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足球史上是惨烈的悲剧?_南非爆发大规模骚乱原因

足球史上是惨烈的悲剧?_南非爆发大规模骚乱原因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7 09:24:42

海瑟尔惨案

1985年5月29日,利物浦队与尤文图斯队在布鲁塞尔海瑟尔体育场的欧洲冠军杯决赛中相遇,欧足联赛前把一个球门后的看台分配给利物浦球迷,但是却有不少尤文图斯的球迷从比利时人手中买到该看台的球票。看台上,也没有足够的警察和工作人员将两队球迷分开。在比赛中,不断有双方球迷的辱骂和投掷行为。混在利物浦球迷里的足球流氓与尤文的球迷大打出手,导致看台倒塌,当场压死39名尤文图斯球迷,并有300多人受伤,这就是著名的“海瑟尔惨案”。而利物浦也输掉了冠军杯,赛后所有的英国球队并被禁止参加欧洲的赛事长达五年之久,利物浦则达七年。从此,红军大伤元气,多年来一直无法重复其巅峰状态。

希尔斯堡惨案

1989年5月7日,在谢菲尔德的希尔斯堡(Hillsborough)球场举行了英国足总杯半决赛,由利物浦(Liverpool)和诺丁汉森林队(Nottingham Forest)对垒。

在球门背后的3号和4号看台是人气最高的,比赛前20分钟这两个看台就已经满员,比赛开始的时候这两个看台约涌入了两倍于设计容量的球迷。由于没有固定的座位,看台拥挤的球迷你推我撞,而入口处的球迷并不清楚看台已满,继续拥进球场,将前排的球迷压向围栏,而此时,球场的警察却站在中线附近防止利物浦球迷“攻击”森林球迷。绝望的球迷拼命的推翻围栏,有些人攀过围栏,逃出生天,而大量的球迷则被活生生压死。这次惨剧,造成九十六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警察的无能以及球场的恶劣状况,是造成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

希尔斯堡惨案后,英格兰足总命令拆除所有不带座位的看台。为了纪念这些遇难的球迷,利物浦球队的的队歌改为《你永远不会孤独前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以不忘曾经的悲剧。如今,希尔斯堡纪念碑永远矗立在安菲尔德

其他

莫斯科惨案

1982年10月20日,莫斯科列宁体育场举行了欧洲冠军杯的一场比赛,由莫斯科斯巴达克队迎战荷兰哈勒姆队。由于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来现场观看比赛的球迷异乎寻常的少,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只售出1万张票。体育场管理部门为了省事,将所有的观众都集中到C区看台,而球场工作人员又严重违反体育场安全规定,仅仅打开C区看台的一个出入口,将其他看台的出入口全部锁上。

比赛接近尾声时,在主队已经攻入一球、胜局已定的情况下,现场球迷估计比赛将就此结束,于是纷纷起身准备提前退场,朝唯一开放的出口走去。但在终场前1分钟,比赛突然又起高潮,主队乘胜追击,攻入一球,看台上立刻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许多已经走下看台和走到出口的观众被欢呼声吸引,立刻返身回转往回拥去,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正在这时,终场哨声响了,看台上兴奋的观众也开始离场往外拥。两股人流就像两股汹涌的潮水一样在狭窄的出口处交汇,猛烈地冲撞起来。由于人多拥挤,谁也控制不住相互推搡的人流。后面不明真相的人只顾挤前面的人,而前面的人在拥挤的情况下退场得又很慢。这样,出口被堵住了。随着退场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受不住巨大压力而窒息晕倒,一些被推倒的人,就再也无法站立起来,千百只脚从他们身上踏过,哭喊声、叫骂声、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场面之悲惨令人目不忍睹。最终导致340多人蒙难。

