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吗?_金陵十三钗是真实故事吗

【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吗?_金陵十三钗是真实故事吗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5 09:57:40

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吗?历史上有无此事?

对于这件事情,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很多的版本,大家一直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来独家揭秘一下!

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故事吗 历史上有无此事

版本一:小说都是编的,虚构的,当然历史背景是真的,事件的假定也成立,所以就感觉故事确有其事一样,这就说明作者成功了。还有就是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对于戏剧作品改编肯定要进行戏剧加工的,说白了就是虚构一些东西。再者说了,小说改编**的过程中,老谋是对小说还改了很多呢。

版本二:据说是源于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像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都不算残酷,目前还没有一部书籍或影视作品能真实反映当年南京大屠杀那种炼狱景象。最近曝光的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兵日记里面提到,当时的南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南京的地下水都被染成红色,日本兵找不到干净的水,洗脸洗手乃至喝的水都是红色的,淘米做饭蒸出的大米饭都是红色的!在这种令人无法想象的残忍景象下,又有谁会怀疑金陵十三钗的真实性

金陵十三钗

真实版《金陵十三钗》是这样的!

在《白门新柳记》和《秦淮八仙小谱》中,仔细记载了众多秦淮名妓的样貌体态身世等种种细节,堪称真实版的“金陵十三钗”,也为那些曾在南京红极一时的女人们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金陵十三钗VS白门新柳记

清末文人许豫所编《白门新柳记》,约出版于同治十一年(1872)左右。“新柳”,就是指 太平天国 灭亡后,在南京叫得响的名妓,一共收录有数十人之多。书中以当时的秦淮名妓为题,各自单独成篇,详细描写这些名妓们的籍贯、相貌、特长、才艺和风月故事。许豫自认:“金迷纸醉,不知天上之浮云;粉碎珠啼,且喝酒边之倒月。曲中笛,答寥雁之吟;画里堆蓬趁闲鸥之话。”

金陵十三钗VS秦淮八仙

出版于民国十七年(1928)的《秦淮八仙小谱》则记载了民国年间秦淮河边8名歌伎的事迹。所谓“八仙”,分别是“梅仙张喜龄”、“蕊仙安宝珠”、“金仙陈擎珠”、“琴仙任双全”、“畹仙方兰因”、“月仙吴月娥”、“蓉仙曹桂珍”、“云仙王小玉”。高建忠说,“由此可见,除著名的‘秦淮八艳’以外,历代文人都喜欢给红极一时的秦淮歌妓们集体起名字。‘八仙’和**中的‘金陵十三钗’时代接近。从她们身上,更容易看出民国初期南京 *** 的真实面貌。”

这两种旧书堪称“风月场指南”,从名字,到居住地,基本信息俱全。翻开泛黄的书页,一个个名字映入眼帘:文玉、小翠龄、双凤、郑二娘、妙红、安月娥、汤小聪、施文霞、小素贞、金仙、大金凤……她们大多来自苏北地区,如小玉红是六合人、岫云是兴化人、如意是广陵人、小文卿是盐城人、巧龄是金陵人……此外,当时名妓们集中在夫子庙内秦淮河两岸的小街小巷里,有的街巷如今已经消失。住在沉香街的有陈喜林、蒋素云;住在东花园的有冯月莺、冯藕香;住在姚家巷的有陆爱龄;住在贡院附近的李小如、高翠凤、王筱玉、涂翠玉;住在钞库街的有王宝琴、张双凤;住在白塔巷的有方双喜、王双龄;住在石坝街的有文凤音等等。**《金陵十三钗》中,称 *** 是“钓鱼巷来的”,这与史实相符,钓鱼巷历代就是妓院歌楼青楼集中的地方。《白门新柳记》记载的多数名妓,就长期住在钓鱼巷。如“如意,广陵人,居钓鱼巷之西。圆颊丰肌,其秀在骨,人以‘肥环’目之。”

张艺谋 说“十三钗”营救抗日将士确有其事

“在南京沦陷的相关史料中,关于 *** 的记载是比较少的,但是 *** 救助抗战将士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经盛鸿先生表示,著名演员秦汉的父亲孙元良就曾得到过 *** 的救助。“当年孙元良是 *** 88师的师长。虽然他这个师长很不咋的,但是88师却相当令人钦佩的,尤其是88师262旅朱赤少将带领最后的德械部队死守城南雨花台一带,浴血死战,拼光了最后1个人。朱旅长在中弹后,绑着一捆手榴弹跳下了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样的事情,88师还有许多。但是身为师长的孙元良却曾经私自下令撤出南京城,最后被36师宋希濂举机枪督战逼迫下才不得不重回战场。南京失守后,孙元良就曾经化装躲进妓院得以存活。后来在 *** 和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才逃到了安全区。”经盛鸿告诉记者,这些记载在孙元良的回忆录以及《拉贝日记》中都有记载,但都是简单带过。在《拉贝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 *** 第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拉贝还是比较关心的。得知他藏身在难民营中,拉贝亲自将他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里居住……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讲了什么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清朝末年的一段历史故事。这部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却一直备受争议。那么,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小说中的历史背景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背景是清朝末年的南京。当时,南京已经成为了清朝的首都,但是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日益严重。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是身处这个时代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和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但是,这些人物的真实性却一直存在争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金陵十三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性格、行为都非常具体。但是,这些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却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只是作者想要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也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故事只是被小说家加以改编。

