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小麦何时传入中国_中国最早的小麦栽培证据

小麦何时传入中国_中国最早的小麦栽培证据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7 09:27:51

小麦其实并非中国原产,与玉米辣椒等一样也是一种外来农作物,最早被人工驯化种植出现在西亚,四千多年前传入我国西北,而中原地区小麦的种植,则从商朝中晚期开始。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

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人类从何时开始种植小麦,水稻的?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

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 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晋书·五行志》说:“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可见四世纪初,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省。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因此,麦的栽培迅速 扩大开来。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鸡肋编》(十二世纪前期)中说:“此时一眼看去,连片的麦田,已经不亚于淮北。”这就是说,已经不亚于北方了。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就说:“吴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割麦后种稻,一年两熟,稻有早晚。”后来南宋陈旉(fū肤)《农书》(1149年)和王祯《农书》(1313年)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而且根据王祯《农书》的记载,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北方差。

小麦不但向南方推广,同时北方也在发展。

元以前就有这样的农谚:“收麦如救火”。在生产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麦钐(shàn扇,一种长形的镰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进,创造了用麦笼、麦钐、麦绰(一种竹篾编成的抄麦器,形状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边装有钐刃,当挥刃割麦穗时,麦穗自然落到绰里)结合成为一整套的快速收麦器。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麦笼安装在下面有四个小轮的木架子上,用绳系在腰部拖着走。割麦人用钐割麦穗,麦穗跟着落向绰里去,随手把绰里的麦往后倒到笼里,笼装满了以后就拉到打麦场上。据王祯《农书》的记载:“一天可以收割十亩,比南方用镰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种麦很多,是不会创造出这种快速收麦器的。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小麦何时引进中国原先产自哪里

人类范围大了点,就说我们中国的小麦和水稻吧!中国小麦种植历史悠久。多处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碳化麦粒证明,中国小麦栽培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小麦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1995年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44.75%,单产提高4.5倍,总产增长近7倍。自1983年以来,我国小麦总产一直居世界首位。

中国水稻栽培同样历史悠久,广泛分布的野生稻及众多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址的发现,尤其是沂江河渡、河南贾湖及湖南彭头山等遗址中大量距今7000~9000年前的古稻谷与稻作生产工具的发现,经王象坤等研究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和研究中心之一的地位。

在近万年的进化历史长河中,中国栽培稻在地理纬度上从南到北、在海拔高度上自下而上、在种植季节上从春夏到秋冬的三维时空上发生了系统而深刻的遗传分化,最终形成了籼、粳两大亚种。粳亚种再分化出爪哇稻、光吉稻与产通粳稻三个生态群;籼亚种再分化为早中籼、晚籼与冬籼三个生态群以及由其衍生出的遍布全国的庞大的多样性品种。

清末西方农学开始引入我国,逐渐改变我国水稻栽培的封闭状态,水稻栽培由经验农学向科学实验转变。虽然我国水稻生产历史悠久,但古代传统农业是经验性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外国农业试验科学技术虽然已被引进,由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民国期间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研究认为,1931—1947年间每公顷稻谷的平均单产仅为2475千克,还略低于唐代的稻谷平均单产,年平均总产量为4888万吨。到1949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更低,每公顷仅为1890千克,水稻栽培面积为2571万公顷,总产量为4865万吨。

1949年以后,我国水稻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小麦如何走上中国人的餐盘

小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国的,它的原产地在西亚。

小麦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从西亚经过中亚草原传入我国,由于小麦开始不太适应黄河流域的温带季风气候,春天的干旱最为致命,所以直到秦朝,小麦在中原只能种植在灌溉便利的河岸地区,栽培的面积与产量都很低,也正因如此,小麦虽然传入我国的时间很早,但早期也没成为主流。

不过话虽如此,春秋战国时代,麦子已成为中原之地司空见惯的一种作物,当时的小麦产地遍布几乎整个华北平原与黄河流域。

古人对小麦的认识:

古人很早就发现小麦可以用来做面食,做成面粉之后再加工的话,口感味道要好很多,只不过因为条件限制,在石磨等出现与普及之前,古代要将小麦加工成面粉依旧困难,效率非常低,所以直到汉朝时期,石磨等工具的普及,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处境。

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陆续发现了炭化的小麦颗粒,经测定,这些小麦是距今4500-5000年前居住在当地的马家窑文化居民人工驯化栽培的圆粒小麦。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有关小麦考古证据。那么小麦是何时传到中原地区的呢?

