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正月十六为什么摘灯笼_正月十六有什么讲究

正月十六为什么摘灯笼_正月十六有什么讲究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3 09:57:23

传说是为了留住好运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很多人家都会挂上灯笼,而在正月十六的时候,自然就要把挂着的灯笼要取下来了,并且不能够留到第二年,需要“碰灯”。碰完才能留住一年的好运气。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小孩们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相传这种做法是一种吉利的表现,至于具体缘由目前无从考究。

北方正月十六风俗有哪些

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闺女并不是想回娘家就回家的,而是要等娘家的哥哥或者是弟弟叫自己才能回去,住几天也是有讲究的。有句俗语叫做“八对八,两头发,九对九,两头有”,基本来说闺女可以在娘家住八天或者是九天。

不过现在交通发达便利了,闺女回娘家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但还是保留正月十六回娘家的传统。

相关简介:

女子回娘家之所以定在正月十六,是因为这是新年之后第一个好日子,六这个数字自古比较吉祥,所以在正月十五团圆日过后,将正月十六选为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在过去历法计算上,以立春为界限,不立春不算新年的开始,十六正好是新年后第一个好日子。

另外按照古代人对于汉字的读音,六念做lu,十六连在一起读就是食禄,就是有俸禄,有福气的意思。

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六是传统节日吗

农历正月十六夜,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所以当有人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东西吃,还不需要做家务。大年初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并不自由,因为大年初一有许多顾忌,尤其说话做事最不能随便。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天下,是大人们随心所欲玩的日子。

正月十六的风俗和禁忌

习俗

1、碰灯

正月十六夜是小孩的节日,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现在这样的习俗还在少地方存在,因为条件的限制,孩子们已经越来越找不到过去的孩子的乐趣了。

2、舞火把和烤火

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每年正月十六的晚上要舞火把,有的地方是正月十七的晚上。大人孩子们一起烤火,说烤烤火,百病消。

禁忌

1、在北方尤其是河北地区,称正月十六为“耗磨日”,忌开仓,否则仓中所蓄将被耗磨掉,主一年饥荒。

2、忌不抹黑脸

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正月十六日为“黑灰日”,人们互相争抹黑脸,否则,认为这一年会不吉利。但儿子、儿媳忌与父亲互抹,哥哥与弟媳也忌互抹。年轻人给老年人抹黑脸时,须先硫头,然后才能抹。

3、忌灯媳油竭

湖北一带,是日夜间,以灶灯占岁,灯熄而盏内有剩油,主雨水足,灯熄油竭,主岁旱。

4、忌洗漱

白族旧时过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全家都不洗脸,不扫地,不梳头,否则,以为会失财。

有谁知道正月十六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六是传统节日吗

农历正月十六夜,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所以当有人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东西吃,还不需要做家务。

具体风俗:

扛笆斗舞火把

正月十六傍晚,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开始“扛笆斗”。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当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水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 年粮食收成愈好。

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在我们农村,仍然每年都要上演。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当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体的窑厂搬来一捆芦苇草,阿华从家里偷来几角钱到商店买来小鞭爆,于是我们几个人就认真地扎火把。当然,决不会忘记在火把中间要放上几只小爆炸。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就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了。

当我们扛过笆斗以后,就立即开始舞火把了。那时,土地刚承包到户,我、阿华、康勇等几户的承包田刚好在一起,我们几个人就把火把点燃了,在承包田里纵横交错地奔跑。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红了我们的脸,火把中的小爆炸让我们既害怕又兴奋,大人们站在田塍看着我们,脸上溢满笑容。

舞完火把后跨火把。据说跨火把能驱除晦气,迎来好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从冒着火苗的草把上跃过,有时,我们能来回不停地跃,引得大人们一片赞叹声。

炸麻花撩人骂

大人们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铁锅用火烧了炒,有的人家没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据说,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凶,老鼠就死得越多。父母亲在家里炸麻花时,此时的我们玩性正浓,继续我们自己的游戏了。

老人们说,十六夜如果被人家骂最吉利,俗称骂“晦气”,能去掉一年的晦气。所以,当大人回家后,我们几个伙伴就在农庄上到平时最爱骂人的王婶家撩他们骂。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户、踢门、放鞭爆。

