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杜甫李白高适三人关系_高适与李白绝交原因

杜甫李白高适三人关系_高适与李白绝交原因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0 09:53:11

杜甫李白高适三人是朋友关系,曾经关系极其要好,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关系破裂了。

李杜二人相识之时,李白已经小有名气,而杜甫当时的名气却远不如李白,杜甫可以称为李白的粉丝,他曾经仰慕李白很久,在李白赐金放还后俩人第一次见到面,曾多次一起旅游,可以称之为“驴友”。

后来带上了流浪汉高适,三人一起寻仙人,采仙草,练仙丹。但是在第三次一起旅游后,李杜二人再不曾见面。

李白对杜甫仿佛一直表现的特别高冷,在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句中不难发现端倪——“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颇有点好聚好散的意味,似乎连续给李白写了15首诗的杜甫在他的生命中就成为了一个过客,不曾多停留一丝一毫,一切都只是杜甫自己的自作多情罢了。

三人在最后一次旅游分开以后,李白的仕途之路一蹶不振,写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诗句,但成效不佳,后来便不再如此,等到了安史之乱的时候,烽烟四起,战火纷飞,李白去了南方避难,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永王李璘业绩的文章,但不久,李璘战败,李白也因此受牵连入狱。

这里已经可以说是他和高适关系破裂的开端了,因为李白败落的同时,高适正在为淮南节度使进行讨伐,高适的手下抓了李白,也就可以说是高适抓了李白,所以这时两人关系已经对立了。

后来在狱中,李白写信向高适求救,但高适却不予理睬,并且隐瞒他和李白的关系,烧了曾经写给李白的诗词,李白的第三任妻子曾上门拜访高适,他也避而不见,可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啊。

在李白受难的时候,杜甫的生活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四处求职受到阻碍,纵有万千才华却不被赏识,好不容易当上了一个芝麻小官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于是开始四处流浪。

此时的高适一路高升,虽然高适不曾救李白,但是却是四处接济杜甫,生活上对他照顾有加,杜甫视高适为恩人,写下诗词“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圆蔬”,说的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高适对自己的接济,而高适也写下诗词来回应他。

有人说,李白和高适的绝交是因为高适接济了颠沛流离的杜甫,却拒绝帮助在大牢中的自己,心怀妒忌而怀恨在心,然后关系决裂,终身不再联系。

李白的经历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揭秘:李白 杜甫 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

李白与高适是好友的关系。

两位唐代文学巨匠,他们的友谊和合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他们相识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却共同走过了许多风雨历程,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篇和故事。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才华和情感,也可以领略到他们的友谊和忠诚。

两人曾在天宝年间在长安相识,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安史之乱后,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高适选择了成为武将,并在北方战乱中立下战功,而李白则带着全家老小逃往南方避难。这种志向的选择为后来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李白与高适关系的决裂是因为李璘兵败,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抓进大牢。此时,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对李璘谋反起了关键的决断作用,二人因此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李白被收监关押后,曾写信向高适求救,但高适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们的友谊因此彻底决裂。

人物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

李白、杜甫和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诗篇,因为李白浔阳入狱,高适未曾解救李白,两人关系断裂,高适没有留存李白的诗篇。杜甫后因为李白罹难于永王东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产生误解。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

高适和李白的关系

公元744年,大唐天宝三年,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在河南初次相遇。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高适41岁。据史书上记载,这时候他们三人,都正处在人生中的最低谷。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时候他们三人,那就是不择不扣的中年落魄大叔。

李白在两年前因得罪高力士和杨贵妃,被唐玄宗给撵出皇宫,虽然李白高呼着 仰天大笑出门去 ,但他心中的悲伤,却也是真真实实。因为,李白的功名之路就此破碎,所以此后两年时间里,他都是沉迷于访道求仙和游山玩水,借以排遣心中的忧闷。

