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禁忌_正月二十五的风俗和禁忌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禁忌_正月二十五的风俗和禁忌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7 09:33:02

九种习俗,九种禁忌。

习俗:

1、初一拜年“新年好”。

2、初二回娘家。

3、初四迎接灶王爷。

4、初五“破五”迎财神。

5、初七“人日”七宝羹。

6、正月十一请子婿。

7、正月十二搭灯棚。

8、正月十三点灶灯。

9、正月十五看花灯。

禁忌:

1、初一忌动扫帚。

2、初四忌出门。

3、正月忌剪头发。

4、吃鱼留下头和尾。

5、初一当天别借钱。

6、初一早上吃剩饭。

7、新年忌啼哭。

8、不要打破器具。

9、初九不能晒衣。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它的由来是什么?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应该吃什么好 汤元圆和元宵有什么区别

2、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3、耍龙灯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的传人自居,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富贵,在元宵节的节日里,一起舞龙灯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现在元宵节好多公园举办等会,估计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4、迎紫姑

故老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节日,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6、走百病

古时北方地区正月十五或十六,妇女们会成群结队的出去走走,或到桥边走走,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

7、偷菜

相传元宵“偷青”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就越好运气。古时候“偷青”当晚就得把偷回来的青菜吃掉,现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吃了这些偷来的菜,据说能驱邪祛病,人也会变得聪明、大度、心地善良。

2023正月十五的风俗和禁忌

"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填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名添仓节、天苍节,所谓填仓,就是填满谷仓,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填仓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就有填仓节的记载了,不过那时的填仓,还有填饱肚腹的说法,传说该日吃饱喝足,一年都不会挨饿,如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填仓节还有籴米积薪,收贮煤炭,采购日用之需的说法。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说:“京师之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为填仓。”

当然,填仓节最常见的说法,还是祭祀仓神,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传说,填仓节是仓神的生日,旧时与粮食有关的店铺,如馒头铺、包子店等,还有各地的粮商米贩们,在这一天都要祭祀仓神,燃放鞭炮,上香摆贡,以求仓神保佑四季平安。

而农户们则在这一天黎明,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细炭灰或柴草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以祈求新的一年粮食满仓。

城镇里的百姓,在这一天常常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一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生活储备,并烹制美食慰劳家人,招待客人。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可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还有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要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但是粮店为讨个喜兆,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

填仓节有什么风俗?在全国各地的风俗,具体来说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填仓节这天,有的地方,只是象征性地往粮仓里填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填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中,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用黍米面做团填仓,还有用糕填仓的。

有的地方,在填仓节这天,还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口路边祭奠祖先,俗称送祖先;有的地方,晚间还要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以此来纪念仓官,祈求来年丰收富足。

有的地方填仓节,要做“雨灯灯”,灯灯有小碗大小,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灯盏的边缘要捏豁口,来区别具体的月份,如一月捏一个豁口,二月捏两个豁口,其余以此类推。灯盏蒸熟后,揭开锅盖,要先看灯盏里积的汽水多少,据此推断该灯盏对应的那个月当年的旱涝情况,作为当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还有的地方过填仓节,家家户户都按人口数,家庭成员的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的毛驴等,夜晚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放在家中炕上,鸡放在院内,狗放在门口,鱼浮在水缸内,驴放在畜圈内,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留在家里。

填仓节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它有什么由来?在民间有多种传说。

一说是纪念无名仓官。相传在古时,北方连年干旱,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看守朝廷粮仓的官员,于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毅然打开粮仓放粮救济百姓,事后这位仓官知道自己触犯了王法,于是放火烧了粮仓,并自焚于火中。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无名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的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了下来。

另一说是纪念淳于衍,淳于衍是西汉时大臣,曾做过粮仓官,他为人正直,但是遭人陷害,被判死刑,投入狱中,后经女儿上诉而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二十五日定为填仓节。