南非惨案

2001年4月16日,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的埃利斯球场,南非甲级联赛两支夺冠球队的比赛中,比赛组织者在能够容纳7万名观众的球场中出售了12万张球票,距离比赛尚有一个半小时,7万人的体育场已经座无虚席。但球迷仍然像潮水般地涌向体育场,执勤警察随即将入口处高高的铁门锁住,致使大量球迷滞留在入口的铁门处,情绪激动。比赛开始后,主队进球的消息通过扩音喇叭传到体育场外,在场的主队球迷立刻沸腾了。他们像疯了一样向各个入口挤去。西看台入口处的球迷最多,有几万人,他们立即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冲击球场的铁门,有的球迷甚至爬上了铁门,准备跳进体育场。警察为了驱散球迷,控制局势,便违归施放了催泪弹。在球迷的推挤下,球场铁门被挤倒,冲在最前面的球迷猝不及防,随之倒在铁门上,被后面大量涌入的球迷踩在脚下,而人们明明知道有人倒在地上,但根本无法停住脚步,只能踏着前面的人继续往体育场里涌。这起事故总共造成了47人丧生、160多人受伤。

4月16日也成为南非足球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加纳足球惨案

2001年5月9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国家体育场,科托科队与非洲冠军橡树队进行同城德比大战,这场宿敌之间的大战吸引了大量的双方球迷到场观战。赛后,失利的科托科队的支持者与对方的球迷在球场发生混战,并毁坏了不少观众席上的坐椅做为武器。而体育场内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致使警察在球迷骚乱之际无法应对。为了控制混乱的局面,维持秩序的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泪瓦斯来驱散球迷,但不少警察滥用催泪瓦斯,结果导致很多球迷一片惊慌。惊恐的球迷四处逃散,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被他人挤倒在地。最终,这起事故造成12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历史上,非洲曾出现多次球场悲剧,1969年12月25日的刚果比卡球场惨案导致27死52人伤;1974年2月17日的埃及开罗球场惨案导致48死47人伤;1991年1月12日的南非奥科尼球场惨案导致42人死亡;1996年的赞比亚卢萨卡球场惨案导致9死52人伤;2000年7月,津巴布韦哈拉雷球场惨案导致13人死亡;2001年4月29日,民主刚果布姆巴什球场惨案,49人死51人伤……

利马惨案

1964年5月24日,秘鲁利马的国立体育场举行了奥运会南美洲足球预选赛阿根廷与秘鲁队的比赛。在比赛结束前2分钟裁判吹罚秘鲁队的一个进球无效,导致阿根廷击败秘鲁队。看台上大量主队球迷对此判罚表示不满,情绪十分激动,并引而迁怒客队球迷,并爆发大规模球迷骚乱,酿成318人死亡、500多人受伤的惨案。

格拉斯哥艾博罗克斯惨案

1971年1月2日,苏格兰格拉斯哥流浪者队在主场艾博罗克斯体育场迎战另一支苏格兰劲旅凯尔特人队。流浪者队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打进一球,将场上比分扳平,引起东看台的两队球迷言语不合,发生混战,并引起看台上的球迷拥挤,导致球场栅栏倒塌,发生球迷踩踏事故,造成66人死亡、150多人受伤的惨剧。

布宜诺斯艾利斯惨案

1968年6月23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博卡青年队与河床队比赛结束后,急于退场的球迷因不知情而涌向一个被关闭的出口,结果74名球迷被挤死、150多名球迷被挤伤。

尼泊尔惨案

在1988年3月12日,尼泊尔加德满都 --- 逃避冰雹的球迷涌进了被锁死的出口,造成相互挤踏,至少9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另外1958年2月6日,曼联在欧洲冠军杯1/4决赛中淘汰了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返乡路程,可这却成了一场死亡之旅。飞机在慕尼黑加油之后,在风雪中两次起飞都没有成功,最终坠毁,8名曼联球员及教练丧生。皇马租借球员给曼联使用,两家俱乐部关系很好,贝克汉姆都被廉价卖给皇马了!

中国在1985年5月19日主场迎战中国香港,打平就可以出线的情况下1比2不敌对手,赛后引发球迷骚乱,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的大事件!

