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产生的?_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产生的?_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0 10:02:19

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由于惠帝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八王之乱”,即西晋后期八位宗室王为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大规模、长时段的动乱。所谓“八王”,一般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同、河间王顒、成都王颖、长沙王义和东海王越。

(一)八王之乱的过程总共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90年,愚弱的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贾后密译招楚王玮入京杀杨骏,以汝南王亮辅政。接着贾后令楚王玮杀汝南王亮,随后

又杀掉了楚王玮。 299年,贾后废太子,赵王伦以替太子报仇为名,杀贾后及其党羽,自立为帝。

第二阶段,由于宗室诸王对赵王伦称帝不满,齐王同、成都王颖、河间王顒等纷纷起兵讨伐赵王伦,惠帝得以复位。此后,这三位诸侯王与长沙王义、东海王越等,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反复冲突,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火蔓延至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域。

306年,东海王越入朝专政,毒死惠帝,另立怀帝,诸王的力量消耗殆尽,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二) 八王之乱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 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的战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

(2)八王之乱引发了西晋皇室内部大规模的自相残杀,严重动摇了统治力量,是西晋政权崩溃的直接诱因。统治者无力去对付因自然灾害引起的流民及少数民族起义。

(3)八王之乱激化了民族矛盾,许多诸侯王在战争中大量雇佣非汉民族的武装力量,导致东汉以来逐步迁居内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的军事力量坐大,乘虚而人,最终成为埋葬西晋王朝、掀起十六国北朝二百年分裂局面的乱源。

历史上真实的西晋八王之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编辑本段]简介

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冏起兵杀贾后。永元年(301),赵王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 ,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编辑本段]背景分析及参加动乱的诸王

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者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因此,西晋建国初期,公元25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公元277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分类情况如下:

辖下民户数 封国等级 置军人数

2万户 大国 上、中、下三军5000人

1万户 次国 上、下二军3000人

5000户以下 小国 1500人

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辖下民户数 封国等级。

1万户 大国

5千户 次国

5000户以下 小国

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晋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诸王的政治计划,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氏的统治由此稳固。其实反而种下了祸根。

我们知道,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统治机器的有效运转,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比较缓和的情况下,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要靠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其中皇帝与宰相,皇帝与地方长官,皇帝与统兵大臣相互关系等具体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备。第二,要靠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皇帝有威望、有才干,统治集团也愿意为皇帝鞠躬尽瘁,如果中央集权制度尚未臻于完备程度,则无论如何认真实行,也超越不了历史阶段而高度集权。臣属、地方必将保有相当大的权力。反过来,制度不管如何高度完备,如果统治集团不能认真实行,特别是没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皇帝年幼时则为辅政大臣)控制大局,督促实行,一切就都会落空,制度就等于具文,高度集权的目的同样无法达到;不仅如此,根据皇帝和统治集团的无能状况,中央集权制度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爆发政变或分裂割据战争,造成持续的政局混乱。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晋武帝建立新王朝,统一全国,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够推动整个统治集团继续实行汉魏以来的制度,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前引干宝《晋纪总论》和《晋书·食货志》的话就是证明。当然,如所周知,晋武帝和他下面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比较奢侈腐化,会不断加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但从现有史料看,到晋武帝死为止,这些矛盾还远没有达到激化或接近激化的程度。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西晋王朝肯定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直到统治阶级进一步腐朽,生产关系死死地束缚住生产力使之无法发展,各种矛盾激化时为止。

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为:

王号 姓名

汝南王 司马亮

楚王 司马玮

赵王 司马伦

齐王 司马冏

河间王 司马颙

成都王 司马颖

长沙王 司马乂

东海王 司马越

“八王”传记

司马玮(271—291年)西晋宗室。字彦度,晋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后徙封于楚。杨骏被杀,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贾皇后恶亮又忌玮,乃使惠帝为诏,密令玮杀亮。贾皇后又使惠帝为诏,言楚王矫诏害亮,且欲诛朝臣,图谋不轨,被下廷尉,遂斩之。

