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万历为什么把嘉靖父亲移出太庙_朱高炽为什么被踢出太庙

万历为什么把嘉靖父亲移出太庙_朱高炽为什么被踢出太庙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7 09:27:26

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他这个皇位可以说是捡来的,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不好色不乱来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模范,他只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而他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喜欢整天和基友打打闹闹,四处游玩的享乐皇帝。

捡来的皇帝位,与大臣初次见面就开火

朱厚照31岁那年,在豹房外面划船时落水,三个月之后驾崩了。而他忙活了一辈子,连个接班人都没有,不但没有儿子,连兄弟也没有。按照大明朝的祖制,皇帝驾崩之后没有儿子,可以使用“兄终弟及”的方案,没有亲兄弟就可以使用堂兄弟。当时大明首辅杨廷和以朱厚照的名义发布了一号文件,让朱佑樘的侄子朱厚熜以嗣皇帝的身份继承皇位。

朱厚熜当时只有14岁,刚死了亲生父亲,突然接到了让自己当皇帝的任命,这可真是中了头奖。而朱厚熜偏偏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继承皇位就意味着他首先得认明孝宗朱祐樘做爹,这个问题就让他十分头痛?

朱厚熜也不是一个软柿子皇帝,还没上任之前就敢和大臣交火,当朱厚熜在湖北接到去北京担任皇帝的通知后,便带着一群人去北京上任,按照当时的规定,需要用太子的礼仪在东华门迎接朱厚熜进入皇宫,然后居住在文华殿。

这个礼仪的意思就是,从进宫那一刻开始朱厚熜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的亲兄弟。但朱厚熜是个孝子,明显不想受这个委屈。就对身边的右长史袁崇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就是说,先皇的遗诏是让我直接当皇帝的,不是让我来当皇子的。

双方僵持不下,但是当时作为国家二把手的首辅杨廷和,已经用皇帝的命令将此意思发放到全国了,这时如果不让朱厚熜接班,也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最后只得是太后和大臣们作出让步。

所以第一轮嘉靖皇帝与大臣们的交火,以嘉靖皇帝完胜告终。

为自己父亲进太庙,再次交火

继位后不久,嘉靖皇帝与大臣之间爆发了大冲突,这个事件的起因就是嘉靖皇帝想让自己的父亲进太庙。从立法的角度来说,嘉靖属于过继,由小宗到大宗,应该封朱厚照为先皇,皇考,但朱厚熜坚决不同意,非要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尊称自己的父亲为献皇帝,还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太庙!

这可就非同一般了,太庙是供奉历代祖先的地方,从周礼上开始,天子只有七庙,也就是说太庙里只能共七个皇帝,而明朝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也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太庙当中,享受后代人的祭祀,于是改了规则,把太庙增加到了9个位置,而轮到嘉靖当皇帝的时候,太庙中的9个位置早已经放满了,如果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去,那就必须把前面的一个皇帝挪出来。

那么该把谁的牌位移出去了呢?中国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亲尽则祧”,就是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中单独供奉,那么谁和嘉靖帝的关系最远就移除谁的牌位。

首先朱元璋肯定是不敢移出去的,人家是开国皇帝,是明朝的根基,他的地位谁敢动摇。

永乐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也是正儿八经的接班人,而且朱棣继位也是走的非正规程序,和自己机会的情况非常相似,如果把朱棣弄出去,之后的皇帝都属于朱棣的子孙,那就等于说后面的几位皇帝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那自己也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朱棣肯定不能弄出去的,不仅不能出去,还必须得巩固他的地位,于是朱厚熜把朱棣由明太宗改封为明成祖。

那到底把谁弄出去呢?

经过再三思考,朱厚熜决定把明仁宗朱高炽挪出去,毕竟这个老头子当皇帝一年都不到,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出去问题应该不大吧!结果嘉靖皇帝刚把这想法一说出去,就遭到了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再强势反对,也比不过人家大明一把手的权力大,嘉靖皇帝暴走了:老子已经是皇帝了,这点事情还能说了不算,来招杀鸡敬候,直接让首府杨廷和回家抱孙子了,众大臣看到皇帝这个架势,也就识相了。

于是第二轮较量,嘉靖皇帝又完胜了。嘉靖尊他的父亲为献皇帝,母亲为兴国皇太后,顺利地把他父亲的牌位放到了太庙。朱高炽的排位就只能受委屈,被移到偏殿了。

朱棣很幸运,躲过了被移除太庙的命运,而朱高炽就没这么幸运了,居然被后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子孙的父亲所取代,到万历朝的时候,嘉靖皇帝的父亲又被移除了太庙,去到了他该去的地方。