荣誉白人的现状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

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

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

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

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

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

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

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

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

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

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

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

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

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

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

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

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

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

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

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

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

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

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

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

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

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

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

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

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

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

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

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

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

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

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

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

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

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

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

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

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

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

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

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

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

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

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

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

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

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

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

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

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

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

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

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

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南非矿工大 *** 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是如何解决的

2008年6月18日,根据南非比勒陀利亚高等法院法官比勒托利乌斯的裁决,南非20万华人被划分为“黑人”,可以依法享受如优惠价购买股票、优先晋升商界高等职位等额外照顾。为了这一权益,南非华人争取了整整8年。

根据南非前白人种族主义政权1951年颁布的《防止非法定居法》,被视作高于黑人但低于白人的“有色人种”之南非华人,在许多“白人专属区”不得定居。根据1974年的一系列法规,他们在医疗、教育、就职甚至宗教方面都受到诸多歧视性限制。

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自1976年以后,这一限制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上稍稍得到缓和,在投资和商业等领域也被“网开一面”,因此,他们被印度裔和黑人嫉妒地称为“荣誉白人”。可是,“荣誉白人”终究不是白人,他们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尽管已入籍),更不能在白人城市置业。那时的南非华人梦寐以求的,是把“荣誉白人”的前两个字抹去,享受真正白人的待遇。

1994年白人种族隔离政权的倒台,和民选的南非新政府诞生,让整个南非乾坤颠倒,原先享有特权的白人变成了弱势,而原先被压在最低层的黑人凭借压倒性的选票当家做主,这当然是民主社会的常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问题在于“黑人”或“白人”并非单纯的种族概念,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特权概念。在白人种族隔离时代,“荣誉白人”———南非华人在一些领域获得“准白人”待遇,那不仅是政治地位,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在今天,250万以上的南非印度人一直享受“准黑人”待遇,他们可以分享黑人依靠人口比例获得的大多数高阶职位和好的就业机会,可以自由开设公司、企业,自由并购,而无需按规定将1/4以上的股份交给黑人经济振兴公司(BEE),也意味着他们的公司可以大量聘用同文同种的印度人而不会被制裁,因为印度人也是“黑人”。

南非华人所争取的,正是这样一种“准黑人”的特权,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族际平等———毋宁说他们争取的是一种“不平等”,只是希望自己被划入优势的族群中而已。为了达到目的,他们聘请了曾为曼德拉辩护的著名律师沃尔特比索斯,打了长达8年的艰难官司。最终,这桩官司以典型的“反种族隔离”语言宣判:比勒陀利亚高等法院法官比勒托利乌斯,通过对《广义振兴黑人经济法》释法,认定南非华人“应属黑人”,当然,这一解释是有限制的———1994年以后入籍者不在其内。

曾为反种族隔离辩护的沃尔特比索斯,如今却不得不继续为了种族之间的问题在法庭奔走。虽然官司最终打赢,但这样的结果,和当年曼德拉不惜坐牢、毕生奋斗的美好目标———建立一个没有种族隔离、没有种族歧视的新南非,似乎并不合拍:虽然地覆天翻,南非却依旧有“黑”有“白”,人们不论从 政、做生意,首先需要想到的还是肤色,尽管原先的“白人优先”变成了黑人优先,尽管这些优先权是依靠一人一票、合理合法的程序获得的。

尽管这种现象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客观的原因,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一个以肤色(或“准肤色”)差异决定各种政治、经济权力大小的社会,终究距离现代公民社会的标准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这种“肤色决定论”已出现了扩大化的危险征兆:5月,南非绝大多数城市所爆发的大规模恶性排外骚乱,针对的就是黑人———邻国拥入南非的黑人。所幸的是,南非政府已开始认识到这种“肤色决定论”的弊端,姆贝基总统本人就曾将排外骚乱称为“国耻”。

显然,就曼德拉所毕生追求的种族平等目标而言,在南非,他的斗争还在继续,直到有一天,南非华人,或其他什么族群不再努力争取“准白人”或“准黑人”的资格,而是和其他肤色的人一样,为自己是一个平等平权的“南非人”而安心、自豪。

南非是怎么崩溃的,原来的上层白人都到哪里去了?

