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清朝“铁帽子”是什么意思_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

清朝“铁帽子”是什么意思_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3 10:14:10

其实;怡亲王这个爵位没有被废,清朝历史中说被废的,只是咸丰帝留给同治皇帝的顾命大臣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

清朝有著名的;铁帽子王,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铁帽子是何意。因为满清旗军的将军军盔显锥形,而且铁光凛冽,让人误以为;铁帽子王指的是高级将领。其实并不是,清代的;铁帽子王和现代的;铁饭碗的铁大概是一个意思。

就是指不会被废的王爷,而且袭爵也不会被降爵,清朝书面官称为;世袭罔替,罔替就是不可撤销,不可改变之意。其实;铁帽子王这个概念是到了乾隆皇帝才逐渐成型,因为清朝皇权集中,皇帝今天说铁帽子,明天可能就让他掉脑袋,不仅不是君无戏言,而是戏言颇多。

到了乾隆时期,几个;铁帽子王的确都踏踏实实地传到了下一代的手里,这才确认了;世袭罔替这制度真的是靠谱。

而满清的和硕怡亲王,就是从雍正皇帝的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始封。

雍正皇帝的好兄弟,得力助手怡亲王胤祥

康熙的儿子不少,

当年九子夺嫡中,本来十三阿哥胤祥也是有实力可以加入竞争,但是在太子胤_被废的那一年,胤祥也同样销声匿迹,因此后来失去资格。因为夺嫡无望,胤祥反而和四阿哥胤_关系好得不得了。十四阿哥胤_是胤_的同母弟,但是都不及胤祥来得亲近。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御前传位胤_,是为清世宗,史称雍正皇帝。

当胤_成为了雍正,他的十三弟立即被他重用。雍正当年因为夺嫡过后,有能力的兄弟几乎反目成仇,唯有胤祥可以信赖。而胤祥本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子,因此,雍正始封和硕怡亲王给胤祥,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清代皇子中,胤祥是活得最像明君的一个皇帝,他虽然不是皇帝,但是要比皇帝更拼命。他拼命不是玩弄权谋,也不是为了个人私欲,而是为了国家。例如当年为了治理京畿水利问题,胤祥又不想要干扰百姓,于是卖命工作,他的副手称他;常至昏夜始进一餐。

而且怡亲王胤祥是一个很勤奋的改革家、经济学家,康熙时代留下的大部分政治弊病,亦或是财政民生问题,都让胤祥一一捋直。在雍正八年,四十多岁的胤祥已然满头白发,其实这个年纪的王爷满头白发者少之又少,除了疾病外,几乎没有。

;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

不过胤祥输给了身体,即便他还挂念着许多事情,他死于45岁,雍正作为一个从亲兄弟们勾心斗角里走出来的冷血帝王,对于十三弟的死感到很难过,他知道胤祥既是在帮他,也是在弥补康熙时期胤祥被冷落的遗憾。于是雍正让胤祥保留了;胤字,康熙十几个儿子,雍正登基后还活着的,胤字都要改成;允字,而胤祥的特例在大清找不出第二个。

怡亲王胤祥的世袭罔替也是在去世的前几年才封的,这可以说是满清皇帝对于亲王的最高规格的赏赐了。

胤祥死后,其七子爱新觉罗;弘晓袭爵。

被废的铁帽子王:亲情的轮回,不同的命运

怡亲王的袭爵一直很顺利,一直到爱新觉罗;载坊,都没有断绝过。

爱新觉罗;载坊就是后来的顾命八大臣之一,铁帽子王载垣的哥哥。因为载坊没有后代,因此载垣袭爵。

载垣作为咸丰帝的族侄,与当时的郑亲王端华一同被顾命辅佐同治皇帝。

公元1860年,中华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这一年咸丰皇帝逃出紫禁城,前往热河。不久后,失败的满清政府派出奕 签订《北京条约》,此条约签订不久后,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其子爱新觉罗;载淳登基,是为同治皇帝。

可惜这个时候除却外患,内部同样毫不团结。

因为不久之后,就有一场政变风暴,摧毁顾命八大臣,导致同治皇帝的权力落入慈安、慈禧手中,这场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满清有努尔哈赤留下的祖制,后宫是完完全全不允许摄政,即便是主少国疑,都几乎没有用到后宫来摄政,一般都是留下顾命大臣。但是到了慈安、慈禧两位后宫的手上,这一切都变了味了。

