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作品目录_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作品目录_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0 09:55:32

全新增订版

序言 莫言: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001

2006年初版序言 章诒和:令我兴奋的历史人物另类传记/ 004丁东:读懂古人的无奈、智慧与权谋/ 006第一章 生逢乱世:饥饿儿童朱重八·最草率的出生·饥饿儿童朱重八·为什么越穷越生·中国人的生育激情·饥荒之国·吸血的官员们·中国文化的贫困基因·朱元璋的精神基础·农民式思维·农民式节俭第二章 流氓生涯:开国帝王的必经之路 / 029·青春期的意外打击·出家是为了吃饭·十六岁离家远行·三年江湖路·从一介顺民到狡猾野兽第三章 崭露头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路 / 039·被两块木片决定的人生·从和尚到亲兵·从士兵到军官·以退为进,独立发展·厚黑手段与精明头脑·实权与虚名·借刀杀人,建立权威第四章 割据一方:朱元璋成功的三大法宝 / 056·异常顺利的帝王之路·元末明初第一影帝·惠民减负措施·攻心为上·收买文化名人·出众的决断第五章 问鼎天下:战场练就顶级男子汉 / 070·张士诚还是陈友谅·最后一个劲敌·自学成才的军事家·水沉小明王·北伐中原·朱元璋为什么屠杀功臣第六章 巩固政权:打造农民乌托邦 / 084·四十岁登基·咱农民自己的皇帝·农民的四大理想·亡国的两个诱因·变相土改,打击地主·低薪制下的大明官员·人类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动·权力决定一切·解决百姓穿衣吃饭的问题·朱元璋的乌托邦探索·集体主义“大同梦”第七章 建立制度:明朝百姓有了“户口本”/ 108·“毒蜘蛛”朱元璋·最严厉的户口制度·玄武湖的秘密·里甲制度:“二流子”们的紧箍咒·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不许官员下乡·“一个字也不许改”的《明皇祖训》·朱元璋的幸福观第八章 管天管地:从穿衣戴帽到妇女发型/ 129·奇书《太平礼制》·第一道思想防线·禁止奇装异服·不许随地吐痰·管理妇女发型·为什么要管穿衣戴帽第九章 化民成俗:流氓是如何教育百姓的 / 139·无所不在的皇权·朱元璋最担心的事·洪武朝的流动宣传员·新戏《琵琶记》·一封奇特的公开信·大明帝国的教育体系·朱校长的可怕校规·“一刀切”必然“一风吹”第十章 不许造反:从删《孟子》到给元朝皇帝磕头 / 155·孟子惹恼朱元璋·删减《孟子》,防止毒素流传·对元朝皇帝的特殊感情·构建“朱氏天命论”·创造“朱氏恩德论”·我造反有理,你造反有罪·刘伯温的悲惨下场第十一章 任意摧残:对知识分子的软硬两种手段 / 167·“胡萝卜加大棒”·大明第一文学家·洪武朝的敏感词·外国文字狱·随心所欲杀文人第十二章 反腐风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 177·贪六十两剥皮实草·低薪制是根本原因·《大诰》·发动群众抓贪官·“激进主义”的“幼稚病”·史上最大的惩贪浪潮·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越反越腐的反腐怪圈第十三章 死亡名单:疯狂屠杀功臣的始末与细节 / 191·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免死金牌·厚待功臣的背后考虑·对文官的凶残与对武将的温柔·宰相胡惟庸“被谋反”·撤销大都督府:军事体制重大改革·只有亲生儿子信得过·大屠杀计划:为太子保驾护航·儿子长大,时机成熟·第一功臣李善长之死·白发人送黑发人·“死亡名单”:蓝玉、冯胜、傅友德……·蓝玉冤案·大屠杀的文化背景第十四章 衣锦还乡:对凤阳乡亲的特殊照顾 / 217·一个重大消息,两个特殊人物·父母坟前·当年仇人刘德·穷乡僻壤差点成为首都·朱元璋的报恩方式·大明帝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南京皇宫宴请凤阳老乡·皇子教育基地:凤阳·朱元璋对家乡的特殊政策·十年倒有九年荒第十五章 朱元璋之死:最后一道可怕的命令 / 234·强人离世·最后一道可怕的命令·朱元璋的女人们·殉葬制度的终结·大明:退化的朝代尾声 从“黄册库”看明代“祖制”的命运 / 245·绞尽脑汁的黄册制度·祖制的空壳·全县都是百岁老人·黄册的最终命运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结语

