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贺子珍的人物生平_贺子珍为什么去苏联

贺子珍的人物生平_贺子珍为什么去苏联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1 09:56:29

贺子珍,原名桂圆,又名子珍;她生于1909年9月28日,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

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后随其哥哥贺敏学上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山寨躲避国民党追捕。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被袁文才派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是毛泽东第三任妻子。

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

1935年,参加长征,并在长征途中负伤,1950年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但终生没有领取残疾军人抚恤金。

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48年回国,曾在沈阳财政厅任处长,1948 年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10月调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1959年夏,贺子珍与毛泽东在庐山最后一次相见。

1979年6月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二次会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1936年冬生于陕北保安,深受毛泽东的喜爱,取名为娇娇,现工作属总政系统,先夫孔令华。

因身体不好,一直在上海医治。

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在上海逝世。

毛泽东离世3年,贺子珍第一次瞻仰:后悔呀,这辈子都不敢来看他

1938年,贺子珍去苏联治伤,但经苏联医生证实,弹片已无法取出。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国际儿童院东方部工作,因女儿病重和领导发生争执,时任第三国际东方部长的王明指示强制将其送入精神病院拘押。

李敏4岁时被送往苏联,回国后,毛泽东:不许提父亲名字,不姓毛

1979年,毛泽东去世三年后,贺子珍获得批准第一次瞻仰毛泽东的遗容,70岁的她哭成泪人。 她曾经跟女儿说,当年负气离开延安,是最后悔的一件事,甚至这辈子都不敢来看毛泽东。

01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1909年出生于江西永新,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树立了远大的革命理想,17岁时加入中国***。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贺子珍的哥哥参加了农民武装暴动活动,受到反动派的追捕,决定去井冈山根据地。

18岁的贺子珍也跟着哥哥一起走,他们到了袁文才的村寨躲起来,袁文才当时被称为“土匪”,但机智果敢,采用游击战术摆脱了国民党部队。

彼时,毛泽东发动完秋收起义,刚好经过袁文才的村寨,想要争取袁文才的支持,两个人见面之后谈了很久,袁文才折服于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不仅资助了毛泽东一千大洋作为军费,还让贺子珍当他的助理。

毛泽东见到贺子珍很惊讶,对袁文才说: “这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小姑娘嘛。”

彼此的贺子珍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透出一股倔强的劲头。

贺子珍性格直率,活泼刚强,她的理想是舞刀弄枪,不喜欢做秘书工作,没干多久就向毛泽东提出转岗要求,她气势高昂地说:“上前线战斗才能体现军人的价值。”

毛泽东笑了笑,对贺子珍说: “不要小看秘书工作,整理机密文件和上前线战斗可没有区别,你看嘛,打仗要求胆大心细,后勤工作也要求心细,要是文件丢失了,是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无穷麻烦的。”

贺子珍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又继续做文职工作,和毛泽东相处一段日子之后,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不过,毛泽东每天都要看报纸,超过五天看不到最新报纸就心慌的习惯让她这个助理很为难。

有一天,贺子珍兴冲冲地告诉毛泽东,说炊事班改善了伙食,哪知道,毛泽东没有一丝喜悦,反而很焦虑地说: “今天眼睛瞎了,没有胃口,吃再好也没有用。”

贺子珍感到莫名其妙,不晓得他说的眼睛瞎了是什么意思,就去问警卫员,结果得知,毛泽东几天不看报纸,掌握不到国内外资讯,就觉得“眼睛瞎了”。

贺子珍这下明白过来,马上跑回厨房,把她用来包盐巴的《申报》和其他报纸,一股脑地翻出来,全部拿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到报纸,两眼放光,感激地对她说:“子珍同志,你很能干么!”

