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常见观察法的步骤_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常见观察法的步骤_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8 10:04:11

小学生常用的观察方法:

(一)、顺序观察法。就是让学生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如《观察身体》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我们身体的外部形态教学时一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有顺序的观察。《蜗牛》、《蚂蚁》的教学也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去观察蜗牛、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逐渐使学生形成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比较观察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课都运用了比较的观察方法。如《大米的观察》、《不同用途的纸》等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的不断使用,逐步让学生明白在观察二种或二种以上同类物体时,都可以用对比观察,如《一杯水的观察》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及水的基本性质,我让学生亲自尝试通过眼看、鼻闻、舌尝等了解水的形态及颜色。用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让学生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没有味道。再用一杯白酒进行比较,明确水是没有气味的。最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一杯牛奶或(植物油)来观察,得出水的特征和性质。再和沙进行比较观察,得出水是一种液体的概念,观察比较是科学课中一种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实践操作观察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边操作边观察,在自己的亲身活动中感知观察现象。如教学〈〈气温的变化〉〉一课,可先让学生事先连续几天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察、测出不同环境的气温,并做好记录。教学时先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针对学生观察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纠正讲解,引导学生悟出怎样观察天气的变化,以及气温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课外活动时让学生再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学生就能达到观察的要求了。

学前教育观察实施的步骤

根据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要求,要求掌握 幼儿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步骤 ,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教师教育网为帮助考生掌握此知识,特整理以下重要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和复习!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实施步骤:

1.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选择适当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2.进行预备观察

目的是确保信度,避免或减少干扰因素造成的误差。

3.进行正式观察

正式观察的过程要注意避免期望效应、放任现象、反应性现象、观察仪器设备的干扰等几种干扰现象。

4.观察反思

反思推论或者猜测是否如实记录客观事实。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以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于某个人、某件事、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实施步骤:

1.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编制谈话提纲、安排谈话事宜和准备谈话工作所需要的纸和笔等。

2.进入谈话现场:研究者要与谈话对象建立融洽的关系。

3.进行正式谈话:谈话过程中包括提问、倾听、追问、回应和谈话记录等几个环节。

4.补充陈述内容:谈话结束后,要整理记录,做好小结。

三、作品分析方法

作品分析方法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

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一是收集信息;二是获得幼儿园的信息,帮助处理问题;三是检验假设。

2.定义关键术语:围绕研究目标确定研究题目,最好形式是:题目+研究方法。

3.作品抽样:包括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和单元抽样。

4.设计与开发简易研究工具:需确定好分析维度和分析指标。

5.信度检测:对同样的研究材料进行分析统计,并比较量化结果。

6.评价与自我指导:参照标准评价完善研究。

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施步骤:

1.提出实验课题:遵循有价值、创造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2.建立实验假说: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测和判断。

3.实验设计:对研究的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

4.实验的实施: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5.资料的统计处理: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6.实验报告:反映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根据 考试大纲 要求,幼儿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步骤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考生需要在此基础上把握。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学前教育观察实施的步骤:

一是观察行为:孩子的行为,往往就像是海平面上面的冰山,往往能带领成年人,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对于孩子行为表象的观察是基础。

比如当孩子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孩子伤心地大哭起来。家长们第一时间关注到的是情绪,是孩子的哭声,希望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忽略掉一些能与孩子建立连接的细节: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为什么哭?是否能共情孩子的情绪。

所以,第一步应该确定一下引发情绪的事件,观察孩子的行为,也帮助孩子梳理一下情绪引发的原由,帮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

二是感受情绪:行为的表象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东西,等待成年人发现。情绪就是非常直观的一种,即使这种情绪是平静。

这个事件引发了孩子的什么情绪,这个行为,在表达什么情绪,都是成年人不仅是需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观察和体会的。

三是猜测观念:所谓的观念,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认知。TA现在因为一件事情感到伤心,或者生气,可能在成年人的眼中,不是什么大事,甚至不值得有如此情绪,但那只代表了成年人的认知。

