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什么是科举制

什么是科举制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8 16:01:25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始于隋唐,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共经历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中落,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科举制发展到清代,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汉代以前实行的是察举制,地方官员负责把辖区内的贤良人才推荐给朝廷。

汉代开始尝试开科取士,但没有形成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员主要来源于豪门士族,造成“士族无下品,寒门无上品”现象,堵塞了出身寒微阶层人才上升渠道。

隋朝建立后,为了打击豪门士族,采取开科取士的措施,开创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根据人才需求,开设了不同的科目。

北宋科举制度基本完善,新开武举。

南宋考试固化科举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明朝以《四书集注》为策论依据。

清朝依循明制,1905年起,废科举,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

什么是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