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大张旗鼓地做某事的成语_大张旗鼓是什么意思

大张旗鼓地做某事的成语_大张旗鼓是什么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1 09:55:01

大张声势

dà zhāng shēng shì

[释义]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兴师动众

xīngshīdòngzhòng

[释义]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兴、动:发动;众:指大队人马。

[语出]《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正音]兴;不能读作“xìnɡ”。

[辨形]众;不能写作“重”。

[近义] 大动干戈 大张声势

[反义] 小打小闹

[用法]用作贬义。多用来形容动用很多人力。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和“调兵遣将”;都可表示“调动兵马或动用人力”的意思。不同在“调兵遣将”含有派遣将领。而不含有“大规模出兵”之意;“兴师动众”与之相反;含有“大规模出兵”;不含有“派遣将领”的意思。

[例句]

①有三五个人去就可以了;不必这么~的。

②美国政府~地开始对伊拉克实行所谓“军事制裁"。

[英译]raiseabigrumpus

大张旗鼓

dàzhāngqígǔ

[释义]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语出]清·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近义] 声势浩大 大张声势 轰轰烈烈 兴师动众 浩浩荡荡 大动干戈

[反义] 秘而不宣 不露声色

[用法]可以用于群众性活动;也可以用于个人活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动宾式。

[辨析](一)~和“声势浩大”;都有“声势大”的意思;不同在于:

①“声势浩大”侧重在声威和气势大;“~”偏重在排场大。

②同样表示声势大;“声势浩大”形容声势很大;“~”指大造声势。

③两者都可用于群众性活动;但“~”还可用于个人活动。~和“雷厉风行”;都可以用来形容声势猛烈。但“~”多用于大造声势;形容运动、活动等规模巨大;进行得非常热烈;“雷厉风行”多用于形容贯彻;执行政令、任务等作风严厉;行动迅速。

[例句] 我们要~地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

[英译]inabigway

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

大动干戈 ,汉语成语,是指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比喻大费手脚;也指大打出手。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指进行战争。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大动干戈近义词:大打出手、兴师动众、大张旗鼓。

大动干戈反义词:鸣金收兵、偃旗息鼓。

大动干戈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大动干戈造句:同学们应友好相处,不能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动干戈。

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大张旗鼓什么意思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汹涌、壮阔的样子。现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拼音:hào hào dàng dàng。

出处:《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释义:

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大规模的行进、军队出征、江河奔腾、巨浪滔天、人群浩浩等情景。这个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的气度或风范,表示他的行为举止宏伟大气、慷慨激昂。

近义词:

1、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2、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如高山大河般雄壮豪迈。

3、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反义词:

1、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2、零零星星:形容零散而不完整。

3、稀稀落落:意思是稀疏冷落的样子。

例句:

1、浩浩荡荡的大海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与魅力。

2、军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大道上,让人感受到无比的庄严和威严。

3、长江浩浩荡荡地奔腾而过,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4、大雁浩浩荡荡地南飞,向人们展示了动物的奇妙迁徙之路。

5、人民浩浩荡荡地走向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6、演员浩浩荡荡地走上舞台,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绝伦的表演。

7、光明浩浩荡荡地照耀大地,给人以无尽的温暖和希望。

8、风浩浩荡荡地吹过山岭,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震撼和美妙。

9、水利工程浩浩荡荡地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10、航天事业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让人们惊叹于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智慧创造。

雷厉风行是什么意思

大张旗鼓的意思是比喻壮大声势和规模。

大张旗鼓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金云翘传》。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该成语的结构为动宾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清·青心才人《金云翘传》:张、李二将领兵先行,督府下令,大张旗鼓,高扯代天招抚杏黄旗。后据此总结出成语“大张旗鼓”。

成语故事传说李世民年仅十六岁的时候,为隋炀帝效力。当时突厥兵犯中原,将皇帝围困存在雁门关。李世民跟随云定兴将军去救援,李世民献计说:突厥兵的人数比我们多,硬碰硬的话,对我们不利。

不如采用大张旗鼓法,让军队的旗帜沿路插过去,晚上也大鸣金鼓,迫使敌人闻风而逃。云定兴让大家依计行事,一路上声势浩大。突厥皇帝没料到隋炀帝的救兵来了那么多,迅速撤离:就这样,未用一兵一卒,隋军就不战而胜。

大张旗鼓的成语寓意:

大张旗鼓时要注意:必胜才张,以大实力完成小目标,重于积誉,否则丢人现眼。张之有法,你的听众要是对你有帮助的人,使之接纳于自然,好奇于等待之中。成则告之,大张旗鼓就是要做成了之后广而告之。