西汉名将战神韩信也与填仓节有关,据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记载:“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

仓神又称廒神、苍王、仓官,最早的仓神是天上的仓星,后来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韩信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功高盖世,却惨遭杀害,后人出于对他的悲惨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为仓神和粮行的祖师爷。

以前,许多地方都建有仓神庙,在北京朝阳门的兴平仓就建有仓神庙,现在北京的东岳庙仓神殿里,还供有韩信的神像。

正月二十五填仓

答案如下:

第一:不能关窗我们在元宵节晚上的时候,是不能关上窗户的,因为元宵节这天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如果当地天气比较好的话,很多人都需要开上窗户来观赏月亮。开了窗户之后,月光也能照到房子里边,给我们带来好运,而且家里能够被月亮照到,也寓意着事业圆满,家庭圆满。

第二:不要丢钱我们在元宵节当天有可能会出去玩,如果你和朋友或者是家人约好了出去玩,在玩的途中就要注意,千万不要丢钱财。元宵节这一天的禁忌特别多,丢钱财就是其中一种,很多人会不小心将手上的一些红包,或者是零钱搞不见了,这样意味着我们在未来的一年可能会出现漏财的风险。所以为了有一个好的寓意,我们在元宵节这天也不能丢钱财。

第三:不能打骂孩子有些小朋友在元宵节这天做错事情了,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就是将他们抓起来打一顿。或者是骂一顿,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是不好的。如果我们在今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就开始打骂孩子,这样会伤家庭和气,也会导致未来的我们家庭不和睦。为了保证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在元宵节这天尽量不要打骂孩子,即使是孩子做错了,我们也可以是先教他们认错,不要直接开骂或者是殴打。

第四:不要借钱一般没什么事情,大家都不会向别人借钱或者是借别人钱,因为元宵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如果我们在这天借钱给别人,或者是借别人的钱的话,也会意味着来年都会缺钱。虽然每个人都有比较困难的时刻,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如果他想在元宵这天找我们借话,我们也可以委婉拒绝,以后考虑好再借出去。如果是我们向他人借钱的话,也不要在元宵节这天借,不然会破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变得很僵。为了让自己的财运更好,千万不要在元宵节这天将钱借出去或者是向别人借钱。

初一到十五禁忌与讲究

农历正月二十五历史上的今天 添仓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

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秸秆棍编制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在往家托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3回,也有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在东北的一些农村依旧保留着。

这个节日其实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进行。在我国华北农村及北京郊区,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但还有在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并过填仓节。

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均祭祀仓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虽不祭神,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所谓填仓活动就是于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徵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这是祈望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的意思。

关于填仓节的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总的来说,满仓节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唐宋的开明政策,文化传播,使得当时中原周边地区也都开始过着中原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直到现代,依旧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存在着。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喜勿喷!仅供参考 您的采纳对我帮助很大!谢谢!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春节以后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也有“填仓节”的叫法,也叫“天仓节”,象征来年“五谷丰登”。 我国古代,民间人们对这一节日是很重视的。每当填仓节到来,亲朋往来,侍客至诚,佳菜盛餐,醉饱方归。宋代盂元老在他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在我国北方民间,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还有吃干饭、喝面汤的勤俭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 quot;确实,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餐,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意思就是填满谷仓。按照我国北方民间的传说,是这样来的: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因此,连年饥荒,饿殍遍地,尤其在年关,穷人更是走头无路,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这时,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实在无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张,打开皇仓,救济灾民,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救了一方灾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据有关史籍记载: 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作面汤蒸饭食之,平明以细灰散布门庭内外诸处,作囤形,谓之打囤。分置五谷少许于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谓之填仓。 因此,旧时北方民间人家,每当填仓之日,清晨,只听家家户户嗒!嗒!一片响声。但见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深情厚意。这样,填仓佳话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今天是正月二十五,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叫填仓,是节日么?有啥风俗?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风俗:蒸制食品、搬运填仓、地画仓囤、打扫院落、禁止外借、点灯祭神、祭奠仓官。作面汤蒸饭食之,平明以细灰散布门庭内外诸处,作囤形,谓之打囤。分置五谷少许于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谓之填仓。

