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孟扶摇 锦囊三计都是什么意思_拿长孙续命是什么意思

孟扶摇 锦囊三计都是什么意思_拿长孙续命是什么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8 10:03:31

1、第一计:“松下为什么没有索尼强?”答案很简单,很古怪,比题目还古怪,是一堆歪歪扭扭的“符号”——PANASONIC

2、第二计:“甲和乙可以互相转化,乙可以在沸水中生成丙,丙在空气中氧化成丁,丁有臭鸡蛋气味,请问甲乙丙丁各是什么?”鸡,生鸡蛋,熟鸡蛋,臭鸡蛋。

3、第三计:“一颗来自穹苍长青神殿的,号称关系国运的天命神石,在血月之夜辰时三刻,扔到鄂海罗刹岛海域,会发生何事?”扑通掉下去。

扩展资料

锦囊三计的由来:

长孙无极继承神术,能预见未来。设计了锦囊三计来帮助凤知微。册子里讲话的人,字迹潦草的就是孟扶摇,字迹清晰的是长孙无极。

这三题都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出的题目,因为扶摇是穿越来的。而知微之前从宗宸那里得到了扶摇和无极留下的小册子,就会知道答案,所以这三题可以说是为知微而设的,无极似乎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知道大成会灭亡,所以为子孙后来铺了点路。

百度百科-孟扶摇

央视一姐倪萍,在事业顶峰期和陈凯歌在一起8年,两人为何一直不领证?

丧礼时竹子用在引魂幡上的。

引魂幡是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子,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起,放在尸体旁边,一直到死者出殡。在出殡的时候,一般由长孙或长子举起引魂幡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列。持引魂幡的时候,其杆靠在胸前,而幡却掠过头顶。在死者被埋入坟墓后,引魂幡将被插在墓上,直到随风而去。

__起于宋朝。初时为重,后来用魂帛,再后来用魂幡。用三个木头或竹子,一个竖放两根横放交叉,挂一块布于中间。布的左边写死者生日,右边写死者的死的日期,中间写死者的姓名。“古人施于柩前,今人多用竹悬出于屋,阴阳家从而传会之,以为死者魂悠扬入于太空,让此以归”。

__引魂幡这一古老的风俗缘自于人们认为,一个人死后,灵魂却不会跟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飘荡,这样的话,人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于是,人们就想出并设计制作出引魂幡,用它来控制死人的灵魂,使得灵魂随肉体一起被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打幡抱罐是什么意思?

结婚也是需要缘分的。事业巅峰期的倪萍虽然和大导演陈凯歌在一起了很多年,但是属于他们的临门一脚终没有来临。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最终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很无奈的事。

一、缘分很奇妙

我们生活中的缘分真的很奇妙,有的时候缘分到了你想躲也躲不掉;有的时候明明两个人想在一起,最后却也因为没有缘分而分开。

原来郎才女貌的倪萍和陈凯歌,在很多年之前就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们虽然在一起了很久,但是最终因为没有缘分而分道扬镳。缘分这种东西不是强求就能延续的,缘分尽了也就不要强求了。更何况强求的缘分,也已经变了味。

二、错的时间遇到了不该认识的人

在倪萍和陈凯歌两人认识之前,他们各自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所以在他们认识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心里对于未来的婚姻生活多少都有些恐惧的想法。

他们对于婚姻的理解进入了死胡同,所以他们在一起时可能更愿意享受当时的美好生活,不敢未知的未来。他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不该认识的人。

三、婚姻需要真爱做支撑

因为倪萍和陈凯歌只是在各自都需对方的时候,出现在了对方的面前。但是这种只是一种心灵上的精神寄托,距离真正的爱情还有很大的距离。

他们两个人只是在一起久了,想要说分开也是需要缘由的。但是这个借口一直没有出现在陈凯歌的面前。这样的状态他们维持了很久,直到有一天陈凯歌的真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离开。想要结婚也是需要真爱的,如果他只是想和你在一起而不想结婚,说明你还不是他的真爱!

