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为什么英国专家不建议推行新冠疫苗第四针_群体免疫策略不可行

为什么英国专家不建议推行新冠疫苗第四针_群体免疫策略不可行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3 10:12:48

引言:随着现在的疫情全球化,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新冠肺炎,很多国家也开始将扎疫苗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政策。但是英国的专家却表示不建议继续推行第4针疫苗,今小编带大家一起探索一下,为什么英国专家会有这样的说法?

一、以色列政府推行扎第4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政策 在2021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以色列开始在60岁以上的人群还有医护人员这些人群中接种第4针新冠疫苗,因为这些人更容易感染。并且以色列的总统也表示,如果可以接种第4针疫苗的话,可以增加接种者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的水平。

2,英国专家对于扎第4针疫苗的态度

多接种几针疫苗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好对抗病毒的一种方法,但是英国的疫苗咨询委员会的负责人却认为,如果每6个月就为当地的人扎一次疫苗,这种方法似乎并不是很好的对抗病毒的方法,所以英国政府坚决不推行第4针疫苗政策。

在当初面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时,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了 群体免疫 的方法的国家,英国政府认为抗自身形成的免疫力才是对抗外来病原体冲击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们通过让英国人自己在体内形成对抗病毒的抗体,但是这种方法可想而知是不可行的,最终也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了。英国的专家也认为不必要扎第4针疫苗,而且英国也将继续对待新冠病毒推行开放的政策,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对英国防锁的封锁的话,那么很多的英国人民将会不将不满于这种政策。事实证明,在2022年月4的时候,英国首日新增新冠性病毒突破了20万例。

莫斯科市长称六成市民已获得群体免疫,为什么这样说

近日,英国首相发布一条新闻,表示英国将采取被动的防御策略,这则新闻让“群体免疫”这个词一下登顶热搜,倍受夺过网友的关注。

所谓被动的防御策略就是让一部分人先感染病毒产生免疫力,那么80%轻症的新冠肺炎病人会自愈,从而产生免疫力,当这部分轻症病人重回社会的时候,就会对其他人产生人肉城墙,保护未被感染的人。

其实,群体免疫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疫苗就是群体免疫的主动办法,比如我们给80%的人群打了疫苗以后,病毒就很难流行起来。因为80%的人已经对这种病毒有了抵抗力,所以这些病毒就很难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起来。被动的策略是指任由人体感染病毒,从而一部分产生抵抗力,既而形成人肉城墙。

被动的群体免疫是有一定风险的,这意味着有部分病人可能会因为没能“战胜”病毒而死亡,而这很明显会损害这部分人的利益。所以,这种被动的群体免疫是不可控的,它的效果也是不确定的。综上所述,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下,全世界还是应该采取主动的方法来抵抗这场疫情。

群体免疫要多少年才可以完成,群体免疫是什么意义?

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当天表示,60%的莫斯科市民已经获得了新冠病毒群体免疫。与美国相比较,莫斯科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疫情高峰对俄医疗系统的冲击更小。根据7月16日的统计数据,纽约已经有18000多人死于新冠疫情。莫斯科的死亡病例约为4200例。群体免疫即一个群体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种病毒的抗体后,就产生了群体免疫效应,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 群体免疫理论表明,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免疫或易感个体很少时,那些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拥有抵抗力的个体的比例越高,易感个体与受感染个体间接触的可能性便越小。

不仅仅是俄罗斯尝试进行免免疫,许多西欧国家也实行群体免疫的政策。但是这件事情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在科学、伦理等方面, 群体免疫 策略一直面临着巨大的争议。科学家目前尚无法肯定,拥有新冠抗体是否意味着从此永久性免疫。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 瑞安解释说,在畜牧业中用到这一术语并做相关决定只是从 残酷 的经济学角度出发,个体动物的状况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将 群体免疫 这一术语应用到人类传染病相关场景时应格外谨慎,因为这可能导致无情的计算,这种计算不会将个人的生命和痛苦置于算式之内。

我国并不赞同群体免疫这种政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认为, 群体免疫 是对待疫情最为消极的做法,是一百多年前的思路,那时人类没有什么办法,只能任由病毒感染,感染后活下来的人自然获得抗体。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人类取得很大进步,有很多办法预防,不需要再用自然免疫、 群体免疫 。

