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陈照奎大师嫡传弟子都有哪些?_吴孟超的得意门生有谁

陈照奎大师嫡传弟子都有哪些?_吴孟超的得意门生有谁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8 10:13:21

陈照奎最欣赏的弟子应该是张志俊,因为他是名副其实的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其师在郑州传艺时曾四次住在张志俊家。他的太极拳功夫在太极拳界乃至央视中都能搜到,还有忽雷太极拳传人的隔物传功,也在央视播放过。其他的人就不好说了,本人捜遍了当代武术及太极拳大师所有视频,像张志俊那样有视频而且功夫超群的人,只有他一个;如:一指摔,拧手等等。

七小福都有谁(所谓七小福指的不止有七人)

1、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生于1891年卒于1968年,是中国近代的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在物理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5年时,饶毓泰在上海的中国公学读书,后转入中国新公学就读,而胡适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进入中国新公学,同时又兼任英文教员,于是,饶毓泰和胡适不仅是同学关系,还是师生关系,胡适在此期间教饶毓泰学习英文。

2、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验证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吴健雄在少年时期就对胡适非常仰慕,非常喜欢胡适的文章,1929年,吴健雄就读于中国公学,成为了胡适的得意门生。吴健雄曾提及胡适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我是医生》主要讲了什么?

影坛中有着“七小福”许多观众都有所听说,非常熟悉这个名字,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名字,它既是一部京剧,也是一个戏班。香港七小福是京剧名武生于占元20世纪60年代在香港开办中国戏剧研究学院时所收的7位门生的总称,是一个戏班。

七小福由来源于于占元在一次京剧表演中,后来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于是借此组成七小福戏班,七小福就是指于占元的七位得意门生!很多朋友都以为“七小福”指的是洪金宝、成龙等七个人,实际却不止七个,他们都有谁呢?

1.元龙

洪金宝,1952年1月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演员、导演、动作指导、监制、编剧、制片人、龙虎武师。

元龙(洪金宝)的艺名,洪金宝是七小福里面的大师兄,也是师兄弟里面最早出师进入娱乐圈的一个,其他师兄弟也能跟着进入娱乐圈拍戏,少不了洪金宝的接引之力。从龙虎武师,到武术指导;从**演员,到独立导演,再到**监制,洪金宝走过的,不仅是一个龙虎武师一拳一脚打出来的血路,更是香港**五十年间最生机勃勃的光明之路!洪金宝的动作片威猛刚劲、气势磅礴,很多观众再熟悉不过的,也是“最灵活的胖子”。

2.元楼

成龙,1954年4月7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安徽芜湖,中国香港男演员、导演、动作指导、制作人、编剧、歌手。

元楼(成龙)是他当时的艺名,成龙也算是七小福里的二师兄吧,因为洪金宝出师后,成龙1971年以武师身份进入**圈。成龙的艺名就由“元楼”改成了“成龙”。成龙和洪金宝也是众多师兄弟中混得最好的两个了。从一个普通的武师,成龙逐步成长为国际级的巨星,他的动作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功夫巨星,也是中国功夫**的代言人!

3.元彪

元彪,1957年7月26日出生于香港九龙,中国香港男演员 。

元彪和成龙、洪金宝三人合作过不少**,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常追随师兄洪金宝、成龙拍片,1979年主演动作**《杂家小子》成名。他的动作潇洒又飘逸,动作灵敏度其实不输于成龙,元彪作为香港一线的影星,与成龙不相伯仲,只是名气上没有成龙那么有影响力!