各位大仙,对于小仙的上述观点,您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废旧灵魂两个盆是啥意思

打幡抱罐是民间出殡的习俗,指给去世老人办丧事时,死者的孝子一手拿着招魂幡,一手抱着瓦罐,一路嚎啕。

民间出殡送葬时由长子或者长孙,也就是家族中嫡亲的男性摔火盆,摔完火盆后,送葬的队伍在去墓地的路上由家族中的男性继承人在队伍前打招魂幡,抱瓦罐,由引路幡指引着到达墓地,下葬后,把引路幡竖在墓前,是死者魂魄的标志。

扩展资料

我国的丧葬习俗:

1、圆坟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如今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家里有老人年纪大了,有没有什么可以续命的食物,保健方法或一些偏方来增寿

废旧灵魂两个盆是丧葬的习俗,老人去世后,在出殡之前,往往由孝子先把给逝者烧纸钱的盆子摔碎,才可以抬棺出殡。

这应该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一种仪式,相信全国各地都差不多。

刚好前不久,我老家一位亲戚去世,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因此摔盆是他的侄子摔的。

在农村,孝子摔盆是由儿子来完成的,如果有几个儿子,那么由长子完成,如果儿子不在了,就由孙子完成,如果没有儿子,就由侄子完成。

以前无儿子的老人去世,请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摔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现在农村应该不会这样了,但请别人摔盆应该也会支付费用。

我这位老家亲戚他的两个女儿其实过得都不错,但农村就是这种规矩,女儿是嫁出去的,不能摔盆。所以农村人以前千方百计要生一个儿子,不仅仅是没有儿子在农村受人欺负,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农村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死了连个摔盆子的都没有。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农村是非常忌讳和不吉利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呢?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对丧葬礼仪了解的不多了,随着现代丧葬礼仪的简化,很多礼仪已经被当成繁文缛节被去掉了。

但实际上丧葬作为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仪式,它体现了一种对故去先人的缅怀和思念,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凝结,也是我们历代所一直在提倡的忠孝节义。

丧盆也叫"阴阳盆"或者"吉祥盆",按照传统的说法,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

死者为大,这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另外丧盆不能乱摔,其中颇有讲究。比方,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而且摔得越碎越好,预示“碎碎(岁岁)平安”。如果头一下没摔碎,切忌再摔二次,要由抬棺者用脚将之踩碎。

丧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代表着这个人彻底与阳间脱离,进入阴间。

其实生和死在古代同等重要,人们认为只不过是一个在阳间,一个在阴间,只是换种生活的地方罢了。

俗话说,生老病死,人生大事,不可随意。 历史 上,在各个民族农村的土葬仪式中,丧礼摔盆子这个活动广泛存在并且持续到现在。

由于地域性差异,名称各有不同,另外有摔瓦,摔火盆,摔丧盆,摔尸盆,摔纸盆,摔老盆,香灰碗等不同称谓。摔火盆是死者起灵出殡之后,入土之前在家里的最后一道仪式。 什么是火盆呢?根据地区不同,可能是罐子盆子,也有可能是瓦片。就是丧礼期间烧掉的香火盆,在棺木起灵时由亲属在门口摔破,有的地方需要把纸灰收集起来,和棺材一同入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摔,有的是长子长孙,有的是舅舅外甥,有的是儿媳妇或女婿,略有差异。

如果火盆一次性摔不破,是不能丢掉的,有的地方认为这是聚宝盆,拿回家里装粮食,因此也叫吉祥盆。也有一些地方认为,摔不碎是儿女不孝导致,那就多次摔碎,解释有所不同。

在不少地区,那些阅历深、声望高的长者,作为村落丧葬仪式大总管,还有摔火盆效果监督功能。这是丧葬仪式对传统农村孝道文化的隐形折射和制约,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一些村落的管事人认为,火盆有符号意义,生人吃饭用碗,死者用火盆乘装香火,这是死者的吃饭用品。而且,由孝子摔碎的一瞬间,表现了阴阳相隔,生命断裂以及无法挽回的意义,还有人说摔盆表明了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给父母过好葬礼。因此,民俗学家称其为阴阳盆。

其实,摔火盆也有承认谁是第一继承人的意思。一般来说,谁来摔火盆,谁就是继承人,农村中大多由长子来摔火盆,在棺木起灵期间,顶在头上,到家里门一下子摔破,不能迟疑。有的村落,火盆底必须有眼,没眼的不能用。据说是逝世的人要用这个盆接孟婆汤,孟婆汤漏了一点,死者就忘不掉亲人朋友,来世投胎还可以找到亲人,很有意思。

而且,火盆往往是和长明灯摆在一起,表明了香火鼎盛,子孙绵延的意义。村落里丧礼的管事者,根据以前的经验和程序,指挥着丧礼的进行。有的地方要求必须摔碎,而且声音尽量要大,显示出灵魂的彻底远去。 可以看出,传统村落中很多仪式中的智慧,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和秩序的塑造作用,是真正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和保护,也是每个人心灵寄托的文化内涵。

可惜的是,这些农村生动的民俗画卷和村落生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下,逐步消逝,慢慢地成为一个 历史 记忆。 简单总结一下,这 一篇是和之前起灵之前为何要摔火盆问题文章的姊妹篇。希望大家多关注民间文化,我对于这方面比较熟悉,也做过一定研究,可以多交流,互相学习。

