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什么是第3世界科学院院士?_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什么是第3世界科学院院士?_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0 10:07:58

基本内容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为鼓励学者投入第三世界发展的学术荣誉,由第三世界科学院颁发。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每年新增加50名左右,由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而华人的院士众多,两岸及海外华人即占20%左右。院士需要在第三世界国家工作,或是出生于第三世界国家、或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院士每两年召开一次院士会议。第三世界科学院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 萨拉姆教授倡议下,于1983年创建的一个非政府、非政治、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我国从1983年参加该组织。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的,他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加上新增选的院士,目前第三世界科学院共有院士950人。

为强国梦做出贡献的十个人物

1、李振声: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李振声,男,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委。

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2、历史使人聪明的原话是: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历史使人聪明。

3、创新造福人类原话是:

习近平: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

2020年10月30日电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20)10月30日在上海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作视频致辞。

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科学家协力寻求抗疫之道,在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跨国合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

扩展资料

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愿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

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希望各位科学家积极交流思想、推进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

习近平-习近平: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

大众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

光明网-李振声: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为强国梦做出贡献的十个人物为:袁隆平、华罗庚、屠呦呦、钟南山、钱学森、钱三强、竺可桢、李四光、邓稼先、于敏。

1、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毕业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华罗庚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3、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4、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5、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杭州,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1955年回国,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参加中国火箭、导弹研制工作,从事航空航天研究。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7、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8、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和奠基人之一。

9、邓稼先

邓稼先,男,1924年6月25日生,安徽怀宁县人,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10、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天蝎座科学家有哪些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

1987- 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27日,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的放在门牙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引来一片惊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

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顺利得中。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惜。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而假期回乡时,李振声还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

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幸运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

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在当时国内从没有人尝试。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杂种不育,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

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自己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李振声说,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

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创新引起了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实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仍旧最热衷的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占了一半。

此后,李振声在多个场合提到粮食安全的问题。

2004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他在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讲演,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利的支农措施,连续三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粮食产量已近1万亿斤。

这位老人深知,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问题。

2005年4月,他在博鳌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回应十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华罗庚的事迹事迹

中文名:华罗庚

外文名:Loo-keng Hua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

星座:天蝎座

出生日期:1910.11.12(庚戌年)

逝世日期:1985.06.12 (乙丑年)

职业: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教授

主要成就:

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

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代表作品:《堆垒素数论》《优选学》《高等数学引论》《从杨辉三角谈起》

面貌:党员、民盟盟员

科研成果:华氏定理 华-王方法

祖籍: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访仙镇

配偶:吴筱元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籍贯江苏金坛,祖籍江苏省丹阳。世界着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中文名:陈省身

外文名:Shiing-Shen Chern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嘉兴

星座:天蝎座

出生日期:1911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2004年12月3日

职业:数学家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

主要成就:

现代微分几何之父

沃尔夫数学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代表作品: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

陈省身,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用内蕴的方法证明了高维的高斯-博内公式,定义了陈省身示性类,在整体微分几何的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誉为“现代微分几何之父”。杨振宁赞誉他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几何学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主持、创办了三个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定居南开大学,对中国数学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员

1985年6月12日,日本东京大学大讲演厅里座无虚席——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正在作学术报告,介绍我国自50年代以来在理论数学、应用数学和普及推广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外国同行对他的报告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是啊,也许是中国人富有数学天赋吧,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曾为世界数学宝库增添过一笔又一笔的财富:公元前商高就发现了勾股定理;古籍《墨经》中有着十分精辟的关于两条连续公理的几何命题,直到19世纪末才由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引入现代几何理论中;中国有着像《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数书九章》那样的数学巨著;刘徽创造“割圆木”;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继续在数学领域取得为世界瞩目的成绩。这辉煌的历史与灿烂的现实相辉映,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数学界的强烈兴趣。华罗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邀到日本作学术访问的。他的报告结束后,全场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来自伟大中国的科学家致意。

然而,掌声还未停息,华罗庚突然从椅子上侧身向下,慢慢地滑落到地板上——多年的心脏病发作了。当晚,一条噩耗传回中国:华罗庚教授于晚10时在日本医院里去世!

这位数学家在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研究著作的同时,也留下了他自学成才的足迹。

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金坛。他小时候,家中清贫,父亲在小镇上开了个小杂货铺,代人收购蚕丝,一家人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华罗庚上初中时,对数学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他的老师王维克很器重这个聪明机灵的少年,常常单独辅导他,给他出一些难题做,这使少年华罗庚得益匪浅。

华罗庚在金坛中学念完初中后,因家里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得辍(chuò)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助料理店务。可这位酷爱数学的年青人,人虽然守在柜台前,心里经常琢磨的还是数学。王维克老师借给他几本数学教材: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微积分。华罗庚便跟着这几位不会说话的老师步入了高等数学的大门。

华罗庚18岁那年,在王维克老师的帮助下,到金坛中学当了一名会计兼管学校事务工作。他曾回忆当时艰难的生活:“除了学校里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坛县流行伤寒,华罗庚不幸染病,卧床半年。后来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脚却弯曲变形,落了个跛足的终身残疾。

华罗庚在贫病之中刻苦自学,不但读了许多书,而且还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

19岁那年,他发觉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写错了。便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于次年发表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随后,华罗庚又连续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署名“金坛人”。

这个在数学论坛上崭露头角的“金坛人”,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当他打听到这个数学奇才原来是个只读过初中的小青年时,深为震惊,便写信邀华罗庚来当时北平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

到清华后,华罗庚的进步更快了。他自学了英语、德语。

24岁时,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

25岁时,他的论文已引起国外数学界的注意。

28岁时,他当上了西南联大教授。后来,他又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深造。

华罗庚成功了!在走过坎坷的自学之路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国外数学界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可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40年代后期,华罗庚应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之聘,在那里当教授。华罗庚在那里有着优异的生活、科研环境:他的住屋有4间卧室,2间浴室,还有一间可容纳五六十人开酒会的客厅。大学还给他配备了4个助手、1个打字员。

但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华罗庚却不再留恋美国的优异条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程。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

!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1950年的一天,这位已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教授,在填写户口簿时,在“文化程度”一栏里写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虽然使许多人惊讶不已,却是事实:他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初中毕业证书。这位数学大师的数学知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1983年10月,华罗庚重游美国,接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称号。这是美国科学院120年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个荣誉称号授予一位中国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长在向华罗庚致赞词的时候说:“他是一个自学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万的人们。”

TWAS现有院士(从第三世界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626名,来自全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17名院士(Fellows)来自发展中国家,109名外籍院士(Associate fellows)来自或工作在发达国家(其中有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什么是第3世界科学院院士?_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