司马越( ~311年)西晋宗室。字元超,高密王泰次子。因讨杨骏有功,封于东海郡。永康初中书令。及宗室诸王混战,越率诸侯及鲜卑等步骑迎惠帝返洛阳,诏为太傅录尚书事。怀帝即位初,委政于越,后帝亲理万机,越不悦,求出藩,镇许昌。继还洛阳,诬帝舅王延为乱,杀之,由此大失众望。后又请讨石勒,屯于项。越不臣之迹,四海所知,加之当时经济破坏严重,动乱迭起,上下分崩离析,祸结弥深,遂忧惧成疾,卒于项。其部下欲还葬东海,石勒追及,焚其柩。

司马颖(279—306年)西晋宗室。字章度,晋武帝第十六子。太康末被封为成都王。齐王同讨越王伦,颖发兵应之。伦被杀,伺辅政,骄侈无礼,故诏颖辅政,而颖犹让不就。同败,颖在邺悬执朝政,事无巨细,皆就邺谘之。其恃功骄奢,百度废弛,甚于同时。颖恐长沙王乂在京势大,乃与河间王颐谋,发兵伐京师。乂被执后,颐废太子覃,颖被立为皇太弟,作为储副。但颖骄侈日甚,讨者四起,不得已,被废归藩。后惠帝遣人捕颖,范阳王司马幽颖于邺,遇械暴死?长史刘舆见颖在邺地势大,虑为后患,伪令人为皇上之使者,称诏夜赐颖死。

司马乂(276—303年)西晋宗室。字士度,晋武帝第六子。初封为长沙王。楚王司马玮被杀,乂因与玮为同母弟、而被贬为常山王,顷之,复 本国。乂见齐王司马同专权,曾言于成都王司马颖,希望颖能维护先帝之业。及河间王司马颐将诛同,传檄以乂为主帅,乂率左右,连战3日,终于斩同。颐本以乂弱同强,希乂为同所擒,然后以乂为借口宣布四方共讨之。趁此废掉惠帝,立成都王颖,己为宰相,专制天下。但事与愿违,其计不果,乃暗使人袭乂,乂并诛之。颐、颖同伐京都,连战数月不休,乂斩获颖军六七万,久战粮乏,东海王司马越收乂送金墉城被杀。

司马冏( 一302年)西晋宗室。字景抬,父攸死,袭爵为齐王。初,赵王伦密与相结,废贾皇后,以功转游击将军。同以位低不满,起兵诛伦,且遣使告成都、河间、常山、新野四王,传檄天下。及伦被废,惠帝复即位,拜同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如司马懿辅魏故事。同辅政,沉于酒色,不入朝见,选举不均,惟宠亲信,海内失望,被长沙王乂所杀。

司马伦( 一301年)西晋宗室。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初封为安乐亭侯。司马炎称帝,封琅邪郡王,后改封于赵。为贾皇后所亲信,曾参与谋害愍怀太子,不久又矫诏废贾皇后为庶人,控制惠帝,独揽大权,一如司马懿辅魏故事。伦素庸下,不知书,无智策,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淮南王允起兵讨之,被伦所灭。既而矫作禅让之诏,废掉惠帝,改元建始,滥肆封侯,以苟且之惠取悦人情,以至于府库之储不充于赐,金银冶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之侯。时齐王冏、河间王颙及成都王颖传檄讨伦,大战助余日,死者10万,伦败,被赐死。

司马亮( 一291年)西晋宗室。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仕魏为东中郎将,讨诸葛诞失利,免官。不久,出监豫州诸军事。司马炎称帝,封扶风郡王,邑万户,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以亮为宗师,使其管理宗族事务。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未几,迁太尉录尚书事。晋武帝卒,为杨骏所排斥,亮赴许昌避祸。及骏被诛,复录尚书事。贾皇后嫉亮,密令楚王玮诬其有废立之谋,诏捕之,亮被乱兵所杀。

