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中国怎么限制美国?_美方谈判代表沙利文是谁

中国怎么限制美国?_美方谈判代表沙利文是谁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7 09:30:57

中国如何限制美国?让金投小编和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

路透社7月16日,美俄代表团计划在当地时间本周三(17日)在日内瓦进行协商,就限制核武器的军事控制协议探讨新的构想.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指出,目前看不到中方参与美俄之间谈判的前提和基础.

美国代表团由美国副国务卿沙利文领导,包括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助手莫里森、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合会议和国家安全局代表.俄罗斯代表团由俄罗斯副外相里亚布科夫领导.

这位官员说:好的会谈可以确认俄罗斯对中国立场的看法.我们认为是重新开始这一切的时候了.

但这位官员也承认,这里还需要祈祷好运,因为一旦出错就会发生不幸.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1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美俄作为全球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有义务根据国际社会的共识,包括联大决议等联合国文件的要求,切实履行核军的特殊和优先责任,继续以可检、不可逆、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进一步大幅度削减核武器,有助于最终实现全面彻底的核军创造条件.因此,美俄两国进行军事控制协议应该是件好事.中方希望协商能够对外发出积极的信息.

对于中方是否参加类似的谈判,耿爽指出中方以前多次表示立场.目前,我们看不到中国参与美国和俄罗斯谈判的前提和基础.俄罗斯方面也多次表示,包括公开场合在内,完全理解中国方面在所谓中美俄罗斯三方军事控制谈判问题上的立场.

1951年板门店谈判的内容有哪些?

俄军宣布撤离赫尔松市,一直以来俄军的“艰难决定”终于出现了。然而在俄军完成动员实力有所增加的情况之下,在赫尔松方向的撤退令人产生了疑惑。其实目前的局面比想象中要复杂,美国中期选举的僵持更是意味深长。当地时间11月9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下令,驻赫尔松的俄军将从第聂伯河右岸向左岸撤退。其实赫尔松早已开始疏散平民,而接下来的俄军撤离赫尔松我们也并不意外。而以目前俄军的赫尔松地区的军事力量约为四万人左右,而乌军在这一带的军事力量接近十万。中期选举开始后,参议院的席位对决迅速步入48:49的僵持。

专家解读俄放弃赫尔松如何影响局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俄特殊人物战死,俄乌冲突主战场将要转移,俄欧乌都不想继续打了

一部名叫《邪不压正》的**,讲了一个父亲为儿子遮风挡雨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也告诉世人一个道理,人总是要走到直面风雨的一天,人始终要靠自己站起来,要靠自己去闯前路,不能总指着别人挡在前面。俄罗斯在悄然之间选择了放弃赫尔松,这让已经平静下来的俄乌冲突局势再次吸引力人们的关注。虽然有俄罗斯设下口袋阵、俄罗斯准备用赫尔松换取谈判筹码、俄罗斯准备下一步再夺回来等多种猜测,但是这些猜测仅仅是猜测,俄军抵挡不住了才是最大的可能。赫尔松是扼守保护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重要屏障,也是进攻敖德萨的跳板,放弃赫尔松对于俄罗斯而言显然是迫不得已的。对于乌克兰而言,其能赢得当前的胜利,并非是因为乌克兰多能打,而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拼尽了全力在背后帮助乌克兰打。乌克兰面临的问题是,其早晚要独自承担风雨。

乌克兰占领了赫尔松,但是并没有太多的高兴,因为亲俄罗斯的市民都提前撤走了。赫尔松与外界联系的大桥都炸毁了,赫尔松的能源设施也炸毁了,乌克兰接手之后想要维护好赫尔松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乌克兰对于俄军撤离也是将信将疑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相信。直到俄军全部撤走了,大桥也炸毁了,乌军才开始高高兴兴的出兵进入赫尔松市。美国对于俄罗斯撤离赫尔松也是有多种猜测和怀疑,当然美国不会忘记炒作这是俄军的耻辱性失败。不过,俄罗斯否认了是大失败的说法,强何松依然是俄罗斯的领土。俄军在赫尔松装备没优势,兵力没优势,情报没优势,补给没优势,持续消耗下去只会导致更多的伤亡与损失,从战略上讲对于俄罗斯是不利的。乌克兰进入赫尔松的过程中遭遇了俄军的炮击,还出现了不小的伤亡,这也说明乌军进入赫尔松并非值得炫耀的胜利。