当时的奕 是比咸丰皇帝更有能力的亲王,他也不满足于被咸丰皇帝压了一头之后,还要被侄子同治,甚至是顾命八大臣压一头。顾命八大臣以肃顺为例,是很典型的忠诚,铁面无私,无法沟通,无论是后宫还是亲王,还是朝廷大臣,都不愿意被他们所压制。

而顾命八人当时又在热河,不在权力中心北京。最后在顾命后不久,就被慈安、慈禧、奕 三个主要人物发动政变,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被赐死,而怡亲王的铁帽子就是这样掉的,他死后,还只是被追封了不入八分辅国公。

载垣作为亲王,又是咸丰皇帝的心腹,必然是以亲情为纽带顾命。可惜的是,和雍正与胤祥不同,载垣并没有获得好下场,雍正给自己尽力辅佐的弟弟戴上了铁帽子,但是载垣也因为辅佐同治帝而被迫摘掉铁帽子。

这既是权力的轮回,也是亲情的轮回,但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怡亲王爵位没有断绝,只是换了人选

载垣死后,其实和硕怡亲王这个爵位的确断过,但也仅仅是断了两年罢了。

首先上文提到了,世袭罔替是一种祖制性质的东西,是皇帝给亲族的最大保证。本身辛酉政变就是打破祖制,后宫争权的一个不好的信号,而且怡亲王还被废了,除此之外还有郑亲王也被废了,这在大家冷静下来后,也只会让宗室心寒。

于是,在两年后,载垣的族亲载敦再次接过怡亲王的爵位。这个时候,袭爵可能不再是载垣的直系兄弟血脉,但是袭爵的工作也必须完成。载敦袭爵后,怡亲王的铁属性继续发挥,但是好景不长,后来载敦的长子溥静又被夺去了怡亲王的爵位。

其实这已经是晚清的最后时期了,亲王的份量已经没有再那么重要,不如当年慈禧还要精心策划一番才能扳倒怡亲王、郑亲王。怡亲王溥静被废后,立马又由载敦的二儿子一脉接过怡亲王的爵位,而这个时候,大清已经忘了,世袭罔替本身就成了一个笑话。

公元1948年,满清最后一位怡亲王,载敦的孙子毓麒逝世,从此和硕怡亲王才真的是断绝。而也是在整整一年之后,新中国建立。

和硕怡亲王从康熙六十一年开始设爵,其实一直传承下来,坎坷也是颇多的。在清朝的中前期,世袭罔替这个祖制是根本不会被动摇,而和硕怡亲王的废废立立,其实都是在反映着满清皇族在权力斗争中的失势。而从载垣被夺爵后,或者说从辛酉政变后,亲王的力量就已经走向衰退。

这个铁帽子,或许只有相应的福利,但是没有了相应的被皇帝的信赖所赐予的权力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个金大烟袋说是铁帽子王和珅为什么那么怕他

中国古代漫长 历史 之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奖励,这些奖励的核心内容就是“荣誉”。

历代都有一些赏赐是特殊的,不是给“死人”就是给“超级功臣”。比如明代的“三公”里面的“太师”,整个明代除了快死的张居正以外无人获得。再比如唐代的“尚书令”,由于李世民担任过,所以郭子仪当初被授予该职位的时候甚至吓得叩头拒绝。

历代的最高荣誉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谁要是能够获得这些最高荣誉,自然也是光宗耀祖,甚至可以荫庇子孙。而在清代,这份最高荣誉有两种,第一种叫做:“ 铁帽子王 ”第二种则是:“ 三眼花翎 ”。

那么到底在清代,谁才能获得铁帽子王和三眼花翎呢?这两份荣誉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上图_ 清朝大臣

王爷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产物,清代也不例外,但是为了避免进入明朝那种全国上百万宗室的倒霉局面(全部国家来养)。清廷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制度—— 降级制度 ,根据清代的规则,所有的王爷们会经历一个必然阶段—— 降级

因为整个清代的宗室每过一代他们的子孙都会在原有的等级上下降一级,直到爵位降无可降就会直接给一个四品的虚衔,也就基本相当于没有爵位了,但是在整个清代有十二位王爷的子孙后代是不会被降爵的,也就是说,所有承袭了他们爵位的人就一直是王爵。这样的王爷就被称为“ 铁帽子王 ”。

上图_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

整个清代的十二位铁帽子王就是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这十二位铁帽子王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以军功得爵,第二种情况则是恩封,当然其实还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况,比如说亲王犯法,他们的爵位就会被剥夺然后转给旁支继承。