自知者明,自己夸,别人夸都莫得意忘形,大张旗鼓的目的是积累信誉,建立信心,信心是存于内,扬于表者,失去信心,失去人气,失去自知是失去信誉的开始。

卷土来是什么意思

解释:厉:猛烈。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出自: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

译文:陛下即位以来,逢事都亲自处理决断,有扭转乾坤的魄力,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引证:清·李渔《蜃中楼》:“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译文:大丈夫做事情,应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闻风而动、大张旗鼓

扩展资料:

近义词释义:

一、闻风而动 [ wén fēng ér dòng ]

解释: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出自:宋·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译文:来不及登上厅堂,就听到风声立刻起来响应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行动迅速

二、大张旗鼓 [ dà zhāng qí gǔ ]

解释:张:陈设,展示;旗鼓:旗帜和战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出自: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李参戎带著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发。”

引证:至于那一部小说,本来当属于古董之部,若要大张旗鼓,颂为二十世纪的新作品,则小子不敏,实不敢也。鲁迅《书信集·致胡适》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集体活动

成语有哪些 分别什么意思?

卷土来的意思是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详细释义:

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示例:他们要挣扎,他们要变天,他们要~。◎曲波《林海雪原》。

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近义词: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大张旗鼓:张:陈设,展示;旗鼓:旗帜和战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死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反义词:

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一蹶不振: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例句:

1、我校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失利了,未能进入决赛圈。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今年比赛时就要卷土重来,力争进入决赛圈。

2、经商失败后,他回到老家,准备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3、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不可知!