4.元奎

元奎,195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香港演员、监制、导演、动作指导。

元奎早年与成龙、洪金宝等师承于京剧演员于占元,是“七小福”之一,于1970年起出任龙虎武师,1985年11月30日,担任导演及动作指导的动作**《皇家师姐》。元奎是动作**界的一面旗帜,作为香港武术指导界的代表人物。他的动作设计飘逸洒脱,又快速绝伦,能体现中华武术的精髓,在他独立执导的动作片《马永贞》中,金城武凌厉迅猛的身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元华

元华,1952年9月2日生于香港,中国香港影视男演员,师承京剧表演艺术家于占元。

起初在1972年,因他的体型和李小龙很像,元华以李小龙的替身的身份参演第一部**《精武门》的演出。元华是20世纪80年代名噪一时的“七小福”成员之一,早年以一身好功夫为李小龙作替身,参演过《飞龙猛将》、《急冻奇侠》、《东方秃鹰》等香港动作**。其实元华早期的时候拍摄过很多**,但大多都是扮演反派,其饰演的反派角色更是深入人心!元华给人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在周星驰《功夫》**中的包租公了。

6.元德

元德,香港导演、动作指导、演员,原名孔祥德,系孔子第七十五代孙。

元德从影二十多年,曾参与多部**的演出及武术指导。

1962年:加入于占元师傅创办的香港中国戏剧学院的北派戏班,与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彬等组成“七小福”巡回表演!要论长相元德算是七小福中最上镜的,可能由于身材或气质等原因不为大家所接受,进了元家班(元彪、元华、元德)在武指方面重操旧业,这才得到大家认同。元德主要专注于幕后从事武指工作,90年代他一般都跟元奎混,大量片中动作指导都有他的名字。

7.元彬

元彬,1954年出生,祖籍上海,香港武术指导、导演。

1962年,八岁的元彬被送入于占元创办的中国戏曲学校,与成龙、洪金宝、元彪、元华等人成为师兄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七小福”。元彬只因很少露面,他常常担任武术指导,八十年代其他师兄弟开始各领风骚时,元彬更是默默无闻,未见有何建树。他也甚少与洪金宝、成龙等师兄弟合作,相反倒投在另一位著名的武术指导程小东门下,许多影片的导演都邀请元彬担任武术指导。

1992年凭借《新龙门客栈》获得金马奖最佳武术设计,2012年凭借《龙门飞甲》获得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2015年分别凭借《一个人的武林》《智取威虎山》获得金像奖、金马奖。

其实七小福并不是7人,而是14人,除去上面刚才提到的七人外,尚有:元秋、元庆、元俊、元泰、元武、元振、元宝。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再回首看这群师兄弟,元俊、元泰、元武几个在八十年代初期即销声匿迹;元振、元宝也只是混迹影坛,默默无闻;而元龙(洪金宝)、元楼(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元彬七人则成为当今香江影坛的赫赫人物,由此大众眼中的“七小福”便顺理成章地具体到他们七个身上。

只不过他们当中有些没有上面所指七位有名,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而有些更是在80年代就销声匿迹了!

《我是医生》观后感

《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

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惊人的1万5千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那样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因此我要赶紧建立平台,把这个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有谁知道颜景祥的师承关系?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是医生》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

《我是医生》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人物传记影片,其中的科学精神、动人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结合后达成感染力很强的观看效果。

影片始终“紧贴”传主的真实生活,台词对话质朴有趣,语句精到,同时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虽然要表现的传主是事业卓著、感动中国的可敬老人,却始终赋予他不仅可敬,而且可感、可亲的真实、生动、完整人格。影片中有这样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胶人的儿子,父亲从小就夸奖我的手灵活。用割胶刀,稳准快,后来就换成了手术刀。”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大弧度联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稳固而扎实的生活基底。

作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艺术水准传记片,《我是医生》并未将伟大人物简单化,而是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着意展现吴老作为医生的日常。有一处画面令人感动,观之难忘。吴老和学生一起面对堆积的患者档案,那些虽然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却因为后发的扩散转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为医生的吴孟超为此在办公桌前特辟一个立柜,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档案。他用朴素至极的话语教育学生:科学是事实本身!哪怕是已经离开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够让他们的存在于医学推进上继续发挥作用!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一些过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影片中,这句话和盘托出人物心迹,表现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真正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这部传记影片最值得重视的价值所在。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2