张宏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虚构历史写作、公共史学传播。

1972年4月出生于辽宁,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简读日本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十余部。

曾有多部作品在港台及海外出版。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辽宁文学奖”等,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奖”提名。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CCTV1、9及湖北卫视2013年3月同步播出)总撰稿。

2013年6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系列节目,收视率创年度最高。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地做过多场学术讲座。

2018年4月,张宏杰应邀出席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以“贵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

作品风格

张宏杰笔触关注的主要是历史、文化和国民性,创作了大量大历史文化散文,出在大陆、港台及韩国等地出版多部散文集,作品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在读书界引起较大反响,多次登上全国新书排行榜。

2006年在《当代》杂志开设的“史记”专栏在读者中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他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典型上的跨文体写作,掺杂了大量小说式、历史报告文学式、甚至心理分析式的写法,他在叙述中表现了一个高超的小说家的技巧,有意识地强调了情节的大开大合。叙述的流畅、情节的开合、语言的力度,所带给人的,是小说式的阅读快感。

作家莫言评论到:“张宏杰以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

求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倒是很快就看完了,但是关于读后感却不知道该怎么写,于是决定每天码一点,终于结束了,真是要感谢天感谢地啊。关于结语部分,作者张宏杰也在书的最后写道,历史比小说更有趣。

曾经看到有人说为什么中国总是喜欢拍历史,而美国总是喜欢拍未来,有一个人是这样回答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数不清的人物,故事,而美国历史只有短短的几百年,想拍没有多少可以拍的。

说的简直不要更好了,而历史都是由单个的人物构成的集体推动的,个人首先是一个个体,其次才会构成集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有不同的家庭出生,教育环境,结交不同的朋友,你不会知道,每个人的一生,会发生多少有趣的故事啊,他的生命会有多么的精彩、悲伤、快乐或者黯淡啊。

所以,人们永远对关于人的故事感兴趣,人们永远喜欢翻拍历史,永远喜欢缅怀过去。

现在来说一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选择的是七张面孔,这七个人分别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农民出身,通过农民起义走上政治道路。

篡位者朱棣,朱元璋希望用来拱卫王国的力量,朱元璋苦口婆心呕心沥血倡导的铁血政策施加的尊卑制度,被他的儿子打破了,这个聪明狡诈而又冷血暴戾的人,捣毁了他的父亲的幻想。清官海瑞,继承了朱元璋的理想,立下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伟志,并身体力行,约束自我,然而在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睡我独醒的世界,他的一切的奋斗是徒劳,是笑话。

宦官魏忠贤,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太监,一个半生都在受苦的太监,在生命将尽的时候,终于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太过于上瘾,太过于得意忘形,于是以为错即是对,以为坏即是好,以为恶即是善,他做了无数“对的事”,“好的事”,“善的事”,他对于大明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

造反者张献忠,像一头没有猛虎,爱好是杀人,他狡猾而暴戾,无情而残酷,如果说大明江山还有一口气的话,像他这样的起义军给了大明王朝致命的一击,给了百姓无穷无尽的痛苦。叛徒吴三桂,命运摆在他面前的路,哪一条都是死路,他也曾抗争过,也曾努力过,天赋越高的人,上天赋予的责任越重,受到的惩罚也越大,他是命运的悲剧。

像他那样的人,不止他一个,只是他最出名。大明王朝何尝不是被自己的子民攻破的呢,那些曾为他效忠的臣子。忠臣郑成功,他是大明王朝最后的臣子,他无比的珍视大明王朝曾经给予他的荣誉,为此,他与父决裂,抛弃他的孝,以卵击石,奉守他的忠。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七个人,就可以代表大明王朝300多年来的历史轨迹了,他的创始人朱元璋是一个农民,他的性格,他的出生,他的思想,他的政策,决定了大明王朝的基本走向。篡位者朱棣,他的非正常上位方式和他后来的施政手段,改变了整个大明王朝的价值观,击溃了朱元璋的尊卑理念。这两个人的恐怖统治,使得整个大明王朝笼罩在一层厚厚的阴影之中。

清官海瑞,是一个人格理想才华品德都居于上乘的人,这样的人,却有着致命的弱点,而他那不切实际的理想,被现实打破,他最终的结局,证明了一个道理,大明王朝,不是一个轻易能够被改变的王朝,他的固执,比海瑞还要深入骨髓,更何况,海瑞这样的人,可不多。太监魏忠贤专权,任何一个朝代都会出现的,却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重,他的破坏力,比一个荒于政事的皇帝可要厉害多了。造反者张献忠,只是一个破坏了比较大的造反者,他与其他的造反者一起,譬如李自成,毁灭了大明王朝。叛徒吴三桂,拿着大明的俸禄,接受着大明的培育,最后却为大清服务,许许多多的吴三桂,将已经被摧毁殆尽的大明王朝重新收拢,奉送给大清王朝。忠臣郑成功,也许他不是孤军奋战,但胳膊肘拧不过大腿,他的抗争,也不过是无谓的挣扎。