朱高炽的牌位为什么被踢出太庙 在位多长时间就病死了

他要将生父的牌位升到太庙,但是太庙自古有规定“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也就是说,天子的太庙只能放七位皇帝,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肯定要放在太庙里,其他六位是与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依次排下。嘉靖看来看去,要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放在后殿。太宗朱棣那是个牛人啊,动了他的牌位大明江山都会不稳啊。大臣们跪在地上哭天抢地,最后大臣们将朱棣的庙号“太宗”改为“成祖”,庙号中带有“祖”字,那是不能动的,就将朱棣的牌位保了下来。

嘉靖一看既然朱棣的牌位动不得,就打起了朱棣儿子朱高炽的主意。这位皇帝当了很多年的太子,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受待见,当了一年的皇帝就去见他老爹了,可谓是十分可怜的皇帝。这个时候也是柿子捡软的捏,朱高炽的牌位被扔出太庙,放在了后殿角落里面。而嘉靖顺利将生父的牌位升入太庙,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成了明睿宗,并且排在武宗的前面。历时三年之久的大礼仪之争最终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也代表着明朝从武宗时代进入了嘉靖时代。

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呢?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不过很多人都很好奇朱高炽的牌位为什么被踢出太庙?其实这件事和明朝的另外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有关。嘉靖当上皇帝后非要给自己的父亲追封皇帝的称号,还要般太庙中去,但是太庙中位置又不够了,因此只能挪出来一个位置,而被挪出来的人就是朱高炽。

朱高炽的牌位为什么被踢出太庙

大家都知道嘉靖皇帝其实本来并不是皇位的继承人,他之所以可以当上皇帝是因为当时的明武宗没有后代,因此只能将皇位还给嘉靖。而嘉靖当上皇帝后一直都想要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一个皇帝称号,虽然这个事情当时很多大臣都是反对的,但是嘉靖皇帝压根儿就不管这些,自己当皇帝那么一切都必须要听自己的。

这还不算完,嘉靖皇帝还要将自己的父亲安排到太庙中,但是太庙中的位置是有限的,因此想要让自己的父亲到太庙中那么就必须要挪出来一个。据说当时最开始嘉靖皇帝最想挪出来的是朱棣,但是朱棣的影响力大家都知道,因此嘉靖皇帝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因此最后只能将朱高炽的牌位从太庙中移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高炽才从太庙中被移除了。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就病死了?

不得不说,朱高炽的确是够倒霉的。自己当时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就病死了,可以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短的皇帝了。而且朱高炽死的时候年纪也不大,算是一个短命皇帝。这还不算,自己在死后还被后代从太庙中移除来了,要是朱高炽知道了恐怕会被气死。

其实朱高炽这个皇帝还是不错的,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却让明朝的经济恢复了不少,当时朱棣在位的时候为了应对边境问题是发动了好几次重大的战役的,但是这些战役也让明朝经济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而朱高炽上位之后就是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这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朱瞻基为什么被踢出太庙

说起明朝最为聪明的皇帝,想必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嘉靖皇帝。在他在位的45年期间,明朝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太监,因为他自认为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控制群臣,而事实上,他也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而其中影响嘉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 大礼议 事件的发生,为了给自己的父亲弄到一个名分,嘉靖可以说拼尽全力,和三朝老臣杨廷和等人打了3年的口水仗,最终以嘉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在这场斗争之中,嘉靖甚至差点将朱棣的灵位丢出明朝太庙,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从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继承权说起了。由于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贪图玩乐,因此连孩子都没顾得上生,因此在朱厚照因病去世之后,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深思熟虑,才挑中了嘉靖皇帝继承皇位,按照中国皇帝的传统礼仪来说,嘉靖皇帝的一支属于 小宗 ,因此嘉靖皇帝即位相当于 小宗入大宗 ,因此嘉靖皇帝应该尊明孝宗为礼法上的父亲。