家里长辈去世以后,摔盆仪式一般是由长子长孙来完成, 如果没有儿子,就由血缘关系最近的子侄来完成。当然,如果是请侄子摔盆也是有代价的,摔盆意味着自己成为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遗产应该是由摔盆者来继承。

如果一个人死了,没有人摔盆,就意味着:死者不是善终或者没有子嗣,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事情。

中国古代平民百姓最注重的就是“丧礼”,在《礼记》中记载,丧礼的时候,亲人必须要做出“毁”的行为。 什么是“毁”?首先是自我伤害,当然这种伤害除了肉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比如守灵、穿破烂的孝衣、不能吃肉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守孝三年,完全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方式。

除了自我的“毁”之外,还有对器物的“毁”,死者的生命已经逝去了,为了表示哀痛,还要将家里最重要的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 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打破的瓷器越贵重,代表死者生前越受到人的敬重。

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是农耕国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很简单,一个家庭的财富水平与付出的劳力高度相关,打破的陶瓷越贵重,代表这个人为家里面的贡献越大。

这个习俗大约起源于1万年前,也就是人类刚刚进入农耕时期,那时候的陶器比现在要贵重得多,可以说一个陶器完全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贡献。 这个习俗渐渐地演变到后来,就从原来的摔陶器变成了摔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摔盆的含义就是以破坏家庭财产来哀悼逝者,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

您的问题回答完毕,“王庶文讲坛”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创作,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愿意去了解、学习和阐述,如果您感兴趣,欢迎关注

老人去世后, 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

在中国古代,对亲人的死去是非常重视的,其程度远远甚于现在。在《礼记》中有记载,在丧礼中,亲人会做出“毁”的行为。什么是毁,就是自我伤害,自我虐待,要打伤自己,甚至有人自毁到失去生命。想想看,连身体和生命都可毁,家里的财产当然也能毁,甚至也必须毁。所以,必须把家里的最重要的财产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这种丧葬风俗也见于澳洲的原始部落。 现在丧礼中摔的盆一定是最简单和原始的陶盆,不会用瓷器,也不会在陶盆上雕刻任何的花纹,这说明这一习俗一定产生在中国陶器业的初始阶段,那时还不会在陶器上进行修饰和装饰,其时间至少应该早一万年以前。 在现在,一个陶罐是对一个家庭而言,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而在一万年以前,一个陶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财产。 所以,摔盆的初始意义应该是以毁灭全部家庭财产的态度来哀悼逝者,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摔一个盆相比在现在摔一套房损失还要大。

为什么民俗丧礼要扔陶罐?打破一个陶罐是什么意思?

首先,不要考虑任何保健品!洗过脑的东西没有用。

既然说是续命,那么想请问,老人有什么病?什么阶段?有什么禁忌?

正常老人在无病的条件下,由于衰老造成的生命终止,是可以延续的。

1、不要轻易改变老人的食谱。

2、不要轻易给老人特别想吃的。

3、饮食清淡,可饮盐糖水。

4、禁用蛋白。如可进食,主食以稀粥、软面食为主。辅助炖菜或汤类下饭。

5、禁用钙剂。钙可促进睡眠,容易“睡死”

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根据老人身体的实际情况来逐渐滋补。切忌过量。

老人身衰,恢复要慢。莫急。

世界上没有神仙一把抓的药。

长孙死前跟李二说的三件事其中一个就是长孙皇后是怎么防范长孙无忌 详细叙述

为什么民间习俗会在葬礼上扔陶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说到一些农村的习俗,很多人还是知道的,而且比较复杂有趣。最近看到一个故事,乡下人会选择在葬礼前打碎陶碗。然后有人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

不仅是农村的葬礼,也是城市的葬礼。作为葬礼的一部分,在很多地方都是不可或缺的。

落缸操作

一般来说,纸币在被扔进盆里之前会在盆里燃烧。死者的大儿子扔了脸盆。长子不在时,由长子长孙代替。如果大儿子没有人,就轮到二儿子,以此类推。如果死者没有子女或孙子女,则由同一姓氏和家庭中有最密切血缘关系的子女和侄子做这项工作。说白了,打破盆子的人属于“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死者的大部分财产。

至于没有子侄的,死了也不掉进坛子里。他们是死得很惨的人。这个今天不能说,因为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不能不扔易拉罐,所以扔易拉罐的应该是女儿。