司马颙( -306) 西晋宗室。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弟司马孚孙,太原王瑰子。咸宁三年(277)受封河间王。迁北中郎将,监邺城。元康九年(299)为平西将军,镇长安。赵王伦篡位,乃举兵响应齐王冏讨伦,进位侍中,太尉。永宁二年(302)底受密诏起兵讨冏,次年又与成都王颖合兵败长沙王乂,随后其部将张方劫惠帝及颖至长安。永兴二年(305)七月,东海王越被王浚推为盟主,欲率师迎惠帝还复旧都洛阳。三年正月,颙因刘乔兵败欲与东海王越讲和,但恐张方不从,遂使人杀之,送首级于东海王越请和,越不许,命宋胄等率鲜卑兵西迎惠帝。五月,越前锋祁弘连败颙军,入关。颙单骑逃入太白山。越以诏书征颙为司徒。但越弟南阳王模暗遣其将梁臣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途中杀颙,并其三子。

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元康元年)开始到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续16年。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前的权争

[编辑本段]皇后贾南风与外戚杨骏之争

过程简述 各派系***物 派系支持者及部下

晋武帝死后,杨骏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单独辅助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也欲夺权,让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杀了杨骏。

(负)外戚杨骏、皇太后杨芷 杨珧、杨济

(胜)皇后贾南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薨,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史书记载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治理朝政,以至后来引起皇亲国戚争权夺利。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注:杨骏乃太后之父,太后姓名为杨芷,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妹,为武帝继立皇后)。

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

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晋武帝让他单独辅政,晋武帝点头默许。杨骏招来中书监华暠、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晋武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

晋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年龄大司马衷2岁,又矮又黑,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杨骏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不让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对此事不加阻止。

贾皇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在291年3月,贾皇后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位置,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292年,杨太后因没有食物8天后饿死)。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八王之乱始末

[编辑本段]贾南风与汝南王司马亮之争

过程简述 各派系***物 派系支持者及部下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与卫瓘共同执掌,但贾南风对未能独揽政权不满意,串通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

(负)汝南王司马亮、元老大臣卫瓘

(胜)皇后贾南风、楚王司马玮

291年,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注: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不满意。

司马亮与卫瓘对楚王司马玮掌握禁军甚为忌惮,计划夺其军权,遣司马玮回其封国,此举引起司马玮的愤恨。

于是司马玮靠向贾南风,贾南风封司马玮为太子少傅,让他可继续留在京城洛阳。

而后贾皇后指使晋惠帝下手诏给楚王司马玮,令他宣布司马亮与卫瓘图谋不轨。司马玮率军包围二人府第,司马亮认为自己一片丹心,不抵抗,众兵不敢杀之。司马玮下令,“能斩亮者,赏布千匹。”,才有人杀了司马亮。卫瓘也在这场政变中被杀。

[编辑本段]贾南风灭司马玮独揽大权

过程简述 各派系***物 派系支持者及部下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贾南风对司马玮也很忌惮,以司马玮伪造手诏的罪名处死他。然后独揽大权。

(负)楚王司马玮 岐盛

(胜)皇后贾南风 张华、裴頠、裴楷、王戎、王宫、贾模、贾谧、郭彰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司马玮友人岐盛劝其乘机扩大权力,司马玮犹豫不决。

另一方面,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亦想灭之。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

过后,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由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多被委以重任。例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她掌权后的几年内,即公元291年至公元299年的七、八年间,由于有张华,裴頠,裴楷,王戎等四人共掌京城机要,贾皇后的亲族如贾模等人与张华等四人也还算合作,政局还算稳定。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儿?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八王之乱的原因

西晋八王之乱是著名历史上亲戚打架事件,司马懿的这些后辈们轮番上阵,合纵连横,互相斗殴,最终将司马家历经三代(司马懿父子、司马炎)努力所创立的西晋王朝,也是终结了三国乱世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打得稀巴烂。

最终西晋王朝被胡人趁虚而入攻灭,国祚仅51年。

更严重的是其开启了“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并导致了东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其影响可见一般。

说起来这场动乱还是丑皇后贾南风挑起的矛头,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晋武帝去世前,就封了他信任的将军司马亮做太傅,让当时杨皇后的父亲杨骏做大都督,这样即使他死去后,也有这二人辅佐朝政。

