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三叶虫化石详细资料大全_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

三叶虫化石详细资料大全_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1 10:11:20

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灭绝于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252Ma)。

沂蒙山区的三叶虫化石分布亦很广,费县、平邑县等地均有发现,但多发现于 *** 的山体中,显燥,不易保存,多以石蜡作保护层。发现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又因这里的三叶虫化石与其他地方不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三叶虫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 :三叶虫化石 拉丁学名 :trilobite 别称 :蝙蝠石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三叶虫纲Trilobita 分布区域 :远古海洋从浅海到深海非常广 用途 :制砚 中国主要产地 :泰安大汶口,莱芜 体长 :1cm~1m 时间 :寒武纪 距今年代 :5.7亿年 现状,形成环境,品种,相关历史,历史记载,评论,特大化石,现状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形成环境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现代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在英属哥伦比亚、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品种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相关历史历史记载燕子石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即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明曹昭《格古要论》也有详细记述。燕子石的特点是:色泽古雅、姿质温润、虫体如燕;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它是人类的万卷书,记录大自然的沧桑变迁,耐人寻味。 三叶虫化石关于燕子石我想来点小补充,不是考证,只能称是“戏说”或“外传”:春秋时代《阙子》一书记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性,草匮,缇巾一袭,客见之,侥而掩口,卢胡而笔,曰:此燕石也,与瓦瓷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唐 李贤 注《后汉书》引《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俛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谨。”评论且不说该“愚人”爱石之举与当时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单就“燕石”来说,是否可以假设就是现代的“燕子石”呢?因燕子石在山东分布很广,而《阙子》记载这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是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齐国国都)西北,虽然东晋文字家郭璞(276-324)《山海经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多溢口,富矿藏)。那么,“宋之愚人”又怎能在远离燕山的山东得此燕石呢?是什么人带到山东来的呢?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说明当时的赏石之风已经非一般之滥觞了。这个总是在此我不做考证,只是提一下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恰当的发现和说法。尖于梧台,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仅供参考:文献记载,梧台是当时齐国的“国宾馆”,是齐王议事、会客和游乐的地方,也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公元前517年,孔子在此耳闻目睹了齐国韶乐的演奏盛况,陶醉神迷于音乐中而“三月不知肉味”,并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舜时的乐曲,舜是东夷人,也是如今鲁东南人的祖先,韶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是磐石击打出来的。孔子爱石是否与此有点关系呢?特大化石一块距今4.5亿年的特大“三叶虫”化石,上面竟嵌有50多只三叶虫,这块化石昨在镇江贡吉康老人家中“露脸”,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这块“三叶虫”化石,长81.1厘米,宽41厘米,厚3厘米,重30余公斤。化石板上嵌著50余只“三叶虫”,虫的身躯、翅膀清晰可见。据省地质研究所一位地质专家称,“三叶虫”属海里游移和漂浮动物,开始出现于早寒武纪世,古生代末全部灭绝,其化石是划分地质时代的主要标准,在地质博物馆里或许能见到,而为个人收藏却少有,尤其像这样特大型“三叶虫”化石,在国内并不多见。 贡老先生告诉记者,这块古生物化石,是他90年代初从山东一位农民手中征得的,已尘封家中10多年。

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在哪个年代?

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的早期。

古生代早期是海洋占优势的时代,生物大大发展,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水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

三叶虫简介: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三叶虫纲的化石分布

三叶虫: 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三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

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仅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出现,在二叠纪末的地质灾害事件中全部灭绝。

三叶虫背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肋叶三部分,横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它在寒武纪初期即已出现许多科、属和种,我国已经描述过的三叶虫就有1200多种。晚寒武纪发展到最高峰,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而后历经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到了二迭纪末完全灭绝。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积岩中才能发现它那美丽的化石。

三叶虫化石一般在哪里

在远古海洋中三叶虫的生活环境从浅海到深海非常广。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今天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三叶虫的石头的年代。三叶虫是最早的、获得广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为止每年还有新的物种被发现。在英属哥伦比亚、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及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湘西虫(Xiamgxiia)、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

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在哪个年代

三叶虫

Trilobita

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纲.虫体的外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侧叶,故名三叶虫,由前至后又横分为头、胸、尾3部.三叶虫全属海生 ,多数营游移底栖生活 ,少数钻入泥沙中或漂游生活.寒武纪早期出现,种属和数量都很多,到了晚寒武世发展到高峰,奥陶纪仍然很繁盛,进入志留纪后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则完全绝灭.

从背部看去三叶虫为卵形或椭圆形 ,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 .小型的6毫米以下 .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外壳,坚硬的外壳为背壳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边缘 .腹面的节肢为几丁质,其他部分都被柔软的薄膜所掩盖.一般所采到的三叶虫化石都是背壳.三叶虫背壳的中间部分称为轴部或中轴,左、右两侧称为肋叶或肋部.三叶虫壳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点、放射形线纹、同心圆线纹、短刺等.头部多数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三叶,中间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及颈环,两侧为颊部,眼位于颊部.颊部为面线所穿过,两面线之间的内侧部分统称为头盖,两侧部分称为活动颊或自由颊.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 ,形状不一 ,成虫2~40节 .中间部分为中轴,两侧称为肋部.每个肋节上具肋沟,两肋节间为间肋沟.尾部是由若干体节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30节以上不等.形状一般半圆形,但变化很大,可分为一中轴和两肋部.肋部分节,有肋沟和间肋沟.肋部可具边缘 ,边缘上亦常有边缘刺.三叶虫腹面的节肢极少保存为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节肢化石的只有19个种.

