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古代凭借“人和”、“地利”取胜的事例_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

古代凭借“人和”、“地利”取胜的事例_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3 10:06:09

平型关战役——天时不如地利;解放军渡江(长江)战役——地利不如人和。

武王伐纣事件——人和

抗日战争中,装备很差的游击队能经常狠狠地打击日本鬼子,就是因为人和的关系。

诸葛亮草船借箭——地利

有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战争事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宽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的故事《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经典智慧的战争理论,在20世纪的近代战争中,屡次得到了现实的证明!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引人注目的前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德军企图通过闪电战,继续在苏俄广褒的国土上称霸披靡。希特勒妄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进攻,摧毁苏联的意志和抵抗。战争中期德军却发现举步为艰,苏联人民顽强不屈的抵抗住了德军的前进步伐,特别是当苏联恶劣严寒、冰冻无比的冬天来临以后,水土不符的德军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勤补给也陷入了失控状态。缺吃少穿的德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而此时的苏联红军,却利用地理优势和天生的耐寒能力,对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了声势壮大的反攻战役!苏联全国军民万众齐心、众志成城,终于取得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并且同盟军一道,解放了被法西斯蹂躏的欧洲各国!消灭了不可一世、罪恶滔天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权。

寻两个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事实论据

战国时期,战争接连不断,孟子就经常谈起打仗的事。

一次,公孙丑问孟子:

“在您看来,打胜仗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呢?”

孟子捋捋胡须,说:

“依我看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一个方圆只有五十里的小国,它的都城不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大队人马把他它团团围住,四面攻击,就是不能攻破。兵力充足,又四面攻击,总是占着天时吧,为什么不能取胜呢?就是因为那座城修得坚固,这些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再比如,一个国家,城墙高大坚固,城壕也宽阔水深,它的军队盔甲坚韧,兵器锋利,粮食也很充足。哪知道,守城的兵士缺乏斗志,敌人刚开始进攻,就弃城逃跑了。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民心,就是士气呀!所以,要取得胜利,就要得民心才行。所以我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意思。”

公孙丑听了,十分佩服地说:

“先生讲的,是一条永恒的真理呀!”

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

天时不如地利是指战术上说的

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战略上说的

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第一个例子可以举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例子

朝鲜的地形条件是联合国军从胜利到没有胜利的众多原因之一.

第二个例子可以举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没有游击战的地理环境,有利美国的机械化部队和信息优势,但美国没有明白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适合所有国家.是其处境不利的原因.

古代: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是什么?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读解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典故

1、德军进攻苏联初期,闪电战取得重大战果,在莫斯科城下遭遇寒流,装备全部失效.而苏联援军赶到,最终苏军击退德军。

2、前秦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前线发生哗变,落下草木皆兵的失败战例。

天时不如地利:平型关战役,衡阳保卫战,解放金门失败。地利不如人和: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抗日战争。

关羽的水淹七军就是天时击败地利的例子:

但是在真实的情况下,天时击败地利、暴力击败人和的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有人和的一方,也未见得能够击败对手。比如关羽对于禁的水淹七军,就是关羽利用天时(秋,大霖雨,汉水泛溢)击败地利(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的典型案例。

在孟子所在先秦时代,类似于水淹七军的案例也有很多,足以反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孟子早讨论这个问题时,没有穷尽所有可能性来讨论这3个变量的关系,所以他的结论是缺乏客观性的。

《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孟子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兵之利。得道多助害,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古代凭借“人和”、“地利”取胜的事例_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