就在俄军撤离赫尔松的时候,俄罗斯的一个重要人物战死了。根据报道,11月6日,俄著名大司祭米哈伊尔·瓦西里耶夫“在乌克兰执行牧灵职责时”战死了。瓦西里耶夫战死,俄总统还公开表示的悼念,可以说这个特殊人物还是有重要影响的。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一世评价称,“他有坚定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随时随地愿意聆听会众诉说自己的疾苦。”俄罗斯不少士兵都是信奉东正教的,瓦西里耶夫是一位随军牧师,承担着苏联红军时代的“政委”角色。前线的战斗是残酷的,俄军士兵的压力也是很大的。瓦西里耶夫作为一名牧师,在精神上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牧师作为特殊的存在,在俄乌冲突一线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瓦西里耶夫战死虽然不是特别重大的事件,但是也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实际上,俄牧师战死引起关注,也是俄乌冲突持续8个多月时间之后,俄军士兵心理等有波动的体现。俄军撤离赫尔松主要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伤亡,因为如今俄军也认识到了俄乌冲突不是闪击战,而是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持久战了。俄军撤离赫尔松,与瓦西里耶夫战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与俄军士兵心理肯定是有关系的。俄军这次撤离行动不是被动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而是主动的后撤。在俄军宣布撤离时,乌克兰还一度宣布不相信,因为乌军此前确实没有摧毁俄军的防线,并且乌军也没有能力阻止大规模的攻击。俄军主动后撤,主要是为了应对下一步继续进行很长时间的消耗战。这说明俄军的作战策略应该已经再次做出调整,准备黑海沿岸的进攻阶段性调整为守势了,短期是不会再在这个方向向前推进。当然,俄军兵力后撤,乌军也不会过河攻击,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伤亡。

俄罗斯将会在东部地区采取更多的行动,同样乌克兰也不会在赫尔松集结大量兵力了。此前为了攻打赫尔松,乌克兰集中了5到6万兵力在赫尔松一线,每天都面临巨大的消耗与伤亡。赫尔松市已经被乌军占领了,乌克兰也很难更近一步,下一步兵力也将调整到其他方向了。对于俄罗斯而言,在东部稳住地盘,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才是俄军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当然,对于乌克兰军队而言,下一步将围攻赫尔松的兵力调集到其他方向,特别是东部方向对俄军进行攻击也将是一个选择了。基本可以确信的是,俄乌冲突的主战场将会转移了,赫尔松将会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不再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是积极主张和平的,毕竟和谈也是实现战略目的的手段。但是乌克兰方面反而显得很强硬了,这也是局势的变化。

俄罗斯不想继续再打了,因为俄军有限的作战目的已经实现了,尽快的结束消耗,也是其想要的局面。乌克兰尽管强硬,但是乌克兰能源设施遭遇了严重破坏,基辅民众连用电和供暖都没有着落,继续冲突下去如何满足消耗也是大问题。所以说,乌克兰目前也是不想继续打了。对于欧洲而言,那就是更不想继续打了,因为俄乌冲突已经让欧洲元气大伤了,甚至可能引发欧洲内部的严重危机。俄乌欧都不想打了,但是美国还想继续打下去,因为死人不是美国人,消耗的也不是美国,美国只是趁乱牟利了。现在的问题就是俄罗斯与乌克兰谈判的基础一点都不好,双方的利益诉求很难实现平衡。欧洲不想打,但是迫于美国的压力,还只能继续硬着头皮支撑下去。俄乌想要谈判解决问题,目前看还是非常困难的,持续消耗将是必然的事情。

俄军为何放弃赫尔松?中期选举僵持意味美国要先动北约

本文作者:布谷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

俄军宣布撤离赫尔松市,一直以来俄军的“艰难决定”终于出现了。然而在俄军完成动员实力有所增加的情况之下,在赫尔松方向的撤退令人产生了疑惑。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态度也暗示有与俄罗斯和谈可能,难道美俄私下达成了什么交易吗?其实目前的局面比想象中要复杂,美国中期选举的僵持更是意味深长。我们今天由表及里,通过各种重大信息所展现的迹象,揭示一下当前世界局势正在面临的真正风险所在。

当地时间11月9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下令,驻赫尔松的俄军将从第聂伯河右岸向左岸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在俄军撤退之前,美国方面曾经多次与俄罗斯进行私下接触,同时还“劝说”乌克兰方面与俄罗斯进行谈判,而美国派出的官员正是民主党建制派“重臣”沙利文。而在俄军放出撤军的消息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开始放低调门,暗示他有和俄罗斯进行谈判的可能。赫尔松方面的变化背后并不简单,我们先看俄乌战场的一些表面情况。