让人佩服的是,毛泽东居然从贺子珍手里的几张报纸碎片,分析出敌军的计划和部署,让她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干。

从这以后,贺子珍和山下的商贩来往时,都会让他们秘密地带报纸过来。这样一来,贺子珍搜集到很多报纸,还按照日期排列好拿给毛泽东。

毛泽东对贺子珍的细心十分感激,批示完报纸之后,总会咨询贺子珍的意见。

一来二去中,两个人培养了深厚的友谊,再从革命友情过渡到革命爱情。

02

1928年5月,贺子珍和毛泽东在井冈山结婚,开始了长达10年的婚姻生活,而这十年也是毛泽东最艰难的10年,他一直受到各种批评和处分,贺子珍也跟着受连累。

毛泽东说他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其中一次在贵州,听说贺子珍负了伤,要不行了。

毛泽东所说的贺子珍在贵州负伤,说的是贺子珍在长征路上,被炸弹炸伤的那次。

那是在四渡赤水之后,1935年4月,红军向云南行军,当时贺子珍在干部休养连,一天,在行军的路上,突然遭遇敌人的飞机轰炸,大家赶紧隐蔽。

原本贺子珍已经隐蔽好了,突然她发现有个伤员,因腿伤躺在担架上行动不便,没有完成隐蔽。

她不顾自身安危,冲过去护在钟赤兵身上,一颗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贺子珍鲜血直流。

伤员没有再次受伤,幸运的是,贺子珍也被抢救了过来,但医疗条件有限,她身上的一共有17块弹片,还有几块弹片太深无法取出来,之后贺子珍几乎是在担架上走完了长征。

贺子珍伤势严重,差点死去。连队曾经想过把昏迷的贺子珍留在当地老百姓家,怕路上的颠簸加速她的死亡。

毛泽东不同意,说: “她要留下来,准死无疑。就是用担架抬,也要把她抬着走。” 毛泽东把自己的担架腾出来给贺子珍用,自己骑马。后来贺子珍说,要不是毛泽东,她早死了。

而这次受伤也让贺子珍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抵达延安之后,贺子珍还主动要求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然而由于受伤的原因,她的体力跟不上军事课程,这让性格要强的贺子珍很难接受现实。

同时,她发现很多女党员文化学识高,一生好强的贺子珍,觉得自己也要向优秀的人看齐,然而,因身体越来越差,她感受到多重焦虑,心理压力很大。

另外,不间断地怀孕也让贺子珍的身体变差,她在十年间生了六个孩子,除了李敏之外,其他五个处境都不好,要么是在战争途中交给老乡,再也没有找回来,要么是不幸夭折,这给贺子珍的精神和身体带来了双重打击。

随着斗争形势越来越激烈,身处决策核心的毛泽东有处理不完的任务,没有太多精力放在私生活上面,他们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但是沟通不畅,以至于产生了分歧。

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才让贺子珍决心离开。

03

按照贺子珍倔强的性格,她决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于是,她向组织上打报告,又向毛泽东宣布了她的决定,毛泽东自然不同意,劝她留下: “当年你受伤时,我难过得流泪,这些年你跟着我吃了苦头,我现在有发言权了,以后不会再让你像过去那样,跟着我受那么多苦了。”

尽管毛泽东一再挽留,贺子珍还是去意已定,走时,她没有提到他们夫妻间感情的裂痕,只是说留在身上的弹片使她浑身疼痛,她想把弹片取出来。

很多年以后,贺子珍每逢想起毛泽东说的这番话,就要流泪。这是性格刚强的毛泽东,在向自己的妻子袒露他的心扉,诉说他的至深至爱之情。

可是,当时性格倔强,而又满腔怨气的贺子珍,并没有真正领会毛泽东讲话的含意,用最冷漠的态度回答“我一定要走”。

她把孩子托付给奶奶,收拾起简单的行李,终于离开了延安,准备去上海做手术。

贺子珍到了西安,抗日战争的时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上海沦陷,去不成了,她住在中共驻西安办事处,不想回延安。

这时,毛泽东托人捎来了口信,让她回来。毛泽东说以后延安的医疗条件也会好起来的,她的病可以在延安治。

毛泽东还特意给贺子珍捎来她的小木箱,这个木箱是毛泽东特地请警卫员钉的。贺子珍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她日常使用的,没有带走的小东西。她明白这是毛泽东这一举动,是希望互相谅解。

但贺子珍当时只想治好身体,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并没有返回延安。

后来,她决定既然去不成上海,就去前苏联,到那里,就可以取出弹片,养好身体,以后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于是,她从西安经新疆,辗转到了前苏联。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又一次托人捎了口信来,请她返回延安。但贺子珍再一次拒绝了,没有响应这个召唤。

毛泽东看到贺子珍要走的决心很大,只得同意。

贺子珍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努力为革命而学习,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

