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滥竽充数 文言文翻译_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

滥竽充数 文言文翻译_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8 10:06:16

翻译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扩展资料

节选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作者背景

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荀子作为注重理性逻辑的儒家,为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是著名的法家?

荀子的弟子中最出名的两个都是法家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荀子也因为他的两个弟子被人质疑他的儒家身份。

荀子,也就是荀卿,战国赵人,汉朝避汉宣帝(刘询)讳,也被成为孙卿。苏轼曾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这与荀子主张很大关系。荀子天人相分观点。天不主宰人,人也不能把自己主观意识强加于自然,要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尊重自然同时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他提倡“性恶论”,天生为恶,需要考后天培养,性恶的话很容易就能与法家的“治”天下,发挥法制作用相联系,虽然他提倡靠教育来解决。但是对于两个才华横溢的土地来说肯定会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荀子很多理论都是人际交往,社会发展的道理,也就是所谓“帝王之术”。

李斯,韩非又是在朝为官,目的在辅佐帝王一统天下,功在社稷。他们的思想自然的成为法家。李斯第一个向秦王政提出扫六合之人,韩非结合前人提出“法”“术”“势”三合一封建君王统治术。三者就是法令治国,推行法令的权势和驾驭臣下的手段。

韩非说话不流利但很有才华,被秦王赏识,但是李斯自认才华不及韩非,妒忌韩非,于是设计陷害,使得韩非自杀于狱中。

法家李斯、韩非子为何师从儒家的荀子?

这个问题是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孔子讲仁爱,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连孔子学生也不愿意去仁爱。所以孟子讲义,重义气的英雄多了,就开始背信弃义。

荀子讲礼,从理智的角度,将心比心的严紧逻辑。也不能使人们更好的讲理,不讲理的人比比皆是。

于是荀子的学生墨子和李思,就想出来惩罚制度,法家是人类智慧发展中的产物。建立在仁义理为基石,人人执行不敢以身试法。身体的条件反射更能稳定社会,法并不是任意的,是经过仁义理的发酵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学术。被封建王朝执行。

如果社会风气崇尚道德仁义礼智信!那么也不会担心法家!正是因为光靠说教,并不能使作恶多端的人收敛,于是法家诞生了。法家直到现在也是社会稳定的依赖和保障。只有有了法家,更多人才有了摆事实讲道理的公正。正义是恶人被惩罚,受害人被公平伸张正义。

通过这个问题,也可以反应,我们学老师的知识,也要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一个学子的社会价值,就是解决社会根本问题。更进步的人类文明,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勇于解决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只有那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名利禄!像古圣先贤一样被后人记住!

其实,不论法家还是儒家都是管理学的一派两支。都是讲如何对人进行管理。法家认为对人需外部管理,也就是惩罚,儒家认为人应当自我管理,也就是自律,慎独。其实对人的管理既要有外部的,也要有教育后形成的自我管理。所以孔子一直强调有教无类,一直强调慎独。单靠法律管理,总有管不到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成本太大,要时刻有一支负责任的专业的司法队伍在运行,从侦,捕,审,断,罚,看管,一系列要化费无数人力物力。

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为尊,花开百枝,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在那个思潮澎湃的时代里,各种学说都在探讨国家、王权、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的治理国家的办法。 这其中,老子对旧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弃努力;儒家则希望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维护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墨家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宗族礼法的「 ”血统政治”;法家则主张制度管理,忽略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严酷无情。 而法家代表人物就是李斯和韩非子。他们都是荀子的得意门生,这说起来好像是有些背出师门的意思。 实际上这是后世上帝视角的疑问。 一来当世之时,只是以老师来分学派,并没有确定的儒家、法家之分,只要是适合自己需要的,能够激发本人思维活力,得到统治者认同的观点,大家都可以学习。 还有一点就是学问上的百家,并不像我们后来臆造的江湖流派,不能背叛。何况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良禽择木而栖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没有思想局限。 荀子这个人的思想比较复杂,虽然自认是孔子传人,但是他和孟子意见相左。儒家学问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也发现自身的缺陷,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着手改良。孟子是「 ”性本善”的代表,而荀子则是「 ”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提倡儒家的道德教化规范统治,但是孟子重在教,而荀子重在规。 所以,荀子的思想底色就充满了对人性的不信任,相信只有法才能约束人向善。 虽然目的都是为了礼教和谐社会,但是达到目的所用手段和方式完全不同。 而李斯,韩非子等人到荀子门下求学,也许就是为了给法家寻找理论基础。他们可能在投入荀子门下之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是在荀子门下作个研究生罢了。 提出人性本恶的荀子认为只能依法治来强硬管理,这个就基本上抛弃了全民修身,民贵君轻的那一套。完全站到了统治阶级那一边,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虽然说荀子算是儒家出身,但是他的性恶论为法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荀子虽然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能算是儒家。他的理论相当于是属于儒家的修正主义,也就是儒家文化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李斯、韩非子不会去追随孔孟这些纯正的先秦儒家,却肯对荀子行师礼。 因为他们的底层思想是相同的。 人性本恶,严法治之。 不过荀子是为了社会大同,韩非子是为了学问,而李斯是为了王图霸业和自己的未来。

滥竽充数 文言文翻译_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