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的区别_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的区别_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7 09:32:28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最初给后母戊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将其称为司母戊鼎是因为他认为“司母戊”意思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且当时另一著名学者也认为“司”有“祠”的意思,此后这一名称就保留了下来,但是实际上“司”应做“后”解。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有什么不同

nbsp; 自郭沫若先生给司母戊鼎命名之后,这一名称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一直被沿用,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又因为这座鼎意义非凡,是我国考古学商的伟大发现之一,司母戊鼎的名称也被写进了历史课本,河南安阳作为宝鼎的老家,也在殷墟博物馆内建造了一个赝品,并写上了“司母戊”这几个字。

nbsp; 但在后来,经过了多为历史、文字学者的研究,认为“司”应该做“后”解,在古汉字中,司和后其实是一个字,而“后”主要指的是皇后,前后的后则是用现在已经废除的“後”来表示,所以这里应该是“后母戊”,意思是“伟大、令人尊敬的”,确定了这一含义之后,不管是博物馆还是课本上这一方鼎的名称都改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介绍

后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一件青铜铸品,于1939年的时候在河南省安阳市五官村出土,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重达千克,鼎身四周刻有饕餮纹和盘龙纹,工艺精巧,十分威严,其主人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

1、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3、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

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

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4、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知乎

由于司母戊鼎与后来出土的后母辛鼎是同一时期的鼎,因此,有专家推翻了以前郭沫若给司母戊鼎起的名字,认为“司母戊鼎”应该改名为“后母戊鼎”。

1959年,青铜鼎被调运至北京,并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内。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史专家郭沫若在观赏完青铜鼎之后,根据鼎内的“司母戊”三字铭文,给青铜鼎起名为“司母戊鼎”。

1976年,在安阳的殷墟发现了商代的妇好墓。在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一件“后母辛鼎”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后母辛鼎无论是在形制、铭文、还是鼎身上的纹饰方面,都与几十年前出土的司母戊鼎极其相似。由于司母戊鼎与后来出土的后母辛鼎是同一时期的鼎,因此,有专家认为“司母戊鼎”应该改名为“后母戊鼎”。

专家学者对“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的争辩

对于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这件事,学者们分成了两派。将其称之为司母戊鼎的一派专家认为:“司”字在当时与祭祀的“祀”字同音同义,“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那么,“司母戊”这三个字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祭祀母亲戊的铜鼎。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司”这个字在当时与“后”字写法相同,“司”可正写,亦能反写,向左则念“司”,向右则念“后”;另外,结合妇好墓出土的后母新鼎,“后”这个字与“皇”字连起来,则有“皇后”之意,是一种尊贵的荣誉,因此这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为何改成了“后母戊鼎”

关于“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知乎”如下: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然而,近年来,这件国宝的名称却引发了一些争议。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这一改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司母戊鼎”的背景和历史。这件青铜器是在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中,是商代晚期的代表性文物。根据鼎上的铭文,可以确定它是为纪念母亲而铸造的,因此得名“司母戊鼎”。这个名称已经沿用了几十年,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符号。

然而,在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决定将“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这一改名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文物的原始含义和历史背景。

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和专家意见,认为“司”字并不是表示祭祀的意思,而是表示“后”的意思,即“王后”。因此,“司母戊鼎”实际上应该读作“后母戊鼎”,意思是“王后的母亲戊”的鼎。这一改名也更符合历史事实和文物的原始含义。

改名后,后母戊鼎的历史和意义并未改变,它仍然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瑰宝。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了这件文物的原始意义和历史背景。这一改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对于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文物的原始含义和历史背景。这一改名并未改变这件国宝的历史和意义,反而引起了更多人对于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的关注和讨论。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有联系吗?区别在哪里?

历史课本上,有一个 司母戊大方鼎 。但从2011年开始,媒体上却有了 后母戊鼎 之说 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 司母戊鼎 读成 后母戊鼎 ,引发了不少观众和网友的质疑。那么, 司母戊鼎 和 后母戊鼎 哪一个称呼更正确呢 这还要从 后 字的本义说起。

后母戊鼎

上古时, 后 字代表男性,是权力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征,是天子的称号。《说文》曰: 后,继君体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 《国语 周语》: 昔我先世后稷。 《书 泰誓》: 元后作民父母。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夏后皋之墓也。 这里的 后 都是指君主。我们常说的后羿,就是一个名字叫 羿 的君王。

事实上, 后 ,并不是一个简化字,它与先后的 後 在上古时代不是同一个字。《说文》中在收录 后 的同时,又收录了 後 字, 後,迟也。 《论语 雍也》: 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吕氏春秋 长见》: 知古则可知後。 《仪礼 有司後》: 兄弟之後生者。 等等,这里的 後 ,是前后的後,与古代的 后 字并不是一回事,风马牛不相及。

古代的' 后 是一个会意字,它在甲骨文里,左下方是一个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其实这就是一个 司 字。 后 字就是根据 司 字创造而来的,方法是把 司 字反转写,再赋予新的读音,就成了 后 。 后 在周朝以前,都是帝王的称号,那时天子之妻称为 妃 , 后 字作为帝王的称号用了大约360多年。到了周朝,才把 妃 改称为 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子称皇帝,皇帝的正妻就叫做皇后了。《白虎通 嫁娶》: 后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谓后也。 《释名 释亲属》: 天子之妃曰后,后,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副言也。 从此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皇帝之妻的尊贵,才把她称 后 。此时的 后 依然是 主 的意思,皇后既是众嫔妃之主,也是众嫔妃之君。

我们再来看看 司母戊鼎 的来历,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母戊 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 后 就是王的意思, 后母 即就是王的母亲,这样的解释既服人又确切。但是,自从1939年3月这尊鼎在河南安阳被挖掘出来后,就一直被专家定名为 司母戊鼎 ,如今看来,这个命名是不够准确和严谨的。所以,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将馆藏青铜国宝 司母戊鼎 正式更名为 后母戊鼎 了,这让其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后母戊鼎就是司母戊鼎,这两个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说起来也是好玩,当初在上学的时候,历史课上学了这个司母戊鼎。等到我们放了暑假再次回去之后,再次学到这个鼎,它就从司母戊鼎变成了后母戊鼎。而且当时大家都一副 理当如此 的表情,害得我以为我的记忆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查过资料后发现,原来这个名字改得也非常有意思。

要说到司母戊鼎,这个名字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给起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最初把这个大鼎称为 司母戊 是因为鼎内刻着这三个字。而且他们一致认为, 司母戊 的意思就是祭祀母亲的戊,所以应当这样称呼它。但是当时还有另一个学派,秉承的是另一种说法。

这一派的人认为,商朝的时候 司 和 后 是同样的写法,所以这个鼎到底是 司母戊 还是 后母戊 并不能从铭文中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这个大鼎,实际上是商王铸造出来献给自己的母亲的,应当是要表达无上的尊重。如果按照这个来看, 后母戊 似乎更能体现出其伟大。因为 后 又和 皇天后土 的 后 一样,还代表着 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

所以说,把 司母戊 改成 后母戊 ,更能体现出商王对于母亲的尊敬。于是,这个大鼎在2011年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就连历史教科书上,它的名字也从 司母戊鼎 变成了 后母戊鼎 。这其实挺让那一批学生无所适从的了,毕竟背了那么久的司母戊鼎,说改就改,改成了后母戊鼎,而且改了也不给解释下什么意思,导致一大批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改名,同样也不可能知道其中蕴含着的意思。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的区别_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