陶罐越破越好,可见“破太平”。也有人说,锅越破,死人越容易拿走。出殡那天,只有“当啷”一声。陶碗落地,棺材被抬了起来,低沉的哀乐响起,葬礼开始了。目前,在城市,人们在一具尸体被装上灵车后扔罐子,而在农村,在火化当天扔罐子。

瓷砖的起源

声明1:

俗话说,人死后,灵魂踏上黄权路,穿过奈何桥,过桥到望乡台,逝者将最后一次回望这个世界。红尘中无尽的爱恨情仇会在瞬间化为浮云。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难过。我感到不情愿但是我对此无能为力。鬼魂来到冥界后,依次被九堂的阎罗审问。最后根据他们的善行和恶行,要么下地狱,要么投胎为人。

离开阎罗正殿后,他来到一个叫孟婆庄的地方。孟婆庄专治“化阴为阳”。在转世之前,让每个灵魂都吃一碗孟婆汤,也叫摇头丸,这样他们就可以忘记他们以前的生活.说到这里,很明显,之所以要准备一个盆底有眼睛的盆,是为了避免狂喜,防止逝者误饮而忘了阳光下的亲人。

报告2:

从前,一个读书人娶了媳妇,生了个男孩,不久就病死了。不久之后,这位学者又娶了一个媳妇。媳妇把书生的孩子当自己的儿子,没日没夜的抱在怀里。船上的孩子三岁时,秀才病死,留下孤儿寡母。有了男人,家庭就不富裕了。人一旦死了,生活会更加艰难。但即便如此,这个女人也从来不缺一口给孩子吃。

他床头柜上有个脸盆,里面放着女人买的所有食物,孩子可以随意拿走。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习惯了。当他们饿的时候,他们会在盆里拿食物。孩子长大了,也是靠读书出名的。他们经常去橱柜的顶部,在盆里拿食物。

后来,女方工作太辛苦,生病了。不到一个月她就去世了。当学者看到橱柜顶上堆满了食物时,他哭了。他想起了母亲,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在场的人都商量着要把脸盆放下来,这样他就看不到受伤的地方了。第三天,金生跪在棺材前,头上顶着一个盆子,哭着说:“妈,因果报应!”哭,哭,然后晕倒。人们借此机会扔掉脸盆。

此后父母双亡,儿子买了个陶罐表示孝顺,在罐里烧了锡箔。哀悼日,当众摔倒在街上,被骂扔罐子。因为落在孝子头上,所以又叫“顶盆”。

当然,盆为什么扔,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在整个葬礼中,摔盆是孝顺的表现。这种仪式感不应该被忽视或遗忘,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说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李世民承认皇后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这很重要。皇后的很多话,在李世民听来都是“善言”。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们从小同甘苦共患难,相互的信任历经考验,所以,李世民是很听从长孙皇后的劝告的。

李世民究竟在什么事情上听从皇后的话,历史记载有限。我们从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当皇帝顾问的。

首先,顾问以不问为前提。长孙皇后这个皇帝的顾问,经常是皇帝问而不答,这给人以强烈印象。皇帝有所问,她就是不回答。皇帝一再问,她就说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妇人干政。李世民然后就百般解释你没有干政嫌疑,皇后才会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什么?皇后真的没有意见吗?是在扭捏作态吗?都不是。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是让李世民确认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见。这是一个意见再筛选的过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确实需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皇后只回答重要的问题,只回答唐太宗确实拿不定主意的问题。什么小事都问你,你就是秘书,只有大事才问你,你才是顾问。

其次,长孙家的利益,皇后很坚持。在这个问题上,皇后一改以往的习惯,不是回避而是坚持。这当然是因为她是长孙家族的最有权势的人,她也自认为对长孙家族有一份责任。对此,两件事最突出。

皇后和长孙无忌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长孙安业,早年曾有虐待继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记录。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和习惯,后来有了势力的皇后和长孙无忌,一定会报复他们的哥哥的。贞观元年,长孙安业参与了李孝常等人的谋逆阴谋,要杀皇帝搞政变。这当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这属十恶不赦之条,一定要杀头。当时也是重要大臣的长孙无忌没有说什么话,可能他的愿望是希望他的这个同父哥哥依法处置。但是,皇后出面了。她对皇帝说:

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

皇后对着皇帝不禁哭泣起来:我们长孙家真是很不幸,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啊。陛下对安业多好啊,没有立什么功劳,却当上了监门将军。他不图报答,反而谋逆,真是死有余辜啊。

皇帝心头立刻乱了,你是什么意思啊?李世民问。

皇后说,我家哥哥干出了这样的勾当,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理解啊?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我们兄妹迫害哥哥,因为哥哥当年对我们不好,这尽人皆知啊。如果这样,不是很拖累朝廷吗?