外国群体免疫中国怎么办

群体免疫指的是人群或牲畜群体对传染的抵抗力。群体免疫的水平高,表示群体中对传染具有抵抗力的比例也高。由于疾病流行发生的可能性不单是取决于动物群体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和动物群体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密切相关。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 瓦兰斯就对此表示过,对于英国发生的新冠疫情而言,英国需要大约60%的人口来感染新冠病毒,来以此获得 群体免疫力 。瓦兰斯的这一番言论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群体免疫 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性概念,就是活着通过疫苗、或者通过感染后康复,让足够大比例的人口以此获得疾病的免疫能力,从而阻止或阻断病毒的进一步在人群中的传播,并保护高风险或脆弱群体不受感染。这个概念本身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在现实中要实践 群体免疫 就必须满足一系列必要条件,其中包括了许多前提与风险要素。

第一,采取这一项策略的政府必须对高风险和脆弱人群进行有效隔离,确保病毒仅仅影响到所谓的低风险人群,即健康、年轻的人群。这一点能不能做到存在着极大疑问。第二,必须确保病毒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变异。第三,必须确保在 群体免疫 的实践过程中不会发生对于医疗资源的挤兑现象,以此保证新冠病毒在 延缓 战略过程中保持稳定传播,而且还不能爆发其他较大的疾病,否则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就会匮乏,从而使 群体免疫 无法真正有效进行。事实上,这就是一场豪赌,有很大的一厢情愿的意味。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实施 群体免疫 存在太多风险了。这种英国式抗疫措施,和中国、意大利等国目前采取的封锁、隔离措施,根本上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而最终的结果如何,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么做的好处是损失较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冲击也比较小,社会停摆导致的经济损失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严格封锁隔离措施带来的附加伤害。而坏处就是要想如愿获得 群体免疫 效果,需要至少60%的人接触过病毒。但是新冠病毒表现得非常狡猾,它在不断地变异,而传染性和致死率都很高,如此一来,在群体免疫下,英国人的命运无疑将是悲催的,恐怕将遭受好几波的病毒血洗!

如何看待群体免疫

现阶段,我国要实现新冠肺炎的零感染、零传播是非常困难的,代价也比较高,我们可以考虑,密切追踪,做到发现一起控制一起,防止第二代传播,坚决遏制第三代传播,就可以维护好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状态。”

4月20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博士宁毅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间时指出,在应对新冠病毒的终极武器——疫苗问世前,只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传统传染病防控方法,疫情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靠消极的群体免疫战胜传染病

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

“群体免疫”是近期引起广泛热议的一个词汇,对此,宁毅指出,群体免疫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群体免疫就是公众及时接种针对某种病毒的疫苗达到一定比例,形成人群的免疫屏障,该病毒无法进行持续传播,从而控制住疫情。消极的群体免疫,就是消极防御,步步退缩,让病毒对人群的感染达到一定比例,感染者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屏障。但这样做,各国政府和民众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感染人群中会有一定比例的死亡。

目前对新冠肺炎传播指数的测算是2.2到5.8,如果达到5.8, 这意味着必须有82%的人都产生抗体,才会形成免疫屏障,但如果不是疫苗产生的,那就意味着这82%的感染者人群里会有5%~10%的人要死亡。按照5%来算,也要付出2.5亿人的生命,这个代价任何政府也承担不起。

“从目前新冠肺炎全球流行情况看,感染人数已经达到240多万,某些地区医疗资源已无力支撑,但数据显示,目前这些地方的感染率充其量也就20%左右,距离82%的免疫屏障要求还差很远。”因此,宁毅指出,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想通过有限医疗资源支持下的节节退缩式的抵抗,让病毒感染的人数达到免疫屏障要求,完全不现实。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考虑,靠消极的群体免疫来消灭新冠病毒是不可能的。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次传染病是靠消极群体免疫战胜的。以流感为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数保守估计在1700万以上,1957年保守估计有150万人死亡,1968年大约一百万人死亡……”针对新冠流行,一些国家提出群体免疫策略的基础是认为新冠肺炎是一个大号的流感,能够控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较低水平,但是但是目前的病死率搞群体免疫,代价之大根本承受不起。