当时她还怀着孕,到了前苏联生下一个男孩,但生下来得了肺炎,到十个月时夭折了。贺子珍那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精神状况变得很差。

04

1939年,毛泽东同志送来一封诀别信,两个人的关系宣告结束。

1959年,心心念念的贺子珍在庐山见到了毛泽东,这次见面之后,贺子珍再见到毛泽东,就是瞻仰他的遗容了。

贺子珍在谈到这段 历史 时,眼神呆滞,充满了悔恨,她说: “我不怨毛主席,一切都怨我。我当时太年轻,不懂事。我一心只想出去把身体养好,再学习几年,就回来。我还想为党做点儿工作,没想到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1976年9月9号,毛泽东与世长辞。得知噩耗,贺子珍泪流满面,她想参加毛泽东的追悼会,但她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况并不允许。

直到1979年,贺子珍才第一次看到毛泽东的遗体,回想起十年革命战火下的夫妻生活,如今爱人躺在面前,分别二十年后再见,已是天人永隔,她控制不住地痛哭流涕。

1984年4月19号,受了一辈子苦的贺子珍离开人世,骨灰葬在八宝山革命古墓。

贺子珍一心投身革命事业,当她感到自己因身体拖了革命后腿的时候,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奋勇争先。一心想治好身体适应训练,以至于决绝地离开延安,离开毛泽东,只想全心全意为革命事业奉献毕生力量,这是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人,才会做的决定。

毛泽东一生中有三任妻子,三任妻子一共为他生下过十个孩子。其中,杨开慧为毛泽东生下过三个男孩,但只有毛岸青和毛岸英活了下来,毛岸龙下落不明。

贺子珍和毛泽东的爱情,开始于战争时期,因为战争的颠沛流离,贺子珍为毛泽东生过六个孩子,但是有些孩子下落不明,有些孩子迫不得已被寄养在普通百姓家, 毛泽东的最后一任妻子,为毛泽东生过一个女儿,是毛泽东的小女儿,名叫李讷 在这些子女中,李敏最为大家所熟知

然而, 李敏 作为伟大领袖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满,从小到大,毛泽东的家风十分严格,他对待孩子们也都是严格要求,并且时常告诫孩子们自力更生,自己的事业和成就自己去闯,而不能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女儿,就和别人不一样。

在毛泽东的苦心教育下,他的孩子们的作风和思想都十分正统,做人也都非常正直。而在毛泽东的两个女儿中,有这么一个女儿,她虽然是领袖的孩子,但是在十年动荡期间,她也遭受到了批斗,甚至还被下放到农场。 她就是李敏,小名娇娇,是毛泽东的大女儿,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个李敏的陈年往事。

1936 年7月11日,一个女婴出生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 这个女孩就是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小名娇娇。 这个孩子出生时十分娇小瘦弱,邓颖超抱起襁褓中的婴儿,用充满怜爱的口吻说:“ 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 大家一看可真是啊,于是“小娇娇”地叫个不停。

站在旁边的毛泽东一听,“娇娇”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名字,这让他想起《西京杂记》中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净如芙蓉” 一句,于是便给女儿取名“姣姣”,后来,大家又习惯叫“娇娇”。

然而,出生才4个月的娇娇,只能被寄养在陕北老乡家里,后来,又被送进延安的洛杉矶幼儿园。在保育院中,娇娇一直过着没有“家”没有 “爸爸”,也没有“妈妈”的生活。

李敏的母亲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 当年贺子珍因为自己的倔强任性,一气之下离开延安前往苏联。 因此,毛泽东和贺子珍之间的婚姻也走到末路 。其实,贺子珍远走他乡时,还怀着身孕,在莫斯科她还为毛泽东生下了一个男孩,虽然她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儿子很是辛苦,但是,这个孩子是她远在异国他乡的一种慰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个男孩,十个月大时,突然感冒,而此时的贺子珍,对于苏联的医院不是很信任,所以,她并没有听大家的建议,将孩子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最 终,男孩由于感冒引发了肺炎,不幸夭折。

这样的结果,使贺子珍每天以泪洗面,时常一个人抱着还残留孩子尿迹的被子哭泣,精神恍惚,让人很是担心。毛泽东对于贺子珍的生活很是关心,于是,在他的安排下, 他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 被送到了苏联同她生活, 而那时候的李敏仅仅才4岁