没想到的是晋惠帝即位后,贾南风这个皇后却做的不大安分,她为了让自己家族强大起来,就跟楚王司马玮两个人计谋,派动禁卫军去杀死杨骏。但事情并未按她所计划的发展,杨骏死后,自己想得到的权位却被汝南王司马亮顺手牵羊了,当时的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

皇后仍然不甘心这样的结果,于是她开始利用自己的盟友,假意让楚王去杀了司马亮,其实暗中观察,诬陷楚王擅杀大臣,将楚王处死。元康九年她又废太子,后一年为斩草除根将其杀之。各位储王看清动势,对皇位虎视眈眈。

接下来就是各诸侯轮番上阵了(友情提示,大家请保持注意力,以防被绕晕!)

先是赵王与齐王联合势力,起兵杀了贾后,后赵王废帝自立让齐王大失所望,为了让惠帝复位奇兵反抗,成都王与河间王跟其响应,一同举兵支持齐王。杀死赵王后,齐王又自封大司马,去朝辅政。

这一举动惹起河间王不满,与长沙王一起举兵杀了齐王,政权又落到长沙王手里。杀了一个,乱一个,再举兵,如此反复让人看得心烦。太安二年,河间王又与成都王一起举兵,让长沙王退位。二位王一共领军二十七万,都败给了长沙王。

第二年依旧不太平,东海王与部分禁军起义,活捉长沙王交给了河间王的部下,被部将张方烧死。成都王钻空子回了洛阳,做了丞相,还不放手自己的根据地,用皇太弟的身份去干涉朝政,东海王对成都王不满,率领禁军进攻邺城。

东海王被成都王打败,逃亡自己的封过,去避难。与此同时河间王派兵占领洛阳,东海王的弟弟与幽州刺史联合,举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只好与惠帝一起逃去洛阳,最后去了长安。永兴二年时,东海王再次起兵,占领了河间王的关中地盘。光熙元年东海王就把惠帝接回洛阳,成都王和河间王在在这场乱斗中被自己的兄弟了断了生命,不过也终于在东海王掌权的同时让这场乱斗停了下来。

这就是“八王之乱”的一个具体过程(说实话,我自己都晕!),这十六年各王参战,相继死去,社会经济被影响,民不聊生。这其中潜伏着的阶级矛盾,也为后来民族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这“八王之乱”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留下的祸根。他立朝之后,大封诸侯,并赋予诸侯相当大的权力,这是“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再者就是本来有二十多个正常儿子,可是他偏偏把皇位传给了最不正常的那一个,也就是历史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他有多傻呢?当他听到百姓因为天灾颗粒无收而饿死的时候,他居然问人家为什么不吃肉羹?

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而正是因为晋惠帝痴傻无能,导致大权旁落于皇后贾南风,然后贾南风弄权,导致了“八王之乱”!

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指什么

八王之乱主要原因是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当时晋朝恢复了分封制度,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地方诸王也拥有强大的兵权实力。

皇后贾南风*乱宫廷,祸乱朝纲,引发了外戚与皇族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晋惠帝无力管理朝政,而朝政大权全都落入贾南风的手中。贾南风有很强的政治野心,但却又没有十足的政治手腕,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引发了外戚与皇族司马家的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司马炎立了司马衷为太子,而司马衷智力有些问题,最后也造成了皇后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而且司马衷为太子也引起了司马炎其他儿子的极度不满,最终才爆发夺权的八王之乱。

贾南风介绍:

贾南风生性丑陋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专权,她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后宝座还是因为司马炎与贾南风父亲贾充的缘故。加上晋惠帝天生智力残缺,无法管理国家大事,最终大权落入了外戚手中。

根据记载,贾南风利用手中的权力到处搜罗美男子入宫供她*乱,之后就将之诛杀。由于乱政与陷害他人的事迹,贾南风一直被视为后宫乱政的典型负面人物,其为人凶妒暴虐,手段往往残忍而极端,这位“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后死于赵王司马伦之手。

西晋历史上真实的八王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1、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严重失误,令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2、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到光熙元年,历时七年。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原因是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晋武帝死后,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日趋激烈,是皇族内斗最残酷的一次,历时16年,八王之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导致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产生的?_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