但是大臣们的奏章递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他却不高兴了:难道自己当个皇帝,连爹都不能认了? 于是经过3年的腥风血雨之后,嘉靖皇帝终于大获全胜,将自己的父亲尊称为 兴献皇帝 ,并且下令将自己的父亲放入太庙之中。明朝的太庙是用来供奉历代先祖皇帝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明朝太庙的位置是有限的,一开始只能供奉7个皇帝,不过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将这项制度给改了,变成了9个皇帝,那么有人会问,那么多出来的皇帝灵位怎么办呢?很简单,多出来的皇帝灵位只能供奉到偏殿了,这也是为什么嘉靖皇帝想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正殿的原因。

按照血缘关系来说,朱棣和嘉靖皇帝的关系最远,但是嘉靖皇帝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将朱棣移出太庙,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之中呢?于是嘉靖皇帝就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组,这样自己的父亲就能够顺理成章的进入到太庙之中享受祭祀了。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嘉靖皇帝去世之后,他自己的灵位放在什么地方呢?大臣们对此十分苦恼,最终决定将当皇帝时间最短的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拿出来,等到嘉靖皇帝去世之后在将他的牌位放进去。不过后来,嘉庆皇帝的儿子明穆宗朱载坖即位之后,又将嘉靖皇帝的父亲请出了太庙,又把明仁宗的牌位放了回去,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朱高炽牌位最终回太庙了吗

朱瞻基没有被踢出太庙。

朱瞻基(1398年-1435年),号长春真人,庙号宣宗。朱元璋的曾孙,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明代第五位皇帝,书画家。历史上朱瞻基没有被踢出过太庙。

朱瞻基早年深得祖父永乐皇帝的宠爱,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相从永乐帝巡幸北征,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

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趾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因病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朱瞻基的为政举措

朱瞻基在位期间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蠲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明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史称“仁宣之治”,开创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但因其减免田赋,常成空言,立内书堂,教小内使读书,宦官始通文墨,司礼监掌印及秉笔太监之权渐重,导致明朝加速灭亡。朱瞻基情富才全,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朱瞻基

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文?为什么朱棣不是?

没有。

根据查询巴中在线网显示,明仁宗朱高炽的牌子被扔出了太庙,并没有回到太庙,随后被放置于后殿的某个偏僻的角落之中。这样,嘉靖皇帝终于实现了把他父亲置于太庙里的愿望。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明成祖永乐皇帝长子,母为开国元勋徐达之女仁孝文皇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中都凤阳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太宗就是朱棣,只是在嘉靖时候,由于大礼议事件,嘉靖为了让自己老子进入太庙,才修改明太宗为明成祖。

按照封建王朝的太庙祭祀规则,太庙正殿最多供奉9为先帝,其中开国太祖是永久祭奠,超过9为先帝时候,就要根据远近亲疏的原则,将其中一位移除正殿,放到偏殿单独祭祀,到了嘉靖皇帝,他想把自己父亲放到太庙,则要移除一位皇帝,按照规则,自然是朱棣,可是朱棣何许人也,靖难之役开创他们这一支的天下,数次北伐蒙元,可谓丰功伟业,嘉靖不敢造次,可是不移除也没有地方安置老爹牌位啊。

要说嘉靖身边还是有高人,在高人点拨下,嘉靖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了成祖,享受太祖皇帝一样的地位永久祭祀,那么只需要把洪熙皇帝的牌位移除便可,这样子不就多出一个位置了吗,顺理成章的安排给了自己老爹。

这位嘉靖帝小聪明不少,只是是个德行有亏,自私贪婪的家伙,明朝在他手上加速了衰退,杨廷和之流有霍光之志,无霍光之能,选择了嘉靖,可悲可叹。

太宗这个庙号,其重要性在一般的大一统王朝中仅次于开国太祖。朱棣怎么会不想做明太宗?无论是他也好,朱允炆也好,心心念念的都是能成为明太宗。

明朝的开国太祖是朱元璋,太宗这个庙号,本来应该是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朱允炆登基之后,追尊其父懿文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可见其本人对太宗的庙号是势在必得。

可惜由于其过于激进的削藩和改革措施,同时得罪了宗室和武勋这两大王朝的支柱力量。最终经过三年的靖难战争,起兵造反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朱允炆虽然当了四年皇帝,可不要说太宗了,最终连个庙号都没有。直到明朝灭亡之前,在史书上都被称为建文君。而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去世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太宗的庙号。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感到疑惑,既然朱棣是明太宗,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会称他为明成祖呢?庙号也能改来改去的么?朱棣的庙号从太宗被改为成祖,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事件本身充满了皇帝本人的算计。