宁毅表示,就目前各国家公布的确诊率来看,距离达到群体免疫的门槛依然还很遥远,已经出现了多个国家医疗资源吃紧的情况,如果患病和死亡人数继续增加,任何国家的医疗资源都无法承受。

“更重要的是,这一新发疾病我们还有太多未知,是不是感染了一定会产生抗体?抗体能在人体内维持多久?如果病毒变异,抗体是否还会生效?发病和治疗方法是否会带来并发症和后遗症?”宁毅指出,群体免疫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人群必须产生稳定的抗体,但是这一点现在还未可知,不能拿健康去冒险。

中国不会成为免疫力的洼地

和免疫暴露的孤岛

“现在,很多国家的新增确诊人数已经开始下降,这是由于当地采取了居家隔离、停工停产等措施,控制了病毒的传播,并非是群体免疫的成效。”宁毅说,此前部分国家的疫情呈现大暴发的势头,不能看作是变相的群体免疫,而是面对疫情的被动应对,没能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出所有感染源并及时隔离密切接触者,导致疫情失控。

退一万步讲,即便各国实现了消极条件下的群体免疫,有了免疫屏障了,中国也不会变成哪里也不能去的免疫力洼地和孤岛。中国人去这些国家肯定也是安全的。这些国家的人一部分人有了抗体不得疾病,另一部分人得到了保护也不得疾病,未能被感染,来我们这边也不会造成传播。

瑞典“群体免疫”成功了,为何遭到英国嫉妒?

群体免疫是针对疫情的一种被动性的控制措施,简单来说就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感染病毒并康复,康复者体内就会对病毒产生免疫性的抗体,从原则上说,体内产生抗体的人群,会对该种病毒产生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人群中体内有抗体的人数越多,自然病毒发生传播的难度就更大,从而产生阻断疫情的效果。

如果说要实施所谓的群体免疫,可以在已经有了明确能够产生抗体的疫苗的情况下,通过为全民接种疫苗的方式来实施群体免疫,而这种通过让大家染病而产生抗体的群体免疫做法,面对引起死亡率较低的一些类似流感病毒之类的病毒,或许是可以的,但对于目前看来传播性强,死亡率高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实并不是适用。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采取这种不抵抗的政策,真的可行吗?虽然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还有部分人为这样的“优胜劣汰”的政策而叫好,但个人观点看来,这样的做法,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我国目前的防疫措施和疫情形势了,事实证明,想要控制好疫情,一方面要积极的采取防控措施,通过人为的干预手段来阻断病毒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对感染者进行积极的救治,尽量减少感染者继续传播病毒的可能性。以这样的严格的手段控制和一线医疗工作者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才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如果不对疫情进行防控,采取所谓的“群体免疫”的政策,靠民众大规模感染产生抗体后再来抗击疫情的做法,正好可以说是与我国的严格防控措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采取这种无为而治的不抵抗政策的英国,目前的疫情情况是确诊人数为1960例,虽然没有排在前几位,但如果不积极采取管控措施,相信秘密简报上的预计可能真的要成为现实。

如果一旦出现疫情爆发的情况,他们的科学家估计的死亡率是1%左右,而这个死亡率从目前看来,会远远高于这个数,我们来看目前海外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目前确诊人数超过了3.1万人,而死亡人数2503,粗算死亡率已经超过了8%,而我们国内武汉是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其发病人数为5万例,死亡人数为2490,死亡率也接近5%,而如果英国真的出现爆发的情况,感染人数达到一定的层级时,对于医疗系统的考验将是前所未有的,而死亡率也绝不可能仅仅是1%这么低,而即使是百分之一,本来可能有效防控的一次疫情,引起政府的不作为而导致疾病出现爆发性流行,对于那些因为染病而失去生命的公民来说,又何谈公平和什么“群体免疫”呢?

从群体免疫到压制策略,最优解是否存在?