其实赫尔松早已开始疏散平民,而接下来的俄军撤离赫尔松我们也并不意外。苏罗维金刚刚担任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的时候,他也曾表示过准备放弃赫尔松。按照苏罗维金当时的说法,现在他们正在面临一个“艰难决定”,即是否要从赫尔松撤军,现在看来他们已经做出了决定。当时他给出的理由:“一旦基辅政权决定加大水库泄流或者对卡霍夫卡坝实施更强的导弹攻击,水流将淹没大片地区,造成大量平民丧生。第聂伯罗河右岸的我军部队也会面临被全面孤立的威胁。”而以目前俄军的赫尔松地区的军事力量约为四万人左右,而乌军在这一带的军事力量接近十万。以俄军现有的实力,难阻止乌军的进一步行动,反攻击退乌军则更不现实。

现在来看,俄罗斯高层已经批准了苏罗维金的计划,同意了俄军的撤离行动。俄军的撤退并不是孤立的军事行动,也附带了大量平民。在10月18日至11月7日这段时间内,赫尔松州的当地俄罗斯政府机关还组织了第聂伯河右岸的平民向左岸撤离,目前据称已疏散了11.5万余人。现在的赫尔松可以说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在确认了平民的转移后,俄军驻赫尔松的部队也开始了撤离行动。

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的态度却有些微妙。按照乌通社的报道称,虽然俄罗斯方面宣布从赫尔松撤军,但是现在赫尔松地区依然有大量俄军武装人员。他们现在依旧在城内工业区中潜伏着。同时俄军部队还在距离赫尔松以西20公里处构筑阵地,看样子并没有彻底放弃这里的意思。对此,乌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表示,现在讨论俄罗斯撤军还“为时过早”。乌军依然在赫尔松地区进行战斗,根据乌克兰媒体在11月9日报道称,乌军当天发布了夺回赫尔松州两个定居点普拉夫代内和卡利尼夫斯克的视频,乌军士兵在这两地升起了乌克兰国旗。目前乌军部队前锋所在的普拉夫代内定居点位于赫尔松市以西45公里,还没有抵达赫尔松市区。

俄军完成动员,反而从疏散平民开始一步步撤离赫尔松。而乌克兰面对俄军的撤离,也没有贸然宣布胜利。俄乌双方的微妙,反映的是更深层的原因。而关于这点,我们必须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待各种信息,以揭示目前的真实局势。

此前关于俄乌近期局势,我们特别谈及到,真正加剧紧张氛围的正是在于赫尔松与尼古拉耶夫附近的居民疏散,看点也在于其背后的态势演变。俄乌双方在赫尔松与尼古拉耶夫“对称式”的疏散,也正与美军在罗马尼亚的紧急部署所遥相呼应。

我们谈到过美军在罗马尼亚方向的动向,潜在暗示过美军内部的“分歧”。此前我们早已评论到,美国最近出动王牌部队101空突师增兵罗马尼亚正是为了盯紧乌克兰的核风险,以及与之对应的是,此前美国曾派海军陆战队前往位于保存着20颗核弹的意大利北约基地。随即在26日便有美媒爆料,美国准备提前更新北约位于五国的100颗核弹,显然美国很可能真的要通过这种独特方式出手,来管住自己手里随时可能失控的枪——北约了,而北约手里的核弹无疑是当前世界最大的风险点所在,毕竟它并非属于联合国成员,而是一个军事组织,甚至可以说是目前最危险的“军事利益集团”。在常人看来,北约不就代表美国的意思吗?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而关于北约军事集团背后与美国、美军以及其他势力之间的关系,也许有机会的话,我们之后会在新的节目里进行“揭秘”。

我们继续谈26日这个敏感的日子,据“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报道,普京会见独联体国家安全和情报部门代表时发出警告,称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的武器已经出现在乌克兰黑市上,一些“强力武器”可能落入犯罪分子手中,这带来“严峻挑战”。俄罗斯也正是在26日开启了战略核力量演习。与此同时,俄国防部称在“放射性污染的情况下执行任务的部队和资源已准备就绪”。

不仅如此,俄相关人士还透露,北约的原子弹已被运抵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地区,“很有可能是英国人或美国人带到那里的。”