不改成祖就要被迁出太庙?以讹传讹

对于嘉靖皇帝的做法,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当时太庙中的神主牌位已经达到上限。明世宗如果要把自己老爹兴献王朱祐杬“称宗祔庙”的话,就要先从太庙中迁出一块神主牌。由于开国太祖朱元璋百世不迁,嘉靖皇帝又不敢迁朱棣,所以将其庙号改为成祖也来个百世不迁,最终将大胖子皇帝明仁宗的牌位迁出太庙。

这套似是而非,但又颇能自圆其说的说法,蒙住了不少人。朱元璋在明朝开国之初,就定下“天子九庙”的制度,意思就是太庙中放置九块牌位。等到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太庙中的神主牌位达到上限,分别为:

因此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宪宗驾崩后,新继位的孝宗朱佑樘就要面临一个太庙迁祧的问题。朝堂之上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该将德祖、懿祖、熙祖一起祧出太庙。这样加上宪宗皇帝,太庙制度改为七庙,这样更符合周礼。这一派的核心论点是等日后孝宗本人驾崩,就把仁祖的神主迁出,将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始祖。

另一派以礼部尚书周洪谟为首,他们的建议是只祧懿祖,仍然保持天子九庙的制度。同时将德祖定为始祖,太祖和太宗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也百世不迁。这一派的论点更多地考虑到了太宗朱棣的 历史 地位,毕竟大明现在的皇帝都是靠着朱棣的功劳,才能有今日的皇位。如果将他迁出太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最终孝宗采纳了周洪谟的意见,将宪宗祔庙,懿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等到孝宗驾崩,武宗朱厚照继位,即按照先帝成例将熙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武宗驾崩后由于无嗣,其堂弟兴王世子朱厚熜从湖广安陆来北京继位,是为世宗。按照惯例将仁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嘉靖朝之初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简单来说就是明世宗是不是应该叫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叔父。最终嘉靖皇帝取得阶段性胜利,为生父争来了 “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的称号。这个结果自然不能让朱厚熜完全满意,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专门用来祭祀“ 献皇帝” 的的世庙,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落成。世宗距离自己的终极野心,让老爹“称宗祔庙”又近了一步。嘉靖十年,明世宗搞了一个独尊太祖的把戏,把德祖的神主迁出,这样太庙中就空了一个位置出来。

但是兴献王毕竟没有当过一天皇帝,唯一的功劳就是生了嘉靖帝,让他称宗实在是说不过去。明世宗苦苦等了多年,终于在嘉靖十七年(公元158年)等来了机会。已经退休的前扬州府同知丰方上疏请皇帝复古礼建明堂,让献皇帝称宗祔庙。嘉靖皇帝大喜过望,立刻下旨礼部讨论此事。

礼部尚书严嵩本想继续打太极糊弄皇帝,但在世宗将明确反对的户部侍郎唐胄下狱之后,严嵩不敢再行反对。但是朱厚熜脸皮再厚,也知道这事自己实在不太占理,因此在当年九月的时候,皇帝大人把太宗朱棣抬出来扯大旗。认为文皇帝“中定艰难”,应该称祖。同时将朱棣原来的谥号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给改成了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原来的谥号中,朱棣是“体天”,意思就是体会太祖的遗愿,然后再“广运”,表示将高皇帝的江山发扬光大。到了朱厚熜这,一个“启天”再加一个“肇运”都是重新开创江山的意思。朱棣恐怕死也想不到,“反贼”这顶帽子居然是自己的后世子孙给自己戴上。

结语: 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朱棣的庙号之所以从“太宗”被改为“成祖”,并不是因为太庙没位置了,不改庙号就要被迁祧。实际上朱棣即使一直是“太宗”,他在太庙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而明世宗之所以这么干,表明原因是为了自己老爹得以称宗祔庙。根本原因在于巩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作为一个由旁支入继的皇帝,明世宗非常在意自身的正统性。他改朱棣的庙号和谥号,还有一层隐秘的含义是要提醒大家,这位文皇帝也是旁支入继大统。