三叶虫卵生,经过脱壳生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划分为3期:幼虫、中年期 、成年期 .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三叶虫纲可以分为7目 :球接子目 、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及齿肋虫目.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三叶虫继续兴盛发展,达到繁育高点的时代.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态演变多种多样.有的头、胸、尾三部份大小相等,壳体缓平,头、尾都缺少明显的装饰,如大头虫 (BUMASTUS):有的头部既宽且大,前缘被一条平阔的围边所环绕,其上还排列着整齐的瘤粒,如隐三瘤虫(CRYPOLITHUS);有的为了免于受害,在胸、尾装饰着尖长的针刺,如裂肋虫(LICHAS);有的壳体还能够卷曲成为球状,如隐头虫(CALYMENE).奥陶纪还出现了另一类节肢动物,即介形类

寒武纪的典型地层剖面

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

各期代表

寒武纪代表性三叶虫(5.4亿~4.9亿年前) 多数三叶虫身体扁平。莱得利基虫目(Redlichiida)被认为是三叶虫的始祖。研究中有把球接子目(Agnostus)归入甲壳类的观点。

奥陶纪代表性三叶虫(4.9亿~4.4亿年前) 形态多样,有的长着蜗牛一样的眼睛,有的身上长着好几根角,还出现了视野范围宽广的游泳型三叶虫。因为这时的海洋里它的天敌很少,所以奥陶纪成为“三叶虫大繁荣时代”。

志留纪代表性三叶虫(4.4亿~4.2亿年前) 逃过了奥陶纪大灭绝的种类,它们在珊瑚礁附近大量繁殖。

泥盆纪代表性三叶虫(4.2亿~3.6亿年前) 这一时代随着有下颚的鱼类出现,海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三叶虫的身体上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装饰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些装饰能提升三叶虫的防御功能和感觉机能。

石炭纪/二叠纪代表性三叶虫(3.6亿~2.5亿年前) 寒武纪之后,三叶虫纲下的10个目都繁衍的相当兴盛。但是泥盆纪后期的大灭绝,使除了蚜头虫目(Proetus)之外的三叶虫全部灭绝。逃过劫难的蚜头虫目拥有流线型的身体,但身上没有刺和装饰。

『求』关于太古地层中的人类脚印的历史记载.

山东张夏、崮山、馒头山一带,寒武纪地层发育和出露都十分良好,而且紧靠津浦铁路交通便利,早在19世纪末就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重视。

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在张夏、崮山、莱芜九龙山等地测量了剖面,采集了化石,对寒武纪地层作了初步划分,其研究成果于1907年正式发表,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页岩、张夏灰岩、崮山页岩、炒米店灰岩。之后美国古生物学家毕可脱(1913年)、日本人远藤隆次(1939年)、小林贞一(1941年、1942年、1955年)均相继研究过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孙云铸教授从1923年起对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研究,对寒武纪地层做了划分。

1953年卢衍豪、董南庭重新观察了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标准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的馒头页岩自下而上再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并把前两个组置于下寒武统,把后一个组归入中寒武统,炒米店灰岩再分为凤山组及长山组,将张夏地区寒武系确定为7个单位和17个三叶虫化石带。此后,有关地质院校,如北京地质学院等,以及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先后对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作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剖面测制、室内鉴定和专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和完善了该剖面的基础资料,进一步提高了该剖面的研究水平。

1959年,位于泰山北侧的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在全国地层会议上被正式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

1958-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在泰山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将泰山变质岩命名为太古代泰山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万山庄、雁翎关、山草峪组等。

1960-1962年,山东地质局805队开展包括泰安南留幅等23幅1∶5万区调联测。

1963-1965年,山东地质局805队进行1∶5万泰安幅区调,将泰山变质岩称为泰山杂岩,划分为望府山、笤帚峪、唐家庄、盂家庄、冯家峪等五个岩组。同时,地科院程裕淇等,山东地质局805队郑良峙、张成基等人开展变质岩专题研究,确立了雁翎关、山草峪组层序,恢复了原岩,进行变质岩的岩石学研究。

1978年以后,泰山的地质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以专题研究为主的深入发展级段。泰山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泰山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1980年,应思淮研究员对泰山变质岩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专著《泰山杂岩》。

1981-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对泰山的形成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发表了《泰山形成及其年龄》一文。

1982-1985年,山东区调队郑良峙、王世进等人进行了鲁西泰山群专题研究,新建柳杭组,置于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之上。

1982-1987年,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队马云顺、翟颖川等对鲁西太古代绿岩带含矿性进行专题研究。

1982-1984年,赵世英等进行红门“桶状构造”的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红门“桶状构造”成因的探讨》论文。

1982-1985年,地科院朱振华硕士填制了泰山山前1∶2.5万地质图,完成硕士论文,发表“泰山太古宙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