开朝皇帝的锥心气血,中间的清官力图中兴,宦官贪官的大肆破坏,起义军的造反冲击,叛徒的里应外合,最后毁灭之后的忠臣的深情眷恋。七张面孔,把整个大明王朝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勾勒出来。

这五个人,个性十足,涉及到王朝的几个最重要的方面,也最具代表性,代表自己,代表大明王朝。

张宏杰的介绍

如果你古汉语学的还可以的话,可以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尤其像《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堪称“史家之绝唱”,写的非常好,《资治通鉴》会教你一些从政做人的道理,正所谓“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现当代像范文澜、马一浮、钱穆的书也可以读一下。

如果只是读书休闲的话,我推荐你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还有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会让你深入认识中国社会的本质,新生代以现代视角写史的有一个张宏杰,他写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还不错。

无处安放的灵魂——吴三桂

张宏杰,蒙古族1。

1972年生于辽宁建昌。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2,作家3、历史学者3。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4,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4,清华大学博士后2。

1994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5 ,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葫芦岛分行,2006年调入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1。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2。作品发表于《当代》、《天涯》、《钟山》等刊物,并在《当代》开设《史纪》专栏2。

201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2。

张宏杰经典语录

以前对吴三桂的认知仅限于他为了陈圆圆放清兵入关,圆了大清朝的统一大业。他的长子吴应熊是建宁公主的夫胥在京为质子。其他并无所知。

张宏杰真的很厉害,他写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真的与其他不同,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想像之外,让你看到不一样的历史,让你感受不一样的精彩。每个人物都让我耳目一新,最难忘最深刻的要数吴三桂,尽管篇幅不是最长的,但却让我无法忘怀。突然觉得自己词穷,竟不知要如何表达了。

吴三桂戎马一生,富贵一生,征战一生,争扎一生,简直没有片刻安宁。看过之后只觉无尽悲伤。“白皙通候最少年”的美男子,兼具北雄南秀的飒爽英姿还历历在目,本应是留芳千古的青年才俊,何奈生不逢时,造化弄人,转眼竟成了千古叛臣,这其中谁又知道他的争扎与无奈,谁又能理解乱世之中生存的代价。

十六岁带着二十多名家丁救父亲于皇太极的包围圈,如此峰芒必露,如此智勇双全,如此忠孝之举,如此奋不顾身的吴三桂,最后却宁可牺牲了父亲及全家老小的性命而和李自成争战到底,难道真的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么”。天地巨变,国破山河在,家亡旧人无,压碎吴三桂身上的道德外壳以及尽忠报国信念的岂止就陈圆圆这一件事?!选择投降或不降本身就是一个尖锐,并能撕裂人心,难以决择的问题,无论降与不降都需要勇气,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不读史书不知历史,原来只知道清庭一统天下,多尔滚功不可没,谁知吴三桂为清庭征战十七年,打下了半壁江山,最后才获封云南王据守一隅,本想安度晚年,为子孙后代留一点积业,谁知康熙帝一旨诏书说撤藩就撤藩,半生心血岂是你要拿走就拿走的呢!六十二岁的老者,谁愿再发起战争?谁愿一而再,再而三的叛国?谁不想安安稳稳地终此一生呢?然而历史有它的必然性,人也有他争脱不掉的命运束缚。吴三桂成了“三藩叛乱”的始作俑者,一生也终于此,亦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我,只看到了一个不断争扎、不断求生、不断悲叹、不断哭泣、无处安放的灵魂。

吴三桂晚年开始信佛,修建佛堂。

可是,所有这些高大的殿宇,也不能遮蔽他那无家可归的灵魂,不能阻挡一点灾祸。吴三桂的宿命,正向他一步步走来。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都说吴三桂是叛乱之臣,但我却觉得他的选择中有太多的无助和争扎。可怜之人比比皆是。

历史无论怎样被还原,也都只是些说不清的过往,也都只是胜者王候败者寇的流经之河。康熙虽造盛世,但若没有他的“撤藩”之举,是不是就不会有吴三桂的“三藩叛乱”了,也不会有这漫长的中原战事了。如若吴三桂没有对前明永历帝的赶尽杀绝是不是也不会有清庭对他的忌惮了,谁又说的清楚......