也正是因此,我们此前重点评述了27日这个重要日期,不仅美国与俄罗斯,还有中国,多方军事高层进行了密集的沟通并发声,本质原因都来自于因北约手里100颗核弹而产生的核风险。北约一旦有轻举妄动的迹象,联合国来自各方的和平力量,甚至包括美国内部的一方势力,势必不会答应。而各种密集重要消息也显示着,各方也正在为此努力。

而这也正是美国中期选举步入僵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期选举开始后,参议院的席位对决迅速步入48:49的僵持。一旦迅速决出结果,败方显然不会有协助另一方处理事情的积极态度。而对于北约的核弹问题,美国在26日迅速提出将更新核弹计划提前,但现在仍未将这个大事“了结”,目前更需要两党难得的“合力”。同时目前参议院席位接近,双方自然都不愿放弃争取,以最终夺取参议院至关重要的控制权。如民主党建制派自然希望能够为自己加分,派出了政府要员沙利文前往俄乌与双方进行秘密沟通,一旦有所成果自然会增加民主党在参议院上的胜算,而俄军在赫尔松方面的撤离显然正在开始给民主党加分。

而共和党方面希望停战,停止援乌,但中期选举之前是民主党控制参议院,各项援助预算都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在对乌克兰的支持联络方面,民主党显然占有沟通方面的优势,而这是最近一再高喊停止援乌的共和党所做不到的。佐治亚州的二次选举更是把中期选举的悬念最晚硬生生拖到了12月,给两党在对俄乌局势上的暂时合作留下了不到一个月的“宝贵时间窗口”。自此也可以预计,美国越早将北约的核弹借替换的机会“没收”,美国中期选举参议院上的争夺也会越早“见分晓”,而和平与发展也会更早到来。接下来,真正让全球紧张的,就是北约手里那100颗核弹了。

印第安人与美国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恩怨

1950年6月25日拂晓,由美帝国主义一手扶植起来的南朝鲜李承晚政权的军队越过三八线,悍然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起进攻,震撼世界的朝鲜战争爆发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迫使美国坐到会议桌旁,谈判停战问题。

那么,何谓三八线呢 原来1945年8月10日日本提出无条件投降后,美国急于控制从1910年起就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这个亚洲战略要地,但此时美国军队还远在冲绳岛,鞭长莫及;而苏军已经逼近朝鲜半岛。美国联合参谋总部急令陆军部在10日这天拿出一项阻止苏军控制整个朝鲜半岛的方案。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认为,如果和前苏联争速度,派军队去抢地盘,肯定要落在前苏联后面。不如在朝鲜划一条界线阻止苏军到朝鲜南部接受日本投降,对美国来说,这条线当然越靠北越好。但又必须使之能为前苏联所接受,经过一番斟酌,最后确定以北纬38°线为分界线。早在1896年和1904年,当日本和沙俄企图在朝鲜划分势力范围时就曾提出过这一条界线,但终因日俄双方矛盾尖锐而未能实现。

三八线方案呈交杜鲁门总统后,他马上批准。

8月15日,杜鲁门给斯大林发去绝密信,征求斯大林对38度线为受降分界线的意见。

16日,斯大林复信表示基本同意。这样,没经过任何国际会议的确认,三八线就由美苏两国***定了下来。它规定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向前苏联投降,三八线以南的日军向美军投降。实际上,前苏联红军在8月10日进入朝鲜后,已经推进到汉城以南地区,远远超过了三八线。美军直到9月8日才在仁川登陆。苏美达成协议后,苏军履行诺言,退到三八线以北。美苏两国以三八线为界分别控制了朝鲜南北。战后,美国企图扶植傀儡政权来控制全朝鲜,自然遭到了前苏联抵制。于是美国政府转而采取分裂政策,在南朝鲜扶植李承晚政权。而朝鲜北部则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共和国。于是三八线无形中又成为朝鲜南北政权的分界线。

再说1951年6月,在中朝军队的打击下,美国人不得不与中朝两国坐到谈判桌前。双方商定,于1951年7月10日~15日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谈判。

7月5日,金日成在他的指挥部接见了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兼军委情报部长李克农及助手乔冠华,商议了谈判的一些具体事宜。

中朝谈判代表团由4人组成(后增至5人),首席代表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还有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朝鲜人民军司令部侦察局局长李相朝少将。金昌满少将(化名张春山)以上校名义为首席联络官,金一波和中国的柴军武(即柴成文)为中校联络官。中朝方谈判的真正领导是毛泽东、金日成、周恩来。李克农、乔冠华通过密码电报每天直接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同时朝方也每天向金日成等领导汇报,接受指示,用以指导谈判。