1983-1986年,法国雷恩大学江博明等,地科院沈其韩等,山东地矿局董一杰等对中国太古宙地壳演化进行专题研究,认为泰山杂岩的大部分为变质侵入岩(灰色片麻岩),称之为望府山片麻岩,取得大量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1986-1987年,北京大学谢凝高等进行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

1986-1990年,山东区调队王世进等进行1∶20万泰安、新泰幅修测。同期,地科院徐惠芬、山东地质一大队董一杰等人对山东鲁西太古宙绿岩带和鲁西太古代地层等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了泰山岩群的分布、层序、变质作用的特点,并出版专著。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泰山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89-1990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等对泰山周围重力滑动构造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泰山周围太古界与古生界不整合面上滑动构造的发现”论文。

1990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董一杰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

1990-1993年,山东地矿局曹国权等人发表《鲁西早前寒武纪地质》专著。

1993-1996年,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山东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泰安市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1994-1995年,吕朋菊教授就泰山新构造运动的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新构造运动与现今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景观》论文,并对泰山地质地貌进行总结,撰写《泰山大全》之地质地貌篇。

1995年地科院庄育勋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张富中等就泰山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演化研究的新进展发表论文。

1997年,地科院庄育勋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人在《岩石学报》发表论文《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地壳演化》。

1998年,山东地勘局地质调查研究院吕发堂等就其研究成果发表《泰山地区晚太古代“框架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稀土地球化学演化》论文。

1999年,地科院王新社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末韧性剪切作用在陆壳演化中的意义》论文。

2000年,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张明利等发表《新生代构造运动与泰山形成》论文。

2002-2003年,山东科技大学吕朋菊教授等、泰山风景区管委会牛健等人进行泰山地质地貌特征及地学价值评价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的地学价值及其意义》论文。

2004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对拟建中国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条件、地质遗迹和资源状况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究考察。

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把寒武系划分为下、中、上统的7个地层单位,即下统的馒头组,中统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现从老到新简述如下:

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毛庄组主要由紫色云母质页岩和灰岩组成。含三叶虫、腕足类及藻类化石。厚度39米。

徐庄组主要由紫灰色页岩和鲕状灰岩组成,其中下部的灰岩及灰质粉砂岩中常具斜层理或交错层理。含有徐庄虫等三叶虫化石及腕足类化石。厚度73米。

张夏组主要由鲕状灰岩和藻类灰岩组成,中夹杂色页岩。含德氏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198米。

崮山组主要由竹叶状灰岩、疙瘩状灰岩和黄绿色页岩组成。含蝴蝶虫、蝙蝠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51米。

长山组主要由迭层石灰岩、具红色氧化圈竹叶状灰岩、紫色页岩组成。含有庄氐虫、蒿里山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70米。

凤山组主要由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组成。含济南虫、方头虫等三叶虫化石,以及海百合茎和腕足类化石。厚度130米。

张夏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剖面,分别位于张夏和崮山一带的馒头山、虎头崖、黄草顶、唐王寨、范庄等地。其中的馒头山是徐庄组、毛庄组、馒头组的剖面,虎头崖~黄草顶是张夏组的剖面,唐王寨是崮山组、长山组的剖面,范庄是凤山组的剖面。

馒头山位于张夏镇南2公里,104国道的西侧。因其状如馒头而得名。山的北麓有两个名为徐庄和毛庄的小村子。它是张夏寒武纪标准地层剖面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的建组和命保所在地。

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在泰山主峰之北,位于泰安和济南之间交通干线的两侧,交通方便,而且构造简单,出露完全,十分有利于现场观察和研究。它是中国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历史最长、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层剖面之一,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

1959全国地层会议后,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北方寒武系的标准地层剖面,在中国不同地区寒武纪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纪地层对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寒武纪古生物种属(蒿里山虫Kaolizhania、中华莱德利基虫Redichia Chinensis、馒头褶颊虫Ptychopariamantoensis、山东虫Shantungia、孙氏盾虫Sunasp-is Lavevis)命名地或模式标本的原产地。因此,这个标准地层剖面,在国内外十分闻名,长期以来有许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不断来此参观考察,同时也成为中国大专院校地学的重要实习基地,无论在地质科学方面,还是在生产实践以及地质教育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寒武纪三叶虫

太古地层中的人类脚印

距今l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被认为是可考历史中确实存在的地球人,而化石证据告诉人们,人类的祖先早出现于300万年前。如果我告诉你,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地层里发现人的脚印,你一定不会相信,然而,这又是有据可查的。

1978年,隶属于美国哈奎尔兹公司的科学家W.J.曼斯特,在犹他州西部的羚羊镇采集岩石时,当他割开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寒武纪地层时,里面发现了一个脚印,脚印长25厘米,脚趾部分宽约8厘米,脚后跟部分宽约7厘米,脚后跟部分下凹1.5厘米。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个脚印下,有三叶虫被踩踏的痕迹。

1984年,在英国的冬米亚湖附近,在5.4亿年前的奥陶纪地层,也发现了一个如浮雕一样的脚印。

1987年,在美国圣路易士距今2.3亿年前的地层里,发现了一个裸足脚印:五个脚趾及脚弓清晰可见。

2.3亿年前的地层中遗留明显的裸足脚印,是个长约45厘米的“大脚”。

还有一些应该不属于现今人类的脚印:在美国的内华达州的蛋白石矿山,发现了超小型的脚印,它出现在蛋白石的原石里,长仅约3.8厘米,比人类婴儿的脚还小,莫非这个脚印是不知什么时代造访地球的外星人所有