杜甫呢,此时还是个无业游民,本来出身书香门第的他,始终热衷于科举考试,一心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的科举之路屡次不中,于是他也只好四处旅游,以排解心中忧闷。

至于高适,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出生于败落的官宦世家,和李、杜一样,也志在官场。他在20岁进京时,曾写下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的豪言壮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适的科举之路上也屡次碰壁,考一次挂一次。

后来高适一怒之下,索性投笔从戎,跑去边境参军,他的本意,是希望凭军功混个一官半职。但遗憾的是,他的军旅生涯,除了让他成为最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外,功名依然是没混到。所以在他35岁时,就回到河南隐居,从此躬耕于野,当官已然成为一个梦。

当时,他们三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遇在一起,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有着郁郁不得志的心境,又都有着非凡的才华,所以三人聊得很开心,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据史书上记载,他们三人携手畅游梁宋之地,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

在三人游玩的日子里,李白还留下一副墨宝,也是他唯一流传下来的真迹墨宝《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副 国宝 级别的墨宝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是李、杜、高三人友谊的见证。

梁宋之旅结束后,他们三人就从此分别,但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迥然不同的结局。

公元755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狼狈逃入四川,太子李亨趁机北上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唐玄宗不愿意就此放弃权力,就派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企图扶持李璘来与唐肃宗抗衡。

但是,等李璘到达江南后,他在身边人的挑唆下,就想着复制当年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的成功,在南方开国立号。在这种背景下,大唐政府就分为三大阵营:一是唐肃宗的西北政府,二是唐玄宗的川蜀政府,三是永王李璘的江南政府。

这个时候,就轮到臣子们开始战队和选择,而对于臣子们来说,这恐怕是比自己生命都还要重要的选择。因为,一旦选择错误,全家人的脑袋很有可能都要被交出去。而一旦选择正确,就有可能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所以,李白、杜甫和高适,也自然忍不住要跟着做选择。

最开始,高适选择站队唐玄宗,所以他一路跟随唐玄宗来到成都;杜甫则选择战队唐肃宗,当他听说唐肃宗西北称帝后,就果断往西北跑。李白呢,似乎已是心灰意冷,所以他谁也不站队,而是选择在庐山隐居,不再过问世事。

单从这里来看,杜甫的选择显然是最明智的,如果按照正步发展,他最有可能最先飞黄腾达。李白的选择没有收益也没有丰风险,勉强排第二;至于高适,那就是典型的自毁前程,将来就算被唐肃宗给干掉,也绝对不会再任用。

但问题是,计划不如变化,世事总是难料。杜甫在前去投靠唐肃宗的路上,被安禄山俘虏,直到一年后他才逃出去,从而错过最佳的战队时机,并且他被安禄山俘虏的那一年,也成为他的政治污点,所以唐肃宗虽然感念他的忠心,但也只是封他一个左拾遗的小官。

后来杜甫又因得罪唐肃宗,直接被贬为参军,放回鄜州探望家人。实际上就是不再任用。第二年,屡遭打击的杜甫弃官入蜀避乱,从此开始了他客居草堂、漂泊西南的穷苦生活。

至于高适呢,他本来是战队唐玄宗,因此被封为谏议大夫。但当唐玄宗打算让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时,高适认为让李璘到江南坐镇,李璘很有可能趁机闹独立,不再听从唐玄宗的命令,这样唐玄宗有可能彻底丧失与唐肃宗博弈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高适就极力劝阻唐玄宗不要这样做,但唐玄宗死活不听,而当时永王李璘也是想极力拉拢高适,但高适却是一转身跑去投靠唐肃宗。其后,高适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从此开启他飞黄腾达的一生。

至于李白呢,本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后来永王李璘听说李白就在庐山时,就派人去请李白,希望李白能够出山当自己的幕僚。当时的李白,一生漂泊坎坷,郁郁不得志,所以当他看到李璘的邀请后,免不了想着赌一把。因为,如果李璘能够成功,那李白就是传说中的开国功勋。