杨绛先生所说的:“人生怎么选都是错,走下去,就对了。”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于吴三桂,无论他怎么选怎么走似乎都不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而终也应了张宏杰为吴三桂写的题目:无处收留---吴三桂。

寥寥数字却写尽了吴三桂的一生。

历史的洪流淹没了一代又一代人,只留下了思索。愿我们都能活成更美好的自己。

Bysea 2017.7.10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作者简介

张宏杰经典语录

1、胡适曾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至柔可以克万物".后来他去美国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多大啊,水至柔,柔可以克万物。

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理性逻辑思维告诉他,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中国历史流传最广的思维方式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比如:儒家学说就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好道德修炼,则处理世间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非理性的。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郭嵩焘在日记中说,有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湖南这么出人才。

他回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朋友听后十分同意,说:"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4、所以要想勤与恒,就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晚起",这两点真实平实近于迂。

他说一辈子从这两句话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这话谁都懂,觉得也不怎么高明,后来才觉得,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践行终身。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5、修改直至销毁记忆,本来是专制统治者的专利,但乾隆以比祖先更残忍的方式来掩盖祖先的残忍,就无论如何不可原谅了。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专制统治者的自私和阴狠。乾隆心里十分清楚,不论工作多么细致,仅靠官员们的搜查,是不可能禁绝所欲不法文字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制造空前的恐怖,使臣民们自己主动悄悄销毁家中的不法文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乾隆帝蓄意制造冤案、。酷案,把一些语义含混的文字打成大案,借无辜者的脑袋来恐吓天下之人,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饥饿的盛世》

6、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们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这些朋友给了他极大的影响:……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公民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正是在三十年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7、曾国藩终生对"恒"最为用力。举读书一例,他推崇"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询外为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8、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9、那么,中国文化是什么呢?黑格尔说,是幼年。中国人在官府面前的逆来顺受给了黑格尔极深的印象。黑格尔认为,造成中国的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他很远。"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10、"但千百次惨烈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带来基本制度上的突破与创新,没有为中国历史冲破循环状态提供任何可能。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调整和维护那样的制度。它是一次大修,是一次升级,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创新。农民起义只是专制主义的释放矛盾的一种调节机制。农民起义如同越狱,而每一次越狱之后新建起来的牢狱,设计得就更为科学合理,抗爆性更强。农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比以前更严密的控制,更坚固的监狱,是更好的驯化,是国民性格的进一步退化。"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11、这段话深得我心,我很不喜欢某些总写心灵鸡汤类句子的,总是空口安慰或愚惑人们要看淡放下,才能得到幸福快乐之类。因为真的只有虚幻的自欺而已,并无理性逻辑。

人生挫折、爱情烦恼等等并非看淡放下即可消亡或解决,还是得去做实际行动。

所以,人生,真正的力量是勇气和前行,而不是看淡或放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12、当一种暴行是由众人一起完成时,每个参与者的罪恶感都会大大降低。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13、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缺乏自省精神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封闭完足的文化体系包围下,一切都有现成的正统解释,人们已经丧失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14、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15、乾隆认为应该由皇帝垄断所有的伟大、光荣、正确,()不给其他人留一点荣誉空间。乾隆皇帝所需要的,不是站立着的大写的人,而仅仅是工具和奴才。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16、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颗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长高".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17、儒教的伦理规范有着天生的缺陷。它基于人性本善的虚妄假设,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压抑心中活泼的自然欲望,通过极大的自我克制,服从于僵硬的道德教条。它没有为人的自然本性中软弱的丑恶的一面留下弹性空间,不承认人的平庸和趋利避害的本能,缺乏对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尊重与关怀。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18、人们因为对自己不抱信心,所以对他人也失去了信心。

--张宏杰《千年悖论》

19、从很小时候起,朱隶就明白了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一定要用最美的品德来装饰自己,用最坏的打算来揣测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20、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1、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其实业余时间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尤其喜欢西洋玩意儿。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他好几张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22、翻阅厚厚的中国历史,朱元璋总结出,王朝灭亡的诱因不外是两个:一个是帝王大权旁落,王朝轻易为权臣、外戚、太监所倾覆。另一个是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联手,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官逼民反。

因此,要保证江山世世代代在朱氏子孙手里,必须根绝这两种现象。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23、"英国人很容易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靠权力来豪夺。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也就是说,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也很容易化为乌有。"

