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古人出门都最爱携带什么?_古人出门旅游要准备什么

古人出门都最爱携带什么?_古人出门旅游要准备什么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6 10:21:24

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出门乘着鹿车,带着酒、一名仆人和一把锹游玩。并且嘱咐仆人说,如果自己喝酒喝死了,就地埋葬就成。当然,一般人都是做不到这样潇洒的。

古人出门游览也分长途短途。在明代,长途旅行首先要带的就是路引。路引既可以证明身份,上面又有能够去往的范围。路引不能擅自发放,也不能冒用。如旅行超出了路引上规定的地域,则会受到处罚。古人去远处游玩需要带轿子、马车一类的交通工具,普通平民就靠两条腿走路了。

不过,轿子和马车往往和官职地位挂钩,庶民百姓不仅买不起,而且往往是坐不了。明代《徐襄阳西园杂记》中记载了作者和当时的同僚、前辈一同出游,诸老都已经受封,锦衣、乌帽,得以乘坐肩舆。

短途旅行则相对方便,不过需要带的用品也有不少。流觞曲水的风雅固然很好,提着行装的恐怕不是诸位雅士,文人墨客出游时携带熏香驱赶蚊虫的习惯也不错,成本大概也不低。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中,王恺用紫丝布障四十里炫耀,石崇就做了五十里锦步障回击。布障对于古代妇女出门游玩十分重要。到达目的地后,贵族妇女坐卧之处往往设有行障、坐障、屏风一类的器具,起到分隔的作用。帝王出行的仪仗和一应用具则更为繁多。

平实一点的方式也有。老人出门游玩,有子孙照顾,带一根拐杖足矣。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王冕在湖边画荷花时,则恰好遇到了同样来此观景的游人。一个夯汉挑了一担子盛着佳肴食盒,手里提着瓶酒,食盒上再挂一个毡条,用来垫在地下,聚会的主人则慢慢悠悠地跟在后面,手里还不忘摇着扇子。分主客席坐定后,便可边吃边谈,转头就能观赏湖光山色,一派轻松惬意。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出游还有特别的风俗,需要带一些应景之物。古人在寒食节携伴出游踏青的习俗。因为这一天在历史上有段时期内和清明节没有区分开,所以除了自己的吃食外,也要带一些食物酒水祭祀祖先。上巳日则有妇女以荠花蘸油,祝祷后洒在水上,以油花形状求吉兆法习俗。这一天也有喝酒、头戴柳条圈和祓禊(即在水中盥洁)的习俗。此外,也有为了这一日专门做踏青履,可以是十分有趣了。

在古代中国,长期旅行如何解决衣食住行这些问题?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和旅行是古人心中化不开的情结,也是其生命中的重要活动。读书和旅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读书可看作是纸上的远行,所以书读万卷,便可"不出户,知天下"。而远行则是知识的检验和延伸,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往今来,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都与旅行有关。虽然儒家提倡"父母在,不远游",但在理想的驱使下、战乱的影响下、饥馑的威胁下,许多人还是会选择背井离乡,甚至"少小离家老大回"。

正因为离家万里,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的乡愁;

因为浪迹天涯,才会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感慨;

因为生死离别,才会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谊。

古代旅行的"驴友"中最为活跃的该算是诗人,普通农民限于户籍制度及繁忙的农务,无权也无闲旅行,除非是服役或碰上天灾人祸。商人虽然熙来攮往,较常出行,但在古代重农抑商的环境下,却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古代诗人因封建选拔制度,却得以四处远游。实际上古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诗人出行的游记。

历朝历代热衷旅行的诗人数不数胜,其中尤以盛唐时期的诗人最为显著。盛唐诗人中,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等都是旅行的狂热分子。

李白从小酷爱旅游,25岁出蜀之前就已经游遍巴山蜀水,后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除了在长安当翰林的两年时期,他的一生几乎都过着东飘西荡,四处游玩的生活。

而诗圣杜甫,从20岁起便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漫游。天宝三年(744),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相约同游,后来又在开封遇到了高适,三人结伴而行,访仙问道,更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古代交通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因此出行的方式也和现在不同。古代诗人出行多以驴马为主,孟郊笔下就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陆游诗中也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欧阳修更直言他文章的构思多得于"马上、枕上、厕上"等三上,"苦吟派"诗人贾岛,更是因为骑驴觅诗,太过专注,手足无措,而两度冲撞了京兆尹。

明朝时,骑驴觅诗甚至成为文人标榜性情的举止之一。驴马是古代诗人喜爱的交通工具,除此之外,也有坐船的,乾隆皇帝就曾乘船六下江南。然而对于普通百姓,也有选择徒步出行的。

除了交通工具外,古人出行前还需要携带干粮,古代称之为"路菜",在清朝尤为流行,《儿女英雄传》中就有"便把他素日爱的家做活计,内款器皿以及内造精细糕点路菜之类,备办了些",路菜大多重油,稍咸,以便于保存。另外也会携带上笔墨纸砚,以便游玩路上诗兴大发时,可以随时记录下来。

此外,茶、棋以及一些驱虫提神的中药也是古人旅行中的必备物品。

古人出门旅游要准备貂蝉冠子吗

民以食为他,古人出门旅行头等大事就是带干粮。现代人只要带上钱包即可,古人可不是带上银子那么简单。由于经济不发达,并不是随处都有餐饮店。从《水浒传》里可以看出,英雄好汉出门在外吃饭是个问题。在繁华闹市,可以“三五斤牛肉自与洒家切来”;走到地处偏僻的村店(祝家庄),就没肉可吃了。鲁智深因为饥肠辘辘,饿肚子时和两个道人打架,险些打败,待吃了史进给的干肉烧饼后才满血复活。由此可见,古人在出门前务必盘算好吃的问题。如,携带干粮、随处化缘等各种方法通用。也由此,古人发明了能存放十天半个月不变质的“锅盔”等旅途食物。