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帕卡斯巴库近郊,发现了长约36厘米的完整足迹;在美国堪萨斯州巴克斯塔矿区的砂岩中,则发现了长约90厘米的巨型脚印。

上述这些脚印,都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碳14测定的结果表明:这些脚印最近的也是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的,而且,排除了人工塑造的可能。

就人类已知的知识来说,这些脚印的主人应该是人。

问题是,如前所述,我们人类的祖先出现在地球上是数百万年前的事。而在数亿年前,人类应该没有出现,也没有出现过跟人类足迹类似的大型动物,不是化石已经证实的哺乳类、爬行类动物遗留下来的。

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例地层中的脚印被报道,且均为严肃的科学杂志。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说这是人为的恶作剧。

但这些脚印大都是存在于三叶虫生存的年代。如果是人为塑造的话,他们是怎样将雕做好的脚印刻在岩石上再埋人地层深处呢 这不仅需要花费骇人的费用,还不可能一点痕迹都不留下。

结论大概只有一个:在大约数亿年前,地球上已经有长着类似人类的脚,有的甚至穿着可能的“鞋子”,用双足直立行走的大型或巨型生物。可能会是外星人噢!摘自2000/2“奥秘”

难解的谜团

1976年,前苏联瓦什卡河岸上,发现了一块拳头大的闪着白光的怪石。经分析.是一块稀有金属的合金,其中锡占67.2%,澜占1O.9%,钕占8.7%,还有铁、镁、铀、铝,但没有铀的衰变物。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块人造合金,年龄不超过10万年,地球上没有类似的天然物,它很可能是用只有几百个原子的微小粉末原料,在几十万个大气压下冷压而成。对这样小的粉末物质,加如此高压,其设备和手段,即使是现代文明社会,也无法达到。是谁,用什么方法,制造了这块合金

1891年6月10日,美国伊利诺斯州一位叫卡尔普的老太太在往炉中加煤时,从碎成两半的煤块中,发现了一条做工精致的金项链。卡尔普太太原以为该项链系别人不慎掉在煤堆中的,后来发现,碎成两半的煤块中间有个槽.刚好能搁置项链,证明这条项链系夹在该煤块中的。煤主要形成于石炭纪,距今数亿年。那时候,谁戴过这条项链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纪三叶虫前人进行过较详细研究,并进行了生物地层单位的划分(孟宪松,1977,1987;刘印环等,1991;穆时富等,1991;Zhang Wentang et al.,1995)。此外,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89)、裴放(1991,2000)也进行过生物地层划分。现将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划分为19个生物带。

3.2.1.1 三叶虫生物地层单位划分与特征

(1)Hsuaspis带

该带主要分布在确山县胡庙、方城县三间房、叶县杨寺庄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为辛集组,垂直分布距离30~50m。该带产三叶虫Hsuaspis huochiuensis,H.anhuiensis,H.zhoujiaquensis,H.ruyangensis(图3.41),H.guoshanensis。时代为早寒武世沧浪铺期。

图3.41 汝阳许氏盾壳虫Hsuaspis ruyangensis Zhang et Zhu(据张文堂等,1995)

(2)Redlichia noetlingi 带

该带化石贫乏,主要分布于登封市康家沟、唐瑶、大金店、大贾沟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为朱砂洞组,垂直分布距离38~200m,除产Redlichia noetlingi外,还有Redlichia meitanensis。时代为早寒世世沧浪铺期。

(3)Redliehia chinensis延限带

该带在河南分布较广,见于鲁山县大石扒、灵宝县王家村、登封市关口、渑池县仁村、林州市黄崖底、固始县郭山等地,相当岩石地层单位为馒头组一段,在登封市关口其底界在朱砂洞组顶部,以登封关口剖面8~17层(刘印环等,1991,下同)为次层型,垂直分布距离80~150m,该带除带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图3.42)外,还有R.murakamii,R.huixianensis,R.meitanensis,R.nobilis,Leptoredlichia elongata。时代为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图3.42 中华莱得利基虫Redliehia chinensis Walcott(据Zhang et al.,1995)

(4)Yaojiayuella 延限带

该带分布在鲁山县辛集、登封市关口、渑池县仁村、卫辉市池山河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渑池为馒头组一段顶部,在其他地区为馒头组二段下部,垂直分布距离16~50m,以登封市关口剖面18~19层为次层型。该带产三叶虫化石Yaojiayuella granosa(图3.43)Y.?carinata,Kaotaia magna,Plesiagraulos tienshihfuensis,Benxiaspis benxiensis,Probowmaniella jixianensis。时代为中寒武世毛庄期。

(5)Shantungaspis延限带

该带在河南分布在平顶山市白龟山、鲁山县辛集、宝丰县马道、汝州市蟒川、汝阳县武湾、登封市关口、渑池县段村、卫辉市池山河,相应岩石地层单位为馒头组二段上部,在渑池为馒头组一段顶部,垂直分布距离24~80m,以登封关口剖面20层为次层型。该带产三叶虫化石Shantungaspis aclis(图3.44),S.tangyaoensis,Plesiagraulos tienshihfuensis,Psilostracus banpoyangensis,P.mantouensis。时代为中寒武世毛庄期。