当时,李敏是被一个回国的苏联人带回来的,他只是把李敏带到贺子珍的住处,并没有和这里的人交代什么,就离开了,留下李敏一个人焦急地等待着母亲。

众人看着这个可爱的中国小娃娃,问她, 你的母亲是谁啊? 小娃娃无辜地说: “我的妈妈是贺子珍” 。当大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贺子珍时, 她飞奔过来,看了女儿一眼,便紧紧将她抱在怀里,多年未见的女儿终于出现在眼前。

对于李敏来说,早早地离开父亲的怀抱来到异国他乡,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苏联毕竟不是中国,不管是从饮食还是生活习惯,这里都和中国相差甚远,李敏不止一次地希望母亲能够带她回国生活,她觉得苏联虽好,但是在这里没有任何归属感。

在这期间,母女俩生活过得异常艰辛,生活拮据,很多喜欢的东西都舍不得买。 但是,贺子珍还是会攒钱给李敏买一些喜欢的娃娃,这使李敏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然而,因为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年幼的李敏还是病倒了;因为病情急剧恶化,她被冷酷的保育院院长,送到了太平间隔壁的一个小屋子里,在那里死亡好像和她只有一墙之隔。这个可怜的小女孩静静地躺在那里,静候死亡。

当贺子珍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 ,她恍恍惚惚地跑到保育院,恳求院长将女儿还给她,然而,保育院院长残忍的拒绝了她。最后,贺子珍不顾阻拦,把奄奄一息的女儿抱回了家。她用仅剩的一点点零钱,买来牛奶和吃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女儿,泪水打湿了女儿的衣襟, 也许是这种精神感动了上苍,李敏硬是被母亲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后来,保育院院长又强求贺子珍把女儿送回来,不让母女俩相见,这一要求遭到贺子珍的强烈反对。谁知道保育院院长,竟然认定贺子珍精神有问题,将她关进了精神病院,这使得母女两人同在异国,却不能相见。

直至中央这边派出的医生过去 ,经过与苏方多次交涉,多次要求,才见到贺子珍本人,然而,这距离她被关精神病院已经好几年了,可 怜的小娇娇,远在异国他乡感受不到父爱,母亲又被关了起来,孤苦伶仃。

终于,在我们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时隔7年后,李敏11岁时,母亲终于能带她回到祖国生活了。母女俩回到了中国哈尔滨,那时候的哈尔滨,解放没多久,这座冰城早期因为日本炮火的摧残,现在还残留着许多战争的遗迹,很是破败。

不过,来到哈尔滨,看到这里的群众都和自己一样黄皮肤黑头发 ,李敏一颗心也终于安定下来,哈尔滨虽然不比延安,但是,这里也是自己的祖国,能够生活在祖国,这是7年以来,李敏梦寐以求的梦想,她一直认为, 自己的童年就是在颠沛流离中生活,在异国他乡除了自己的母亲,没有任何的温 情感 。

在哈尔滨生活了2年,李敏被接到了北京生活, 而这一次她将和自己的伟大领袖父亲毛泽东一同生活。对于父亲,李敏只有模糊的记忆,她只记得父亲抱过她,父亲牵着她的手走路,其他的都忘记了。 但是,对于父爱的渴望,李敏对父亲还是有着特别的依赖。

毛泽东看着多年不见的闺女,也是十分开心,经常牵着她的手在园子里游玩,给她讲一些 历史 知识,李敏曾经回忆录中讲述, 自己和父亲北京生活的过往 ,她认为, 父亲不仅是领袖,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他总是细心地告诉自己许多道理,也教会自己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知识。

对李敏而言,虽然没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留在父亲身边,也是十分幸福。在上学之前,父亲给娇娇起了一个学名: 李敏

娇娇听着父亲的解释,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祝福。父亲又接着说: 你的名字就叫毛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

但无论怎样,“李敏”这个名字,已经与比她小4岁、取名却早于她4年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的名字要晚了许多, 正是由于这个名字 ,她们之间增加了更加融洽和亲密的成分,或许,这也正是父亲毛泽东,对她们姐妹俩寄托的一种共同的希望。

