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被称为七绝圣手和梅妻鹤子的诗人分别是_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

被称为七绝圣手和梅妻鹤子的诗人分别是_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1 09:50:40

1、七绝圣手一般指王昌龄。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2、2、梅妻鹤子: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宋仁宗赐谥“和靖”。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曾赢得“七绝圣手”美称的诗人是谁?

1、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2、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原因:

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3、王昌龄的生平简介: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擅长七绝并多用乐府旧题的诗人是

曾赢得“七绝圣手”美称的诗人是王昌龄

作为气魄雄伟,手法细腻的七绝圣手王昌龄,他则长于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善于揭露征戊者的内心世界,他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了战士的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开元、天宝时代是唐帝国的全盛时期。这时的疆域,西边一直到葱岭以西,王门关外,古称西域,唐王朝在这个地区设置了安西大都护府,现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苏联境内的一部分地方,都在管辖之内,这一带是唐王朝和吐蕃族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唐王朝派大批部队在这里戊守,并设备“神威军”,王昌龄的《从军行》与《出塞》这两组七绝,正是以这一广大地区为背景,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从各个不同角度刻画了战士们变化的、矛盾的心理状态。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于还。” ——《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出塞》

这是诗人在歌唱当时的戊边战士,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当他们奋勇迎战时,他们乐观振奋,精神是昂扬的,决心血战到底,也“不教胡马过阴山”。表现出了戊边战士誓与祖国共存亡的英雄气慨。然而,诗人并没有把战斗的生活写成浮浅的乐观。却指出了环境的艰苦。青海,这个荒漠的草原是这样的昏暗,王门关又距这里那样遥远。环境是这样艰苦,而戊边战士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信念。这样写来,诗句就更加充满了豪情,从而表现出了戊边战士那种坚强的信念和无比英雄的气慨。

但是,征战生活并不只是这一面,王昌龄的边塞诗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征战前后的不幸及战士们长期戊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为他们呼吁,为他们申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墓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器龙荒”(从军行)就是为那些征战沙场,死无葬身之地,露骨荒野的士兵们鸣不平。而“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寄陶副史)则又是在为那些“功勋多被黜”(塞下曲)的将士们申诉,当他写到征戊者的离恨乡愁时,更是笔触温,缠绵。真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些诗作多用景物渲染情感,极为委婉动人。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之一)一诗中,诗人用融景入情的手法,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然而诗人在这里却没有直接地去写远方征人对妻子的怀念,而是翻过来写了身居金闺中的妻子对远征、亲人的深深怀念,不过是用意婉转罢了。这种“反衬”手法收到“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靓影如竿乃妙”的艺术效果。而在另一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秋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中,诗人则抓住守卫边塞的军士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用隔情入景的手法,借长城月夜的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从而使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上的苦闷无聊,在人们的眼底跃然活现出来了,诗人这种情中景,景中情的手法,又收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效果,实在不愧为高超的手笔。

王昌龄诗歌的另一方面内容,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的生活,他笔下的少女、**多是柔情脉脉,纯洁天真的,有名的《采莲曲》、《浣纱女》两首就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妇女们在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相约到池中采莲,到溪边浣纱的动人情景。你看他们身着漂亮的衣服。(荷叶罗裙一色裁)天真地在池中互相追逐、戏闹(乱入池中看不见),竟到了“争弄莲舟水湿衣”的程度,由于莲花的艳美和少女**们聚集一起的欢乐,她们甚至连回家都忘记了,(采罢江头月送归),很晚才回去,真是欢快极了。王昌龄的这些诗,正象他所描绘的这些天真烂漫的少女一样,不假修饰、姿致天成,读来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我们从《闺怨》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处在封建道德观念统治底下,连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敢吐露半点的封建时代的妇女,是表示同情的。但是诗人并没有把这种感情正面地说出来,而是通过这个深闺**在翠楼上的形象,和她“忽见陌头杨柳色”而“悔叫夫婿觅封侯”的这一刹那的感情迸发,巧妙地抒发了对她们的同情。

同时,王昌龄还用另一种色调描写了宫里妇女的遭遇与心境。在封建社会里,那些与世隔绝的深宫妇女的遭遇与命运是不同的,得宠者,尊荣娇贵,失宠者,悲伤惆怅。真可谓:一面是“平阳歌舞新承宠,帝外春寒赐锦”(春宫曲)的“江罗帐里不胜情(《长信秋词之五》)”的无限欢乐;一面却是“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秋漏长”(《长信秋词之一》)的“空悬明月待君山”(《西宫秋怨》)的不尽愁苦,王昌龄正是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觉中,提示了宫女们悠长而深刻的内心痛苦,“奉帚平时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和“真成薄命久相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长信秋词》)两首诗里的寒鸦背上带来昭阳日影,梦后西宫夜宴的灯火,都交织着宫女们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这里诗人以凄惋的笔触,为那些被剥夺了幸福与青春的妇女写出了她们自己无处诉说的哀悉与幽恨,深刻地提示了统治者的残酷罪行,所以我们说他的“宫词”的基调是哀怨的。

七绝圣手是指哪几位诗人 七绝圣手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鬼是指哪几位诗人

王昌龄。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

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唐代七绝圣手指的是谁

分别是:王昌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

1、王昌龄:

(1)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2)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3)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2、李白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_)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4)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杜甫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3)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4)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4、王维

(1)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2)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4)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5、白居易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_,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6、李贺

(1)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2)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3)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4)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是谁

唐代七绝圣手指的是王昌龄。

因为王昌龄擅长写七绝体裁的诗,王昌龄的七绝诗一共74首,占了盛唐时期七绝诗句总数量的六分之一,并且他的七绝诗的表现手法非常成熟,他的诗句给后世的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王昌龄的七绝主要类型有:边塞诗、闺怨诗和送别诗。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的文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哪一位唐朝诗人

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

王昌龄,宇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出塞》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同时慨叹守将无能,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如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交游颇多,交谊很深。其中,他与孟浩然的交游最让人感慨。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游襄阳,同时寻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当时已经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一见如故,孟浩然高兴地以酒助兴,谁知道由于喝酒过多而旧病复发,竟因此而死。与孟浩然这样的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七绝圣手是谁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为盛唐著名诗人,善用七言绝句作边塞诗和闺怨、宫怨诗,意蕴含蓄丰厚,语言流丽,音节悠扬,格调天然,艺术成就甚高,颇为后世所传诵,故有此称。

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迁江宁丞,再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被刺史闾五晓所杀。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交游,李白、岑参、孟浩然等都有赠他的诗篇。时人目之为“诗家天子”,其在诗坛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王昌龄的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

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昌龄

七绝圣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擅于写七绝诗,写下的七绝诗占盛唐时期总数量的六分之一,多达74首,且他的七绝诗表现手法十分成熟,能从各个方面刻画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

七绝圣手是谁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向来是以高适、岑参为首,而王昌龄的边塞诗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来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不仅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还有着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

王昌龄在《闺怨》、《宫词》诸作中在另一方面表现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他所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使得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王昌龄交游很广,不仅和很多文人打交道,与官吏、隐士以及僧道都有来往,尤其是他被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将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所写的送别诗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出诚挚而又深厚的友情。

被称为七绝圣手和梅妻鹤子的诗人分别是_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