图3.43 珠粒小姚家峪虫Yaojiayuella granosa(Walcott)(据Zhang et al.,1995)

图3.44 具刺山东盾壳虫Shantungaspis aclis(Walcott)(据Zhang et al.,1995)

(6)Hsuchuangia-Ruichengella共存延限带

该带分布在平顶山市白龟山、鲁山县辛集、汝州市杨坡、登封市关口、宜阳县胡庙、渑池县仁村、卫辉市池山河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馒头组二段上部,垂直分布距离一般20 ~40m,在鲁山辛集达88m,以登封关口剖面21~22层为次层型。该带化石十分丰富,主要有Hsuchuangia hsuchuan- gensis,H.luliangshanensis(图3.45),H.elongata,H.angustilimbata(=Kunmingaspis angustilimbata Meng),H.houshanensis,Ruichengella triangularis(图3.46),Eotaitzuia shuiyuensis,Zhongtiaoshanaspis ruichengensis,Z.rara,Kootenia sp.,Solenoparia talingensis,Catinouyia typica。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

图3.45 吕梁山徐庄虫 Hsuchuangia luliangshanensis Zheng et Wang(据Zhang et al.,1995)

图3.46 三角小芮城虫Ruichengella triangularis Zhang et Yuan(据Zhang et al.,1995)

图3.47 奇异芮城盾壳虫Ruichengaspis mirabilis Zhang et Yuan(据Zhang et al.,1995)

(7)Pagetia-Ruichengaspis共存延限带

该带分布于鲁山县辛集、登封市关口、渑池县仁村、卫辉市池山河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为馒头组二段顶部至三段下部,垂直分布距离一般20~60m,在鲁山辛集达110m,以登封关口剖面23~25层下部为次层型。本带含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有Ruichengaspis mirabilis(图3.47),Shuiyuella tri-angularis,Monanocephalus zhongtiaoshanensis,M.latus,Parachittidilla obscura,P.xiaolinghouensis,Cat- inouyia typica,Wuhaina henanensis,W.lubrica,Solenoparia talingensis,S.latus,Pagetia jinnanensis(图3.48),P.sp.,Parainouyia fakelingensis,Yujinia cf.angustilimbata,Tenfengia sp.,Kootenia shanxiensis。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

图3.48 晋南佩奇虫Pagetia jinanensis Lin et Wu(据Zhang et al.,1995)

(8)Sunaspis延限带

该带分布在遂平县老袋沟、舞钢市尹集、叶县杨寺庄、平顶山市白龟山、鲁山县辛集、宝丰县马道、汝州市庙下、汝阳县武湾、登封市关口、渑池县仁村、卫辉市池山河等地,很容易采到相应的三叶虫化石。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各地不一,在登封、渑池、卫辉为馒头组三段下部,在汝州、鲁山、叶县为馒头组与张夏组交界附近,在舞钢、遂平为张夏组下部,垂直分布距离12~24m,以登封关口剖面25层中部至26层为次层型。该带主要三叶虫有Sunaspis laevis(图3.49),S.lui,Sunaspidella rara,S.limbata,Leiaspis shuiyuensis,Pseudinouyia punctata,Rencunia trinodosa,Wuania venusta, W.elongata,W.cf.fongfongensis,Shanxiella venusta,Wuanoides situla,Latilorenzella sp.,Proasaphiscus sp.,Wuhushania cylindrica,Pseudinouyia transversa,P.punctata。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

图3.49 光滑孙氏盾壳虫Sunaspis laevis Lu(据Zhang et al.,1995)

(9)Metagraulos-Inouyops-Poriagraulos共存延限带

该带分布在舞钢市尹集、平顶山市白龟山、鲁山县辛集、汝州市杨坡、登封市关口、渑池县仁村、济源市白涧河、卫辉市沙滩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为张夏组下部或底部,仅卫辉沙滩为馒头组顶部,垂直分布距离50~100m,以登封关口剖面的27~28层为次层型。该带含三叶虫Metagraulos dolon(图3.50),Inouyia copax,Lorenzella wutaiensis,Jixianaspis lubricus,Proasaphiscus yabei, P.granulus,Inouyops titiana(图3.51),Peronopsis sp.,Honanaspis sp.,Poriagraulos nanum,Teng- fengia latilimbata,Houmaia cf.taitzuensis,Tonkinella flabelliformis,Austrosinia intermedia,Guankouia lon- ga,Solenoparia sp.,Chishanheella longispina。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

图3.50 剑刺后野营虫Metagraulos dolon Walcott(据Zhang et al.,1995)

图3.51 泰田似井上虫Inouyops titiana(Walcott)(据Zhang et al.,1995)