美韩谈判代表由5人组成:首席代表为美国远东海军司令官、海军中将特纳 乔埃,其他代表是:美国远东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少将奥尔林 勃克,美国第八集团军副参谋长、陆军少将亨利 霍冶,美国远东空军副司令官、空军少将劳伦斯 克雷奇,南朝鲜第一军军团长白善烨少将。同时,他们指派了美国空军上校安德鲁 肯尼、海军陆战队上校詹姆斯 穆莱和南朝鲜李树荣中校为联络官。

正式谈判的第一次代表团会议,于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时在开城来凤庄举行。

从此,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板门店名震世界。

拼命厮杀的敌对双方又坐在谈判桌前了。只是代表团中一些老面孔被新面孔取代了。朝中方以边章五替换了邓华,以郑斗焕替换了张春山为谈判代表。对方也以李亨根接替了白善烨。双方都摆出了准备长期舌战的姿态。

停战谈判从1951年11月27日转入第三议程,内容是“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包括监督停火休战条款实施机构的组成、权力与职司”。

1952年10月8日,美军片面地中止停战谈判,又于14日向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发起进攻,企图攻占上甘岭两侧高地,夺取五圣山,迫使中朝人民军队后退,以造成其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毛泽东、周恩来当然也看出这一点,要求我军在战场上狠狠打击敌人,以打促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我军在43天里连续打退敌人900多次攻击,歼敌25000多人。

美国人无可奈何,加之美国新一轮总统选举在即,选民普遍要求和平,国内外的压力迫使杜鲁门总统改变拖延谈判的伎俩,于1953年3月指示美方代表团主动提出了先交换伤病战俘的建议。

毛泽东、金日成、周恩来敏锐地抓住美方的新动向,同意先交换伤病战俘,并建议恢复谈判。

1953年7月27日10点整,板门店谈判大厅里一片安静,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从大厅南门进入大厅,分别在会议桌前就坐。签字仪式正式开始。南日大将、哈里逊中将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方即将协定文本送到美国陆军上将马克 克拉克在汶山的帐篷里签署认可。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则在平壤首相府于送抵的协定文本上签字。

7月28日上午9时30分,彭德怀也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按照双方商定,双方首席代表签字时间即为停战协定签字时间。至此,一场历时两年零十几天的停战谈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朝鲜停战谈判自始至终贯彻了毛泽东“谈打相济”的和谈方针。在我中方代表团组成之际,毛泽东就预见到谈判将是复杂的、长期的,因而要求我代表团不可性急,准备同敌人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斗勇斗智。即以强大的军事攻势为后盾并贯穿于谈判期间,以打促谈,以谈助打,谈谈打打,谈打结合,以迫使敌人最终在谈判桌上就范。

1951年夏、秋,当美帝国主义发动攻势,妄图把军事分界线划在实际控制线以北时,毛泽东即命令志愿军及时发起了金城以南地区秋季防御战役,先后粉碎了敌人疯狂的进攻,迫使敌人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认可“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这种“谈打相济”的谋略,亦可用“双管齐下”或“多管其下”来概括。因为,除了文、武两条战线外,还济以新闻战,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渠道与方式,给美帝国主义造成强大压力。在具体谈判中,周恩来又向我方代表团授予“互动”原则,即要善于在不损害自身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作出一定让步,以打破僵局,但这必须以对方表现出谈判的诚意为条件;对方有了诚意,有了松动,就要把握时机,以求成功。战俘遣返问题谈判,即是“互动”原则的典范运用。

此外,毛泽东、周恩来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运筹帷幄,从战略上和大的战术上指挥谈、打两条战线的开展,但在具体执行上,在具体战术上,又将权力完全交给前线指挥员和谈判代表。这就是毛泽东一贯主张的“统而不死”、“御而不揽”的指挥谋略。中国谈判代表团之所以能取得一个个的胜利,李克农、乔冠华、邓华、解方等之所以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谈判艺术并最终压倒对方,原因之一也就在毛泽东、周恩来能“统而不死”、御而不揽”。