小说的创作过程

小说的创作过程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小说的作者林语堂只是把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改编,创作了这个故事。但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创作过程并不是这样的。据说,林语堂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曾经到南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甚至还亲自去了一些历史遗址进行考察。这些调研和考察,使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小说的影响力

无论金陵十三钗的真实性如何,它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了清朝末年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金陵十三钗,**里这段历史是否真实有?求这段真实的历史?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清朝道光年间沈复所著的长篇小说《浮生六记》改编的电视剧。该剧主要讲述了明末清初金陵城内传奇的十三位美女,她们信仰纯真、志向远大,终因世事变故,悲欢离合、各自命运迥异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讲了什么?虽然剧中的故事情节均为虚构,但其时代背景和角色人物性格特点还原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

剧中着重表现了妇女在清朝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十三位女子虽然出身不同,但都面临着家族的困境和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压迫和束缚。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脱离人性的局限,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自由人格的完善。

此外,《金陵十三钗》还表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如反清复明、洪承畴叛乱、汉满文化交流等。剧中通过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对于了解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有人活下来

金陵十三钗是否是真的,有两个版本可以参考。版本一: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吗,小说都是编的,虚构的,当然历史背景是真的,事件的假定也成立,所以就感觉故事确有其事一样,这就说明作者成功了。还有就是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对于戏剧作品改编肯定要进行戏剧加工的,说白了就是虚构一些东西。再者说了,小说改编**的过程中,老谋是对小说还改了很多呢。

版本二:据说是源于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像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都不算残酷,目前还没有一部书籍或影视作品能真实反映当年南京大屠杀那种炼狱景象。最近曝光的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兵日记里面提到,当时的南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南京的地下水都被染成红色,日本兵找不到干净的水,洗脸洗手乃至喝的水都是红色的,淘米做饭蒸出的大米饭都是红色的!在这种令人无法想象的残忍景象下,又有谁会怀疑金陵十三钗的真实性

说到这,咱们在这讨论金陵十三钗是不是真实事件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我们要通过金陵十三钗来铭记历史,这部**也让我们明白了和平来之不易,一旦发生战争,谁都脱身不了,最后受伤的还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

历史真有金陵十三钗么

金陵十三钗是指南京城中的十三位女子,她们有的是官宦家族之女,有的是旁门左道之女,但都拥有才情美貌。她们在清朝末年的战乱中抗击外侮、保全家国,在1912年南京二次革命爆发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和助力着革命事业。

据史料记载,金陵十三钗确有其人,但是并没有号称十三钗,也没有完全像小说中那样被处决、自杀。其中,如秦淮八艳中的曹云巧、卞妃、蔡廷蘅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她们在当时的南京社交圈中都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

有些女子在战争中幸存,例如万福娘和程玉瑛等人,她们活下来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女子在战争中牺牲或被杀害,例如卞妃和坚娘等人。

总的来说,金陵十三钗虽然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但她们的原型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她们的生命经历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相互交织,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没有,虚构的。当时有华群(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中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

1886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州的西科尔小镇。家境不裕,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勇敢的个性。

1921年她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伊利诺州大学,同时决定到中国。初到中国安徽,见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1919年明妮应聘金陵女子大学,掌管校务,筹建新校园,并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献身社会,为穷苦四邻服务,譬如为邻居妇女开课讲授卫生知识,每周两次为校园四周的贫民看病等,发扬光大了金女大校训———厚生精神。明妮还利用休假到欧、美进修学习,把丹麦、荷兰的成人教育推广到中国,对中国女子教育功不可没。

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到1940年4月,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当时在美国的好友认为魏特琳的日记很有价值,于是将它寄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The C lassm ate)上发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整理传教士档案资料时,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

90年代初,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利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具有极高的档案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使用。

由于魏特琳当时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个人亲历档案———日记,就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如日军屠城的第二天(1937年12月17日星期五):“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妇都被强奸。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如1937年12月16日(星期四)的一段日记:“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无辜、勤劳的农民和工人被杀害。我们让所有40岁以上的妇女回家与她们的丈夫及儿子在一起,仅让她们的女儿和儿媳留下。今夜我们要照看四千多名妇女和儿童。不知道在这种压力下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怖。”