以吴孟超院士为原型拍摄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观看影片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优秀传记作品。

观片前,我也有一些想象,就是面对吴孟超院士,创作团队究竟会怎么拍?看完影片,我觉得整个创作是成功的,影片紧紧地抓住了我,使我这个熟悉吴孟超院士的观众也被影片的叙事所吸引。吴孟超院士人生经历中,有很多故事和事迹,可能都能够成为这部传记片要追踪的内容。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采用了一个横截面,就是他后来在上海建设肝胆中心、攻克科研难关的这一时期,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这个角度的选择构成了影片的主线。

同时,在主线之外,又搭建了几重叙事角度,比如说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父女关系,这三个关系围绕着主线展开,构成了影片叙事的丰富性和多元色彩。把一个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科学家的情怀、追求立体呈现出来。这种叙事维度的选择,不同于一般成长性的传记片,同时又非常集中,能抓住观众审美心理。

**取名《我是医生》,平淡、从容。大部分场景在真实的医院拍摄,而无论是主演还是其他演员,表演上可以说达到了神似,尤其是在手术室的表现非常逼真,有记录的感觉。这是编剧和导演高超的地方,既表现了医生工作的特点,特别是吴孟超院士工作的特点,也表现了充分的生活气息,他既是一个医术很高超的大科学家,又是一个有普通人生活的一面,这就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接近。

影片通过艺术手段达到其审美价值,传达的正能量自然能够产生很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影片聚焦医学领域,但让观众想到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科学家,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的科学家。影片通过这样的表现,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看点,它传达的正能量,它赋予的感染力,以及一些矛盾甚至张力,在同类表现英模人物的传记片里很少看到。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3

国产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难题,最近却有一部影片收获了专家和点映观众的叫好声,这就是上影集团拍摄的《我是医生》。在6日举行的《我是医生》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直言:“中国号称**大国,但的确不是**强国。看了《我是医生》这部片子,我想中国**如果能够像这样走下去,中国**就不仅是**大国,可以逐渐成为**强国了。”

《我是医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传记**。今年95岁的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5万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编剧黄丹说自己看了吴老五台手术,就站在护士身边,“那几天我的脑子里充满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术室皮肤上烧灼的味道,我从这些味道当中体会吴老所有的感受,跟他进餐,到他家里。我觉得创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写好的。”

扮演吴孟超的是赵有亮。这位老戏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部戏,而在片中吴孟超与学生赵一涛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扮演赵一涛的胡亚捷当天也来到研讨会,他表示这是他与赵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这部戏后,他总是习惯性地以“老头”称呼对方,赵有亮也特别自然地答应。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4

由第六代导演谢鸣晓执导,上海**(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并于2017年6月公映的《我是医生》这部影片,以我国著名肝胆医科专家、教育家吴孟超医生为原型,塑造了一位年过九旬,虽年事已高,但仍奋斗在肝胆外科医疗一线老医学家无私奉献的形象,颂扬了他的“医者仁心”和勇于培养新人,开拓肝癌治疗新领域的不懈创新进取精神。其实,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的先进事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无秘密可言,如何在影片中生动地再现,并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确实需要编剧和导演下一番功夫,因为作为纪实性人物传记类**作品,既要尊重事实,又要艺术性地再现,能够让观众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观看,有所感动和领悟,的确需要采取全新创作手法,通过理顺一些线索,构建一些冲突,使得作品更有看头。这部**的编剧和导演做到了,他们围绕“情”这个字做文章,通过不同“情”的融入与舒展,引出吴老的真实的感人故事。从而使得整部影片表露自然,内容丰满,情节生动,感人至深。

摄于**《我是医生》研讨会(发言者是吴孟超本人)