4、敌人不甘心失败,妄想卷土重来。

5、敌人妄图卷土重来,我们要时刻警惕。

6、我一定会卷土重来。他紧盯的是山巅,旁边这么多的小山包,他一眼都不会看。

7、不甘放弃的林叔叔决定筹集资金,卷土重来。

8、大神,你好!大神,再见!别在换个小号卷土重来啊。

9、今年,这场阴霾卷土重来。

10、是要相信我们革命,纵然一时失败,还是可以卷土重来。

成语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结构紧密固定,许多语法著作称之为固定短语(或词组)。所谓“固定”是指其结构定型,不能随意更改。一是词序固定,不能变动;二是字眼不能更改;三是字数不能增减。成语的结构复杂多样,一般来说有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之分。复合结构包括主谓、动宾、偏正、后补、兼语、连谓、并列等短语形式的结构和承接、转折、选择、因果、目的、条件、假设等紧缩复句式结构。成语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有助于表达丰富、深刻的含义,也有助于描述复杂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首先,成语的结构与其意义密切相关,我们要彻底理解成语的意义,就不得不考虑它的结构。弄清了成语的结构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其意义,掌握其用法。像“略知一二”这个成语,如果我们理解为“略微知道一和二”,这就把它当成的动宾结构的成语。其实它的结构形式是后补关系,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则很容易理解其意义为“略微懂得一点”。“坚不可摧”也是后补结构,其意思是“坚固得不可摧毁”。再如“祸国殃民”从字面上看是动宾+动宾的并列式结构,但若晓得它保留了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结构特点以后,就懂得它的意思是:“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类似的“是古非今”保留了古汉语意动用法结构特点,它的意思是:“认为古代的对,认为现在的错”。有人由于不知其结构特点,将它写成“视古非今”,令人不知所云。、我在从事语文教学时,曾见过学生习作中这样的句子:“我讨厌穿奇装衣服。”这与上则相似,都写了一个别字。这也反映了该生不懂得这个成语是前后两个部分是重复表义的并列式结构,“奇装异服”。“奇”“异”同义,“服”“装”同义。第二,弄清成语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运用成语,尽量避免语法上的错误。一般来说,各种结构的成语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功能。如: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动词(除“进口”“出口”等极少数庙主以外)运用时不能带宾语。动宾结构的成语也是如此,作动词用时不能带宾语。像“评头品足”是一个动宾+动宾的并列式成语。有的学生不懂得其结构,说出了“他爱评头品足别人。”的病句。“评头品足”可用作动词,充当谓语,但它不能带宾语。若将此句改为“他最爱对别人评头品足。”就通顺了。此外,弄清成语的结构,在朗读、朗诵时可以区分轻重音,更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在不表达特殊意义的句子里,重音是与句子或短语的语法结构有关的。一般主语为施事者的主谓结构短语(成语),谓语重读:“天花乱坠”、“精神抖擞”。主语为受事者的主谓结构,主语重读:孤芳自赏、居心叵测。偏正结构中的定语,状语重读:一盘散沙、乌合之众、背道而驰、斤斤计较。由此可见,弄清成语的结构对于理解和运用成语意义尤其重大。从语法结构上讲,有的成语相当于词,像单一结构的“乱七八糟”“鸡零狗碎”;有的相当于短语,这是大多数;有的近似于紧缩复句:“万死不辞”“百读不厌”……复合结构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成语的主要或者说是基本的语法结构。按其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关系可分为短语式和紧缩复句式。此类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后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特征,是陈述或说明前面部分的。前面部分相当于主语,后面部分相当于谓语。这类成语有的带宾语:泰山压顶、杞人忧天、蜀犬吠日、塞翁失马、叶公好龙……有的不带宾语:细水长流、肝胆相照、大声疾呼、天花乱坠……按主语在成语两部分中的地位可分为施事主语的主谓结构:脚踏实地、塞翁失马、细水长流、胸有成竹、骨肉相连、无依无靠……受事主语的主谓结构:张冠李戴、奇文共赏、咎由自取、机关算尽……这种成语前面部分表示行为、动作,相当于谓语;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名词,相当于宾语:饱经风霜、平分秋色、痛改前非……有一种动宾结构的成语,谓语后面带有双宾语:还我河山、他我杯羹,此类成语极少。