不过 能够继承的旁支也不是普通人 ,比如杰书不仅是代善的孙子辈,更是在浙江打的耿精忠找不着北的大佬,并非一般的纨绔子弟可比。

上图_ 和硕庆亲王,即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

其实在这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中,庆亲王奕劻靠的是自己和慈禧的特殊关系,怡亲王胤祥则是靠自己对雍正夺位的巨大贡献,醇亲王奕譞主要是靠自己的儿子光绪登基沾光,恭亲王奕欣则是洋务运动的巨大贡献(对慈禧夺位的巨大贡献)。这几个人被封铁帽子王多少都有点时代因素,其余的八位王爷则全部都是军功上位,尤其是豪格和多尔衮。

不过对于清代的王爷们来说,被封了铁帽子王也不是就高枕无忧了 ,比如说承袭了礼亲王爵位的昭梿因为凌辱大臣,又在府内对下人滥用刑罚,结果被废了爵位。所以说即便有了这张超长期饭票也不意味着一辈子就可以不努力了,当王爷也是得守规矩的。

上图_ 花翎 (清朝贵族冠饰)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清代帝王各种赏赐,其中黄马褂和双眼花翎十分常见,但是 实际上在整个清代,双眼花翎尤其是三眼花翎可是比铁帽子王还要稀有的玩意。

纵观整个清代,得到赏赐双眼花翎的一共才20多人, 三眼花翎更是一共就七个人,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上图_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

其中傅恒、福康安、和琳能够获得三眼花翎全是依靠军功 ,傅恒是乾隆朝对外战争的总策划之一,他主持了平定大小金川和准格尔的全过程,和琳则是和珅的弟弟,同时也是对外战争的重要功臣,不过他的功劳大部分都是跟着福康安混的。至于说长龄、禧恩这两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长龄是平定道光时期张格尔之乱的主要功臣,禧恩也是因为战功而获得的三眼花翎,这里面最水的就是徐桐了,基本上算是未立寸功,但是他能够获得三眼花翎全靠慈禧太后。

所谓花翎有两种,

第一种是孔雀的开屏羽毛

第二种是鹖鸡的羽毛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孔雀的羽毛叫做花翎,而鹖鸡的羽毛则是蓝翎,在京城领侍卫府官、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六品以下及王府二等护卫以下官员都是佩戴蓝翎的。但是花翎则是臣子们的专属。自康熙时期以来,王爷们一般是不佩戴花翎的,除非有特殊需求,那得看皇帝的心情给不给,这玩意主要是大臣们的荣誉象征。

上图_ 头戴三眼花翎的清朝官员

花翎上面的眼数就是羽毛上面圆圈状图案的个数,这玩意起源于明代,明武宗的宠臣江彬当年就喜欢用花翎装饰自己。到了清代,这个传统被发扬光大,清帝大量使用花翎赏赐。

本来这玩意是不奖励给汉臣的,但是从乾隆时期开始,汉臣在朝廷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乾隆首先是在极端不情愿的情况下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礼节,又给了于敏中以双眼花翎的赏赐,可见乾隆时期汉臣的作用一直在提升,更别说清末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直接架空了清廷的中央,毕竟八旗子弟日渐腐化,不依赖汉臣的力量可是难以为继的。

上图_ 清军八旗兵

其实就算是王爷,清廷逼急了也不是不能封的,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咸丰帝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不得不宣布: “谁拿下南京,就封王” ,当然这个前提条件是他在世,由于他死了,所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拿下南京的曾国藩也并未能够封王。

对于清廷来说,这些虚衔有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给的,比如当年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确实是可以强行给他们实权的,不过到时候还是要收回的。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封建王朝说到底,关键还是在“封建”二字。

参考资料:

1昭链:《啸亭续录》

2吴振械:《养吉斋丛录》

3福格:《听雨丛谈》

4朱彭寿:《旧典备征》

5徐坷卜:《清稗类钞》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大铁帽子王”指的是哪八大?

品读清朝历史,让我们知道更多真相!清朝时期,铁帽子王的名声如雷贯耳。不过很多人对此有所误解,以为铁帽子王指的是一个人。其实不然,也并非大家所想的那样,是王位的象征。铁帽子王是一种爵位的称呼,且这种爵位是世袭罔替制的。世袭的意思众所周知,就是由孩子传承父亲的爵位;那么罔替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指的是隔代不降爵位。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屈指可数,不过才十二个,其中有八个是清朝初期的开国元勋。接下来我们便详细了解一下铁帽子王的地位如何。

雍正执政时期,铁帽子王多了一位,他就是怡亲王允祥。这个人身为十三皇子,为雍正赴汤蹈火,上刀山下火海,因此感动雍正,将其封为铁帽子王。允祥离开人世之后,雍正将其名字改回胤祥。臣子不避讳皇帝的姓氏,清朝时期仅此一例。由此可见,雍正对自己的这个弟弟有多好。

