要用一个房间来装。这样大规模的一本书,是如何在管控森严的皇宫不翼而飞的呢?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史学界也称其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疑案。”

关于这个悬疑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栾贵明用了30年来回答。上个世纪末,他向全世界公布了他30年的研究成果:《永乐大典》正本极可能仍存于世,存于北京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永陵中。这个猜想得到了历史界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其中有以下几种猜想论证:

一.被随葬说在该问题上研究了30年的栾贵明,得出了猜想结论便是被随葬说,此外,中华书局编审张忱石所著的《永乐大典史话》中也表示了这一说法。在明朝,明孝宗、明世宗等皇帝都很爱阅读《永乐大典》,案头旁时常放有几本,依据流传下来的关于明朝葬礼的习俗(把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书籍随葬),那么此书被随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被藏在夹墙说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全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分别为6米,东西墙后分别为3米,收藏了金匮、四库全书、玉牒等。有学者认为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保存此书,将《永乐大典》藏于皇史宬的夹墙内,以备不测。按照皇家修建用料标准,墙体内防潮防蛀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永乐大典》真的存放于此,也是能够很好被保存的。

假如我们找到《永乐大典》

但是无论是多么具有理论依据的猜想,它总归是虚幻的。假如多年后我们的后辈依据猜想找到了《永乐大典》,对我国甚至世界有什么影响呢?

想必会轰动全世界吧!

有万书之称的《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如果真的找到了全本书,那么那些被遗忘的珍贵的关于地理的、历史的、医学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资料就能重新被发掘,那些前人留下的闪闪发光的思想能够重新造福人类,也许很多疑难杂症能够找到解决方法,很多政治问题能够找到突破口,也许很多未解之谜能够拨开迷雾,也许...

不管如何,《永乐大典》能够被找到,不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什么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种古书资料。凡入辑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

现在:尚存约400册

《永乐大典》是大明永乐年间由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元年(1403年)雄才伟略的永乐皇帝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扩展资料:

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相比,《永乐大典》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百度百科-《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成书后的收藏与版本都有哪些?_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