按谓语,宾语所带的附加成分可分为:状-谓-宾:枉费心机、大张旗鼓、大兴土木、饱经风霜……状-谓-定-宾:横扫千军、徒有虚名、独树一帜、痛改前非……还有保留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如:使动用法:独善其身、成人之美……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从地位上来看,修饰限制部分是“偏”,被修饰被限制部分是“正”,前“偏”后“正”。两部分之间往往夹有“之”一类的结构助词。职:倾盆大雨、不义之财、空头支票……中心语为名词的:小家碧玉、吹灰之力、不速之客、立足之地中心语为动词的:侃侃而谈、勃然大怒、背道而驰、闻风而动中心语为形容词的:惴惴不安、娓娓动听、孜孜不倦、衾影无愧这种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特征,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部分对前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妙不可言、肆无忌惮、畅通无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疲于奔命……这样的成语中,有一个名词既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又作后面动词的主语,故称兼语式:有目共睹、引狼入室、惹火烧身、请君入瓮、望子成龙、放虎归山……兼语的后面带宾语的居多,也有不带宾语的:有目共睹、令人发指……连谓式是主语后面连续有两个动词作谓语。这类成语极少。如:自欺欺人、手到擒来并列结构就是前后两部分不分主次,先后,处于同等地位。由于短语有并列式结构,复句也有并列式结构,那么并列式成语究竟是归于复句式结构,还是归于短语式结构呢?基于成语结构的紧密固定性及其作为词,充当句子成份的功能,我们把四字并列式成语归于短语式结构。这类成语前后两部分又是结构相同,且词性一致,形成对称格式。如:光辉灿烂、争分夺秒、勤学好问、志士仁人、风吹雨打、可歌可泣这样的成语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或相近,加重表意:出类拔萃、旁敲侧击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反或相对,对比表意:前倨后恭、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主谓+主谓:劳苦功高、窗明几净、语重心长、水深火热、鸡飞蛋打动宾+动宾:翻山越岭、抛头露面、挤眉弄眼、求神拜佛、结党营私偏正+偏正:浮光掠影、高歌猛进、深思熟虑、长吁短叹、三心二意此类成语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的第一、三两个字的词性相同,词义相辅(同、近、关)或相反(对);第二、四两个字词性相同,意义相辅或相反。“赤胆忠心”就是一个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的并列式成语。“赤”和“忠”同义,“赤”字在《新华字典》上有①红色转忠诚②空;③裸露等意项。那么“赤”字在“赤胆忠心”里面取哪个意项呢?我们知道了它的结构特点,就很容易地选择“忠诚”这一意项。那么“赤手空拳”中的“赤”字则是“空”的意思。由此可见,我们进一步探讨并列式成语的结构特点很有必要。并列式成语大都由同义词或反义词交叉搭配而成。这一特点形成了并列式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对偶关系。按照并列式成语的搭配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谓+主谓: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海枯石烂、眉开眼笑、仁至义尽动宾+动宾:循规蹈矩、文过饰非、幸灾乐祸、聚精会神、装模作样偏正+偏正:铜墙铁壁、轻描淡写、深谋远虑、暴风骤雨、花言巧语主谓+主谓:此起彼伏、名存实亡、口是心非、眼高手低、貌合神离 动宾+动宾:弃暗投明、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破旧立新、去伪存真偏正+偏正:南腔北调、先礼后兵、深入浅出、前因后果、早出晚归 主谓+主谓:天翻地覆、尔虞我诈、天昏地暗、你死我活、今是昨非动宾+动宾:瞻前顾后、舍生忘死、扶老携幼、挑肥拣瘦、同甘共苦偏正+偏正:冷嘲热讽、神出鬼没、大惊小怪、左顾右盼、明争暗斗由于并列式成语为数甚多,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对说话写文章大有帮助。中学生说话写作文爱用成语,但又有点不求甚解,乱用一气。如:“爸爸求全责备我,说我偏科。”显然,在此句中学生把“责备”一词当成“责怪”了。如果它知道“求全责备”是一个同义词交叉搭配连用的并列式成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前面我们讲过,成语结构紧密固定,词序不可随意变动,但并列式成语由于结构有特殊性,使它可以在不改变成语意义的前提下将两部分换位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前后两部分换位;“情深意厚”