瑞典群体免疫策略是否成功,目前科学界尚没有定论,不过面对国内疫情的复燃,最先倡导群体免疫的英国似乎有点后悔了,开始考虑当初面对疫情的策略是否正确,连媒体的发言都透露出一股酸味。

众所周知,目前瑞典采用的群体免疫策略最开始是由英国提出的,却遭到英国舆论的强烈指责,无奈只能作罢,但时间过去数个月后,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媒体发现,瑞典的群体免疫策略创造了奇迹,竟然比封锁抗议的英国更成功。

但实际上瑞典策略并不能说是成功,只是相比疫情再度爆发的欧洲各国要好不少,与其说是瑞典成功,不如说是英国这些国家过于失败。英国有懊悔不已的闲工夫,不如少点借题发挥,想想如何防止疫情反弹,策略确实重要,但态度更重要,毕竟这个世界上控制疫情最成功的国家并不是靠群体免疫做到目前民众的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的。

瑞典在实行群体免疫策略下,累计确诊感染新冠状病毒人数不到9万,累计死亡人数不到6000,相比之下,英国目前累计确诊感染新冠状病毒人数接近40万,累计死亡人数也超过4万人。

没有人能够百分百确定当初采取群体免疫的动机,到底是不负责任,还是真的对结果有所期待。瑞典目前的情况虽然比不上抗疫最成功的中国,但比起英国还是要好很多。

不过事情会真的如此顺利吗?什么不干就能成功,这也太便宜了。允许一种致命病毒大肆传播,寄希望于群体免疫,在科学上毫无意义,在道德上也非常说难以说得通,瑞典每周仍有不少新增病例,并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上升,瑞典的疫情远没有结束。

我国坚持集体免疫的防疫策略

请看庄生鼓盆事,逍遥无碍是吾师。逍遥到飘起来的深空小编在天上飞着为您说新闻。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

从英国宣布实行“群体免疫”政策,到查尔斯王子被检测为阳性,而且已经进入ICU,首相染病,英国累计确诊超4万人,也才不过短短三周时间。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当意大利封锁全境,法国宣布学校停课的时候,英国却提出了群体免疫的策略,即让60%的人感染上死亡率2%的新冠肺炎,以建立某种群体免疫力,让更多的人对这种疾病产生免疫力,从而减少传播。

为此,英国首相甚至警告公众说要做好失去所爱之人的准备。

一层石激起千层浪,《柳叶刀》主编甚至怒批英国政府防疫未遵循科学,忽略中意两国重要证据,称“政府是在和公众赌轮盘”。那么,群体免疫到底是什么?英国当局的做法为什么会导致疫情的恶化?从减缓策略到压制策略,最优解是否存在?

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又叫做社区免疫,也就是当足够多的人对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后,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群体免疫理论表明,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免疫或易感个体很少时,那些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

要产生群体免疫,人们必须在感染后产生免疫。许多病原体都是这样:被感染的人康复后就不会再感染这种疾病,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产生了能战胜这种疾病的抗体。

群体免疫门槛的计算取决于病毒基本传染数R0,即一个病人平均传染的人数。科学家估计,新冠病毒的R0值介于2和2.5之间,这意味着在没有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每一位感染者平均要传染约两个人。

要想知道群体免疫如何奏效,那么就要想新冠肺炎病例在易感人群中这样增长:

1、2、4、8、16等等。但是如果有一半的人产生免疫,那么就有一半的人不发生感染,从而将传播速度有效降低一半。在这之后,根据科学媒介中心的说法,疫情的传播方式就会变成:

1、1、1、1一旦传染率低于1,疫情就会被消灭。

这也解释了英国所行策略背后的逻辑,即通过放开疫情的防控,让大量人口感染后自愈获得免疫力,然后集中医疗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也就是说不在防“感染”上花成本,而尽在防“死亡”上花成本。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不会因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牺牲社会活力和经济发展,尽量减小抗击疫情的代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世界各个国家因为国情的不同也在抗疫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而采取群体免疫疗法的除了英国之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当然免疫疗法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对于新冠病毒这种可以依靠自身免疫系统获得自愈的疾病,群体免疫疗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但还是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国情基本面的支持,具备强大科学的医疗体系;二是国民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三是能够接受相对高的死亡率。

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群体免疫”,这种方式理论上看似可行,但在实际过程中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病毒是否会快速的朝着其它未知的方向变异,我们不可知;另外一方面,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死亡率的攀升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决策者带来压力,从而影响抗疫策略的实施。

