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粽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_最早的粽子产于哪个时期

粽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_最早的粽子产于哪个时期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7 09:27:22

粽子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战国时代公元前277年左右,屈原死后,当地人以一节竹筒盛米以纪念他。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的寓意

1、粽与“宗”、寓意光宗耀祖

“粽”字的构成解释为与传“宗”有关的食物,“粽”与“宗”音近,也就是说祈求传宗接代,这样的说法不仅赋予粽子美好的寓意,也表明其最初的祭祀功能。

2、粽子谐音“中子”,有求子之意

粽子谐音“中子”、“众子”,也有多子多孙的寓意,人们在在粽子里包红枣、栗子,以及用彩线将其串成“九子粽”作为赠礼相送。这一做法,颇有些历史,在《皇后阁帖子》中有诗句:争传九子粽,皇祚续千春。

3、阴阳调和的传统观念

其次,粽子还被人们揉进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古称“角黍”,因为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而包裹用的菰叶水生,属阴,所以是“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像”。粽叶的“阴”和米的“阳”相互转化、互为消长,呈现复杂而有动态的变化,契合中国传统的阴阳调和之观念。

剖析粽子的发展历程

A、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历史发展: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红豆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火腿粽子”。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尤其是高考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粽子产于哪个朝代

1、纪念屈原

2、“寒食节”

3、魏晋南北时期

4、唐宋时期

5、元明时期

1.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3.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4.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5.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是起源于哪个朝代

粽子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最早的粽子产于哪个时期?

粽子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

扩展资料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人民网-粽子的历史文化传说 盘点粽子之最(图)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 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 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 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子包裹的角子,就被称为 "角子";用竹筒密封烤制的米饭,就被称为 "筒子粽"。端午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汉代成为正式的节日,时代的变迁让他的内涵越来越重了。历史会记住他的伟大,而屈原的伟大也被端午节的人们代代相传,永远不会忘记。甚至屈原人在他的诗中也体现了竞渡的习俗。在《楚辞》中写到。畲族河》中写道:"乘舟到沅溪,可以斗转星移"。这种船是单人木雕龙,比赛用的独木舟和木浆,可以考证其出现的时间。那是五千年至七千年前。

东汉末年,用植物灰的水浸泡小米。由于水中含有碱,用茭白叶包裹成四角形,煮熟后称为广东碱粽。同时,也有少量的馅料饺子,最受欢迎的是猪肉饺子。晋代,粽子被正式指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制作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加入了中药益母草。煮熟的粽子被称为 "义之宗"。在米饭中掺入稀有动物肉、栗子等,增加了品种。粽子也被用作社交礼品。

唐代。粽子变得 "洁白如玉",粽子的形状出现了锥状和菱形。"大唐粽子 "在日本文献中有记载。在宋代,已经有了 "蜜饯粽子",也就是水果粽子。诗人苏东坡有一首诗 "粽子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了用粽子组成塔、亭、木车、牛、马的广告,说明在宋代吃粽子是非常时尚的。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装材料从米叶变成了箬叶。

目前用芦叶包裹的粽子加入了红豆沙、松子、枣、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明朝时期。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松子、红枣、核桃等配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朝。出现了 "火腿粽子"。直到今天,在农历五月初,中国每个家庭都要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较多。从馅料上看,北方有很多北京枣花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浙江嘉兴粽子是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并已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粽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_最早的粽子产于哪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