历史 上有明太宗,不是朱允炆,是朱棣,不是朱棣不想做明太宗,而是嘉靖帝不让他做。

像太祖、太宗这种庙号,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在庙中被供奉的称号,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祖有功宗有德,在封建王朝,祖一般是用在开国君主的身上,宗比较普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庙号这种称号是皇帝死后被后世尊称的,生前是不能给自己定庙号的,所以朱棣做不做明太宗,自己不能决定,而是他的后世子孙给他决定的,这也是一种间接的鞭策,很多皇帝为了死后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赞美的庙号,生前做了不少好事。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当时的明军都以为他已经故去,所以驸马都尉梅殷为他发丧,追他为神宗,但不被正统明朝皇帝承认,一直到南明时期,弘光帝将朱允炆的庙号追复为惠宗,所以后世也称建文帝为明惠宗,明太宗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朱棣死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所以也称为明太宗。

但是到了嘉靖帝的时候,明太宗这个庙号就不行了。虽然朱棣是嘉靖帝的老祖宗,但嘉靖帝是以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藩王,为了能够树立自己的权威,也为了死去的父亲着想,嘉靖帝开启了大礼议之争,和群臣斗法,非要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弄成皇帝不可。

在兴献王被追封为献皇帝以后,嘉靖帝还不满足,他想让他父亲入太庙,太庙可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进的,只有有作为的皇帝才能够进入,献皇帝一生没有当过皇帝,无所作为,大臣们肯定不同意,而且献皇帝要是进入太庙,那原本在太庙中的皇帝就必须请出去一位,所以嘉靖帝动了歪心思。

朱棣就在这个时候被请出去了,由于朱棣的功劳太大,且是嘉靖帝的老祖宗,大臣们不干了,最后搞了个妥协方案,给朱棣晋升了,成祖了,永世享受祭祀,所以变成了明成祖,而嘉靖帝的父亲成为了睿宗被放进了太庙。

可怜的明仁宗朱高炽只能成为这场争论的牺牲品,被请出去了,放进了偏殿。

所以说,朱棣在嘉靖帝之前的庙号是明太宗,在嘉靖帝之后变成了明成祖,如果有关于嘉靖帝之前 历史 的电视剧将朱棣叫成明成祖,那编辑的功课一定没备足。

历史 上还真有明太宗这个庙号,不过并不是朱允炆。建文帝是个可怜人,自从他爹去世后四叔朱棣便看他不顺眼,总觉得是他夺取了自己应有的储君之位。朱允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摆脱藩王拥兵自重的尾大不掉之势,开始暴力削藩。朱棣借此时机起兵叛乱,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他成功地进入明朝国都南京城,登上皇位。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

朱棣当皇帝后,期初给朱允炆给了个庙号叫“明神宗”,但不久便罢了此号。不仅如此,连朱允炆给自己父亲朱标上的庙号也被朱棣给废除,继续称之为“太子”。可见,朱棣试图彻底抹杀朱标一系继承权的合法性。自此之后,朱允炆一直处于无庙号的状态。南明弘光政权虽然恢复了朱允炆皇帝的称号,但也并未上庙号,但给了他“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的谥号。清朝乾隆年间又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于是后世称之为明惠宗。

真正取得明太宗庙号的,正是朱老四朱棣。这并不奇怪,既然他否认了朱标一系的合法性,那按照他的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朝二代目。按照唐之后的传统来说,他当“太宗”是没啥争议的。在他死后,胖子朱高炽为他上的庙号也的确是“明太宗”。有人可能已经感觉到味儿不对了,朱棣明明是明成祖,咋又变成明太宗了?

很简单,朱棣有俩庙号,从洪熙年间到嘉靖初年他一直叫明太宗。但后来嘉靖皇帝朱厚熜将其庙号改为“成祖”。至于为啥改?实际上是为了将自己这一支抬入正统。朱厚熜他爹是明孝宗的弟弟,按照宗法来说是小宗,如果不出意外永远不可能染指皇位。但有时候运气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明孝宗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明武宗朱厚照,而朱厚照则没有儿子,因此明武宗莫名其妙地驾崩后,按照朱元璋规定的“兄终弟及”原则,兴王这一支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好事就这样降临到朱厚熜身上。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朱厚熜是个大孝子,他感恩自己的父亲给了自己降生在朱家的好机会,说啥也要报答他爹。虽然兴献王人已经没了,朱厚熜仍然决定让他爹享受一把当皇帝的待遇。他希望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尊为皇帝。凡是总得有个理由,朱厚熜何等聪明之人,直接将理由找到自己老祖宗朱棣那里去了。想当年朱棣也是以旁支身份登上皇位的,只要把朱棣的身份提升到“祖”的高度,将其塑造为明朝新时代的开创者,则便证明了以旁支身份继位的皇帝其自己的支系也有资格和之前的皇室一脉并尊。如此一来,自己老爹当皇帝的理由便相当无懈可击了。