“意厚情深”,“博古通今”

“通今博古” ②两个部分的内容各自换位,如:风餐露宿

餐风宿露,根深蒂固

深根固蒂 ③首尾词序全部颠倒:剑拔弩张

张弩拔剑,痛心疾首

首疾心痛并列式成语换位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形成了它特殊的修辞功能,给诗词作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古诗词讲究声律。所谓声律一指平仄,一指押韵,并有严格的规定。而平列式成语能通过变换词序,改变结构,来适应诗词这种平仄和押韵的需要,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一句的格律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千山万水”却为“平平仄仄”,将它改为“万水千山”意思未变,而格律恰好与上句合拍。又如元代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一段唱词:“没由来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阎罗殿,怎么将天地也生埋怨。”“动地惊天”是“惊天动地”的前后换位,其作用是与上下文的“宪”“殿”“怨”押韵。由于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前后连用,重复表意的并列式成语,往往是两个类似事件的并列,因此它就显得特别凝炼,集中,概括性强,容量大。用它状物可使形象突出;用来叙事,可使主旨鲜明;用来抒情,可使语气加重;用来论理,可使力量加强。诗词要求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塑造鲜明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并列式成语恰好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它在诗词中常常被采用。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两个成语造成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重重青山。一道道绿水,在山环水抱之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村。两个成语包含着重山、迭水、柳荫、繁花,从视觉上给人鲜明的形象。并列式成语有一般成语共有的特点,又有它本身独有的特点,它灵活、机动、表现力强。它那特有的修辞功能可大大地提高我们运用成语的能力。在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中有少数是四个字并列的,这种并列关系成语可将其内部分成四个部分,可称之为并举式成语。如:青红皂白、古今中外、抑扬顿挫、生死存亡、鳏寡孤独、生杀予夺、多快好省、成败利钝……这类成语在功能上相当于词语,可以充当句子;但结构上看具有复句的各种关系:承接、目的、因果、转折、递进、条件、假设、选择等。 这种关系的成语两部分在意义上先后之分,后面承接前面。有的甚至是紧接前面,前后连贯,故又称连贯关系。如:画蛇添足、兔死狐悲、兵来将挡、画龙点睛、马到成功、落井下石 这种关系的结构类似于前述短语式结构中的“连谓式”结构。我们把连谓式结构限定在“主语后面有两个连续动词作谓语”的格式上,就不容易与连贯关系的结构混淆了。 这种关系的成语后面部分不是顺着前面部分说下去的,而是与前面部分说的相反,或转向另一个方向。如:劳而无功、虽死犹生、不约而同。此类成语当中多用连词“而”表示转折。如:“不期而遇”“不辞而别”。当然,不是凡有“而”的成语都是转折关系的成语。如:“扬长而去”,区别的依据是“而”字在成语中是起“顺接”还是“转接”作用。 这种成语的后面部分的意思比前面部分进了一层。如: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信而有征、听其言而观其其行。 这种成语,前后两部分讲的相矛盾或相对立的事情、态度,并表示选择其一,而舍去另一。如:宁缺勿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上例中的取舍关系由一、三或一、五两字关联词表示出来。 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分别表示原因和结果,成语两部分所含的因果关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涨船高、打草惊蛇、水落石出、温故知新、唇亡齿寒、曲高和寡、有恃无恐。 这种成语前面讲某事,后面部分表示做某事要达到的目的。如:守株待兔、画饼充饥、杀人灭口、围魏救赵、哗众取宠、削足适履。目的关系结构与连贯关系的结构相近,我们要从意义上去区分它们,连贯关系的成语两部分所述事情只有时间的先后关系,无意义上的依从关系;而目的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后面部分的铺垫,后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前面部分事情要实现的目标。如“画龙点睛”属连贯关系,“画龙”与“点睛”只有时间先后关系,没有意念上的依从关系。“哗众取宠”“哗众”是“取宠”的铺垫,“取宠”则是“哗众”的目标。属目的关系。 前面说的是一种每件,后面说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就怎么样。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分久必合、逢人说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前面部分说的是一种假设,后面部分说在这种假设下会怎么样。如:插翅难逃、百问不烦、万死不辞、百口莫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假设关系与条件关系也容易混淆。如:有闻必录、分久必合等成语究竟是条件关系还是假设关系呢?如果我们理解了成语的意义。并且掌握了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复句的结构特点,也不难区分这两种成语的结构。条件关系前面部分所述事实是已然事实,起码是可能事实,与客观存在相符,再则条件关系成语后面部分所述事实与前面所述条件不是相背的;而假设关系成语前面部分所述条件不是已然事实,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前后两部分所述事情是相背的。如:“有闻必录”中“有闻”为可能事实,“必录”是由“有闻”而发生的,故属条件关系。但“万死不辞”中“万死”不是可能事实,且“不辞”与“万死”相背,试想“万死”还不可怕吗、怎么会不辞呢? 9.还有少量像对偶句的成语,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满招损,谦受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类成语我们还是把它们归于并列关系复句式结构。另外有少数成语属于单一结构,它们内部凝成一团,融为一体,不能分为两部分。如:乱七八糟、不三不四、胡说八道、七零八落。这类成语,如果硬把它们分成两部分看,则一般说来,两部分都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甚至无法理解。如:“颠三”是什么意思?“倒四”又是什么意思?“七零”“八落”各为何义?不知道,个别的有一部分能表意,但另外一部分就费解了。如:“胡说八道”的“胡说”的意思很明白;但“八道”呢?不晓得。单一结构选用数词很多,可是那些数词都无实在意义,只是用来配合构成成语而已。这类成语的结构最紧密、稳固,更接近于词。我们分析成语结构时,首先看它是属于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若属于单一结构就不用再分了;倘为复合结构,再考虑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与并列关系很相似,而实际不同,主要应从意义方面去考虑。谁都知道,绝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为什么成语绝大部分是四个字呢?有的成语,如:盲人瞎马、一刻千金、循循善诱等,它们的早期形式分别为“盲人骑瞎马”“一刻值千金”“循循善诱人”。原来是五六个字。四个字的形式是后来形成的。为什么它们不向七八个字发展呢?这至少说明四个字是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汉语成语为什么把四个字作为基本形式呢?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是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原因。汉语在音节上大多是成双成对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差不多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来源于古籍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多数成语是四个字。第二,是修辞方面的原因。四字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能组成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助于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汉语讲究四声。四声是由音调的高低长短变化构成的。古时是“平上去入”,现在是“阴阳上去”通常情况下只分平仄。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平仄声调相重相间搭配,能显示语调的各种变化,高低错落,急缓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四字结构是适应这种声调变化的最简洁,凝炼的形式。平平仄仄式:风驰电掣、明争暗斗、风吹草动、天翻地覆仄仄平平式:斗转星移、以手加额、饮水思源、水到渠成平仄平仄式;吃里爬外、因小失大、惟妙惟肖、冠盖相望平仄仄平式:年富力强、舌敝耳聋、人面兽心、明辨是非仄平仄平式:后发制人、未能免俗、趾高气扬、倒行逆施这种平仄协调的语言,确能构成音韵美,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请看下面两句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是仄仄平平式,“天翻地覆”是平平仄仄,平仄合律,自然贴切。读起来跌宕起伏,声调铿锵,起到了独特的修辞作用。第三,是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有什么特殊使命呢?简单地说,既要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这样的句子过长过短都不行,长了显得松散,累赘;短了,又不容易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因为四个字可以组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由此可见汉语成语以四个字为基本形式确实事出有因,偶然。分析成语的结构是为正确地理解,合理地运用成语。当然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依赖对其结构的分析,我们不能为分析成语的结构而分析其结构,否则本末倒置,劳而无功。

大张旗鼓地做某事的成语_大张旗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