和珅掌握大权的时候,清朝仅有九位铁帽子王,且都是世袭罔替而来的。有些人观看过影视作品《铁齿铜牙纪晓岚》,可能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珅与金大烟袋互掐时,和珅表明自己是满洲正红旗,而金大烟袋毫不客气地回应他祖上是正红旗旗主,铁帽子王的首位。知晓金大爷是正红旗旗主铁帽子王时整个人脸色大变,赶忙下跪行礼。

从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势滔天的和珅竟然要给他人下跪,可想而知,铁帽子王旗主的地位有多高。清朝爵位制度严明,爵位虽然不能给一个人权力,但可以使其地位崇高。我们详细了解一下爵位的划分,清朝时期宗室的爵位可以分为十二个等级,其中亲王与郡王地位最高。铁帽子王采取世袭罔替制度,自然是亲王或者郡王。而和珅不过是异姓爵位,无法与铁帽子王相提并论,这也是和珅为何要行大礼的原因。

除此之外,八旗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制度。和珅是正红旗,按理来说他的出身很好,只可惜遇到了正红旗旗主。仔细算来,和珅还是金大烟袋的旗奴,无论和珅官居何职,见了旗主都要磕头行礼。除此之外,和珅见了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正红旗也要如此。只不过随着和珅的权力越来越大,敢让其下跪的只有旗主一人。

道光皇帝执政时期,松筠身居要职,属于正蓝旗。此时铁帽子王正蓝旗旗主家中不幸,正在举办丧事。哪怕松筠工作繁忙,也要请假服丧。因此,松筠身披孝服,在旗主家中悲恸大哭。直到后来出面,事情才落下帷幕。

通过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时期铁帽子王地位多高。身为铁帽子王,哪怕要饭了,也要受到其他旗人的尊重。

电视剧中“铁帽子王”和“世袭罔替”到底是什么意思

清朝时期世袭的亲王郡王 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反腐铁帽子王是谁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主要有3项: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罔替意为不更替;不废除。

从魏晋时代开始,中国的世袭制度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后者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

历史上的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对位高权重的腐 朽堕 落既 得利益集 团的统称。某些官员自以为“官大”为所欲为,也指坊间流传的“入局不死,入常不罪”。

因为有了周案,算破了“免罪丹书铁券”规则,因此《人 民日 报》借用了“铁帽子王”四字。

中 央的意思是,反腐没有禁区,只要是违反党 纪国法,官位再高、权力再大的也要被严惩

“铁帽子王”起源于满清,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享有极高的特权。

所谓的“铁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种封爵制度,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权

一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

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当然了,大饼是这么画的,具体怎么样,还得看皇帝的心情和个人表现,铁帽子王的后代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铁帽子王是好是坏,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

首先,这一制度彻底结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

《清文献通考》将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条目,意味着将其类比为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来,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但受封者封藩就国,往往拥兵自重,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更多是扮演一个造成割据战乱的消极因素。

与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袭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递减,待遇逐渐降低,使国家财政负担不致过重,也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各种潜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历史而言,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结果。

清初宗室诸王对中央的威胁不在于裂土分封,割据一方,而在于对八旗各旗当作私产加以控制,各拥旗众,可与中央分庭抗礼。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随着部众日繁,努尔哈赤将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随着诸子侄、孙子长大成人,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当时后金所有军国政务全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这种家产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来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

然而,这种格局使后来继位的皇太极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时要与其他三大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给几位兄长施礼。皇太极曾抱怨自己“不过一黄旗贝勒而已”。更严重的是,几大贝勒各拥本旗重兵,相互间矛盾日渐尖锐,使新兴的满洲力量时常面临分裂危机。

由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多尔衮摄政,再到顺治皇帝亲政,清初皇帝集权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断宗室旗主们的势力。不仅如此,清朝中央还极力弱化宗室旗主与各旗部众的关系,借鉴明朝的内阁、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国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纳入到国家的官僚体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产,宗室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规范下来。所以,仔细梳理会发现,乾隆时期确认的八大铁帽子王,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当初的旗主贝勒,至于后来分封的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之子,帝室后裔,而萨哈廉、勒克德浑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实追随者。

总之,清朝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朝代。然而,这种封爵制度毕竟是以保证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特权为目的的,其落后性不言而喻,随着革命爆发,民国肇建,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铁帽子王-百度百科

清朝“铁帽子”是什么意思_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