(10)Bailiella-Lioparia共存延限带

该带广泛分布于鲁山县辛集、汝州市杨坡、登封市关口、渑池县仁村、济源市白涧河、卫辉市沙滩,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鲁山、登封、济源为张夏组中部,在卫辉为张夏组下部,垂直分布距离在渑池为30m,在登封、鲁山、卫辉达80m,以登封关口剖面的29~32层为次层型。该带含三叶虫Bai- liella lantenoisi(图3.52),Lioparia theano(图3.53)Yujinia angustilimbata,Y.latilimbata,Honania pansa,Manchuriella sp.,Austrosinia sp.,Proasaphiscus butes,P.honanensis,Anomocarella sp.等。时代为徐庄期。

图3.52 兰氏毕雷氏虫Bailiella lantenoisi(Mansuy)(据Zhang et al.,1995)

图3.53 光颊虫Lioparia theano(Walcott)(据Zhang et al.,1995)

(11)Crepicephalina-Megagraulos共存延限带

该带分布于鲁山县辛集、汝州市庙下、宜阳县祖师庙、登封市关口、渑池县仁村、卫辉市沙滩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因地而异,在鲁山、登封为张夏组上部,在渑池为张夏组顶部,在卫辉为张夏组中部,垂直分布距离50~80m,以登封关口剖面33~36层为次层型。本带含三叶虫Megagraulos coreanicus(图3.54),M.inflata,M.liaotungensis,M.dengfengensis,M.obscura,Crepicephalina perg- ranosa(图3.55),C.convexa,C.damia,Austranina chalcon,Protohedina sp.Yujinia ludianensis,Lo- phodesella henanensis,L.yiyangensis,Plebiellus obsoletus,Memmatella tubercula,Lianglangshania hueiren- sis,Lisania sp.,Inouyella yiyangensis,Honania lata,Solenoparia similis,Jixiania jixianensis,Proasa- phiscus butes等。时代为中寒武世张夏期。

图3.54 高丽副野营虫Megagraulos coreanicus Kobayashi(据Zhang et al.,1995)

(12)Taitzuia-Poshania 共存延限带

该带分布在舞钢市尹集、平顶山市井营、宝丰县马道、汝州市蟒川、禹州市打狼沟、登封市唐瑶、卫辉市沙滩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舞钢—汝州一带为张夏组上部,在登封、卫辉为张夏组顶部,垂直分布距离60~120m,以卫辉沙滩剖面40层中部至46层为次层型。本带化石偏少,主要有 Taizuia magna,T.wuyangensis,Poshania dajindianensis,Liopeishania lubrica,Peishania sp.等。本带之上华北还有Damesella-Yabeia带,裴放(1987)在河南也曾建Damesella带,因白云岩化普遍较强,化石稀少,仅在林州发现Damesella blackwelderi(=D.paronai),不足以建带,这部分地层归Taitzuia- Poshania带。时代为中寒武世张夏期。

(13)Blackwelderia延限带

该带分布于汝州杨坡,登封送表、关口,宜阳祖师庙,卫辉沙滩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登封、汝州为三山子组下部,在卫辉为崮山组底部,以卫辉沙滩剖面47~49层为次层型,垂直分布距离约20m,以该属出现为下界,以上一个化石带带化石出现为上界。本带化石不太丰富,主要有 Blackwelderia sinensis(图3.56),B.paronai,Monkaspis serratus,Pseudagnostus sp.,Formasagnostus convexus,Liostracina krausei,Cyclolorenzella yentaiensis,Stephanocare richthofeni等。时代为晚寒武世崮山期。

图3.55 满瘤小裂头虫 Crepicephalina pergranosa Resser et Endo(据Zhang et al.,1995)

图3.56 中华蝴蝶虫Blackwelderia sinensis(Bergeron)(据孟宪松,1977)

(14)Drepanura延限带

该带目前仅发现于卫辉沙滩,存在于汝州杨坡、登封唐瑶、渑池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卫辉一带为崮山组上部到炒米店组底部,在其他地区为崮山组,以该属出现为下界,以上一个化石带带化石出现为顶界,垂直分布距离15~40m,以卫辉沙滩剖面50~52层为次层型。该带化石偏少,主要有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ites? sp.,Blackwelderia sp.等。时代为崮山期。

(15)Chuangia 延限带

该带见于卫辉沙滩、永城芒山(穆时富等,1991),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卫辉地区为炒米店组下部,在永城为崮山组,垂直分布距离15m,以卫辉沙滩剖面53~57层为次层型。本带含化石甚少,仅有Chuangiabatia(图3.57),C.sp.。时代为晚寒武世长山期。

(16)Changshania延限带

该带主要分布于登封关口、卫辉沙滩、永城芒山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为炒米店组上部或崮山组(永城),以该属出现与消失为底、顶界线,垂直分布距离24~40m,以卫辉沙滩剖面58~64层为次层型,本带含三叶虫比较丰富,主要有Changshania conica(图3.58),Irvingella taitzuhoensis,Dikelocephalites gongxianensis,D.flabelliformis,Homagnostus hoi,Quadrahomagnostus tien- shihfuensis,Pagodia sp.,Chalfontia sp.,Peijiashania sp.,Haniwa mangshanensis,Kaolishania pustulosa等。时代为长山期。

图3.57 刺庄氏虫Chuangia batia(Walcott)(据穆时富等,1991)

图3.58 锥形长山虫Changshania conica Sun(据穆时富等,1991)