李世民说:我当然不会让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让他拖累皇后。

最后,长孙安业没有被杀,长流岭南。

长孙皇后的这次努力,确实在保护安业的性命,虽然是从朝廷名声出发进行论证,毕竟是保全安业不死。皇后这样做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因为她没有公报私仇,也没有继续发展家庭内部的斗争。这是让人同情的,也是让人赞许的。窝里斗,毕竟是一种丑恶的行径。同样的家庭关系,武则天是怎样处理的?她杀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武则天成了皇后以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哥哥们再不能左右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气,非置他们于死地不可。权力是那种东西,即使你远离它,也知道它的强力存在。如果你拥有它,你就会如毒品一样上瘾,而越是过度地运用它,它越会给你快感。长孙皇后拥有一种坚毅的理性,对权力也有这样的理性。在保护安业问题上如此,在阻拦长孙无忌掌权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在唐太宗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功劳很大。李世民当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权开始,长孙无忌就担任吏部尚书,后来李世民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尚书仆射,就是贞观时期的宰相。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预防外戚干政。这一点,李世民很不理解。所以,还是让长孙无忌当了右仆射。之后,有一次,朝中议论,说长孙无忌有揽权的倾向,唐太宗当众说:我信任无忌,如同信任儿子。朝中的议论戛然而止。但是,皇后还是很坚持,她让无忌自觉退出。无忌当然想掌权,但是敌不过皇后的坚持,只好申请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皇后听后很满意。对于外戚干政的防范,有这么必要吗?何况唐太宗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怎么可能放任长孙无忌呢?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她比任何人都了解长孙无忌,比任何人都了解李世民。

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要到很多年以后才被证实。

长孙皇后对长孙无忌如此防范,而对于另外两个人却是认真推荐,那就是魏徵和房玄龄。李世民对魏徵的纳谏也不是历来心平气和的,有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给唐太宗提了意见,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气冲冲一摆袖子走了。回到后宫,余怒未消。皇后就说,陛下,您这是怎么了?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乡巴佬,整天找我麻烦,早晚有一天我会杀了他。说的还是魏徵。这时候皇后是怎么做的呢?她就进到里间,改换了衣服,穿上了朝服,朝服就是正式见皇帝才穿的服装,来向皇帝祝贺。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吓了一跳:这是为何啊?她说,我听说史书上说,主贤臣忠,只有君主贤能,臣下才能忠诚。魏徵敢于提出很多意见,那是因为他效忠您,他敢于这样,正好证明陛下是贤能的。现在我有一个贤能的夫君,我能不祝贺吗?这是国家、人民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贺。

史书上没有记录李世民的反应,想来一定是喜上眉梢。注意皇后说服皇上的角度,她是从表扬皇上的立场来维护魏徵的直言。试想,她如果从批评皇上度量狭小入手,那么问题一定会更复杂,甚至完全弄糟。这种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认识的基础上的。让皇上接受意见,还不能让皇上威风扫地,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

皇后不仅能提意见,而且善于提意见,这种方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后宫的事情,皇后也向来如此。长乐公主要出嫁了,因为是皇后亲生女儿出嫁,皇帝特别嘱咐要多准备嫁妆。结果朝廷准备的嫁妆十分丰盛,甚至超过了长公主。魏徵出来发言了,说这样于礼不合,于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徵的意见转述给皇后,皇后深有感慨:魏徵真是难得,作为皇帝妻子的我尚且察言观色。过去只听说陛下重用魏徵,不知道理由,现在终于知道了,魏徵是能够“以义制主之情”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魏徵真是社稷之臣啊。然后皇后命令赏赐魏徵。

我们看到,皇后不仅赞赏魏徵,更能对魏徵进行分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以义制主之情”,其实,唐太宗也说过魏徵类似的话:魏徵每言,必约我以礼。

我相信,唐太宗对魏徵的信任重用,这其中有皇后的因素存在。此外,皇后处处维护皇帝形象,也如同魏徵等人一样。

太宗有一匹骏马,他特别喜爱,总在宫中饲养,有一天这匹马却无病而暴亡。太宗对养马的宫人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想杀掉她。皇后谏道,过去齐景公以马降罪于人,晏子云:你养马而死,是罪责之一。如果你因马杀人,百姓知道,肯定抱怨你,这是罪责之二。诸侯国听了,必然轻视吾国,这是罪责之三。齐景公这才没有杀人。陛下读书熟知此事,怎么会忘记呢?太宗怒气才解。他还对房玄龄说,皇后拿平常事启发我,真使我受益匪浅。

孟扶摇 锦囊三计都是什么意思_拿长孙续命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