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_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_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5 09:51:47

一、郭沫若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是:->《女神》 。

二、女神 :

《女神》、郭沫若作。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三、诗集简介: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

1921 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等来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四、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中国第一颗卫星是谁造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历任校长常务校长:汤拒非(1985年7月至1992年9月)

第三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988年12月至1992年9月院长:谷超豪(兼,1988年至1993年)

常务副院长:高文(2000年6月至2004年8月)第七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改称“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1年4月至2014年4月校长:白春礼(兼);常务副校长:高文(2000年6月至2004年8月)。

邓勇(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王恩哥(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吴岳良(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第八任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年4月至今校长:丁仲礼(兼)名誉校长:白春礼。

国科大的前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中国大陆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

历任校长[编辑]第一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1978年3月至1985年7月院长:严济慈第二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86年 改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985年7月至1988年12月院长:管惟炎(兼)。

除了邓稼先还有哪些是“两弹一星”

中国第一颗卫星是由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而成的。

1965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情况下,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了由赵九章任院长以及代号叫“651”的卫星设计院,把中国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的开始。

1970年的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的发射了东方红一号,该人造卫星是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远地点2368千米、近地点441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内,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以及《东方红》音乐的播放。东方红一号于5月14日停止了发射信号。

中国谁发明第一个卫星

1,屠守锷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

1940年屠守锷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吴自良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是上海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3,钱骥

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程开甲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5,杨嘉墀

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百度百科-屠守锷

百度百科-吴自良

百度百科-钱骥

百度百科-程开甲

百度百科-杨嘉墀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的。

1965年9月,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了由赵九章任院长、代号叫“651”的卫星设计院,并把中国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从此,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即将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情况的汇报。

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发射。

扩展资料: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虽然它比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是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时代。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百度百科—东方红一号卫星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_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