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呼伦贝尔大草原民族习俗_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

呼伦贝尔大草原民族习俗_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8 09:57:06

呼伦贝尔大草原民族习俗有祭火、祭敖包。

1、祭火

蒙古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因为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2、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还会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

呼伦贝尔草原的气候情况

呼伦贝尔草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干旱区域,年均温-2.6~1.8℃,全年无霜期80~110天,春季多大风,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呼伦贝尔草原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夏季风带来的湿润空气,但地处内陆、季风水汽被大兴安岭阻挡,导致年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50~350毫米。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东向西递减,呼伦贝尔草原降水最少的为呼伦湖、克鲁伦河,降水量为250毫米以下。呼伦贝尔草原受蒙古高压、季风环流和地形因素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夏、秋季节多雨,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80%左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呼伦贝尔草原

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草原上的蒙古族是克什克腾旗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该图文可以帮助了解蒙古族的各种风情习俗,民族特点。

蒙古族的婚恋习俗

(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男方娶妻,要给女方送聘礼,即“多求则贵,才求则贱”。聘婚制就成了买卖婚制,以财物作为女子的身价。蒙古族的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财物等。贫穷的牧民,无力提供聘礼以致不能娶妻。

3、入赘婚。在女方无男子继承,以入赘的女婿继承,也称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赘。一般为男子家庭贫困、兄弟较多、无力娶妻者,男子愿入赘到女方。在女方家劳动,生儿育女。入赘的男子离开亲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赘。往往是女方家无男劳力,或男方无力付聘礼,造成入赘,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个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携妻回男方家。这又称为服役婚。

4、收继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视作夫家的财产。早在实行氏族外婚制时,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员,在夫死以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家氏族中的成员,这种习俗长期沿习。蒙古贵族常拥用三妻四妾,父死后,子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终弟及、娶嫂为妻的情况。元代虽以法律禁止这种婚制,但社会上仍有出现。

此外,元代时强调等级婚,门当户对。贵族与平民之间不通婚,平民不与奴婢结婚。还有为政治目的联姻制度,如清代的额驸制度, 即为加强满蒙关系的联姻。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位置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

在祖国的最北方,有一片中国最大的草原――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是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咤风云过的古战场。 在被誉为“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有一个“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经过与各部落的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金帐汗部落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 每逢夏季牧民们便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美丽图画 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伦贝尔的好时候。 在草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穿越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当一回蒙古人 做一天牧民吧!

内蒙古的习俗

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属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管辖,在中国地图的鸡冠位置,这里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相接壤,呼伦贝尔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这里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草原,水草丰美,有“牧草王国”之称。

习俗:

1、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呼伦贝尔大草原地理环境: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世界著名的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呼伦贝尔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温度0℃左右,无霜期85~155天,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气候总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

美丽风光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个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这里被人们盛赞为北国碧玉,人间天堂。

内蒙古文化(草原上的民族瑰宝)

1、民俗风情之饮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2、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3、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4、民俗风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5、民俗风情之敬献哈达

哈达,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蒙古族人民的最高礼节就是献上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与办多用白色、蓝色和**。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上绣有佛像或云纹、八宝、寿字等吉祥图案。哈达最初是喇嘛教寺庙中一种祭神的用品。

百度百科-内蒙古

写出两个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习俗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这片广袤的草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内蒙古文化,成为了草原上的民族瑰宝。内蒙古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草原文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内蒙古草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上的民族瑰宝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牧民生活为主,他们依靠牧业和渔猎为生,过着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食物、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都反映了他们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草原上的牧民们以马为交通工具,以牛羊为食物和衣物的来源。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这是一种圆顶帐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便携性。蒙古包内部布置简单而实用,能够满足牧民们的居住需求。在蒙古包中,牧民们以牛奶制作奶酪和酸奶,以羊肉制作烤肉和肉饼,以马肉制作肉干和肉饺等。这些美食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独特的草原风味。

草原上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为代表,马头琴是一种弦乐器,具有悠扬的音色。在草原上,人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弹奏马头琴,唱起悠扬的民歌。舞蹈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蒙古族的舞蹈以蒙古舞为代表,舞姿优美、热情奔放,充满了草原民族的豪情壮志。

步骤一:探寻草原上的遗址

内蒙古文化的历史悠久,草原上留下了许多古老的遗址和文化遗迹。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不妨前往内蒙古的著名遗址进行探寻。

首先,你可以前往赤峰市的元上都遗址。元上都是蒙古帝国时期的首都,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皇宫、寺庙、城墙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蒙古帝国的辉煌和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你可以前往呼和浩特市的昭君文化遗址。昭君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这里保存着昭君墓和昭君庙,是了解昭君传说和汉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步骤二:感受草原上的民俗风情

内蒙古草原上的民俗风情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内蒙古的民俗风情,可以参加一些传统的节日和活动。

首先,你可以参加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内蒙古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在那达慕大会上,你可以观看到传统的马术表演、摔跤比赛、射箭比赛等,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蒙古美食。

其次,你可以参加内蒙古的牧民婚礼。牧民婚礼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重要仪式,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在牧民婚礼上,你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婚礼仪式、舞蹈表演、马术表演等,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蒙古美食。

结尾:内蒙古文化:草原上的民族瑰宝

内蒙古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上的民族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草原上的牧民生活、音乐舞蹈、遗址和民俗风情等方面都展示了内蒙古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果你对内蒙古文化感兴趣,不妨前往草原,亲身体验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两个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习俗:蒙古人的水祭习俗、蒙古人忌踩门槛的习俗。

1、蒙古人的水祭习俗。

水与呼伦贝尔游牧的蒙古人关系密切,因受萨满教万物有灵之说的影响,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所以,蒙古人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洗脸和沐浴、洗衣服,尤其忌讳洗女人的脏衣服。不能向河中大小便,如小便要背向河水。因为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蒙古人在生活中习惯节约用水,并注意保护水环境的清洁,视水为生命之源。

2、蒙古人忌踩门槛的习俗。

在呼伦贝尔的蒙古人中间流传门槛是门神所在的地方,所以无论是砖瓦房、土坯房或蒙古包,其门槛都不能踩踏或坐在上面。蒙古人相互间串门,或到牧民家里做客,出入时严禁踩踏门槛,认为踩踏门槛很不吉利,也不准坐在门槛上。这种不踩踏门槛的禁忌习俗在呼伦贝尔一些地区仍在延续。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上,因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整体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东西宽约35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总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33.33万公顷。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是众多古代文明、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被史学界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摇篮”,在世界史上占据较高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民族习俗_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