我们需要站在孩子认知的角度去观察他的行为以及情绪背后的认知是什么。比如他的玩具坏了,所以很伤心,他之所以很伤心,是因为这个玩具对于TA来说很重要,就像妈妈非常珍贵宝石一样重要。

四是深挖需求:当成年人能走到这一步,就很容易发现孩子情绪的背后,是隐藏着需求的,比如他需要表达情绪,需要理解,需要共情,需要支持。而不是需要家长说:不要哭了,没什么好哭的,爸爸/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

五是提出请求:这里所指的提出请求,并不是指的要求,要求孩子不哭,要求孩子配合等等,而是邀请和合作。

教育观察研究法

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1)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对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的步骤、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用的仪器等;(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一般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并及时作记录;(3)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1)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2)按计划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报告。

历史法: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的方法。采用比较法要注意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反映,等等,明确可比较的指标。从而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 比较法的步骤是:(1)描述,准确、客观地描述所要比较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做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3)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统计法:统计法是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的方法。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同时,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此外,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1)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2)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使用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借助各种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两者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 实验法一般分三种:(1)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

①决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观察法

1.含义

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自然性、有详实的观察记录和能动性的特点。

2.类型

(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4)按观察是否预先有严密的计划和程序,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3.步骤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①描述记录:

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描述法、连续记录法。

②取样记录:

包括时间取样(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发生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事件取样(以事件、活动作为选择标准进行分类取样)。较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既获得可靠的观察资料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③行为核对表

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下面划勾。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资料

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一、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有:

1、目的性

教育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称为观察研究。一个明确的观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动指向,制约着研究者观察的前前后后。观察前,研究者确定观察任务,观察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给变量下定义;观察中,研究者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收集能够回答观察任务的事实材料。

2、计划性

观察研究之前,研究者应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制定研究计划,对观察的对象要有确定的范围、明确的指标,以求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即对观察的时间、对象、范围、仪器、记录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变通方法等都有事先的计划、安排,保证观察有计划地进行。周密的观察计划可以使观察的效率大大提高,增强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选择性

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研究,由于有明确的观察任务、观察目标,不是一般地、随意地感知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任何对象,在加上观察时间和精力的局限,在观察活动中,研究者必须根据观察需要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只有做到对观察对象有所甄别,才能获得符合观察需要的有针对性的观察材料。研究者要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时间,以获得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解决特定问题。

4、自然性

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是观察的最突出特点。与实验法相比较,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自然。保证观察的自然性,因而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观察研究中,研究者应努力避免妨碍事件自然发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观性由于在自然状态下不对观察对象进行干预和控制,因而能够保证所观察资料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感性认识上升为正确理性认识的前提。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实质上是研究者对教育现象或过程的一种反映和描述,观察的客观真实性将直接影响观察分析的正确性。

二、教师正确运用观察法要做到:

1、上课

亲自为学生上课,是观察学生最普遍、最经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观察途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观察,获取信息之准确、丰富是其他途径不能比的。很多教师已深有体会和备受其益。

2、听课

听课的目的是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可以直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特征。此外通过听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见解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这是教学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经常采用的途径。

3、参加有关活动(参与观察)

如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身临其境”,考察师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校风、学风的情况。在参与观察中,不能让观察对象知道和察觉观察意图,这样才能观察到想要知道的本来面目。

4、实地参观考察

观察学校的自然环境、校舍建设、设备仪器和清洁、卫生、纪律制度、校风教风等,并观察学校教学、生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情况,这是参观学习的外地人员或上级领导者经常采用的途径。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倾听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学生的发言,观察会场气氛和大家的情绪;查看反映学校以前运转情况的各种资料,如计划、教案、作业、档案等,可以了解该校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教改情况和团结情况等,这是教育督导人员经常采用的途径。

5、访谈

与观察对象访谈,可以直接观察和了解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思想倾向、仪表神态以及身体状况等。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访谈时研究者要善于察言观色。

论课堂观察实施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观察法的实施步骤如下:

1. 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

在进行观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确定你想要观察的对象是谁,想要了解什么类型的行为,以及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2. 设计观察计划:

选择观察方法: 确定是使用结构化观察还是非结构化观察,或者是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互动)还是非参与观察(观察者只是旁观者)。

