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_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_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5 09:52:39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本文就学习和贯彻中央重大决策中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经过近年来的改革,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宝贵力量。近二十多年,我国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能力,要与基础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较量,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为主体地位,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的结合,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

政府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的来看:

第一,政策是关键。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包括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这次《规划纲要》60条配套政策中,约有40条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有关,在税收扶持、政府采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

第二,政府投入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三,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

1982年美国盖尔研究所对70年代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每百万职工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至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我国的数据也表明,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些中小企业有这么多创新道理很简单,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办和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影响,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高等院校还承担了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量的“863”计划等项目,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近2/3。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在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前沿高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基地。同时,认真解决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不够合理、科研工作定位不够明晰、科研管理比较薄弱等问题。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根据《规划纲要》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建立促进军民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积极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部署和协调军民基础研究,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近年来,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特色的创新区域开始出现,充满活力的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潜力。目前,14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率已超过上年投入的50%,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事业费或三项费都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十一五”期间,深圳市、区两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将达到100亿元,预计深圳市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将达到1000亿元。同时,加强对地方科技发展的引导和统筹协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在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形成合力,避免盲目重复投资,也日益成为一项更加紧迫的任务。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一方面,要制定出台积极的政策,加快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采取实际措施,推进信息网络、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硬环境的建设

二、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1.实施积极的促进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政策

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级政府在年初预算分配和财政超收分配中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纲要提出的科技投入目标能够实现。

二是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引导地方和行业部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创新投入;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2.提高保护、创造知识产权的水平

当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拥有量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尚未形成专利申请的主体;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阻碍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把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上予以考虑。

一是鼓励创造知识产权。对事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领域、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以掌握核心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在国家层次上组织实施专利战略,编制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和装备目录,通过科技计划和建设投入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国家科技计划和各类创新基金对所支持项目在国外取得知识产权的相关费用,按规定经批准后给予适当补助。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职务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应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给予报酬。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对涉及国家利益并具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技术出口等活动进行监督或调查,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和危害国家安全。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

四是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

3.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风险资本发育不足,自主创新缺乏一个基本的资本市场支持,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自主创新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实践表明,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没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很难发展,中国的自主创新就会面临问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

一是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当前的中小企业板仍是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离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还有很大距离,中小企业板不能代替创业板。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培育更多的有活力、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型小企业上市,将有助于投资者树立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同时,要深化“三板”试点,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将其逐步覆盖到具备条件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

三是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进一步集成资源,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产业化,帮助和推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4.用好政府采购政策

这次《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一是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根据一定条件,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二是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三是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些政策。

5.落实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

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总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经验,政府的组织协调非常关键。要做好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就需要两个系统间的统筹协调。三峡工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国家从一开始就进行协调,将消化吸收作为引进的重要目标。

三、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体制基础

1.建立有利于加强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体制机制

第一,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在去年基础上增加32%,973计划增加投入20%,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投入增加20%。国家科技计划中工业领域和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经费比例,将由“十五”期间的7∶3调整为:“十一五”期间的5∶5。建立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项目与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新的投入机制。安排行业科研经费和基本业务经费,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队伍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

第二,建立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第三,改革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的评价制度。特别是对探索性强、高风险的项目和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应淡化对项目有关研究基础和可行性研究的评价,经过特定的程序,提供一定额度的资助,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加强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建设。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特别是当前我国相对薄弱和空白领域年内开始组建若干国家实验室,同时研究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费用支持的问题。国家还将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资、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投入,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有效改善社会公益研究基础条件。

2.切实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协调

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为了加强部门之间、军口和民口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沟通和协调,将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科技资源配置和各类科技计划安排进行沟通协调,以改变部门互不衔接、立项重复分散的问题。

第二,建立部省会商制度。近两年来,科技部非常重视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与部分省市建立了更为紧密的信息沟通和工作联动机制。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以后,各省市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重大项目、科研设施等重复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围绕区域重大科技需求,加强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整合,联手推动重大科技行动。

第三,积极推动建立跨部门的科技项目数据库。针对科技项目立项中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的问题,推进科技项目共享数据库的建立,为解决重复问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第四,完善科技咨询和决策机制。

3.推进科技管理改革

第一,关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一是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优化调整科技工作的布局,建立由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组成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同时,建立与各个计划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网上申报、立项、评审,建立科技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计划管理模式。三是完善专家机制,建立涵盖面广泛的专家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评审、评估、论证等专家组,建立专家信用管理和回避制度等。四是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五是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职能转变。项目组织和实施将更多地发挥行业部门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

第二,关于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一是改革经费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面向市场的研究,要按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管理模式,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不要采用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二是完善科技经费监管制度,突出公开公平公正,加强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科技经费运行,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止腐败行为;三是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经费监管新机制,实行预算评审评估机制,改变重项目管理、轻预算管理的状况。

第三,关于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科技发展重要的指挥棒。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奖励制度改革。我们正在慎重研究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问题,采取措施,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力度。

4.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术界的自律,进一步端正学风,弘扬科学道德已是当务之急。

5.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的人才总量将位居世界的前列。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重要的是要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大规模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一支庞大的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将是一项事关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国家战略。

6.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在科学技术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成为第一,就必须真正拿出有价值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就必须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学习先人成就,充分了解别人,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成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技术的新高峰。

本栏目编辑 安乐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九年级政治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1、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的国家。

2、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建设创新性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党和国家为什么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我国科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我国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在前沿科技、基础研究领域,无论是投入力度还是具体成果方面,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要迎头赶上,也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尤其是,贸易摩擦背景下,由于部分国家的技术设限或受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这就要求,我国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总量,还要拿出时不我待的气魄,在投入结构上要向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倾斜,提高我国高精尖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为什么建设创新型国家九上政治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CPU芯片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成就,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学生应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下手,采用逆向思维考虑东西,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考虑问题全面了自然创新能力就会提高。

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全球竞争与发展趋势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使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提高国家竞争力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创新,国家可以不断开拓新的产业领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出口收入,并吸引外国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改善人民生活。通过投入大量资源和支持科研项目,国家可以吸引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社会进步

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包括社会制度、管理模式、文化艺术等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五、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优化利用

创新也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创新,国家可以探索更加环保和经济高效的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教育与人才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国家应该重视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条件。

七、政策支持与投资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创新政策和法规,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同时,要加大对科研项目和创新企业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

结合我国科技国情,谈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国际形势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国家和区域的综合实力及其国际竞争力。

②党的角度①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③国家角度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设创新新型国家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参考:(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还不够高,经济、科技的发展总体上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能力,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保证。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_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