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郑板桥开仓济民_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_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1 10:01:47

名篇品读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①无贿赂!案②无留牍③。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④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wéi县,值⑤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⑥,我任⑦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①室:家。

②案:桌子。

③无留牍(dú):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④至:至于。

⑤值,遇到。

⑥谴:谴责,责备。

⑦任:承担责任。

古为今用从文中郑板桥不受贿略、爱与文人喝酒吟诗、从不拖欠公文、遇饥荒时果断开仓救民,反映出郑板桥是一个关心百姓、爱民如子、平易近人、受民爱戴、敢于负责、清正廉明、才识渊博、谦虚、处理公务果断的良官。

一试身手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室/无贿赂

(2)若/辗转申报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画竹、兰为长(长:擅长)

(2)公之余辊与文士畅饮咏诗(参考答案辄:就。个人觉得这里译为“总是”。)

(3)或阻之(或:有人)

(4)民岂得活乎(救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的百姓沿途送他。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是一个关心别人、平易近人、受人爱戴、敢于负责、谦虚、才识渊博、果断的人。

国学在线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康照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也指:金农、郑燮(郑板桥)、黄慎、李鳝(一作)、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至于有人提到的其他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作定数,也可看作约数。这些书画家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然而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他们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译文郑燮(xiè),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他)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诵诗,甚至于有人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要是)上边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郑板桥)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的百姓沿途送他。

阅读文言文郑板桥

1. '郑板桥知潍县'的文言文的译文是什么啊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

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怎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2. 郑板桥知潍县 译文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

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

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

④监生:此指儒生。

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

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摔(zu6):揪住。

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

⑨无算:无数。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3.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4. 翻译文言文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怎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5. 求郑板桥知潍县的译文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结果中了

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

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

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

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

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

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

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

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

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

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

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

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

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

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

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6. 郑板桥开仓济民,古文翻译,文言文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7.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8. 郑板桥 题画 译文

郑板桥题画诗很多,不知你要哪一首。

郑板桥题画诗赏趣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长于画竹,也善于在画中题诗以抒情表志。细细揣摩板桥的题画诗,其意蕴深长,不由得叫人击掌叫绝。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史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这首诗就是题在上面的,表现了诗人两袖清风、退隐回乡的决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为官清正,也颇有政绩,就是因为难以向清代官场作风妥协而一直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然而,山东巡抚包括却十分地尊重与支持他。郑板桥便画了几竿竹子、提了几句诗相赠,以表知己的相识之恩。“躺在书房听到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疑心那是反映民间疾苦的 *** ”,足见诗人对民众的体察入微、对灾民的深切关怀。诗是赠予上司包括的,无疑也寄托着作者的希望。一位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吏,能有这样的心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竹子扎根在破岩之中,任凭东南西北风的折磨打击,它依然坚定不动摇。诗人以“咬定”“立根”等朴素的字词,生动地刻画了竹子的坚强性格,还有它那无视环境压力的豪放气概。赞美竹子坚韧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抱负和志向,体现了他不拍打击、不畏风浪、不随波逐流的风骨与节操。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1.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阅读答案

1.字词

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到。 或:有人。 任:负责。 活:使……活。 岂:怎么 去:离开 余:空闲 为:作为 食:吃

2.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3.从本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明的好官。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1.(2分)(1)承受、承担 (2)离开2.(2分)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 会被追究责任。

4.(3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翻译:郑板桥曾经在范县做县令,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板桥就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板桥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3.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阅读郑板桥爱子答案我要的是答案答案

不知你要的是不是这个?郑板桥爱子郑板桥不但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而且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六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广大职工墨代养.郑墨对小宝十分宠爱.小宝常骄傲地说:“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小宝还欺侮人家的孩子,这些事让郑板桥知道后,心里非常焦急,就给弟弟写信道:“我52岁才生一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呢?但教更重于养.”他要求弟弟严加管教.为了使小宝健康成长,后来郑板桥又把小宝接到自己身边,以便言传身教.当时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中没有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了一个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省下来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跳着走到门外.这时,小宝发现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站在门边,正用饥饿的眼光看着他.小宝立即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知道后,高兴地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喜欢你.”当郑板桥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待儿子将馒头送到他床前时,他已经断气了.小宝悲痛地大哭,突然发现床边有张纸条,上面写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1.本文通过哪三件事记述了郑板桥是怎么爱子的?(1).(2).(3).2.看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想?1.(1)小宝仗着自己家有势力,欺侮人家的孩子,郑板桥要求管束.(2)小宝给饥荒的孩子窝头,受郑板桥表扬.(3)郑板桥给孩子上了“自立”的一课.2.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懂得人的一生.。

4. 阅读《郑板桥开仓济民》一文,完成小题

小题1:

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

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小题3:试题分析:“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

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小题5: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开仓济民:

1. 我任之“任”的意思 2.去任之日“去”的意思 3.“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翻译为现代语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注释:

1、为:作为,当。

2、长:擅长。

3、室:家。

4、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

5、无留牍(dú ):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公文。

6、之:的。

7、余:空闲。

8、辄:就。

9、至:甚至。

10、其:他,指代郑板桥。

11、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12、迁:工作调动,迁到。

13、值:遇,遇到。

14、食:吃。

15、或:有的人。

16、岂:怎能。

17、谴:谴责、责备。

18、任:承担责任。

19、活:救活。

20、去:离开。

附阅读

2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7.翻译句子: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8.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参考

26.B

27.(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8.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

4.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6.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

4.A 说明:本题2分。

5.(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6.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有关郑板桥的故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 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 你神气什么 ”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狗肉计 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 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 ”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 ”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 ”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样 ”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下海怪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题诗怪

郑板桥最爱画竹,他画的竹枝少而瘦。只要看看他在画间题诗,就明白他的画外之意,他是以竹喻人,以竹喻己。

他在山东当县官时,送过一幅瘦竹图给巡宪,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后来,他因为开仓赈贷受灾难民而得罪上司,辞官归田时,画瘦竹赠潍县绅士,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日江上作渔杆。”从这两幅竹,两首诗看出,板桥无论做官或辞官,都比较面对现实,知道民间疾苦,他没有过多的闲情雅致来吟风颂月,只画几杆瘦竹,以写胸中闷气。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为生计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书法怪

郑板桥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体,自称为“六分半书”,世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其书法“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流传至今,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喜爱,广泛用于宾馆、办公室、家庭等场地。

画竹怪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极其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却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画的竹都少许,没有超过四支的。这些看来简单的竹,他可呕心沥血,勤于观察,他晨看竹、黄昏也看竹、月夜看竹、雨中也看竹、风里也听竹,胸中有竹。所以,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笔夜里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竹,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板桥画竹,是把个人的品格、见地、抱负、爱憎都融合在笔墨之中。

嗜好怪

话说扬州城有一个大盐商叫甑小泉,此人假充斯文,想求购板桥的字画,屡次遭到拒绝。于是,他转来转去,从别人手里搞到几幅板桥的真迹,可惜没有上款,挂起这种没有上款的画,总感觉不是滋味儿。

有个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原来,郑板桥有个嗜好---喜欢吃狗肉。有一天,郑板桥散步到一个竹林中,远远传来悠扬的琴声。他循声来到一个馆阁,见雅静的阁中,香烟环绕,一老者正在抚琴。见郑板桥来,老者起身让座,寒暄一番,说话甚是投机。正谈得有趣,隔壁飘来一阵阵狗肉香味。老者问:“敢问先生也吃犬肉否 ”郑板桥说:“倒是嗜吃”。老者热情相请,于是,郑板桥也就毫不客气地大啖其狗肉。吃完,见四面白壁空空如也,于是,相问道:“老丈,室内何不挂些字画 ”老者渭然叹道:“俗画不想挂,板桥字画虽佳,却难购到,所以让他空着。”郑板桥说:“鄙人郑板桥,有负重望,不敢,不敢。”老者愈加喜欢,摆出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郑板桥欣然命笔,画完问老者:“敢问老丈尊姓大名 ”老者说:“甑小泉”。郑板桥一惊,说:“怎么,和大盐商同名同姓 ”老者说:“什么大盐商 老丈取名字时,盐商只怕还未出世呢!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关盐商的事。”板桥想想也有道理,世上同名同姓者多,再说又吃了人家的狗肉,只好落了甑小泉的上款,告辞而去。

过了不久,盐商甑小泉大宴宾客,中堂挂起了有上款的板桥字画。消息传开后,板桥不信,也挤在人群中去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傻了眼,可不是吗 正是自己的手笔哩。再一细看,原来正是在竹林中吃狗肉后画的,方知中计。再一想脸就红了,谁叫你中了人家的狗肉计呢 郑板桥吃了哑巴亏,对此事只好心照不宣了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

广告怪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画“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五益语言也。”告示之末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 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

1、“任”,承担。

2、“去”,离开。

3、于是把谷发放给百姓,救活了很多人。

4、因为上头没有命令下来,郑板桥擅自开仓放粮会遭到上头的责罚,他们认为郑板桥不应该这样做,所以阻止。

5、郑板桥是一个爱民的好官,很有才华,不畏权贵!

1、“故”,原因。

2、“足”,满足,满意。

3、今天我看晏子出门,志向深远,深谋远虑,态度谦和地对待下人。

4、不满自己的丈夫处于人下却盛气凌人。

5、对人谦和,不盛气凌人!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分)。

小题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牍”在语境中应译为“公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去任”。“去”是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在语境中应译为离开。“去任”即为离任。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中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中的侧面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开仓济民_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