师生情——此处的师生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吴孟超和自己老师、领路人裘法祖(也是医学界的前辈和大咖)之间的感情,二是指吴孟超与自己培养的学生之间的感情。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吴孟超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自己老师的形象及谆谆教诲,从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影片采用“闪回”的方式表达,显得更加感人。而与自己学生之间的感情,则重点体现出吴老爱才、惜才,并支持和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拓国内肝癌治疗新方法、新途径。影片所描写的吴孟超把自己培养的外科手术的得意门生,调至研究中心搞基础研究,以此推进通过自身免疫基因以修复的方式治疗肝癌的桥段,生动展现出吴老眼光远大、勇于创新的闪光点。

医患情——这是体现吴孟超“医者仁心”最生动的一条故事线索。比如影片中出现的:他年过九旬仍上手术台开刀,解决疑难杂症;下病房检查,在触摸病患者身体时,先要搓热自己的双手;为有经济困难的医患陪护家属订早餐……都是还原了事实真相的艺术情节再现,把吴老平时“救死扶伤、同情关爱病患”的作为十分自然地在银幕上展现,令观者十分动容。

父女情——替代已逝去的妻子,一直照料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女儿,是吴孟超医生的最爱。同样,把年事已高,仍在岗位上作奉献的父亲照顾好,也是女儿用心承担的责任,于是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十分温馨、感人至深的父女情。而当女儿被检出身患肠癌,需要住院动手术时,这种父女情便更加显得珍贵,一方面是女儿迟迟不肯住院,直到在家中把关照父亲的话,用小纸条的方式贴满了每一处;另一方面,则是父亲一反常规,主动承担为女儿做手术,把殷殷关爱之情倾注在为女儿消除病魔、恢复健康之上。而影片中特意描写的一位护士长为了实现吴老妻子生前的嘱托,主动要求担任吴老做手术时的“护驾”者,也特别感人。

师生情、医患情和父女情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地演绎,让《我是医生》这部影片所展现的内容有血有肉,自然贴切,观后能让人心中泛起阵阵暖意,同时对吴孟超先生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当然,这里面有演员本色出演的功劳:赵有亮饰演的吴孟超做到了形神兼备,胡亚捷饰演的吴老的得意门生——赵一涛,以及赵静饰演的吴老的女儿吴翎也都给影片带来了一抹亮色。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5

6月8日下午,单位组织观看吴孟超院士传记**《我是医生》,吴老传奇的一生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揭开了面纱。

影片中,吴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主刀手术近200台。他一生致力于攻克肝癌这一难题,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并把他觉得最好的学生——外科“一把刀”赵一涛派到这个研究领域。只因为他觉得“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这句片中吴老说过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还有他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后辈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深深感动了我们,也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还记得片中赵一涛在饭桌上埋头苦吃努力完成老师委派的“任务”,却意外的来了个峰回路转,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吴孟超院士所获荣誉,最终解决困局时的画面吗?那时的我,由衷地佩服吴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能依旧坦然面对,并未因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的那份高尚医德,他无愧为我们大家的学习楷模。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吴孟超院士的性格特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的仁爱情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顽强斗志,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淡泊名利,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外云卷云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吴孟超院士为自己的榜样,不忘初心,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6

由上影集团出品、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的传记**《我是医生》点映以来,在观众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近日,在《我是医生》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评论界人士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片用影像艺术地塑造与再现时代英模风采,书写时代画卷,弘扬了时代精神。同时影片在艺术手法上的诸多创新,也为当下国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赞美英雄,反映时代,从来都是文艺作品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家主席仲呈祥说,英雄人物往往集中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自有一种人生况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医生》将镜头对准吴孟超这位当之无愧的时代英模,真正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有一种美学和艺术的高度,是当下中国**的重要收获。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7

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观看了传记**《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全片充满了吴老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

**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还会给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医生并没有治愈他的疾病,他还是真心的感谢医生。

**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这不仅体现出了吴老领先的专业头脑,更体现出了他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们全科医生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上海卫生综合改革的契机,全身心投入社区医疗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8

