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北斗导航杨慧简介?_北斗卫星首席科学家

北斗导航杨慧简介?_北斗卫星首席科学家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3 09:56:04

杨慧,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

学术研究方向:飞行器设计,长期从事卫星控制系统设计、导航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参与或主持了通信、导航卫星研制,解决了有关航天器总体设计、飞行控制、可靠性设计方面多项技术难题;

现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总指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国防专利18项,其中一项获2016年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公开刊物发表文章/国防科技报告4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全军武器装备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航天科技集团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曾获全国妇联/国防科工委授予的“巾帼标兵”,总装备部授予的“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个人”,航天科技集团授予的“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航天五院“首飞一等功”等荣誉。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队伍,承担着北斗导航工程运载火箭和导航卫星两大核心系统的研制、组批生产、发射组网等任务。

在这支100余人的团队中,35岁以下人员占70%以上,自2004年9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项以来,短短8年间,研制团队在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总设计师姜杰,卫星系统总指挥李长江、总设计师谢军、杨慧的带领下牢记使命、攻坚克难。

先后突破了宇航产品组批生产、多星多轨组网运行等12项关键技术,突破了40多项专业技术,填补了数十项技术空白,成功完成了14枚火箭和16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任务,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我国后续航天工程及其他社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百度百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

近几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事例有哪些

在他的带领下开始建设北斗系统,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航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名字从未间断地闪烁着光芒,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孙家栋院士。

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前100个航天飞行器中,有34个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

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嫦娥,他写下了航天的传奇。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孙家栋正是 东方红一号 的总体设计负责人,那一年孙家栋41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搞航天事业。 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去 , 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 , 每个部件质量上去了,中国的航天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该如何建设?孙家栋认为卫星定位系统一定要实现自主可控,因为它是一个代表,整个国家空间、时间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孙家栋等航天人的推动下稳步建设,中国的北斗全球系统建设预计将在2020年全面完成。

这一次,孙家栋带领新一代航天人,向世界宣告,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深空探测的时代,耄耋之年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值此新中国70年华诞期间

和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孙家栋说:爱国对于我们航天人来说,就表现在爱航天,爱航天就是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为国家增添力量,为国家作出贡献。

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的卫星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1、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2、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

“慧眼”卫星是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领域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圆满完成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测试任务。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表示,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总要求,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慧眼”卫星已多次参加了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了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大量观测数据,发布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到了目前最强的中子星磁场回旋吸收线,完成了国内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

2017年10月,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联合观测成果全球发布。这是人类首次同时探测到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中国“慧眼”参与观测并发挥重要作用,确定了伽马射线的流量上限。

3、可燃冰技术

2017年6月11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均对可燃冰的研究开发高度重视。

“在可燃冰的研究方面,我们经过近20年的追赶,赶上发达国家50年的发展水平,有望重塑世界能源政治格局。”在中国学者看来,可燃冰试采成功,还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4、首艘国产航母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

2018年5月13日清晨,001A型航空母舰离开码头,开始海试; 2018年5月18日,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返回了大连造船厂码头。

2018年12月27日,001A型航空母舰从大连造船厂出发,赴相关海域进行第四次海试。

5、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拱桥

沪通大桥跨长江而通南北,连接张家港和南通,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四线高速铁路,是我国沿海铁路大通道中沪通铁路段的跨江控制性工程,规划中的通苏嘉城际也从这里过江。

大桥全长11072米,南侧跨越长江主航道,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天生港航道桥位于沪通大桥北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钢拱桥。桥体采用主跨336米的刚性梁柔性拱桥结构,主梁和主拱的重量总计3.24万吨。

2017年1月,天生港航道桥已经实现了主梁合龙。

2017年10月22日合龙的,则是它的主拱部分。

中国卫星之父是谁

1994一位身穿花甲的老人站在窗前,不时搓着双手,凝视着天空星斗。双手显然流露出兴奋,他的脸上满是严肃的表情。

老人是北斗一号总设计师、国家高轨通信卫星首席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范本尧先生。

1994年1月10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正式建成研制。对范本尧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总设计师,他深知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意义,也能感受到双肩的沉重压力。参与这项研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这个项目真的能如期成功吗?

1北斗一号卫星:从无到有

94中国正在慢慢张开翅膀。但在卫星导航技术上,中国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建立了属于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几乎每一次导航都会在女声播报 GPS定位系统已经开通 之前,就在系统前端,拥有24颗卫星,4 6轨道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导航定位,不仅开车找路这么简单。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而且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奠定了信息化现代化战争的核心思想。

虽然美国允许全球使用其定位系统,但世界超级大国也已达成共识,如果拥有自己的全球覆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关键时刻就无法控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在当前世界形势下如期部署的卫星导航系统。

发展之路总是艰难的。北斗一号在探索中艰难起步, 四无 的困境摆在面前:一是没有技术,二是没有经验,三是没有人才,四是没有资源。再加上国外技术的封锁,国内的零部件制造商还不成熟,这些零部件都是摆在 北斗人 面前的大山。

在创业阶段,一切都显得那么粗糙。在不到20平方米的铁屋里,总站站长王晓彤和范本尧等十余位专家共同开创了北斗创业之路。 老北斗人 的药箱和大针头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卫星模型,向新员工详细讲解。如果没有云共享的先进设备,他们会使用 共享笔记本 ,我会一一记录开发的经验和经验。老一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北斗人身上。

于是在2000年10月,北斗一号的第一颗卫星被送入轨道。两个月后,第二颗卫星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步入了世界卫星导航的 第一方阵 。

2003年,第三颗卫星发射升空。

12月25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北斗一号系统正式建成。虽然这只是一个实验系统,双星于2009年退役,但它的诞生打破了美国对GPS的封锁,成为美国和俄罗斯第三个拥有独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20年将有四个国家与全球定位系统结盟

参与系统建设的北斗李祖红这样说:

巨人 在技术上阻碍了我们,使我们无法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成为巨人。

北斗一号星座建设的过程,就是巨人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

巨人已经诞生,但它只是一个实验性的 娃娃 ,年幼体弱,需要时间成长。

中国“卫星之父”是孙家栋。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 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1960年 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孙家栋是数十万中国航天大军中的典型代表,航天系统高级工程师王建蒙著的《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一书对孙家栋有较为详尽的描述。

北斗导航杨慧简介?_北斗卫星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