南非矿工大 *** 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是如何解决的

南非是非洲最为发达的一个国家,也是非洲唯一一个发达国家,南非拥有者许多资源,许多金矿,导致了南非对于矿工有着无比寻常的需求,而南非也有着大量的矿工,那么南非矿工大 *** 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如何解决的?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1987年8月9日,在素有“黄金城”之称的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附近的矿区,爆发了南非黑人矿工斗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大 *** 。

*** 的黑人矿工提出了明确而又坚定的要求:提高工资30%;将每年14天的假期增至1个月;将抚恤金从相当于2年的工资收入增至相当于5年的工资收入;将6月16日定为矿工的假日,以纪念1976年6月16日的“索韦托事件”。

1987年8月25日,矿主联合会终于被迫与 *** 工人进行谈判。 *** 工人的部分要求得到满足。矿工从7月1日起普遍增加15%到23.4%的工资,节日津贴从领取工资的55%增至65%,抚恤金增至相当于3年的工资。此外,矿主联合会同意让 *** 期间被解雇的工人恢复工作。南非矿工工会认为 *** 斗争已取得“重大胜利”,于是宣布 *** 结束。

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根据统计,1984年南非矿工为71.1万人,其中黑人为60万,而黑人金矿工人就占51.4万。黑人矿工用双手创造出巨额财富,他们理应享有平等的兄弟地位和合理的经济待遇。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的工作条件最差,长年工作在地下2000―3000米的狭窄矿井中进行着繁重而危险的劳动,工资待遇最低,居住条件十分简陋。黑人矿工的工资只有白人矿工的1/5。近几年,南非物价飞涨,失业人数增加,其中黑人为300万。黑人矿工的生活水准进一步下降,他们对种族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已忍无可忍。

在蓬勃发展的南非黑人工人运动中,全国矿工工会迅速壮大,工会会员已从1984年的8万猛增至1987年的36万,成为黑人矿工 *** 斗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者。全国矿工工会十分重视加强南非黑人工人的团结和统一。

1985年11月,它与南非工会联合会等三十多个工会组织合并成立了南非工会大会,大会拥有70多万会员,创立了“南非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最近几年,全国矿工工会根据黑人矿工的强烈要求,不断组织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的 *** 斗争。

由于全国矿工工会在争取黑人政治和经济权益的斗争中表现出极强的斗争精神,它在黑人矿工中的威望日益提高,被称为“政治性最强”、“最有生命力”的南非工会组织。这次黑人矿工的 *** 斗争及其胜利表明,在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南非黑人工人阶级已成为一支最有组织、最有战斗力的队伍。

什么是南非入侵安哥拉战争?

曾经的南非,经济水平非常高,其GDP也稳居非洲第一名,是非洲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但如今南非的经济异常萧条,已经沦落成为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是近20多年来,国际上混的比较惨的大国了。

上世纪90年代前,南非是由白人掌权,并且白人政府一直推行“种族隔离政策”。但经过曼德拉和南非有色人种的努力,以及国际上的舆论支持,在1993年南非白人政府与多个黑人政党达成和解协议,南非白人掌控的政府承诺不再实行种族隔离,并且给予了黑人跟白人同等的地位和权益。并在1994年曼德拉则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这标志着南非白人专权时代的结束。

在黑人掌权之后,黑人和白人对立十分严重,甚至经常爆发治安问题,曼德拉虽然在名义上呼吁种族和解,告诫黑人不得报复白人,但南非黑人政府还是制定了许多打压白人的政策,逐渐变为黑人歧视白人,发展到2000年后,南非政府开始夺取一些白人垄断的石油和矿产企业。最终南非的种种政策让白人精英阶层开始逃离南非移民到其他国家,因此很多企业的高端级技术和市场渠道都被白人带走,而黑人却因为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无法管理白人留下的资金和技术。

在加上黑人的懒惰,很大一部分人心想,不用劳动便可以领到政府大量的救济金,为何还要去努力工作呢?而政府一来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过渡方法,二来没有强有力的手段管理黑人和白人的矛盾。最终南非的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风光。