制定观察计划: 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持续时间,以及观察的频率。观察计划需要具体明确,确保观察的数据是有意义的。

3. 制定观察指标和分类体系:

定义观察指标: 确定你要观察的具体行为或现象,并将其转化为可以量化或分类的指标。例如,在教育领域,观察指标可以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建立分类体系: 如果观察需要分类,建立清晰的分类体系,确保各类别之间互斥且完备。分类体系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研究问题的需求。

4. 进行观察:

观察对象: 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观察对象的行为。观察者应该保持客观、中立,尽量不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产生干扰。

数据记录: 使用笔记本、录音、摄像等工具记录观察到的数据。记录时需要具体、详细,避免主观评价和推测。

5. 数据分析和解释:

整理数据: 对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使其易于分析。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方法或质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研究问题,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6. 撰写观察报告:

报告结构: 撰写观察报告时,应该包括研究目的、观察方法、观察结果、数据分析、结论等部分。

报告内容: 描述观察对象的背景信息,详细阐述观察到的行为,提供数据支持,对观察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7. 结果的验证和可靠性:

验证结果: 如果可能,可以使用不同的观察者进行同一观察,比较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验证结果的可信度。

反思和修正: 对观察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看是否有改进的空间。有时候需要修正观察计划或分类体系,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研究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扩展资料

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课堂观察不仅需要教师反省“忙、茫、盲”的教学工作,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而且需要学校为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课堂观察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

(一)课堂观察的步骤与基本要求

课堂观察是有目的的研究活动,观察者只有清楚观察的目的,才能收集到更确切有效的资料,才能确保观察的有效性。课堂观察前,首先要明确本次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目标,其次选择合适的观察物件,然后确立恰当的观察视角和观察工具,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课堂观察常用的主要工具有定量观察量表、定性观察分析提纲、摄像机等。制定观察的量表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观察量表制定的科学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观察效果的好与差。观察量表的制定需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师水平、学生基础、教学实际等方面综合设计,它同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和优化。

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需要对观察的课堂现象进行量化,以便进行科学分析。这种观察直观、简约、有说服力,便于操作。关键是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通过观察对所列行为的频率进行记数(如下面表1所示)。

定性课堂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物件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观察结果的呈现形式是非数字化的,主要是归纳法,并且资料分析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进行着。其主要优点是:能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真实感受;能体现评课人对课堂现象的理解、思考和深层次分析;能灵活地抓住个别有价值的细节;能简便、自由地记录;能主动地、有导向地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定性量表的制定要周密、细致、科学、严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观察学生的教师,如观察“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的应靠近学生就座,特别是选择“优生”与“学困生”相对集中的位置观察;需要合作的,如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应答方式”的,可以坐在一起观察,便于观察时能相互协调。如果观察维度主要是教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应选择在教室中学生座位背后就座,开展观察。

被观察者(教师和学生)一般会对观察者抱有戒备心理,这种心理可能会导致被观察的课堂不同于平日的课堂。也就是说当有人来观察课堂时,会使课堂情形或多或少失真。为了减少这种戒备心理,被观察者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他是来帮助我的,我非常感谢他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课,有别人的帮助我这次肯定要提高。观察者要意识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观察别人的课堂能让我发现问题引以为戒,发现优点发展自己,谢谢你为我提供了这样好的发展资源。

每一个观察者首先应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听课观察,观察要做到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要尽量客观真实地呈现课堂的本来面貌,观察者必须了解与自己相关的影响观察的误差来源,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主观偏见对观察的不良影响。如,观察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经验,以及本人的兴趣、价值取向和教育观念,对学生各方面的固定印象等等,这些方面都可能使观察陷入偏差。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及方法

1.教材的利用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运用与整合、挖掘与拓展、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2.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提问的有效性、讨论的价值性、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及即时性评价等。

3.教法的选择使用与学法的指导:教师教法选择的合理性、使用的有效性及学法指导的科学性等。

4.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资讯的蒐集与处理以及获取知识方法的途径等。

5.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规范与习惯、反思与评价、能力与发展及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等。...

常见观察法的步骤_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