国际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美利坚合众国内部的邻里关系,一点也不和谐。

印第安人作为原居民,对欧洲的闯入者一度怀有善心、施以援手,但当发现这些陌生来客是来与自己争夺食物,且人数越来越多后,就只能用锋利的刀尖来“招待”了。

2007年12月20日,一些印第安人部落领袖聚集在华盛顿的一个教堂,宣布撕毁150年前与美国 *** 签署的所有条约,退出美利坚合众国。

著名的印第安人斗士拉塞尔明斯向在场听众声称:“我们不再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所有生活在我国周围5个州的人都可以加入我们,将会给所有愿意放弃美国国籍的人发放新的护照和驾照。”

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做着“美国梦”之时,生活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却对美国说“不”,自然事出有因。

悲惨原住民

拉塞尔明斯所说的“我国”,指印度安人准备建立的达科他国,包括内布拉斯加、南达科他、北达科他、蒙大拿、怀俄明州的部分地区。

自1974年以来,达科他印第安人一直坚持为独立而斗争,并通过了类似当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的独立宣言。

为实现独立,他们还拜访玻利维亚、智利、南非和委内瑞拉使馆,向海外寻求对印第安人独立事业的同情和帮助。

印第安人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恩怨,可谓罄竹难书,美国教科书中的“北美开发史”,很大部分也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18世纪80年代美国成为邦联国家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来自尚未融入美国的印第安人。

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来到北美时,印第安人还是处在部落社会阶段的“化外之民”,根本不知“民族”“国家”为何物,因此也不像欧洲来的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等等,不管出身、背景如何,统统都在北美“找到了组织”,逐渐融入了“美国人”的大家庭里。

印第安人是“美国人”之外的一种人,但又与“美国人”栖息在同一片天空下,是名副其实的“邻居”。

可是美利坚合众国内部的邻里关系,一点也不和谐。

印第安人作为原居民,对欧洲的闯入者一度怀有善心、施以援手,但当发现这些陌生来客是来与自己争夺食物,且人数越来越多后,就只能用锋利的刀尖来“招待”了。

从第一批英格兰人踏上美洲时起,直到19世纪下半叶,北美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与印第安人一直处在战争状态。

跟法国人和荷兰人更钟爱皮毛生意、致力于与印第安部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同,英国殖民者则认为来到北美捕鱼耕作,乃是上帝对清教徒的恩宠,因此更热衷于控制和掠夺印第安人。

1675年发生的“菲利普王之战”中,愤怒的万帕诺亚格部落印第安人放火烧毁了整个马萨诸塞殖民地,给殖民者造成巨大伤亡,而殖民者则随即强烈报复,彻底摧毁了新英格兰的印第安原住民文化。

印第安部落首领菲利普(即米塔利母)被俘遇害后,殖民者将其头颅挂上竹竿顶端,在普利茅斯高悬了20年。

亲英同盟军

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印第安人一度保持中立。

但英国人狡猾地利用了他们对火药的依赖以及对殖民者侵占北美土地的怨恨,将大部分印第安部落拉拢到自己一边来。

亲英分子和印第安人多次联手,袭击殖民地据点,制造了多起血腥事件,给独立运动带来了很大困难。

印第安人屡屡让华盛顿感到头疼,不仅在于他们骁勇善战,还因为他们之中不时出现智勇双全的“带头大哥”。

莫霍克人领袖约瑟夫·布兰特,就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他曾在英国接受教育,“海归”后不甘忍受北美起义者对印第安人地盘的侵蚀,联合了其他部落组成“易洛魁联盟”,与亲英分子一道协助英军对抗北美义军。

整个独立战争期间,布兰特领导下的易洛魁联盟,多次对大陆军及其支持者发动袭击。

比较惨烈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778年夏天到1779年秋天,起先是易洛魁联盟武装屠杀了宾夕法尼亚周边的数百名民兵,随后约翰·沙利文将军奉华盛顿之命,率领4000人的远征军在纽约一带进行反击。

大陆军采取“焦土”政策,所过之地实行“三光”,烧毁近40个塞内卡人和卡尤其人(均为印第安部落)的村庄,彻底摧垮他们的庄园,对纽约一带的易洛魁联盟形成致命打击。

在与印第安人的战争中,大陆军也付出了极大代价。

1782年6月,华盛顿的“亲密战友”、北美人民的好儿子威廉·克劳福德上校,就在一次由亲英分子和印第安人联手的伏击中被杀身亡。

印第安人对他充满仇恨,原因是几个月前,克劳福德手下的一些士兵,参与了在格纳登赫顿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另一种内战

在英国决定接受北美战争失败的现实,美国获得欧洲列强正式承认为一个独立国家后,北美邦联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内外交困,与印第安人部落的持续敌对关系,就时时危及国家安宁。