南非执政党如无法制止腐败,最终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1981~1991年的南非入侵安哥拉战争南非入侵安哥拉战争,发生在1981年8月至1991年5月,历时十年之久。它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南非为压制安哥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谋求地区霸权而发动的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在南非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安盟与安政府于1991年5月和解,南非的野蛮入侵方告结束。

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共和国,是世界上坚持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最顽固的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它颁布了100多项种族歧视法令,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迫害南非非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镇压民族解放运动。二战后60年代以来,随着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相继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特别是70年代中期,莫桑比克、安哥拉和80年代的津巴布韦先后取得独立,给南非种族主义政权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它失去了保护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两翼和前沿屏障,直接威胁着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统治。

南非非法占领的纳米比亚的民族主义组织——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在安首都罗安达设有总部,这是南非的最大心病。南非担心前苏联军事顾问和古巴军队帮助安哥拉政府军打败安盟后,会进一步南下,直逼南非。

鉴于上述情况,南非极力支持安盟。它不仅给予安盟以武器装备,还出兵相助,一直深入境内几百公里,它还借口追击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游击队,乘机侵占安南部的库内内省,宽多库邦戈省等地。南非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军队,并不断扩军备战,以1978年~1979年度到1980年~1981年度为例,国防预算从155,437万兰特(南非币)增加到207,400万兰特。

南非对安哥拉的入侵,实际上从安内战爆发时就开始了。每次安盟与政府激战时,南非军队都直接参战,以保住安盟的力量,削弱安政府的实力。

1979年9月,安独立的第一任总统内图在莫斯科病逝,多斯桑托斯接任。新政府对安盟的立场有些改变,愿意通过谈判解决安内战问题,美国也派负责非洲事务的国务卿克拉克穿越南部非洲几国,寻求解决安哥拉内战的办法。就在此时,1981年8月24日,南非出动军队1万多人,坦克90辆,装甲车约250辆和大量飞机,入侵安境内100多公里,占领了9个城镇,摧毁了一些雷达站、军火库和“人组”的后方基地。

8月30日,又出动3个旅的兵力,70多架飞机,入侵安境内200多公里,占领了安的贡戈、蒙瓜,洪贝、夸马托、安塔卡、穆科佩、埃瓦莱、穆帕和恩吉瓦等地。约有400多安士兵和“人组”自由战士被打死,还摧毁了导弹基地和防空雷达设施。此后,南非的军队一直占领着安南部约5000平方公里的领土,与安盟根据地联成一片。南非把前沿阵地推至安境内,并把“人组”同纳米比亚隔开来。南非占据安的大片领土,并以此为筹码作为和谈条件,迫使安政府同意古巴撤军。

1982年7月19日,南非轰炸安阵地和纳米比亚在安的难民营,造成大批伤亡。

1983年1至3月,南非共侵犯安领土148次,轰炸和炮击安领土13次。

1984年2月,南非同意安哥拉政府签署了卢萨卡协议,即“脱离军事接触”协议。根据此规定,南非军队与古巴军队均从安境内撤离。南非仍留下70名人员作为与安盟的联络人员和侦察分队。古巴也相应地留下一些军事人员。

1985年4月南非正式撤军,但一个月后,又有南非军队入侵安哥拉,南非也承认在安仍保留一支部队。

1987年8月,安政府正式提出了古巴撤军的四项条件:即南非无条件地从安撤军,实现纳米比亚独立,南非停止对安哥拉的一切侵略,美国和南非停止对安盟的支持。

1987年9月,南非对安领土纵深空袭,但未直接进攻4万名在安的古巴军。南非与安政府会谈期间,正是南非对安进攻最猛烈之时。南军队用远程火箭加大炮每天向奎托纳瓦莱镇内发射多达200发炮弹,安政府军死伤100多人。守卫在这里的军队进行逐击,击落了南非飞机。