2000年前后,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东、西、南三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000-4500年的小麦炭化颗粒,这说明了当时小麦已经传至中原地区。

郑州二里岗商文化遗址小麦颗粒的发现,证明了小麦当时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甲骨文中的“来”字本意指小麦,便取自其抽穗时的形象。《诗经》中已经有多处提到“麦”字,比如著名的《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丘中有麻》中“丘中有麦,彼留子国”等。到了春秋时期,小麦已经是中原司空见惯的作物了,《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可见当时不能分别大豆、小麦要被人当笑料的,所以才有了成语“不辨菽麦”。到了汉代,小麦得到进一步推广,甚至成了重要的战备物资。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一次曾以“军资未充,故须后麦”为由,拒绝亲征。

甲骨文中“来”字形象

三国时期之前,江南未有麦作记载。《三国志》提到,孙权有一次招待蜀国使者费祎,“祎停食饼,索笔作《麦赋》”。这是江南有小麦加工成面食的最早记载。稍晚西晋文学家束晳作的《饼赋》,再次佐证了当时由小麦加工成面粉进而制成面饼的情况。到了唐代,小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北方,其地位仅次于粟。到了南宋时,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浙、湖湘、闽广等地麦田“极目不减淮北”。明清时,小麦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明末,北方人的主粮中一半来自小麦。清雍正年间《东莞县志》记载当时冬小麦的种植已经是“麦浪千顷”。

面食如何大行其道?

我国至迟于西汉已经有了面食,使得小麦的食用品质大为改善。面食的产生和推广与石磨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的旋转磨产生于战国晚期,到了东汉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出土的一些碓、磨(有时还有风扇车——利用风力把麦籽和麦壳分开)明器作坊,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加工小麦的场景。在汉代,基本上只要与“饼”有关的食物,均是小麦的面食,就连水煮面片也被称作汤饼。

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陶作坊(内有碓、磨、风扇车)

但是小麦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面食的本土化要远落后于麦作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尽管汉代具备了小麦面食的技术条件,但是古代小麦粒食的传统长期盛行。

所谓粒食,也就是说食用方式长期是像稻米一样,是作为“麦饭”而食的。到了唐代,武则天称帝后,徐敬业起兵讨伐,军师魏思温说,“郑州、汴州、徐州、亳州的豪杰之士都不愿武后称帝,蒸麦为饭,等待我师。”到了宋代,苏轼有诗曰:“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小麦面食化程度的滞后,至今学界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影响面食普及的因素有三:首先,在唐代之前,大型面粉加工作坊主要集中王公贵族家中;唐宋时期,大型的面粉加工作坊常与农业灌溉相矛盾,结果往往是服从后者。其次,即使到了唐宋时,一些品种的小麦并不适于面食,因为黏性高,粒食更适合。最后,观念的影响,古人认为小麦的食用益处远逊于粟、稻,明代医学家陈嘉谟就认为麦面“只堪暂用”,甚至有人还误传小麦“有毒”。即使到了现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生计模式、饮食习惯依然会受到人口压力、技术进步以及其他现代化措施的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藏区居民对小麦从“不愿吃”到“爱吃”正是这种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所有这些造成了小麦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面食化的进程较麦作缓慢了许多。

面食在中原地区大行其道是在宋代,宋人笔记中的“馒头”(当时馒头有馅)、“包子”花样竟有几十种之多。《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若按历史看,他卖的其实是蒸饼,是一种无馅实心的面食,类似现在的馒头。如今,众多的面食技艺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山西闻喜花馍、山西岚县面塑、上海南翔小笼馒头等。

山西闻喜花馍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重农贵粟乃历代的基本国策。小麦从一种外来作物,到如今成为关乎国运的主粮之一,政治因素不容小觑。

汉代《礼记》就记载,农历三月,天子在宗庙祭祀时就要祈祷麦收;农历八月,天子应该鼓励种麦,以免错过农时。三国时,曹操非常重视麦作,一次行军中路过麦田,他下令不得践踏,违者处死。唐宋时,一些皇帝还“身先士卒”、亲自种麦,比如唐玄宗就亲自在园苑中种麦,并带领众太子收割;宋仁宗也有类似举动。在皇帝的垂范下,地方官自然不敢怠慢,也积极劝民种麦,就连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种麦的地方都获得了成功,比如岭南地区,在唐代被认为地热无法种麦,但北宋初年陈尧佐任惠州知府时,教民种麦,结果大获丰收,从此惠州一带,“种麦者众矣”。可见,从上至下的行政力量在小麦本土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挖掘了我们祖先传承至今的所有味觉,其中由小麦延伸出来的面食诱惑了世界。面食的花样实在太多,变幻无穷,这一点是稻米无法相比的。正如贾平凹讲关中的面食,有渭南的乒乓面、长安的粘面、岐山的吊面、兴平的涎水面、武功的扯面、三原的削面、大荔的拉面等等,其形不同、味各异,各领风骚。

站在黄云般的麦浪前,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小麦馈赠我们的太多了

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麦的记载。人们从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了小麦,据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在1万年前,当人类还住在洞穴里的时候,就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了。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1973年在位于中国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村东北,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几千件原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其中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粟,这些粟堆积在一起,刚出土的时候,不仅颜色金黄,而且形状完整,一些细微之处依然清晰可见。

由此可见,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种植粟了,这是世界其他古老国家所没有的,到了中国古代的夏商时期,因为人们大量种植粟,所以有的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粟文化。

粟的生长特性主要就是耐旱,非常的适合中国古代的气候、土壤以及自然环境,所以封建时代也成为古代先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一直到今天粟依然是中国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可见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麦何时传入中国_中国最早的小麦栽培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