于是乎,嘉靖皇帝将“明太宗”改为“明成祖”,“成”代表朱棣完成了朱元璋未竟之事业,大明帝国最终在朱棣手上奠定基础。朱厚熜的老爹朱佑杬也顺利成为了“皇帝”。

不过正所谓“不属于你的,终究也不会属于你”。嘉靖皇帝完蛋后,他儿子明穆宗继位。穆宗皇帝看得很清楚,自己的老爹实在是太胡闹,自己的爷爷本来就不够格当皇帝,强行造出一位君主就是给自个儿添堵。所以不久之后他就下令废了所谓“明睿宗”的称号。

太宗这个庙号的确是建文帝朱允炆留给自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朱允炆成为皇帝之后,他把自己的亲爹懿文太子朱标追尊为了皇帝。但是,他朱允炆并没有给朱标上庙号太宗,而是给了他亲爹一个兴宗的庙号。很显然,太宗这个庙号朱允炆就是准备将来留给自己的!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然而,庙号这个东西并不是皇帝自己给自己上的,得等到自己死了之后、由下一任皇帝来追上!朱允炆是被明成祖朱棣赶下台的,在一场大火中朱允炆踪迹全无……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连朱允炆的建文年号都给抹去、把建文元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二年。试问,连朱允炆的皇帝身份朱棣都不认了,他又怎么可能给朱允炆上庙号?

“靖难之役”长卷(部分)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班师途中病逝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仅十个月便去世了,这十个月虽然干不成什么大事,但给自己亲爹上个庙号、谥号,还是来得及的。于是,在朱棣去世之后不久,朱高炽给他上了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这就非常明确了,明太宗毫无疑问、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给朱棣上太宗庙号的明仁宗朱高炽

既然朱棣的庙号是太宗,怎么又成了成祖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在朱棣去世之后的百余年里,他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直到朱厚熜以兴王身份继承皇位之后……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身后无子,而且他还是明孝宗朱祐樘唯一活下来的儿子!如此一来,朱祐樘一脉就彻底绝嗣了。为了让皇位能够传承下去,彼时的张太后(孝康敬皇后)和杨廷和等大臣选中了时任兴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他是朱祐樘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嫡子兼继承人。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他也是彼时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而这,也为后来的“大礼议”埋下了伏笔。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张太后与杨廷和等人严重低估了这位只有十几岁的藩王,在还没有与兴藩谈妥的前提下,便“迫不及待”以朱厚照的名义发布了遗诏——由兴王朱厚熜继承皇位。张、杨原先的想法是让朱厚熜先过继给他已故的三大爷朱祐樘,之后再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不干了:“我是根据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和我堂哥的遗诏来继承大统的,不是来给我三大爷当过继儿子的!”朱厚熜坚持自己只继统、不继嗣——“我三大爷还是我三大爷,我爹朱祐杬还是我爹!”而且,坚决不同意从皇太子规格的东华门进入紫禁城。遗诏已经昭告天下、木已成舟,最后张太后只得妥协,同意朱厚熜直接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之后以皇帝身份进入紫禁城。

张太后(孝康敬皇后)画像

在得了便宜之后,朱厚熜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先后为自己的生母蒋氏争来了兴献后、兴国太后和皇太后的名分,同时又先后给自己已故的父亲朱祐杬争来了兴献帝、睿宗献皇帝的名分!这就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大礼议”。朱祐杬既然被上了庙号睿宗,自然是要进太庙的,可彼时太庙正殿已经“满员”了……

明清太庙(外景)

明王朝实行“天子九庙”制度,太庙正殿供奉九位皇帝的神主。根据明制,除祖“万世不祧”之外,满九位之后,后面每进一位宗,前面就得请出一位宗的神主进太庙偏殿、也就是所谓祧庙。本来除去没能进太庙的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和被朱棣重新降为了懿文太子的明兴宗朱标之外,太庙里的正牌皇帝、算上朱祐杬正好九位。可架不住明太祖朱元璋孝顺啊,他把自己老爹朱五四的神主也请进了太庙正殿,而且给他上了仁祖这个“万世不挑”的庙号!如此一来,太庙正殿刚好“满员”……

明清太庙(内景)