1987年12月初和1988年1月底,南非出动了7000人,在直升机的掩护下,再次攻占奎托纳瓦莱镇。其后,南非多次侵入安哥拉,并在安哥拉—纳米比亚边境集结了数万军队,使安政府处于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直到1988年7月11日,安哥拉,南非、美国和古巴在美国举行会议,达成了关于和平解决西南非问题的原则,四方同意古巴和南非军队撤出安哥拉、纳米比亚从南非统治下获得独立。此后,安哥拉政府与安盟也达成和解协议。但后来安哥拉两派并未真正实现和解,还发生了南非出兵帮助安盟的事。如1989年2月8日,南非入侵安南部宽多库邦戈省,2月10日凌晨安政府军将入侵的南非军队击退。

1991年5月安两派正式达成和解协议,南非也停止了入侵活动。

奉行霸权主义,谋求地区霸权的南非在悍然发动入侵安哥拉战争之后,历时十年之久,终告结束。安盟和安政府军得以和解。这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南非倚仗西方列强的支持,出于自身谋求地区霸权地位的考虑,对本地区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指手画脚,或悍然出兵镇压,但英勇的安哥拉人民并未屈服,受苦受难的非洲人民觉醒了,一切侵略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南非为何与非洲多个国家关系紧张

南非执政党如无法制止腐败,最终的后果可能是什么?南非自从有了民主选举之后,对于一些政客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当选之后发大财。所以南非的腐败确实非常严重,如果不治理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以下后果,下面内容是一种猜测结果,希望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一、南非政府比较腐败有多种原因,继续下去很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南非是一个民主国家,他们有非常多的选举活动,从而产生了一个执政党。由于南非是黑人为主的国家,所以虽然南非有白人,可是基本上由于白人是少数民族,所以没有办法参与到政治之中,这也是南非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来看,南非由于一系列的腐败行为,造成了整个社会贫富差距在加大。而且各个地区的发展也出现了非常不平衡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腐败的情况不能够彻底治理,那么就会造成南非社会的动荡。比如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以及一些攻击政府的行为就会出现,这会导致南非政治崩溃。

二、南非执政党腐败如果不根治,那么其他党派将会开始打反击:

南非的执政党在多年的执政之中,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官员,处于腐化堕落的边缘。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给其他党派带来机会,这些党派很可能利用社会矛盾开始攻击执政党,从而篡夺南非的执政权力。

三、南非执政党不治理腐败的话,很可能会有一些分裂势力趁虚而入:

南非是一个非常腐败的国家,现在他们已经遇到了动乱的问题。目前南非有很多分裂势力,一旦腐败的问题不能治理,这些分裂势力很可能会造成南非出现战争的情况,这对于南非来说,才是真正可怕后果。

因为南非的排外性太高,和外地雇佣人员矛盾太大。因为本地人员就以为是外人雇佣人员抢了他们的工作。所以造成暴乱什么之类的事情,严重影响两国的外交。

很久之前南非一直都是一个由白人政府领导的国家,国家精英什么的都是白人。直到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统治南非近50年的种族隔离政策才被正式废除,黑人宣布自由,但只是法律上这么说而已。

几十年过去了,南非白人少数人仍拥有大部分土地。目前,南非74%的私人土地归白人所有,只有4%由黑人拥有,其他种族群体拥有其他22%的土地。南非白人现有440万人口,仅占南非总人口的9%;南非黑人占人口比重81%,其余为亚裔等其他有色人种。

这样高度不均衡的土地所有情况激起了黑人的强烈不满。尤其南非土改多年,却依然不能改变多数土地都是白人所有的状况。许多党派借机鼓动政府立法征收土地,保证黑人的权利。

即使那些土地真的到了黑人手中,随着南非城市化的发展,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高的人,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就大大减少。除了那些原本就在农场工作的人外,普通人不仅缺乏生产知识,也没有管理经验,更不容易从银行贷款获得启动资金来买种买牛羊,反而会造成土地荒废。还是会造成他们的穷困,他们还是会有歧视和排外性。

足球史上是惨烈的悲剧?_南非爆发大规模骚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