从某种程度上说,印第安人是北美独立战争的最大失败者。

战争期间,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与北美殖民者,都为自身的需要而拉拢印第安部落,而印第安人的不同部落,也为了自身生存,分别与对立双方结盟。

然而,无论作为亲英同盟军,还是加入反英大联盟,印第安人都被欧洲裔白种人当成了“炮灰”,所谓盟友经常眼见印第安人孤军奋战,也不依约守望相助,这使得印第安人在战争过程中损失惨重,人口大幅减少,领地也被严重压缩。

更糟糕的是,1782~1783年在巴黎举行的北美地位问题和谈中,与英国军曾经并肩战斗、做出巨大牺牲的印第安人,却没有获得邀请一起参与谈判。

印第安人被英国“盟友”出卖了,英国人根本没想过征求印第安人的意见,就把本属后者的领地慷慨划给了美国;英美签订的和约,也压根儿没提保护印第安人权利之事。

北美与英国的战争结束了, 但印第安人和北美邦联国家,事实上还处于战争状态。

然而,正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言,文明是歧视弱者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独立战争结束后,印第安人仍无法摆脱被人利用的命运。

欧洲列强暂时收手,但它们一直没有停止背后使坏。

在五大湖沿岸,英国一直为当地的印第安部落提供武器,鼓动他们 *** 美国人的入侵。

1784年至1790年间,仅在肯塔基一带,被屠杀或俘虏的白人殖民者就达1500多名。

南部印第安部落的切诺基人、奇克索人、乔克托人、克里克人和塞米诺尔人,坚决反对北美的新主宰者,西班牙则为之提供武器。

这些骚乱一度使美国的西南边境频频告急,以至于邦联时期的美国时时感觉到,“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来自印第安人的攻击”。

白人移民本来是北美印第安人的外来麻烦,但经过一场独立战争,印第安人反而成了北美的白人新国家的内部麻烦。

近一个世纪后的1876年,在南北战争中曾因骁勇善战而得到总统林肯青睐的传奇人物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誉为“晨星之子”),在小角谷战役中率领第七骑兵团与印第安人狭路相逢,竟然全军覆没。

直到1924年,美国 *** 才承认印第安人为美国公民。

但他们真正的公民权利,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不然也不会有50年后达科他印第安人揭竿而起 *** 的故事,也不会到了21世纪,独立斗士拉塞尔明斯还要上演对美利坚合众国发出公开挑战的好戏。

国际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引导语:我们对表达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可以在整个与客户的通话过程中,体现出最佳的客户体验与企业形象。下面我整理了国际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达成某笔交易,而就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谈判中利益主体的一方,通常是外国的政府、企业或公民。另一方,是中国的政府、企业或公民。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对外经济活动贸易中普遍存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是调整和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及商业机构之间不可避免的经济利益冲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如何通过谈判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及如何提高谈判效率已作为一门学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

1 政治性强。国际商务谈判既是一种商务交易谈判,也是一项国际交往活动,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因此国际商务谈判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外交政策,同时,还应注意国别政策,以及执行对外经济贸易的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

日本一家著名汽车公司刚刚在美国 登陆 ,急需找一个美国代理商来为其推销产品,以弥补他们不了解美国市场的缺陷。当日本公司准备同一家美国公司谈判时,谈判代表因为堵车迟到了,美国谈判代表抓住这件事紧紧不放,想以此为手段来获取更多的优惠条件,日本代表发现无路可退,于是站起来说: 我们十分抱歉耽误了您的时间,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我们对美国的交通状况了解不足,导致了这个不愉快的结果,我希望我们不要再因为这个无所谓的问题耽误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因为这件事怀疑我们合作的诚意,那么我们只好结束这次谈判,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 日本代表一席话让美国代表哑口无言,美国人也不想失去一次赚钱的机会,于是谈判顺利进行下去了。

分析:此案例主要体现了谈判的开局阶段。在谈判中,开局阶段运用策略是双方谈判者为了谋求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决定着整个谈判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美国公司谈判代表在谈判开局中选择了挑剔式的开局策略。美国公司谈判代表连续指责日本代表在谈判会议中迟到,这是一种情感攻击,目的是让日本代表感到内疚,处于被动地位,开局气氛显低调,美国代表就能从中获取对其自身有利的条件。而日本谈判代表在面对美国谈判代表制造的低沉的挑剔式的开局氛围中,机智地采取了进攻式的开局策略对其进行反击,一针见血的向对方指出:我方所提出的条件已经很优惠了,若你方没有诚意,那么无需浪费彼此的时间,想与我方合作的公司有很多。他们高调地反击对方,以此打破低调的开局气氛,使双方真正进入谈判的实质性阶段。