为进一步营造公司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职工队伍中提倡学先进、争优先的工作氛围,积极响应区委宣传部关于组织观看经典优秀宣传教育题材**《我是医生》的号召,公司于6月7日下午组织观看了由上海**(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吴孟超院士传记**《我是医生》。

这部**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

95岁的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传记影片,吴老身上的无私奉献、情系人民、坚持不懈等精神时刻为我们树立起时代标杆,大家观后感到,要以时代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勤奋学习、思考和钻研,立足本职工作,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建设、单位发展有用的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9

浩瀚的马来西亚橡胶林中,一双割胶的小手正在辛苦劳作,穿越时空,孩子成长为我国肝胆医学界的****、而今已95岁高龄的吴孟超教授。

这是上海**集团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医生》中的经典开篇场景,这是马来西亚归侨、传奇军旅医生吴孟超的故事继纪录片后,再度搬上大银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上影集团等联合举办专家研讨会,对影片的文艺创作亮点和进步进行梳理盘点。吴孟超教授亲自到场聆听,他说,“我坚持做一个中国人,坚持做一个中国医生,坚持做一个军人,坚持做一个***员,从这一次的**拍摄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看过《我是医生》的吴孟超回忆,年少时遇到抗战烽火,全家在昆明无依无靠,最困难的时候,自己还去街头卖过报纸,靠每天一点点辛苦钱吃饱肚子。他说,后来学医报国就是为了为人民服务,现在拍摄放映这部**,也不单是为了讲一个医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给人启发。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分析,吴孟超传记从纪录片到故事片,前后两次创作体现了上影始终坚定不移追寻信仰之美、英雄大义。“一个时代不能只产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医生》的创作体现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气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当代主旋律题材**创作,绝对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引领时代审美的重要创作,《我是医生》的编导团队兢兢业业,演员表达准确贴切,可以说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寻味的主旋律**作品。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专家也对《我是医生》进行点评,认为这是一部视角独特、摄制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题材影片,尽管**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是医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医学“超人”吴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讨会上,“闲不住”的“超人”吴孟超还透露,最近身体微恙休息了一段时间,但已经打算下周“复出”继续到手术台上做手术。吴老说:“一个人有饭吃、有觉睡,还能干什么呢?还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为国家、为党、为人民继续作贡献。”

**《我是医生》由谢鸣晓导演,赵有亮、胡亚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将率先在上影集团联和院线全国各主要放映点上映,并面向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举办展映特别活动。

颜景祥的老师是梁继祥,在之后的学习生涯里,还得到王玉明等老师的真传。

由于是关门弟子,所以颜景祥老师没有师兄师弟。

颜老师的徒弟遍布大江南北,有上千之众,比如淄博747餐饮的李丰刚也是他的得意门生、济南汇宝大酒店的李黎明也是颜老师的高徒。

颜景祥是当代声望最高的厨师之一,可以说是鲁菜界的泰山北斗,同事也是中华名厨称号的获得者。

他从厨50年,是鲁菜创新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共改良创新鲁菜200余种。在年近古稀之时,他又办起了鲁菜网站,编写了《中华鲁菜》一书。、

颜景祥,山东济南人,1939年生,195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烹饪专业。

18岁在济南燕喜堂饭庄跟随名厨梁继祥先生学徒,并得到王玉明、李明珠等老师的真传。

1978年获山东省第一届烹饪大赛第一名。

1983年首届全国烹饪技术表演鉴定会,荣获“全国优秀厨师”称号。

2001年被中烹协授予“中国名厨”称号。

2002年被国家内贸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级评委”。

2006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华名厨”称号。

200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

2011年11月被选入《国家名厨》大典。

颜大师技艺精湛,擅长鲁菜制作,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荷花鱼翅等上百种鲁菜精品。其绸布切肉丝、整鸡出骨、整鱼出骨、手抓春卷皮等烹饪绝活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颜景祥

陈照奎大师嫡传弟子都有哪些?_吴孟超的得意门生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