虽然,她俩不是同一个妈妈,但两人要像亲姐妹一样团结和睦。由于各种原因,娇娇不是和母亲生活在异国他乡、就是和父亲生活在首都北京,几乎没有过和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但是,正是这种生活方式, 使娇娇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更是继承了母亲贺子珍的坚强。

毛泽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都是以“严格”而著称,他严厉地禁止孩子们挂着他的名头生活。所以,对外,李敏父亲的身份也是变来变去; 有时候是父亲身边的警卫员,有时候是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反正,李敏在填写父亲一栏里,绝对不可以出现毛泽东三个字。

这并不是毛泽东狠心,而是他苦心孤诣地希望孩子们依靠自己生活,干部的子女就是一场灾难,这也是毛泽东经常挂在嘴边的,而他也落实到生活中。

李敏有时候做错一件事,父亲知道后就直截了当的指出错误 ,却很少容忍李敏的小情绪和小任性。因此,李敏有时候觉得父亲这种做法太过了,她没办法去理解,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就算是干部的子女,顶多就是生活比别人好一点,其他的也没有比普通人强多少。

李敏曾几次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毛泽东每当听到孩子的疑问,只能够叹口气回答: “时间会告诉你,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虽然,主席对待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但同时主席也是非常关心孩子们。

李敏最初上学时候有些不适应,成绩也不太理想时,她就十分沮丧。不过对于女儿的情况,毛泽东也是十分清楚,他也多次想要走近孩子,安慰孩子。

但是,迈出第一步,主席就停住了,困难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大考,如果从小不磨砺他们解决挫折的能力,那么,如果自己未来不在了, 难道还要让孩子们挂着“毛泽东的孩子”的名义,而逃避一生吗?基于这些考虑,毛泽东只能够远远的看着李敏自己伤心落泪

不过,毛泽东的苦心教诲,也让李敏从小就学会的独立能力,学会了独自去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 这也让李敏在面对后面的困难,却始终有一种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当领袖父亲去世后多年,李敏回想当初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她也不禁感慨: 父亲是真的耗费苦心,只为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成人成才 。父亲虽然要求严格,但他真的是为自己的儿女好。他希望儿女成长成为拥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中国人,可以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想当年,李敏刚和母亲贺子珍从苏联回来时 ,对国内生活有很大的不适应 ,宛如一个“洋娃娃” 一样,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但是,“中国话”说得却不那么流利了。幼年时和母亲漂泊异乡,对她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便于和父亲交流,母亲贺子珍鼓励李敏给她的爸爸毛泽东写信 。其实,当时的李敏,哪知道这一封封信不仅是和父亲在沟通父女情,更多的是母亲想要通过她和父亲的对话,了解一下毛泽东的近况。

母亲贺子珍过于倔强,她不愿意低下头和毛泽东和解,她只能借助这一方式了解关心着毛泽东。

当毛泽东收到来自女儿娇娇的书信时,别提有多激动了;虽然小娃娃的字写的歪来歪去,因为从小就学习俄语的她,对于中文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写起书信来对她来说也十分不容易;但是作为父亲,能收到离开自己多年的女儿写的亲笔信,这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毛泽东赶紧找了一位精通俄语的翻译,帮助他一起翻译这封书信 。起初,贺子珍还有些不满意,为什么毛泽东不给自己写信,却和女儿来信这么频繁,后来,她也想清楚了,毛泽东在关心女儿的同时,也在关心着她。

这一封封书信的作用,意义可太重大了 ;这封信中不仅寄托了女儿对于父亲的想念,父亲对于女儿的思念,更有阔别多年夫妻二人的情谊在里面。 多么重要的书信,宛如一座桥梁沟通这一个家庭。

多年的战乱,导致毛泽东与自己的子女分离,他不得不通过书信也就是家书教 育儿 女。通过统计,毛 泽东前前后后给他的家人,写过大约28封家书,这28封家书里面包含了毛泽东太多的期望,一位父亲的所有期望都包含在这一封封的家书里面。

毛泽东与自己的子女经常通过书信沟通感情,即使工作繁忙,毛泽东也会抽出时间与子女家人们聚一聚,了解一下子女们的情况, 听一听,子女们关于自己工作和学习的近况,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传递着家庭的亲情和温暖,也培养了孩子们爱家的情怀,使他的孩子们对家有着浓厚的感情。感谢这一封封书信,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坚强的中华儿女; 父爱包含在其中,尤显珍贵。