但是很可惜,李璘的这场叛乱,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唐肃宗给平定,李白也因此被作为首恶分子抓进监狱,论罪当处于死刑。而当时负责平定李璘和李白叛乱的总指挥,正是淮南节度使高适,不得不说,命运就是这样神奇。

在李白被抓进监狱后,他的家人就开始积极为他奔走,按理说,以高适和李白的关系,高适理应当的替李白说几句好话,而以唐肃宗对高适的宠信,或许会对李白开恩。所以李白在狱中就给高适写了首诗,请他高抬贵手,帮自己一把。

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在这首诗中,一向桀骜不驯的李白,难得谦虚一回,盛赞作为讨伐永王军的指挥官高适,称其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

但是,可能是这么多年的磨难,让高适特别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当官机会,所以他不愿意趟李白这个浑水。要知道,当年杜甫就是因为替唐肃宗不喜欢得宰相房琯说了几句好话,就直接被贬出京师,高适不愿意重蹈覆辙,于是他就选择置身事外,始终不肯替李白说话。

后来,好在李白早年对郭子仪有恩,所以在最后关头,郭子仪出面在唐肃宗面前保下李白,这才让李白免于一死。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公元758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此后,李白和高适互相拉黑,似乎都刻意删去诗文中有关对方的记录,李白的诗中不再有高适,高适的诗中也不再有李白。

不过,高适对于杜甫,还是非常照顾。在高适担任剑南节度使时,曾多次资助贫困的杜甫,杜甫也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后来高适被调回京时,杜甫恰好没在成都,未能来得及相送,只能寄书以述别情,两人的友情,也一直保存着。

李白,杜甫,高适为什么而绝交

高适和李白是好友关系。

两位唐代文学巨匠,他们的友谊和合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他们相识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却共同走过了许多风雨历程,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篇和故事。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才华和情感,也可以领略到他们的友谊和忠诚。

两人曾在天宝年间在长安相识,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安史之乱后,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高适选择了成为武将,并在北方战乱中立下战功,而李白则带着全家老小逃往南方避难。这种志向的选择为后来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李白与高适关系的决裂是因为李璘兵败,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抓进大牢。此时,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对李璘谋反起了关键的决断作用,二人因此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李白被收监关押后,曾写信向高适求救,但高适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们的友谊因此彻底决裂。

李白的名号由来

李白号“青莲居士”源于《维摩诘经》之“青莲”佛典,表明了李白尊崇佛教以及向往维摩诘的生活模式。李白援“青莲”自号与引“青莲”入诗,渊源有自,六朝至隋唐皆一脉传承。“青莲居士”是李白内心佛教情怀之外在身份认同。

在大乘佛教的人物谱系中,李白最为尊崇的是维摩诘,甚至还以之自比。从其存世作品分析,李白的维摩信仰主要凸显的是《维摩诘经·方便品》“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的精神内涵。从李白对佛教语汇的频繁使用上,可见他佛学修养之一斑。

事实上,李白对佛经并非一知半解,而是认真读过、学过。李白族人中就有出家人,就是他的族侄僧中孚。僧中孚是与李白交往的僧人中很重要的一位,李白有多首诗都提到与他相处、清谈、品茗的情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杜甫高适为何绝交?

李白,杜甫和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了唐诗的不同成就,一个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自己以谪仙人自称,当然也作了很多游仙诗,而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准确记录了甚至是史官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关于他那个时代的史实,也反映出在战乱时代对自己怀才不遇,对百姓颠沛流离的愤懑和同情。而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合称为 边塞四诗人 。这三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唐诗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三人还有一层关系就是曾经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