群体免疫力通常是由于已经接种疫苗而获得,比如天花疫苗的成果研制和接种,使人类全体免疫,最终消灭了这种传染病;或者来自于人群已经普遍接触或者感染过这种病毒,儿童在出生后接种的一系列疫苗,以及成年人每年接种的流感疫苗,都是遵循减少易感人群比例以抑制传染病大规模扩散的逻辑。

但遗憾的是,截止目前,此次新冠病毒并没有疫苗成功来实现强大的群体免疫。正确灭活的疫苗致死率和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都低至几乎可不计,但是一个健康人因为新冠肺炎死亡的概率估计值目前在1-2%,有其他疾病和年龄较大的病人则会高得多,英国当局一开始采取的群体免疫策略来应对新冠,意味着总人口中60%*1%=0.6%会因此而过早去世,英国政府的做法滑向非人道主义的危机,也使英国的抗疫政策在一开始饱受世界争议。

群体免疫的策略,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问题,还可能会涉及一些人性和伦理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巨大的隐患。在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发展下,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获得更好生存的权利,而不是以个体的微弱力量去面对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一定死亡比例的传染性疾病,在可能实现科学防控的情况下,选择群体免疫这种看似公平的策略,可能存在伦理的风险。

意大利麻醉学和重症监护学会发布的“临床伦理学”建议,也提出了医疗人员应该将“更长的预期寿命”作为评估中优先考虑的因素,而不一定需要按照“先到先得”原则来处理。但这个措施只有在所有相关方都已经做出一切努力来增加可用资源后才应该被执行,是在当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时最后的方案。

此外,英国的群体免疫策略是建立在大部分人在被病毒隐匿性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从而在人群中获得普遍免疫的基础上。但这种策略对个体而言是存在风险的,部分轻症患者会在无预警的情况下,骤然进展至危重状态,且危重患者救治极其困难。实际情况下,从武汉前期经验和目前意大利、伊朗的疫情发展中,最大的风险是不加管控的疫情,一旦迅速蔓延,重症患者增多,若是医院应对不充分,有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

近日,英国政府应对疫情的“遏制--延迟--缓解--研究”的策略破产也正是因为疫情的爆发出现了医疗资源的挤兑,英国现在提出了新计划“平定_保护_治疗_ 缓和”。他们敦促采取隔离病人的基本措施,减少75%的社会接触,并关闭学校。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疫情新模型的首席流行病学家阿兹拉_加尼表示:“抑制传播意味着我们将无法建立群体免疫”。换来的将是“把病毒传播到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达到无需采取那些措施的目的。”

那么,放弃群体免疫的减缓策略与积极抗击病毒的压制策略有怎样的不同?压制策略是否能够遏制病毒的传播,又将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从减缓策略到压制策略,是展现了模型的终极两难,是否存在一个最优解?

减缓策略和压制策略

帝国理工在3月16发布了一篇关于COVID-19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两种针对疫情的防控策略。一种是减缓策略,着重于减慢疫情的扩张速度,但是不追求遏制传播,目的是降低医疗需求的峰值,同时保护最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的高危人群不受感染。另一种是压制策略,以反转疫情增长,将病例减少至较低水平并无限期维持。

但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将面临极大挑战。最优的减缓策略,需要包括疑似病例及其家人的住家隔离以及高龄和其他高危人群的社会疏离,可能减少2/3的峰值医疗需求和1/2的人口死亡。但即便如此,减缓策略还是无可避免使得数以十万计的死亡,以及医疗系统承载正常符合数倍的负担。

帝国理工模拟了英国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或者分别采取不同的缓解方案造成的重病人数的变化。即使采取了所有的缓解策略,英国的重病人数还是会在5月份超过英国的重病床位的承担能力。

所以对于能够实行压制策略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压制策略似乎是更可取的选择。压制策略遵循缓和曲线,但是重点是“应对要及时”。

1918年9月费城报告了第一例1918流感病例,而当局对其重要性轻描淡写,仍然允许公共聚集继续进行。费城的隔离在病毒传播开来之后才开始。圣路易斯的第一例病例在10月上旬得到报告,短短两天后当局就采取了控制传播的措施,这使得传播减慢,死亡率降低。