在1964年 ,李敏跟随丈夫从中南海搬出,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来到了新家,等待李敏的不仅仅是新生活,也是新困难。从小就没有做过饭炒过菜的李敏, 第一次下厨就做了夹生不熟的米饭,而炒的菜也难以下咽,但是尽管这样,丈夫孔令华还是吃了进去。

对于丈夫,李敏充满了感激和爱,不管是有多么困难,丈夫始终都是站在自己身边 ,两人相隔两地,但是丈夫也一直牵挂着自己,李敏在回忆录中曾提到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是自己的父亲毛泽东,他是领袖,也是慈祥的父亲,虽然父亲更多时候比较严厉,但是毛泽东对待孩子们始终都是从长远考虑。

另一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孔令华 ,孔令华是李敏的中学同学,两人互相陪伴了几十年,彼此扶持,互相了解,而且还深爱着对方。李敏一直觉得, 自己能够得到孔令华这样的丈夫非常幸运,也十分幸福,夫妻俩也一直相互扶持走过余生。

一直到1999年,丈夫因参加活动出车祸,两人才天各一方,但是,李敏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丈夫,也一直怀念着丈夫。

那时候,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几乎每年寒暑假,李敏都按照毛泽东的吩咐去上海看望母亲。毛泽东从女儿那里了解贺子珍的生活情况,贺子珍也从女儿这里知悉毛泽东的状态。

她宛如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一头连着父亲毛泽东,一头连着母亲贺子珍。 然而在当时的特殊年代里,李敏不能经常看见父亲,父亲毛泽东就好像一个孩子一样,怪罪李敏为什么不来看他。

然而身不由己,李敏和父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父亲在弥留之际,还惦念着李敏,甚至还清晰地记得李敏的年龄。

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 ,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部工作直至退休。 几年前直至李敏写了这本书 《我的爸爸毛泽东》,很多人才知道她的父亲是毛泽东

这本书,除了李敏对于父亲深深的怀念,还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毛泽东去世后,李敏没有再继承毛泽东那里的一份遗产, 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 她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过着平凡而朴素的生活,凭借一点点工资过着简单但精神充实的日子。

李敏的一生是幸运的,她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大女儿;但是同时她也是不幸的,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一种单亲状态,童年身边只有母亲,少年之后,身边只有父亲, 虽然说,李敏也可以定期看自己的母亲,但是彼此见面的时间却被限制着。

不过,李敏的一生也是十分精彩的,她的事业、她的婚姻、她的 情感 都包含着不平凡的传奇 。晚年的她,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也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女儿,却未享受到一点点的特权或者特殊待遇,更多的却是吃尽了各种苦头。

从小颠沛流离,不是在异乡陪伴母亲与父亲分别,就是留在父亲身边又不能与母亲相见; 父亲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并没有为她铺一条平坦的路,相反需要她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但是,也要很感谢父亲毛泽东对她的严格教导,使李敏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是同龄人的榜样。虽然生活拮据,但是,顽强的毅力使她尽自己所能取得一定的成绩,相信父亲毛泽东在天之灵,对于李敏的发展也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毛泽东不求自己的儿女能多么的出色 他内心只是希望他们平平安安、普普通通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做实事。 而毛泽东也以身作则,希望儿女能继承他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的朴素精神,同时也希望儿女们能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和立场,坚决不给自己抹黑。

毛泽东的子女们,也尽自己所能去活的如同普通人一样,尽量不去麻烦自己的父亲 ,给他添麻烦,他们很是理解自己的父亲, 因为父亲毛泽东不仅是他们的父亲,更是一个国家的领袖。舍小家顾大家,是他们自觉奉行的优秀品德。

其实,女儿李敏也希望父亲是一个国家领袖的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事实证明,毛泽东做到了,他不仅将国家治理的很好,同时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家风代代传承,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于李敏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感谢毛泽东的辛勤付出,不仅自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一生,更是率领自己的子女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贡献;一个人伟大就可以带动一个家族的成长,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李敏是多么的幸福啊。

贺子珍的人物生平_贺子珍为什么去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