但是可能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吧,三人最后走了不同的道路,最后分道扬镳,而究其原因,大概和他们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各方面都有关系吧,而这几个方面也基本可以说明了三人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终究是走不长远的,从三人的诗歌风格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李白向来是豪放不羁,自诩为仙人,桀骜不驯,而他的诗歌风格也是浪漫的,是仙化的,李白信奉道教他的诗歌也颇受道教的影响,加上统治者的推崇,让他飘飘然于神仙的世界,遗世而独立,也养成了这样的性格特点。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则致力于写实,加上生活在安史之乱这个乱世,少年游历,文化熏陶加上屡试不第导致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就经历良多,所以也对他的诗风造成很大的影响。而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当然边塞诗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三个人三种不同的诗风也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也许为以后的分道扬镳打下了铺垫吧。

而三人的相识也是在最为失意的时候,天宝三年,本有雄心壮志的李白却被唐玄宗当成个文人墨客,不被重视,加上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不被朝廷所接受,所以就 赐金放还 ,这个时候李白四十四岁,人到中年仍一无是处,心里甚是难过,而这个时候杜甫和高适也是愤懑他一身抱负无处施展,三人有道不尽的话语,难兄难弟相遇,三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不曾想,昔日的友情竟然最后也不欢而散,造成三人友谊破裂的原因也有很大的社会因素,那就是安史之乱,而高适和李白最后却跟随了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要为国为民竭心尽力的抱负,但是最后却兵戎相见,李白也兵败下狱,而将李白关押入狱的却正是高适这一方,李白也想高适能念昔日旧情,但是军令如山,高适只能大公无私,二人之间也就有了不可调和的嫌隙,而李白和杜甫也没有再见过面。

都说要想成为好朋友,那都是 臭味相投 的人,聚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三人正是相识于个人才能抱负无处施展的时候,所以三人也就有了成为了好朋友,但是三人选择的道路却完全不同,高适和李白甚至选择了相反的道路,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亮剑》里面李云龙和楚云飞,二人明明是好朋友,却不得不分到扬鞭,甚至一生都没有再见,也是令人遗憾。

高适为什么杀李白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写下许多传世篇章。

其后多年,安史之乱起,大唐风雨飘扬,三人的友情随着王朝的命运一同进入曲折与波澜。

李白、杜甫没有绝交

李杜二人不过是老来困顿,各自飘零。两人仕途皆不顺利,在江湖辗转,人在顺境时你来我往,唱和不断。在逆境中自保都难,自然少了交道。李白比杜甫大了一轮,虽然壮年之时同床共被,但以他当时的诗歌江湖的地位,属于偶像级别,他更看重的是孟浩然、王昌龄这些人。

这不是说李、杜的感情不好,而是年龄、层次之上的自然区别。所以我们看到分手后杜甫给李白写的诗多,而李白回得极少。

杜甫、高适没有绝交

杜甫的官运极差,跟他本人的个性有关,而高适则正相反。三人壮年同游,分手后几年,高适中科,得到李林甫器重,但他在李林甫倒台前一年辞官,西入哥舒翰幕府,成为幕僚,不但避开了杨国忠对李林甫党的清扫,还抱上了当时名将的大腿。这种政治眼光绝非是一句运气好能概括的。

杜甫虽然仕途曲折,但看到高适越走越好,却非常开心,两人的感情是极好的。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 。寄给高适的诗中很替朋友的出头开心,这就是杜甫心中的友情。而高适入蜀期间对杜甫也是多方接济,杜甫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几年之后,高适入京,杜甫寄书送行: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又一年,高适去世。两人的感情可谓是一直到最后,杜甫写给高适的诗甚至比给他的偶像李白更多。

李白、高适互删好友

李白在如日中天时得玄宗赠金放还,与高适、杜甫同游天下,后在梁宋娶妻宗氏,客居梁园十年,再无入仕机会。安史之乱起,李白避战乱隐于庐山。

高适在哥舒翰投降安禄山之后,于兵乱中逃跑,投奔了玄宗,官拜谏议大夫。入蜀途中,玄宗命诸王分镇,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则为江陵大都督。