在英美的情景下,压制策略要求所有人进行社会疏离,即采取一些尽管令人痛苦却能够减少/慢社会接触的措施,比如取消公共聚会,提供带薪病假,鼓励在家工作等,疑似病例和家人在家中隔离,还可以辅以中小学和大学休学。压制策略的最大挑战是,这样的高强度组合或者任何其他可以同样有效减少传染的措施需要一直维持到出现疫苗,也就是可能需要18个月甚至更长。不然一旦管控放松传播就会迅速反弹。

压制策略也将给社会的经济成本带来沉重负担,且长期来看,社交隔离可以增加一系列健康问题的风险,其中包括心脏病、抑郁症、痴呆,甚至死亡。一项2015年的由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家做出的对于科学文献的元-分析指出“长期社交隔离使得死亡风险增加29%”。这可能是由于社交接触可以缓解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Holt-Lunstad等人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表明拥有一位朋友在场可以减少一个人对于一项紧张的任务的心血管反应。甚至在可以感知到的社会联系及紧张反应之间都存在关联。

无论是减缓策略还是压制策略,都是防疫策略的终极两难。

个人之于防疫的最优解

对于个人来说,疫情防控始于个体行为习惯与认知意识的改变,个体措施与公共措施并重。有效的疫苗尚未被研发出来,在这一特殊时期,群众自愿的防控措施,以及群众对于COVID-19的了解和认识,也将会对疫情的防控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群众对于疫情的了解程度与重视程度对于疫情的防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根据medRxiv的医疗报告,只要对疫情有足够的了解,就算没有公共防控举措,确诊人数也会比基准线少20%。在个体有防控意识的前提下,洗手这一项措施只需要保证30%的有效性,确诊人数就可能减少65%,疫情的峰值可被延后2.7个月。另外,人群被感染的概率与防控措施有关,仅有足够的了解并不能显著降低被感染的概率,但是措施的有效性仅需要30%,这个概率就会降低29%。

人们对于COVID-19的了解速度也影响着病毒的扩散。如果人们没有或不能及时地了解到COVID-19的相关知识,那么政府的短期的防控干预措施并不能起到什么正向的作用。自愿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确诊病例的峰值和人群被感染的概率,而政府强制的社交疏离,对于西方民主国家而言效果却不佳。但是在延缓确诊病例峰值方面, 政府强制的社交疏离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相反,如果人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到COVID-19的相关知识,就算是政府短期的防控干预措施没什么用,也可以有效降低确诊病例的峰值,而自愿的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仅需要达到50%,COVID-19很有可能不会蔓延开来,人群被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达到确诊病例的峰值的时间也会被大大延长。

由以上可以得知,政府的公共干预措施的效果,被个人了解疫情的程度和速度显著影响着。因此,防控始于个体层面,努力提升个体的自主防控意识与实践,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是始终都有效的,这也可能是对于疫情防控的最优解。

最后引用英国女王的最新演讲来结束这个话题:“尽管我们之前曾面临种种挑战,但这次的挑战却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与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和我们的爱心,一起抗击疫情。我们将取得胜利,成功将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尽管我们可能还要忍受更多的苦难,但是美好的日子终将会回来的,我们将再次与朋友在一起;我们将再次与家人相聚,我们将会重逢。”

欲要知晓更多《从群体免疫到压制策略,最优解是否存在?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

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群体免疫是指人群或牲畜群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通俗地说,“如果一个感染者身边都是有免疫力的人(接种疫苗或自愈后感染抗体),那么他就无法传染他人,病毒也会被传染。”它不能传播”,这被称为群体免疫。

在疫情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病毒仍在变异,建立群体免疫未必能完全预防感染,一年内可能出现多次感染。

目前,我国已有130多个Omicron亚类输入,同时有50个亚类在当地引发相关病例或暴发。但你不必担心。随着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后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增强,新冠病毒的毒力会相对减弱。在一段时间内群体免疫无法防感染,我们可以实现群体免疫,但我们无法阻止新毒株的免疫逃逸和抗体减弱。

抵抗新型冠状病毒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是尽快接种加强针,这对预防严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

为什么英国专家不建议推行新冠疫苗第四针_群体免疫策略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