--张宏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24、天下事物,只有足够"低幼"才能流行,这是永远不变的规律。要说正宗,中国佛教当然要以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真经的三藏法师创立的唯识宗为正宗。然而事实是,唯识宗因为经典太浩繁逻辑太细密,不适合普通人的智商而迅速湮灭。中国特色的净土宗却因为它超出寻常的简便易行而大行其道。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25、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们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这些朋友给了他极大的影响:……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公民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正是在三十年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6、这是一个彻底的、奇特的、最具东方性的东方国家。"中国纯粹建筑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人格,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因此,中国是一个只属于空间的帝国。"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土地上重复庄严的毁灭,而又在本质上毫无变化。

--张宏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27、儒学既有强调等级秩序的一面,也有高标社会主义的一面。社会正义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历代以来,士人都以守护社会良心为己任,能够在传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乾隆却以虎视之态,粗暴剥夺了儒学赋予读书人的立志求名之心,守护良心之责,只给他们为稻梁谋这一个生存任务。从那时候起,士人群体便被抽空了灵魂,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本来,进入清朝之后,士节士气较之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代已经大为降低,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道德自律更为松弛。乾隆朝的大臣,虽然不乏能臣,却又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才华而无思想,有能力而乏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28、道德价值的过分张扬,最终结果却是整个价值体系被削弱扭曲和人欲中卑劣丑恶一面大放纵大宣泄。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29、制造恐怖,杀一儆百,是皇帝的惯用手段。在乾隆一朝政治中,经常可以见到出其不意、轻罪重罚的事例。 除了情绪和性格因素外,乾隆行政之忽宽忽严,更主要是策略的考虑。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30、乾隆在国家安全问题上,采取过许多或高明、或精明、或阴鸷的手腕。

有清一代 ,喇嘛教是国教,但乾隆并不信黄教。他在评论活佛转世时说:"蒙古呼图克图活佛转世,其实是一种取巧方便的方法……佛本无生死,哪有转世?但是不允许转世,那么数万番僧就无所皈依,所以不得不如此罢了。"

--张宏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君主的权术---浅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朱棣

张宏杰,一九七二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历史作家。从人性角度切入历史、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是其写作特点。成名代表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出版后因口碑而风行,被誉为新一代历史类必读经典。

写于20170324

篡位者大多有所作为,朱棣算一个。在小侄朱允炆削藩之时,以“靖难”之名,主动反击,篡得帝位。在位22年间,迁都北京,亲率大军五征漠北,四面扩张,将大明帝国的触角遍及南沙、库页及西南边陲,“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之后,明朝再无能出其右者。

一个篡位者,违背了先帝订立的纲常,道义上他是被谴责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却能扭转日倾的局势,走向国力富强、人民富庶、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的新时代,不得不让人佩服。借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里的论述,浅谈朱棣的两点权术。

其一:“如有必要,君主应随时抛弃传统道德”。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朱元璋虽想立其为储君,但恐乱了纲常。太子朱标是“仁怀之人”,但好人却无好命,未及登基即撒手人寰,只好把江山移位给小儿朱允炆。历来雄才大略都心狠手辣,仁柔可以,但必须要看场合,一贯的仁柔难堪君主大任。朱允炆就是太仁柔了,削藩不成,反而激化了矛盾。“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乏正当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说谎不脸红,里外都有理是朱棣最像父亲的地方,君王若不厚黑,或许是玩不转的。

其二:“君主进行斗争必须像人又像兽”。仁慈和残暴本不会用于同一个人身上,朱棣却同时拥有了。他在军中有着十足的掌控力,高腔大嗓,风趣幽默,让人感觉像邻家大叔般毫无架子,在下属有困难时、主动相助。朱棣长袖善舞,擅长小处着眼,恰到好处的作秀,树立起仁义、慈怀的美好形象。在当权主政后,面对谏言者、反对者的残暴却令人发指。在滥杀无辜、忠义之臣时像极了他父亲,因为,对于朱棣,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不在于道德品行,而在于立场。“人民宁肯辜负一个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畏惧的人”。在他眼里,仁慈只是手段,别人的生命只是捏在手里的牌,根据需要想甩就甩,毫无敬畏。萝卜是利益,大棒是暴力,以利益引路,以暴力来保障不偏移自己的方向,这也许是解释君主分裂人格的落脚点。

作为君主,朱棣是成功的,虽与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思想相悖,但对于其篡位者的身份而言,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对君主而言,道固然重要,术亦不可或缺。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作品目录_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