在谈判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局阶段的氛围营造是关键。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开局氛围的.营造主要来于参与谈判的所有谈判人员的情绪、态度与行为。任何谈判个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都能影响和改变谈判的开局气氛,换言之,谈判的哪一方控制了谈判开局的气氛,也就从某一程度上控制了另一方。

在运用期限的诱惑和最后通牒的谈判技巧时,必须注意一些问题:(1)使用最后通牒必须方式委婉。基于最后通牒本身带有非常强烈的进攻性,如果谈判者在这个时候用犀利的言辞来刺激对手的话,对手可能由于一时冲动,铤而走险,最终只能导致谈判破裂。

(2)使用最后通牒必须给对手以一定的时间考虑。为了不让对手感到你是在强迫他接受城下之盟,而是向他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你一定要给予对手充分的考虑时间,尽管这个方案的结果不利于他,但是毕竟是由他自由做出的最后选择。

(3)在最后通牒的时候,处于主动的一方在制定了最后的期限之后,也应对原有的条件作适当的让步,使对方在接受最后期限时能够有所安慰,有利于顺利达成协议。

美方谈判代表在案例中,以立场型的谈判方法开局。美方代表在开始时就确定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在谈判中把注意力投入到如何维护自己的立场和否定对方的立场,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做让步,向对方施加压力,试图让对方屈服,从而达到自己的利益。结果导致了双方的冲突。且美方在谈判商洽中不顾日方的需要,仅考虑到自己的需要。抓住日方谈判代表迟到而站上风,依靠自己的有利地位,想在谈判中尽可能多的得到利益,给对方的利益却非常小。

作为日方的谈判代表,在谈判中以最低限度目标为基准,对于日方代表而言,他们已对美方做出了优惠政策,这类必须达成的目标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由案例可看出谈判者在谈判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商务谈判的地点选择也至关重要。本案例中,日方代表是在美国进行的谈判。在美方的地点进行谈判有利也有弊。对于日方代表而言,他们的有利因素主要是:谈判人员远离本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谈判,避免主场谈判时来自工作单位和家庭事务等方面的干扰;更有利于发挥谈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减少谈判人员的依赖性;省去了作为东道主所必须承担的招待宾客,布置场所,安排住宿等事务性的工作。但是对于日方的不利因素表现在:与公司本部相距遥远,信息的传递、资料的获取都比较困难,某些问题不容易磋商;对地理环境、气候、风俗、饮食表现不适应;在谈判场所的安排、日程上的安排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导致了本案例中出现的,日方人员因不熟悉美国的交通状况而在会议中迟到,被美方代表抓住了礼仪问题的把柄,质疑日方代表的诚意,使自己限于不利的开局气氛中。

所以,在谈判前的准备阶段中:(1)环境调查,(2)信息的准备,(3)谈判方案的准备。其中,环境调查为首,亦是准备阶段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包括:政治状况、宗教信仰、法律制度、商业习惯、社会习俗、基础设施、后勤供应以及天气等,当然,及时了解其的交通环境也可作为一小点。

诚然,从案例上来看,此次谈判的开局经日方谈判代表的扭转,整个谈判的开局氛围已被日本方所控制,美方似乎已无回旋的余地。但是如果美方可以见机行事,依然可以将谈判的气氛转向自己。日本公司的谈判代表此时风头正劲,倘若美方与其直接正面交锋,那么胜算不大。美方应坚定自己的利益基础,避其锋芒,礼貌诚恳地道歉后听由日方慷慨热情地介绍其汽车产品及对未来的筹划,之后对日方谈判代表所陈述的事由提出疑问,采用疲劳战术策略,反复地针对某些

问题商讨,迫使日方代表不断地陈述解答,反复几次后,日方代表从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疲惫,逐渐对谈判气氛失去控制。这时,美方再提出尖锐的问题进行攻击,便可使谈判气氛转由美方来控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美方自己的利益。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谈判,无论事由大小,和他人交谈协商都可归于谈判。单以书本的理论进行谈判实属不易。将其带入生活中,针对谈判的策略以及一些技巧性的语言和注意事项进行沟通,体现在事务处理以及协调事情上,都更具有实效性和时效性。

;

中国怎么限制美国?_美方谈判代表沙利文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