朱祐杬的神主想要进太庙正殿,就必须祧掉最前面的一位宗,按顺序只能是彼时的明太宗朱棣!可朱元璋是明朝所有宗室、除了靖江藩之外共同的老祖宗,如果把朱棣请进祧庙的话,后来的大宗这一脉在太庙正殿就没有单独的“始祖”了!很显然,这是万万不行的。怎么办?要想朱棣不进祧庙,就只能让他“万世不祧”、成为“祖”。就这样,在去世百余年后,朱棣摇身一变、从太宗变成了成祖。在保住“始祖”朱棣之后,朱厚熜对其他祖宗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果断把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主请进了祧庙、在太庙正殿里给自己的亲爹朱祐杬腾出了地方。

明太宗、成祖朱棣画像

综上所述,太宗这个庙号最初的确是建文帝朱允炆准备将来留给自己的,否则他大可以给他爹懿文太子朱标追上庙号太宗,不是吗?只可惜,朱允炆根本没有“太宗命”,在位短短四年便让自己的叔叔朱棣给赶下了台……最后,太宗这个庙号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朱棣头上。朱允炆不是明太宗,朱棣才是!提问者显然没有搞明白这段 历史 。朱棣之所以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那是百余年之后的事情了。说白了,其实就是明世宗朱厚熜为了给他亲爹朱祐杬腾地方,又不想让自家这一支在太庙里没了根,所以才把朱棣由太宗改成了“万世不祧”的成祖……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历史 上的明太宗本是朱棣,但是在嘉靖朝,嘉靖皇帝为了给其父加帝号,和朝廷大臣几次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交锋”,最后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

历史 上 明太宗,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我们后世熟知的明成祖 朱棣

我们知道太宗指的一般都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但并不一定是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汉朝的太宗皇帝刘恒(第二代皇帝)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在刘邦和他之间还有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和后少帝。但是他们和刘恒相比,对汉朝做出的贡献不值一提,而刘恒继位之后对大汉朝的国家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更为以后汉武帝开拓边疆打下了根基,所以刘恒死后他的名号是太宗。

而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第二代皇帝),虽然有玄武门之变的前科,但是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大唐来说厥功至伟,所以太宗的庙号给他是实至名归。

那么明朝太宗的庙号为什么给了朱棣而不是朱允炆呢,这还要从靖难之役说起 。

本来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皇太子朱标,为此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培养朱标,但是朱标却先朱元璋一步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本来朱标在太子之位上,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们也只能是有贼心没有贼胆,想想罢了,但是朱标去世后,秦王、晋王、燕王等人都开始窥伺太子之位以便以后继位为帝。在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下,朱标次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以此来杜绝各位藩王的觊觎之心。但是众位叔叔辈的王爷并没有把朱允炆这个皇太孙放在眼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秦王和晋王先后于洪武二十八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不久朱元璋也去世。这时朱棣成为明朝诸王中最为年长者。朱棣自就藩北平后,与北部的蒙古打了20多年的仗,他的个人能力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孙当中是最厉害的一个,所以朱元璋在临死之时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朱允炆继位后,采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是先后废掉了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朱棣也感觉到自身的危险,于是加紧准备奋力一搏。在一切准备差不多后,他以 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 为名,誓师出征。经过四年的战争,从北平打到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改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在22年的时间里,朱棣先后五征蒙古,派遣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等,开创了永乐盛世。

在第五次征讨蒙古时朱棣病逝于榆木川,不久太子朱高炽继位,给朱棣上庙号 太宗。所以明朝是有明太宗的,那么朱棣的庙号为什么有成了明成祖呢,这就要从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之争说起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但是他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所以皇位一时空悬。在慈寿张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的商议之下,兴献王朱厚熜被迎立入京继帝位,也就是嘉靖皇帝。

继位为帝后,嘉靖皇帝和大臣们进行了长达二十四年的大礼仪之争,至于具体的争论过程在此不多赘述,结果是朱厚熜为自己的父亲正名,争取到叫“爸爸”的机会: 尊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事后内阁首辅杨廷和被罢免(后削职为民),廷杖直接打死17人,也成为了明朝中后期君臣关系恶化的开端。

为父亲正名还不满足,嘉靖皇帝朱厚熜还想把父亲抬入太庙,这也直接推动了明朝宗庙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曾经确立了宗庙制度但是还是有两次变动,一次是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重建太庙,改“都宫别殿”制为“同堂异室”制,即由一庙一帝改为一庙多帝。第二次是朱棣迁都北平之后,在北平重新建太庙,明朝形成双庙制。