1937年11月11日夜,上海完全沦陷,日军分三路扑向南京。在所经之处奸*、虏掠、烧杀无恶不作。

12月5日,日军未经激烈战斗,就进驻南京各要镇。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安全计,明令:“接近战区各大学另筹开学办法。”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处南京市中心,吴贻芳校长和她的同事们经过商议决定:在校教职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西迁办学,一部分留校本部保护校产,救济难民。留校教职工组成驻校维持委员会,推美籍教授华群女士为主任。其时,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绝大多数已逃离,留下的一二十位外国人挺身而出,组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中国政府支持下,划出以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为中心至鼓楼、新街口约4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为管理和照护安全区军民的需要,后又请求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承认,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华群为该会的会员,金女院被国际委员会指派为安全区里专门收容妇孺的避难所,华群女士担起了阻止日军强暴中国妇女的艰巨任务。华女士临危受命,不敢贻误。魏特琳自己说,她的日记是“抽空写的———有些是在空袭的间隙写的;有些是经过一天漫长而繁忙的工作后于夜晚写的”(1937年9月26日),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重要价值,反而让后人钦佩她人格的魅力。

12月13日晨,日军首批由中华门入城后,到处奸*掠烧杀。此时妇女儿童蜂拥而来金女院的难民收容所。有青年妇女装扮成老妇的,有女扮男装的,还有老妇、儿童和男人,一个个惊恐万分。华女士守着大门劝说,为了多保护一些年轻女子和儿童,请男士和老妇回家。难民们哭着求着,只要能在草坪上有一个立足之地。保护上万妇孺的人生安全,在当时特殊的环境里,谈何容易!华女士面对的是一群比野兽更为凶残的日本侵略兵,他们不可理喻。美国教会学校的牌子,国际安全区的布告,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在日军进城的头10天里,每天至少有10到20群日本兵到金女院抓人,强奸妇女、抢劫钱财。他们不仅从学校的大门、侧门强行入内,还有翻越围墙进校园,更有夜间从学校低矮的篱笆上爬过来,在无灯光的大楼里,楼上楼下乱摸一气,摸着哪一个就对她强奸。

华群女士一面组织校内教职员工巡逻校园,一面请来在“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她自己更是日夜操劳,不是守在门房,就是被叫去阻止进校来奸掠的日兵,从他们手里夺回中国妇女。她整天无法吃上一餐安顿的饭,无法睡上一个安顿的觉。不少日兵因此恼怒,拿着血迹斑斑的刺刀威胁她;还有的野蛮地打她耳光。华女士都忍受了,她自觉地承担了保护万余名中国妇女儿童的重任,她说,金女院就是我的家,我绝不离开她。

在难民所里,许多难民失散了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笼罩着难民营。华女士安慰鼓励她们,给她们胜利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她说,“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同时她为难民寻找失散的亲人。每天早上,她都派员工到难民中去登记,写上失散人的姓名,然后由她转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或交日本使馆,催促他们去设法寻找。

1937年11月下旬,攻占上海的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逼与包抄。

12月1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滞留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警告他们:“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魏特琳再次坚定地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然后,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证书上签上自己的姓名———这已经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了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请求。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与工作在学校中的魏特琳第一次目睹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感到震惊与愤怒。

12月16日她在日记中写道:“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子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子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街上和山下不时传来的枪声,使我意识到又有一些人遭受悲惨的枪杀命运,而且很可能他们不是士兵。”

尽管金女大校园门口挂着美国国旗与日本大使馆的公告,但对凶暴发狂的日军官兵已不起作用。每天都有成批的日军或从校门口强行入校,或爬过围墙入校。魏特琳一会儿守在大门口,拦阻喝斥企图强行入校的日军,一会儿又赶到校内其他地方赶走偷爬进墙的日军。正如她在12月16日的日记中所写:“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我都像卫兵一样守卫在前门或是被叫去处理其他问题———跑到学校的其他地方去对付进入校园的一批又一批日本兵。”有许多晚上她都是和衣而睡,以便能随时起来去应对突发事件。她还组织起巡逻队,日夜守卫校园,保护难民的安全。魏特琳作为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人,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这些人认为战争是民族的罪行,是违反在天地万物心灵深处创世精神的一种罪过,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那些无辜受害者,以及献给那些家庭被烧、被抢,或是那些在战争时期被大炮、飞机炸伤的人,帮助他们康复。”一次,她看见一个中国小男孩戴着这样的臂章来给住在金女大的姐姐送饭,便上前对那小孩说:“你不用佩戴太阳旗,你是中国人,你们的国家没有亡!你要记住是哪年哪月戴过这个东西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说着,她帮那个男孩把那臂章取了下来。她在日记中写道:“从军事角度而言,占领南京也许会被认为是日军的一个胜利,但从道义方面而言,这是失败,是日本民族的耻辱。”

1938年,国民政府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勋章。魏特琳在那紧张恐怖的日子里,殚精竭虑工作了数十个日日夜夜。过度的疲劳与长期的精神压力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她在此期间的日记中常常写道:“太倦了,倦得连字都写不出来,”“倦得无法思考”。她在救护了许许多多的中国难民与中国妇女以后,自己得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

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劝说下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她在日记中写道:“多年来我深深地爱着金女大,并且试图尽力帮助她。”她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现在她将不得不离开她无限热爱的这一切了。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有意义的日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临终前仍然说:“我有两个生命,仍愿为华人服务。”她的墓碑上刻着四个中文汉字:“金陵永生”。

【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吗?_金陵十三钗是真实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