我们来到王婶家,先是“咚咚”地敲窗户,看她不开骂,我们接着就踢门,还不开口骂,我们就把白天准备好的小鞭爆点燃,从门缝里丢进屋里。使尽了各种手段,往往收效甚微。你别看王婶平时骂人不眨眼,庄上人都称她“野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就是不开口,惹急了就从床上爬起来,吓一吓你,不过,我们一听到脚步声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次,阿华由于用力过猛,把王婶家窗户上的玻璃敲碎了,第二天,王婶告状,害得我们几个挨饱打了一顿。现今想起,好象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送牛桩子

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中国传统习俗由来已久。那时,还不知道要计划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总想再生个男孩,就邀请人家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很多时候,凡是送牛桩的,总能如愿以偿。所以,当时送桩子比较盛行。

送牛桩要八个男人参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八个人是白天就约好了,晚上先到邀请的人家吃晚饭,酒足饭饱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觉时,这八个人就去偷牛桩了。偷的物品有砖头、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还要在庄上有势力,有人缘。东西偷好了用红纸包好,交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拿,这叫抱桩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长的就开始喊好,后面的人就应和,当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贵子之类的。抱桩子的小伙子就抱着偷来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桩子恭恭敬敬的交给主人保管。几个人再次吃饭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决不能提送桩子、偷桩子的事,否则就不灵验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这就是为什么要偷有势力、有人缘人家东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儿,偷的鞋子就叫鞋儿,直到长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要回报被偷的人家,偷什么还什么,一还十或一还百。如偷人家一块砖头,就还人家一百块砖头;偷的是一双鞋,就还人家十双鞋。

正月十六是什么日

不是传统节日,但是是大人与孩子放松玩耍的日子,有许多传统习俗。

与正月十六有关的童谣是:“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其中表面了很多正月十六的习俗。

扛笆斗

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当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水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 年粮食收成愈好。

舞火把

扛过笆斗以后,就立即开始舞火把了。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

送牛桩

正月十六送牛桩的汉族传统习俗由来已久。那时,还不知道要计划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总想再生个男孩,就邀请人家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很多时候,凡是送牛桩的,总能如愿以偿。所以,当时送桩子比较盛行。

正月十六习俗(传统庙会与民俗表演)

正月十六一般是元宵节的第二天,今年的正月十六是2023年2月6日。

正月十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是“纳财日”,也是“门神诞”,同时也是“耗磨日传说正月十六是送瘟神的日子,所以正月十六的民间习俗也是很多的。

1、碰灯

正月十六夜是小孩的节日,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2、舞火把和烤火

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每年正月十六的晚上要舞火把,有的地方是正月十七的晚上。大人孩子们一起烤火,说烤烤火,百病消。

南京十六爬爬城

爬爬城,不腰痛,跑一跑,看不到老。元宵佳节夜女性相聚出行,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觉得那样能祛病延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演化为“走三桥”。江南地区农村,水系满布,走个三桥并不是难题。 “正月十六,爬城头,走百病,踏安宁。”南京元夕的走百病由桥底踏入了城头。

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么意思 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来历

正月十六,是中国农历新年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传统的庙会和民俗表演。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更是人们展示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正月十六的习俗,以及参与庙会和民俗表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正月十六的习俗

正月十六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重要节日,也是庙会和民俗表演的高潮。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盛装,前往庙会和广场观看各种表演和比赛。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食物的、有卖小商品的,还有各种娱乐设施。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如汤圆、糖葫芦、爆米花等,也可以购买到各种小玩意儿,如红包、灯笼、年画等。此外,庙会上还有各种传统表演和比赛,如舞狮、舞龙、杂技、魔术等。这些表演和比赛都充满了浓厚的年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

二、参与庙会和民俗表演的步骤

1.选择合适的庙会和表演活动

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各地都会举办庙会和民俗表演活动。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庙会和表演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地理位置进行选择。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或当地的宣传手册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2.准备好合适的衣物和装备

参与庙会和民俗表演需要穿上盛装,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合适的衣物和装备。可以选择传统的汉服或者其他与庆祝活动相配的服装。此外,还可以准备一些装饰品,如花环、头饰等,以增加节日气氛。

3.了解庙会和表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在参与庙会和表演活动之前,我们需要提前了解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或当地的宣传手册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行程,提前到达现场,避免错过精彩的节目。