为了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在大礼仪之争中嘉靖皇帝和大臣们也进行了多次会谈。多次会谈之后嘉靖帝和大臣们各退一步,于是在嘉靖四年(1525)五月,朱厚熜下令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兴建献帝庙,取名“世庙”,并下令修《献皇帝实录》。

眼看让亲生父亲进入太庙不容易,嘉靖帝又动了歪心思。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 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 ”(《明史》)

此时太庙中的位置已经满了,一共供奉着德祖朱百六到明武宗朱厚照九位皇帝的神位,嘉靖帝打着为太祖朱元璋正位的理由,将德宗朱百六的神主迁入祧庙,从而腾出一个空位,为自己父亲升祔太庙做准备。

但是嘉靖帝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抬入太庙还有一定的困难。然而不久之后机会便来了,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南京太庙毁于火灾,朱厚熜下令在北京营建新的太庙,并钦定庙制: 太祖庙居中,太宗居左,立文祖世室,太宗之下另立三昭庙;太祖之右为三穆庙,并在太祖庙寝后建祧庙,以奉祧主。此举 朱厚熜不仅恢复了都宫别殿制,使得每个帝王单独立庙,而之后他又以避讳朱棣的“世室”为由,下诏改世庙为献皇帝庙,又以避渠道为借口,把献皇帝庙迁居新址,使其距离太庙更近,如此一来他父亲的那个献皇帝庙简直和太庙浑然一体。

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经致仕的扬州府同知丰坊为了拍嘉靖帝的马屁上书,请求“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需要明确的是,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极为重要的两个祭祀活动,其中郊祀是祭奠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照周礼则是用来祭祀太宗的。不过,在汉、宋、唐时期明堂祭祀均出现过以祭祀父亲代替太宗的先例,而丰坊的这道奏疏,显然有溜须拍马之意。

嘉靖帝对这个提议显然非常满意,但是仍然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反对,他曾经就这件事询问过严嵩的意见,但是严嵩却含糊其辞。在没有朝臣的支持下,嘉靖帝亲自撰写了一篇《明堂或问》,表示自己决心已定,父亲朱佑杬必须享受明堂祭祀、称宗袱庙。于是,经过长期斗争,朱厚熜于同年九月,为自己的父亲追尊庙号为“睿宗”,成功进入太庙。

但是嘉靖帝这么一顿操作,朱棣就不得不迁出太庙,享受不到祭祀,后来嘉靖帝灵机一动,在《明堂或问》中明确表示,朱棣功兼创守、再造社稷,应该也称祖,不仅在太庙中“万世不祧”,还应该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并列享受郊祀,于是明太宗就变成了明成祖。

经过与大臣们二十四年的争斗,终于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礼仪之争才落下帷幕,嘉靖帝亲自制定庙议: “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

就这样,嘉靖帝朱厚熜为父亲在太庙中争取到一个位置,朱佑杬成为大明建国以来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却进入太庙的人。而朱棣也从“ ”升格为“ ”,即我们常说的明成祖。

所以明朝并不是没有明太宗,他指的就是朱棣。

哈喽,大家晚上好,我是陈氏孤身贵族。很高兴回答怎么个问题。明太宗就是朱棣!至于为什么会是朱棣,不是朱允炆。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历史 上被称为以太宗为庙号的皇帝,一般都是以都是文治武功,非常了得。都是在马背上得天下的,比如说唐太宗,宋太宗,是吧?你还元太宗。就比如说唐太宗穿大唐一半的天下都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时候。这包括宋太宗赵光义灭。灭南唐,灭后汉一般都是在他手里完成呢。别的元世祖忽必烈者也被称为元太宗。第二方面为什么说明太宗不是朱允炆。他生性温和比较怯弱。这种性格的皇帝。只适合做太平天子!叫他们武力夺天下。基本不可能!

朱棣的庙号本就是明太宗,后世有个孝子贤孙为了把只是王爷的亲爹也供在太庙里,把太宗改为成祖了,所以明朝就变成二祖而没有太宗。庙号不是朱棣能决定的,庙号谥号这些都是后继之君和臣子给先皇的总结。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曹叡,活着的时候直接钦定了烈祖这一庙号。

有明太宗,不是朱允

万历为什么把嘉靖父亲移出太庙_朱高炽为什么被踢出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