(17)Ptychaspis-Tsinania共存延限带

该带目前仅在永城县保山、芒山发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为炒米店组下部,以永城芒山剖面(穆时富等,1991)8~18层为次层型,垂直分布距离26~92m。本带产三叶虫主要有Ptychaspis sub- globosa,P.brevicus Sun,Tsinania canens(图3.59),T.trigonalis,Mansuyia sp.,Acrocephalina sp.等。时代为晚寒武世凤山期。

(18)Quadraticephalus带

该带主要分布于陕县干泥沟、渑池县柿峪沟、林州、永城县芒山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永城芒山为炒米店组上部,在其他地区为三山子组,以永城芒山剖面(穆时富等,1991)19~29层为次层型,垂直分布距离32~59m。本带三叶虫化石主要有Quadraticephalus walcotti(图3.60), Q.linyuensis,Changia rugosa,C.yongchengensis(图3.61),Haniwa pingquanensis minutia,H.yudongia, H.equal-imbata,Tsinania humilis,T.necopina,Lophosaukia sp.,Sinosaukia sp.,Atratebia nexosa等。时代为凤山期。

图3.59 三角济南虫Tsinania(Dictyites)trigonalis(Kobayashi)(据穆时富等,1991)

图3.60 华氏方头虫Quadraticephalus walcotti Sun(据卢衍豪等,1965)

图3.61 永城章氏虫Changia yongchengensis Yan(据穆时富等,1991)

(19)Mictosaukia带

该带见于渑池七峰峪、林州市白龙庙等地,相应岩石地层单位在三山子组。本带化石十分稀少,主要有Mictosaukia luanheensis(图3.62),M.cf.bella,Haniwa sp.,Changia sp.,Prosaukia sp.等。时代为凤山期。

3.2.1.2 三叶虫动物群分析及生物地理区

河南华北型寒武系三叶虫动物群比较繁盛,初步统计,有36个科,75个属,88个种,20个未定种(Zhang Wentang et al.,1995),动物群明显属于华北生物省,分带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些自己的特点,如早寒武世Hsuaspis仅限河南华北地层区南部及陆块南缘,中寒武世缺失或罕见Dorypyge,Amphoton,Damesella, Anomocarella,晚寒武世少见Tsinania等(刘印环等,1991),这些特点,卢衍豪(1962)、项礼文等(1981)都作了分析,本书不再赘述。

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历史始自19世纪中叶,著述甚多,认识互有异同。我国也有一些成果相继问世(殷鸿福等,1988;王鸿祯等,1990),古生物地理区划及命名比较接近。古生代全球分为3个生物大区(realm),其下分为生物省(prov- ince),所划华北生物省和华南生物省在古生代同属一个生物大区,但名称不尽一致,寒武纪时为亚澳生物大区。但对分区因素认识也有分歧(卢衍豪,1974;王鸿祯等,1985)。

图3.62 滦河小索克虫Mictosaukia luanhensis Zhou et Zhang(据Zhang et al.,1995)

3.2.1.3 三叶虫动物群的对比

(1)与国内对比

河南华北型寒武系属于华北地台寒武系的一部分,与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淮南等地寒武系的岩性、生物群组合及分带特征基本相同,说明上述地区在寒武纪时为统一的华北海,只是安徽淮南,河南方城、叶县寒武系有较低层位,说明海侵较早。

河南华北型寒武系与扬子地台区寒武系可以对比(表3.3)。云南、四川、三峡地区都发育有震旦纪—寒武纪的连续沉积,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动物群出现的时间及组合特征基本上相同,说明上述地区在寒武纪为统一的扬子浅海。在河南未发现梅树村阶的小壳动物化石,所产三叶虫Hsuaspis及小壳动物化石是沧浪铺阶中部化石,说明河南的海侵较晚。朱砂洞组和馒头组的三叶虫Redlichia在扬子区沧浪铺阶上部和龙王庙阶都有分布,说明那时两个浅海已经相通。中寒武世,华北海和扬子海的沉积物和动物群有较大区别。河南中寒武统以页岩和灰岩为主,三叶虫化石比较丰富,而扬子区中寒武统则多为白云岩,三叶虫化石稀少,仅有少量共同分子,如滇东陡坡寺组的Kunmingaspis在河南出现。晚寒武世,华北海与扬子海动物群差别更大。滇东缺乏晚寒武世沉积。三峡地区虽有晚寒武世沉积,但因都是白云岩,化石极为稀少,仅有贵州桐梓华坝组的Monkaspis、毛田组的Calvienella是华北型分子。这种现象表明,中、晚寒武世华北海与扬子海距离较远,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彼此分离。但在滇西保山地区,晚寒武世出现了同河南相似的三叶虫动物群,如保山的核桃坪组产Blackwelde ria,Drepanura,柳水组产Chuangia,Kaolishania,保山组产Ptychaspis,Tsinania,Quadraticephalus,Calvienella(卢衍豪,1962;项礼文,1981),都是河南上寒武统的重要化石。说明晚寒武世滇西保山地区与华北海相通。