因此,旧时北方民间人家,每当填仓之日,清晨,只听家家户户“嗒!嗒!”一片响声。但见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深情厚意。这样,填仓佳话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正月二十四是什么填仓呢?粮仓,

正月二十四打囤,是源于河北省农村的习俗。

早晨或傍晚,用木棍敲打用苇席圈成的盛粮食的容器,象征着粮仓已清整好,预备着粮食源源不断地入囤。打囤的习俗表现了经饥饿煎熬的农民对吃饱肚子的企盼。天津人大都到粮店买粮,盛粮的容器改为布口袋或陶瓷盆罐,本无囤可打,但由于居民的组成成份大部分来自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农村,仍长时间保持着打囤的习俗,只是内容有了变化。晚饭后,用白色的粉笔在院中或街中心的地上,画一个圆圈,比作粮仓;然后把春节期间门窗上悬挂的“掉钱儿”撕下几个“钱儿”包好,或者包些米、豆等,搁放在所画圆圈的中心,用砖块压好,谓之已打囤。相传这一天也是老鼠会亲的日子,人们须早睡觉,免得打搅老鼠们的好事。否则老鼠就会报复,咬坏衣物和食品。

翌日的填仓同打囤一样都是农村的习俗。粮食入仓,满满当当,丰衣足食,家丁兴旺,同样表现出一种美好的愿望。填仓日,家家喝鱼汤,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妇女切忌做针线活,扎了仓官的眼睛,无神灵保护粮仓,那还了得。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提高,人们再不需为吃饱肚子而发愁了。所以打囤、填仓的旧习俗渐渐地被遗忘。现在每当到了这两天,偶然也会传来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却很少有人再去迎合这个旧风俗了。

正月二十五为什么吃饺子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按照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填仓,是为了纪念一位好心的无名氏仓官。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过填仓节。在华北农村,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可见北方人民生活的俭朴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农历正月廿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旧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

<填仓>是指哪天 怎么庆祝 什么含义 正月二十(小填仓),正月二十五(老天仓),购物,吃饺子,祈望丰收,粮满仓.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满仓节,满仓节是从何而来呢?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

填仓节在宋时已有记载,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进行。在我国华北农村及北京郊区,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但还有在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并过填仓节。

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均祭祀仓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虽不祭神,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所谓填仓活动就是于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徵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这是祈望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的意思。

关于填仓节的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关于这个节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记载:“《拾遗记》曰,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日为天穿。……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投屋上,谓之补天。”又载:“《荆楚岁时记》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苏轼诗曰:一枚煎饼补天穿。”说明这个节日由来已久。

填仓节主要盛行于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则以粮商等与粮食有关的行业过节为主。此日,粮仓祭祀仓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与生意兴隆。老百姓虽不致祭,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话储备。《帝京岁时纪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此外,全家人还要吃“犒劳”,诸如薄饼卷“盒子菜”之类,亦谓之“填仓”。并喝鱼汤,取年年有余之意。

民俗专家说,传统的填仓节体现了人们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

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有:

正月初一:至今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故俗称迎婿日。

正月初三:俗称赤狗年,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正月初六:商店酒店正式开张营业,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

正月初七:人日,即人的生日。

正月初八: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

正月十一: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美食来招待女婿及女儿,民间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五: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唱为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

天穿节

天穿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略有差异,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作为中国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填仓节,为每年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填仓节。

风俗: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扩展资料

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

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过填仓节。在华北农村.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可见北方人民生活的俭朴了。

不过,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了其它各种不同的含义。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仓”,“大填仓”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北方地区盛行。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禁忌_正月二十五的风俗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