高适极力反对,认为会导致南北各自拥兵自重。果然,太子自立,是为唐肃宗。而永王李璘也是蠢蠢欲动。

高适迅速投奔唐肃宗,官拜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三面合围,预先对永王做好了防范。风云变幻中,高适步步抢先,可见他灵敏的政治嗅觉和超乎常人的才能。

杜甫也投奔了唐肃宗,官拜左拾遗。在唐肃宗清除玄宗安插的房琯时不知轻重的多嘴,直接贬出,丢掉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位置。

而李白这个时候,在永王三顾庐山之后,加入了永王幕府,还为李璘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歌功颂德。他和高适这两个老朋友就这样站到了战场的对面。

李璘起兵江陵,是为永王东巡。结果面对早有准备的唐军,永王的军队一触即溃,李璘被杀,李白入狱。经过多方活动,终于免了死罪,被贬夜郎。运气也还行,还没到夜郎,就遇到天下大赦放还。才有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轻快、开心的传世七绝。

李白入狱期间,曾托人带了一首诗给高适,《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言语之中,显然是希望高适念及旧情,行个方便。

然而石沉大海。

自此两人互删好友,也将对方从自己的诗作中尽量抹除,再无交集。

高适无情?

杜甫得知李白下狱,流放夜郎,很是担心这位已经十四年未见的故人,写下《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为李白鸣冤叫屈。

为何高适却无动于衷?难道高适是薄情寡义之人?

可从高适和杜甫之间的交情来看,并非如此。

还有高适与王昌龄也是好友。兵乱中王昌龄回家乡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据说是高适的暗中授意,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朝廷命官杀朝廷命官的先例。

可见高适还是个很重情义的人。只是李白的这件事可能对在半百之年才终于得以报效国家的高适来说,太大了。而且很有可能李白这么多年来毫无成长的政治幼稚,闯下滔天大祸,让高适觉得不值得为了十几年前的朋友意气赌上自己家族的荣誉和命运。

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唯有高适。旧唐书: “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想想我们现在自己,事业刚刚走入顺境,十几年前的好友忽然相求,如果这忙能帮就帮了,可是如果会影响到我们堕入无法控制的未来,我们会如何处理?

推己及人,其心可比。

在这里跟点赞评论的朋友说声抱歉。因为个人喜欢平台的编辑器功能(随写随存),所以一直在这里压稿,但是除了每天更新一篇之外,并不看。而且在这里的更新频率远低于其他平台。原本打算就这么一直更新下去,但是被推送到平台内大号洗我稿的文章,投诉也没有任何反馈。就觉得很没有意思,本来就是出于老人的一种那么一丝丝情怀在这里发文,很多老朋友全都走了。现在这种平台做法对我们这些专心写文章的人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很可能某天就不再公开更新了。

在这里和一直在看我这些垃圾文字的朋友说声抱歉,虽然也可能想通了无所谓,继续每天发一篇。但是如果某一天不发了,不代表我没写,只是彻底懒得维护这边罢了。

天涯长远,山水有相逢。

高适要杀李白是因为李白做过永王的幕僚,并为其写诗摇旗呐喊。

高适出身落魄将门,进京赶考但屡试不第,后投身军旅;李白出身大户商贾,恃才傲物,然而初入官场懵懂无知,最终卷入叛乱。高适与李白年龄相仿,性情相投,都喜欢舞文弄剑,在相识之后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然而,李白称为永王的幕僚之后,二人的关系便发生了改变。

安史之乱中,永王李璘发动叛乱,高适领兵平叛。李白因做过永王幕僚,而落下叛乱罪名,被高适抓捕入狱。狱中的李白向高适求救,高适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二人多年结成的友谊走向了破裂。高适和李白共同游历,是文人之间相互欣赏,从而结交。而高适和李白的秉性是完全不同的。

高适和李白人物介绍

1、高适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

2、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李白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白

杜甫李白高适三人关系_高适与李白绝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