4.注意安全和秩序

参与庙会和表演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安全和秩序。庙会上人流量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避免被偷窃或丢失。此外,我们还需要遵守现场的秩序,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以维护良好的活动氛围。

三、庙会和民俗表演的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

庙会和民俗表演活动通常人流量大,所以我们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在庙会上,我们要尽量避免触摸公共物品,如栏杆、扶手等,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2.尊重传统文化

庙会和民俗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参与活动时要尊重传统文化。不论是观看表演还是参与游戏,我们都要遵守规则,尊重演员和工作人员,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其他观众和游客,不干扰他们的观赏和体验。

3.保护环境资源

庙会和民俗表演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资源。在庙会上,我们要主动使用垃圾桶,不乱扔垃圾,保持现场的整洁。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避免浪费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尾

正月十六是中国农历新年的重要节日,庙会和民俗表演是庆祝这一节日的重要环节。参与庙会和民俗表演不仅可以感受浓厚的年味,还可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在参与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安全和秩序,尊重传统文化,保护环境资源。希望大家在正月十六的庙会和民俗表演中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导读:正月十六习俗众多,走百病就是其中一项活动,这三个字我们每个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其含义了,那么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么意思?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来历是什么呢?正月十六走百病这天有很多讲究,以下是我带来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么意思

走百病,俗称"遛百病""游百病"等,是民间传统的消疾苦、祈健康活动,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明朝时已盛行于华北民间。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来历

传说很久以前,成都被一支敌军包围,城里的大小官员被吓得屁滚尿流。老百姓们拿起刀枪棍棒,奔上城墙守城。长久失修的城墙、碉楼和城垛早已破破烂烂的了,怎能抵挡得住敌军的进攻呢?不知谁大吼一声:“快挖土加固城墙!”大家立即响应,挖土的挖上、担土的担土、抬土的抬土,很快整修加高了城墙,因日夜劳累,很多老百姓闹春瘟卧床不起了。

正月十六日清晨,敌军又来攻城,城墙上守卫的士兵、百姓奋勇抵挡、拼杀,阻止敌军攻上城来。可是城墙上才堆上的浮土松软,很不牢固。有人大喊:“快上城墙夯土!”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城男女老少,连害春瘟的病人也跑上城墙,齐心协力夯起上来。守城的士兵和老百姓顿时勇气倍增,奋勇杀敌,把冲上城墙的敌人都杀退了,敌军头领见状吓得赶快收兵逃跑,全城军民欢庆守城胜利。

那些害春瘟的入和大家在城墙上一起夯土、吼跳,个个出了一身大汗,病也好了。从此成都人认为正月十六是个吉祥日子。到城墙上走一走,既观赏了郊外的风光,又能消灾去病,渐渐形成了“游百病”习俗。

根据民俗专家介绍,"游百病"最初仅限于妇女,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夜里,出门四处游走,祈祷来年身体健康。同时也标志春节的结束,男人们要开始出门干活挣钱了,具有特殊含义和地方特色。

现今的"游百病"则有了新的内涵,在春节美味佳肴的伺候下,一家人结伴出门登高望远,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意盎然的美景,沿袭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是件值得推广的事。

"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

一般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是指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北京

元宵节狂欢的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随后,相率过桥。据说,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钉"则是说妇女们去各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至今北京郊县乡村仍保留此习俗。

沧州

河北沧州正月十六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就是遛百病。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内容之一。

如今,在古城沧州,不仅各郊县,在市区,市民们吃过晚饭后,或三五成群,或成双结对,有的提着灯笼(有传统是舅舅给外甥买灯笼照旧舅),有的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年轻人们在南湖边会点起孔明灯,大家每过一个路口都会抛撒一些硬币,意味着将疾病、苦痛抛弃。硬币叮当掉到地上,就有孩子们去捡拾,因为大家认为晦气摔过后就剩下福气了。

南京

"正月十六,爬城头,走百病,踏太平。"在南京元夕的走百病由桥头走上了城头。据说,明初朱元璋修好南京城后,城墙即成为军事要地,百姓哪能上城墙,更别说玩城头了!后来天下太平,朱元璋特准许百姓正月十六这一天游一次城墙,聚宝、通济、三山门都设瓮城,正好比走三桥。以此示君民同乐。最终传成了"走百病"。

潍县

山东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别具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的两个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民国修《潍县志稿》 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

正月十六为什么摘灯笼_正月十六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