滇东南地区的寒武系(卢衍豪,1962;项礼文,1981)与河南华北型寒武系比较相似。滇东南下寒武统猫猫头组产Hsuaspis,见于河南辛集组。大寨组产Redlichia murakamii,见于河南馒头组。滇东南中寒武统大丫口组产Kunmingaspis,Ptychoparia,见于河南馒头组。田蓬组产Solenoparia,Loren-zella,Proasaphiscus,Bailiella,见于河南张夏组。龙哈组产Manchuriella,Taitzuia,是张夏组化石。滇东南上寒武统歇场组产Blackwelderia,Homagnostus,是河南崮山组化石。唐家坝组产Chuangia,Chan-gshania,是河南长山阶的带化石。博莱田组产Ptychaspis,Pagodia,Saukia,Tsinania,是河南炒米店组的化石。很明显,滇东南地区在早寒武世接受海侵之后,海水一直与华北海相通。

可以认为,河南早寒武世辛集期的海侵来自扬子浅海北部,是越过秦岭来的,其通道可能是“南(阳)襄(阳)夹道”(刘鸿允,1951;杨志坚,1958;裴放等,2006),向北至龙王庙期淹没整个华北地台,成为广阔的华北陆表海。此外,河南方城、叶县等地辛集组之下有一套厚薄不等的砂岩、砂质页岩,杨文智(1981)称为震旦系杨寺庄组,其中产海绵骨针? Protospongia,有属筇竹寺阶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3.3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与国内各地区对比表

(2)与国际对比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古生物化石比较丰富,可以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表3.4)。河南省寒武系三叶虫动物群与澳大利亚的比较类似,两地寒武纪三叶虫的种类、科甚至属一级都有许多是共同的。在南澳大利亚州弗林德斯山及Yorke半岛Yorke灰岩中产三叶虫Yorkella australis(Runnegar et Bentley,1983),该化石还见于Scott山Ajax灰岩(Daily,1972)。Ajax灰岩产双壳类Pojetaia runne- gari Jell,该化石在河南辛集组已发现,故与其共生的Hsuaspis带可与Yorkella带对比。在南澳大利亚,Wirrealpa灰岩产三叶虫Redlichia versabunda Opik,R.aff.nobilis Walcott,R.guizhouensis Lu etZhang(Brock et Cooper,1993),可同河南龙王庙阶的Redlichia chinensis带对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Mootwinge地区中寒武统底部Ordian阶Coonigan组的“初见灰岩”(Runnegar et Jell,1976)产有三叶虫Redlichia chinensis(Opik,1970),这是河南龙王庙阶的带化石。河南中寒武统三叶虫Solen-oparia,Crepicephalina,Lisania也见于澳大利亚(Opik,1957),两地还有一些地方性属种。晚寒武世,两地的三叶虫动物群比较类似,大部分属是共同的。澳大利亚产三叶虫化石Blackwelderia,Bergeronites,Irvingella,Ptychaspis,Tsinania,Prosaukia,Quadraticephalus,Haniwa,Pagodia,Micto-saukia(Opik,1957;Shergold,1975),都是河南上寒武统的化石(Pei,1989)。可以看出,河南华北型寒武系与澳大利亚寒武系的动物群在早、晚寒武世关系密切,中寒武世地方性属种较多。可以推测,在寒武纪,华北海与澳大利亚海是靠近而且是相连的。

河南华北型寒武系与西伯利亚地台寒武系动物群的关系比较特殊。西伯利亚早寒武世小壳化石与扬子地台区相比,缺少云南梅树村阶最底部的小壳化石组合(罗惠麟等,1984),但有比河南辛集组要低的层位和小壳化石,说明海侵比河南早,西伯利亚海在早寒武世曾与扬子海相通,与华北海相距较远。辛集组的三叶虫Bergeroniellus,单板类 Yochelcionella见于西伯利亚Botomian 阶(Миссаржевский,1981)。朱砂洞组的三叶虫Redlichia noetlingi在西伯利亚外贝加尔地区也有发现。馒头组的Redlichia又是西伯利亚Lenian阶的常见化石。可见,河南下寒武统可与西伯利亚Tommotian阶上部到Lenian阶对比。河南寒武系与西伯利亚的中寒武统三叶虫有一些共同分子。西伯利亚西部和中部产三叶虫Kootenia,Bailiella,Amphoton,这些化石也见于河南中寒武统。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上寒武统产Blackwelderia,Bergeronites,这些化石也见于河南崮山阶,河南长山阶的Irvingella也见于西伯利亚,凤山阶的Haniwa,Tsinania见于西伯利亚。因此,两地的上寒武统有许多相似性。可以看出,华北海与西伯利亚海在寒武纪时先远而后近。

河南华北型寒武纪动物群与美国的(Lochman-Balk et al.,1958)也有一些相似。美国的下寒武统含有与云南梅树村阶上部相当的遗迹化石,比河南辛集组要低。美国下寒武统的三叶虫与河南的差别较大,共同分子罕见。北美的中寒武统产三叶虫Kochaspis,河南馒头组的Hsuchuangia hsuchuangen-sis曾归入Kochaspis,二者有共同之处。河南中寒武统的Kootenia,Pagetia,Crepicephalina在北美多处发现。北美上寒武统产三叶虫Irvingella,Ptychaspis,Prosaukia,Saukia(Palmer,1977,1979),化石组合面貌与河南类似。因而可以推测,华北海与北美海在寒武纪是相通的,彼此都处于低纬度的远洋海域。

三叶虫化石详细资料大全_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