古代住宿既有官办的驿站、庐舍等,也有民间以营利为目的的旅店。我们在影视剧里耳熟能详的那句店小二经典台词:“客官,你是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指的是吃饭,古代的旅店是将餐饮和住宿分开的。比如《水浒传》里押解林冲、卢俊义的那些旅店,还得客人自己生火做饭。

出门的交通工具,古人能有个骡马驴骑骑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是能有轿子坐,那可是真不要太好哦!陆游去剑门关旅游时,“细雨骑驴入剑门”。唐三藏取经时有白龙马,这更是豪华级配置。更多的旅人都是靠一双脚来“踏平坎坷成大道”。所以,古人出门一定要有双好鞋,鞋有多好,路才能走多长。杜甫曾牢骚:“威迟哀壑低,徒旅惨不悦”,表达了徒步于高山深涧中的艰难。关于“徒步”旅行,如果你换个角度看,也颇有诗意。就像薛涛说的:“一路烟霞草木香”。遇到水路就靠船行。

其实古代人出门旅游,主要是因为“从政”,所谓“宦游”,就像杜甫写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般老百姓是很少出门旅行的,受限太多。

古代人出远门,都需要带哪些东西?

古人出门旅游要准备貂蝉冠子吗:不需要,需要准备谢公屐。

貂蝉是罗贯中笔下的虚构人物,在真实的中国历史当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貂蝉。在三国演义里,貂蝉的一生中有侍奉过许多的男人。因为长相国色天香,因此是个男人看到貂蝉都会被迷得神魂颠倒。貂蝉的母亲是一个尼姑,因为被董卓玷污而生下了貂蝉。

貂蝉三岁时便被王允带入府中作婢女,因为长相貌美又机灵活泼,因此颇得王允夫妇的喜爱,将其视若己出。后来,王允为了扳倒董卓,而将貂蝉送给董卓,想使出美人计。董卓自然就马上被貂蝉给迷得团团转。

不过因为貌美也沦为了男人的玩物。

貂蝉实际上是芳心暗许给吕布的,因此在私底下就向吕布抱怨自己如何被董卓虐待,面对如此楚楚可怜的美人,吕布又怎能不心动呢?因此吕布就将董卓杀害,而貂蝉也就能安心地跟在吕布身边了。只是后来因为曹操垂涎貂蝉的美貌而将吕布杀死,貂蝉又跟在了曹操身边。

貂蝉是王允的义女,当时仅管只有16岁,但能歌善舞,又长得漂亮,可以说是万人迷。俗话说一日为女终生为女,貂蝉与王允是父女关系,所以尽管貂蝉长得非常漂亮,身份非常低,但是王允都只能把貂蝉当成女儿,当然也是基本上不会有非分之想的。

古人旅游装备是什么东西

古代人出远门的时候,是需要带一些自己的换洗的衣物的,还有就是盘缠,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还有就是需要准备好足够的干粮以及备好马车。因为古代的道路跟我们现在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古代的时候,那个时期的道路是非常崎岖的,也有很多的道路还没有人去开发,所以在郊外,很多的地方都是没有人烟的,到处都是荒郊野地的,没有一户人家, 这个时候如果到了这里,又加上天黑需要休息,所以就非常需要干粮来充饥了。因此,古代人出远门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情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首先,有一句话在军事上是非常重要的,就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其实这句话运用在古代人的出远门的情况下,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古代的道路并不像现在的道路一样,所以出远门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况且有些地方你根本不知道那里有没有人家或者是客栈,可以让自己的休息跟吃饭,所以粮食对于出远门的人古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是打算出远门,就需要准备好一定的干粮,可以预防在外面碰见荒郊野地的时候,没有客栈可以休息的时候,自己能够解决饭菜的问题。

其次就是银子,银子是除了粮食之外第二重要的东西了,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只要你想要出远门,钱财是必须要带的,也需要带足够,不然中途要是没有了银子,那就非常麻烦了。古时候的交易并不像现在这么的方便,可以拿着手机直接在上面扫,直接转账就可以,那个时候还是需要用实际的银两去交换的,所以如果你的钱财不够的话,是十分困难的。

除吃之外,还有就是马车跟换洗的衣物,这是出远门必备的,毕竟那个时候的道路比较不好走,所以需要一定的交通工具跟换洗的衣物。

古人旅游装备是:谢公屐。

古代社会重农抑商,人们出行本就受限,加之道路不畅,荆莽丛生,各种“妖怪”出没,出行时还是担心小命不保。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艰难的写照。

战国时苏秦游历求学,“赢滕履跻,负书担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可谓饱尝旅游艰辛。关于旅游这个词,目前所知最早是出现在南朝梁的《悲哉行》里面,“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但是古代人的旅游,可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那个时候没有汽车、高铁、飞机,出游要不走水路,要不就是靠着两条腿跑。至于马和马车,没一定经济实力是玩不起来的。所以出门玩一次,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行滴。而且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当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是不能跑太远的。

要跑远一些,必须有正当明确的目标。正当理由包括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等等。因此,像今天这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代普通老百姓,选择周边游的方式相对较多,传统的旅游活动有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古人出门都最爱携带什么?_古人出门旅游要准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